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达到软新闻应有的传播效果,实现原文及译文的功能及效果对等,应以“目的论”为其翻译的理论依据,并通过适当的增添、删除和重组等“编译”手段,实现功能对等,使软新闻翻译达到更佳的翻译及传播效果。
【关键词】软新闻;翻译;目的论
一、软新闻翻译的理论依据
纵观历史,早期的译者——主要是文学作品和《圣经》的译者,他们认为,翻译过程应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形式,另一方面则要针对译语文化读者的需要对原文作相应的改动。同样,尤金·奈达区分了翻译中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指对原文形式的忠实再现,而“动态对等”则指原文与译文具有相同的超语言的交际效果。显然,这一理论主要是基于结构语言学的基础而构建的,将翻译视为侧重于原文的一种语码转换。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到“对等论”缺乏连贯性,无法实现预期的功能。于是,基于功能语言学的功能翻译途径应时而生,它突破了结构上的对等给翻译所带来的桎梏。功能主义者将翻译扩展为翻译行为,从而把翻译置于一个更高范畴和动态系统去研究。这个范畴是一个综合了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等多重关系的动态系统。这一范畴强调了文本的交际意图和交际功能,符合翻译的跨文化传播特性。功能学派突破了传统译学中把翻译看成是源语与译语之间两级静态封闭系统的观点,更具软新闻翻译的文化及信息传播属性。因此,我们想到了用强调翻译目的及效果的“目的论”作为软新闻翻译的理论依据。目的论与翻译行为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家莱斯、费米尔及诺德等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法则及翻译纲要。三个法则指的是: (1)目的法则,指翻译应能与译语语境和文化相吻合,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2)连贯法则,包括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指的是译文所具有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达到语际连贯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连贯一致,让译语接受者理解;(3)忠诚法则,指译者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既要忠诚于译语读者和翻译发起人,又要忠诚于原文作者,以达到两者间的平衡,强调原语文化及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作用。
二、软新闻翻译方法及译例分析
软新闻翻译中的“编译”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增添、删除和重组。在本文中分别举例加以阐释。下面,我从语言层次、文化背景层次、意识形态层次各撷取一例加以证明,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使用“编译”法对软新闻翻译很奏效。
实例1:语言层次
这项在线拍卖已于上周三拉开帷幕。除姚明睡的床外,还有约2亿件奥运纪念品将参与拍卖。(China daily, June 30, 2008)
It is one of about 200 million items used during the Games that will eventually go under the hammer in online bidding that started on Wednesday. (China daily, June 30, 2008)
句中的“拍卖”一词,译者译为go under the hammer,译语形象通俗,利于传递信息。译文中对源语进行了信息“重组”,这样,译文中更进一步强调了重点信息“one”,在上文中指代“姚明的床”,这更符合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源语与目的语遵循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译者采用目的语的思维方式进行信息“重组”,以期目的语受众能够更好的理解,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实例2:文化背景层次
“铁饭碗”这一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词被译成“iron rice bowl”, china’s system of lifetime job and income security (Time, Oct. 23,2000). 超生不報户口的“黑孩子”被译成“Black children”, who are born in violation of China’s one- child policy (Time, Nov. 20,2000). 如果没有后面的这些注释性的增添,西方受众肯定无法理解这些词的真正文化内涵。所以,“增添”这一翻译技巧尽管有悖于传统的对等翻译理论,但在软新闻“编译”中,它是完全必要而且为功能翻译理论中的核心理论目的论所允许。
实例3:意识形态层次
意识形态会对翻译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会要求译者做出相应的删减和编译,这一点也符合目的论的目的性原则。无论哪个国家的翻译者都对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差异的词语很敏感,对来自国外的媒体新闻很审慎,对一些不符合本国意识形态的元素都加以过滤,以免做了别人的代言人或者被本国的读者所误解。下面是一则涉及意识形态差异的选自CNN的软新闻:
意租界的饮冰室是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学者梁启超撰写《饮冰室全集》的地方,梁启超将大量西方的民主思想引入中国,倡导变法。原作者称梁启超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学者”是站在一定的立场来给这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定性”。而译者认为没有必要把原稿作者的“阶级立场”翻译过去,传达给意识形态不同的西方受众,因为那样只会让他们觉得不舒服,难以做到国际交流中的求同存异,也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译者抛开“阶级立场”,删减了“资产阶级”一词,“中性”地向海外受众介绍梁启超: Liang Qichao, an eminent scholar and thinker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通过对上述三个层面上的译例分析,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在源于功能语言学的“目的论”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编译中的增添、删除和重组等各种翻译技巧,软新闻翻译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获得更佳的交际功能。如果仍因循固守以基于结构语言学基础之上的传统“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这样生硬的软新闻翻译只能拒人于千里之外或因不符合译语的文化传统而无法被译语受众所接受。
三、结语
有了“目的论”的指导,软新闻翻译不再被传统翻译理论视为“怪胎”。同时,“目的论”指导下的软新闻翻译中的“编译”法为翻译学和传播学的“接轨”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目的论”指导下的“编译”法能够使软新闻翻译更好的服务于目的语读者,使传递给目的语受众的信息和传播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徐泉,王婷.试论软新闻的翻译方法及其理论依据[J].语言与翻译,2001(3): 39-42.
[2]钱叶萍,王银泉.从功能翻译理论看软新闻的汉译英[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11.
[3]张美芳,王克非.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5-7.
[4]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0(4):9.
【关键词】软新闻;翻译;目的论
一、软新闻翻译的理论依据
纵观历史,早期的译者——主要是文学作品和《圣经》的译者,他们认为,翻译过程应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形式,另一方面则要针对译语文化读者的需要对原文作相应的改动。同样,尤金·奈达区分了翻译中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指对原文形式的忠实再现,而“动态对等”则指原文与译文具有相同的超语言的交际效果。显然,这一理论主要是基于结构语言学的基础而构建的,将翻译视为侧重于原文的一种语码转换。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到“对等论”缺乏连贯性,无法实现预期的功能。于是,基于功能语言学的功能翻译途径应时而生,它突破了结构上的对等给翻译所带来的桎梏。功能主义者将翻译扩展为翻译行为,从而把翻译置于一个更高范畴和动态系统去研究。这个范畴是一个综合了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等多重关系的动态系统。这一范畴强调了文本的交际意图和交际功能,符合翻译的跨文化传播特性。功能学派突破了传统译学中把翻译看成是源语与译语之间两级静态封闭系统的观点,更具软新闻翻译的文化及信息传播属性。因此,我们想到了用强调翻译目的及效果的“目的论”作为软新闻翻译的理论依据。目的论与翻译行为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家莱斯、费米尔及诺德等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法则及翻译纲要。三个法则指的是: (1)目的法则,指翻译应能与译语语境和文化相吻合,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2)连贯法则,包括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指的是译文所具有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达到语际连贯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连贯一致,让译语接受者理解;(3)忠诚法则,指译者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既要忠诚于译语读者和翻译发起人,又要忠诚于原文作者,以达到两者间的平衡,强调原语文化及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作用。
二、软新闻翻译方法及译例分析
软新闻翻译中的“编译”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增添、删除和重组。在本文中分别举例加以阐释。下面,我从语言层次、文化背景层次、意识形态层次各撷取一例加以证明,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使用“编译”法对软新闻翻译很奏效。
实例1:语言层次
这项在线拍卖已于上周三拉开帷幕。除姚明睡的床外,还有约2亿件奥运纪念品将参与拍卖。(China daily, June 30, 2008)
It is one of about 200 million items used during the Games that will eventually go under the hammer in online bidding that started on Wednesday. (China daily, June 30, 2008)
句中的“拍卖”一词,译者译为go under the hammer,译语形象通俗,利于传递信息。译文中对源语进行了信息“重组”,这样,译文中更进一步强调了重点信息“one”,在上文中指代“姚明的床”,这更符合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源语与目的语遵循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译者采用目的语的思维方式进行信息“重组”,以期目的语受众能够更好的理解,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实例2:文化背景层次
“铁饭碗”这一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词被译成“iron rice bowl”, china’s system of lifetime job and income security (Time, Oct. 23,2000). 超生不報户口的“黑孩子”被译成“Black children”, who are born in violation of China’s one- child policy (Time, Nov. 20,2000). 如果没有后面的这些注释性的增添,西方受众肯定无法理解这些词的真正文化内涵。所以,“增添”这一翻译技巧尽管有悖于传统的对等翻译理论,但在软新闻“编译”中,它是完全必要而且为功能翻译理论中的核心理论目的论所允许。
实例3:意识形态层次
意识形态会对翻译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会要求译者做出相应的删减和编译,这一点也符合目的论的目的性原则。无论哪个国家的翻译者都对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差异的词语很敏感,对来自国外的媒体新闻很审慎,对一些不符合本国意识形态的元素都加以过滤,以免做了别人的代言人或者被本国的读者所误解。下面是一则涉及意识形态差异的选自CNN的软新闻:
意租界的饮冰室是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学者梁启超撰写《饮冰室全集》的地方,梁启超将大量西方的民主思想引入中国,倡导变法。原作者称梁启超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学者”是站在一定的立场来给这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定性”。而译者认为没有必要把原稿作者的“阶级立场”翻译过去,传达给意识形态不同的西方受众,因为那样只会让他们觉得不舒服,难以做到国际交流中的求同存异,也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译者抛开“阶级立场”,删减了“资产阶级”一词,“中性”地向海外受众介绍梁启超: Liang Qichao, an eminent scholar and thinker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通过对上述三个层面上的译例分析,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在源于功能语言学的“目的论”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编译中的增添、删除和重组等各种翻译技巧,软新闻翻译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获得更佳的交际功能。如果仍因循固守以基于结构语言学基础之上的传统“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这样生硬的软新闻翻译只能拒人于千里之外或因不符合译语的文化传统而无法被译语受众所接受。
三、结语
有了“目的论”的指导,软新闻翻译不再被传统翻译理论视为“怪胎”。同时,“目的论”指导下的软新闻翻译中的“编译”法为翻译学和传播学的“接轨”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目的论”指导下的“编译”法能够使软新闻翻译更好的服务于目的语读者,使传递给目的语受众的信息和传播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徐泉,王婷.试论软新闻的翻译方法及其理论依据[J].语言与翻译,2001(3): 39-42.
[2]钱叶萍,王银泉.从功能翻译理论看软新闻的汉译英[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11.
[3]张美芳,王克非.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5-7.
[4]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