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是提高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形式之一,而学前期是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培养其创新力、想象力的关键阶段。因此,学前音乐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探索创新新途径,本文重要探讨了以下三种新途径: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洛斯教学法和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法。希望在今后的学前音乐教育中可以引进这些教学形式,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洛斯教学法;多感官参与教学法
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创新是提高一个人竞争力的核心与灵魂。我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创新赋予了高度的重视:“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与民族创新能力!”学前期是儿童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通过身体的动作、对物品的实际操作以及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都不同程度的构成了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条件。而音乐教育是扩充儿童视野、激发其好奇心、开发其想象力,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功能。音乐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不可缺少的领域,音乐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而且能够启迪他们的心灵,开发他们创造的潜能[1]。现存的学前教育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创新性不足,一般都是延续以往传统呆板的教育形式,比如:让儿童在课堂上单纯地跟着老师一起学唱歌,或是看一些关于音乐的视频等,教师通常只是把音乐教育简单化、单一化,缺乏形式以及理论上的创新。针对这种教学中的弊端,本文旨在提供几种有效的音乐教育途径,以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形式,使学前儿童真正喜爱音乐,进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一、奥尔夫教学法
目前,在学前音乐领域,奥尔夫教学法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它主要强调寓教于乐,使儿童在自在放松的情境中体会到音乐的美妙,进而不断激发对音乐的热爱。游戏是学前期的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与外界进行交流的主要活动方式,因此音乐教育也要不断贴近儿童热爱游戏的天性,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儿童进入音乐学习。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有机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到、适合于儿童的。[2]”因此,我们在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时,应尽量选择比较接近原始的适用于儿童学习的民歌、童谣、谚语等。这些教学素材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接近儿童的生活,儿童在学习时可以通过自已平常的经验对其进行建构,从而更好地理解该音乐的内涵与意义,并不断地激发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奥尔夫强调儿童要以群体性的游戏形式进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创造一种和谐的鼓励每个儿童充分表现自己情感的教学环境,每个儿童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教师和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每个人都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另外,奥尔夫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即兴性,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即兴则是直接表露内心想法的一种形式。儿童在音乐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通常会有情感的波动或是其他一些灵感的迸发,而教师要积极鼓励儿童的这种即兴的表现,这样不但能够使儿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不断地提高其在音乐方面的创新能力。即兴活动重视儿童在“做”的过程中的主动性学习,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教师要对儿童的即兴表现给予鼓励,做的好不好不是重点,关键是做不做,只有敢于实践,才能有创新。
二、达尔克洛斯教学法
达尔克洛斯在音乐教学中注重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演奏。所谓的体态律动,正如其名一样,注重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通过走、跑、跳以及其他自己根据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创造出的身体动作,来表现他们听到的音乐。比如,在学习小兔子乖乖这首音乐时,小朋友可以通过将手举在头顶来表示兔子的耳朵,通过蹦、跳来表达兔子蹦蹦跳跳的动作等,通过这种方式,儿童能够清楚地理解音乐的内容,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并通过自己创造一些与音乐内容相适应的动作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视唱练耳课上,尤其注重的是要进行声乐的即兴演唱[3],这种方式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达尔克洛斯同样强调即兴演奏的重要性。这种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兴地将自己理解到的东西及时用大钢琴、小提琴等乐器表现出来,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儿童形成对音乐进行体态反应的自由。
三、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法
所谓的多种感官参与是指在学前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触觉、视觉、嗅觉的形式来加深儿童对音乐的理解。一般来讲,参与的感官越多,越能够建立起更多的神经连接,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记忆能够被轻松存储下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倾向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和均衡型。具有视觉型认知倾向的学生更多地喜欢通过看去感知事物;具有听觉型认知倾向的学生往往长于通过听和说来感知事物;具有动觉型认知倾向的学生则更习惯于在运动、行动和触摸中感知事物;认知方式没有明显倾向的,则属于均衡型[4]。因此,在学前音乐教学中引入多感官参与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不但可以适应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在轻松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调动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授一首音乐时,教师可以让儿童通过想象将听到的音乐画出来,可以是具体形象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些表达情感起伏的线条;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动觉型的儿童,将其听到的音乐用夸张的动作或是借助一些工具表现出来;教师在音乐教学时,可以将图片、影像等元素加入到音乐中,用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来帮助儿童理解音乐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引发儿童的想象和联想,给儿童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学习天地。
总之,在学前音乐教育中有很多好的方法可以借鉴,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儿童不同的认知倾向、学习风格以及人格特点等因人制宜,并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选择最适合儿童的教学形式,从而不断激发儿童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学前音乐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印小青.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12).
[2]黄剑敏.李莉试论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游戏精神[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李青.让音乐课充满创造的乐趣-谈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方宗兰.“多感官教学法”:让课堂更精彩[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11).
作者简介:钟钰伟(1988—),女,汉族,山东青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音乐方向。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洛斯教学法;多感官参与教学法
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创新是提高一个人竞争力的核心与灵魂。我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创新赋予了高度的重视:“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与民族创新能力!”学前期是儿童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通过身体的动作、对物品的实际操作以及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都不同程度的构成了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条件。而音乐教育是扩充儿童视野、激发其好奇心、开发其想象力,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功能。音乐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不可缺少的领域,音乐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而且能够启迪他们的心灵,开发他们创造的潜能[1]。现存的学前教育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创新性不足,一般都是延续以往传统呆板的教育形式,比如:让儿童在课堂上单纯地跟着老师一起学唱歌,或是看一些关于音乐的视频等,教师通常只是把音乐教育简单化、单一化,缺乏形式以及理论上的创新。针对这种教学中的弊端,本文旨在提供几种有效的音乐教育途径,以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形式,使学前儿童真正喜爱音乐,进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一、奥尔夫教学法
目前,在学前音乐领域,奥尔夫教学法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它主要强调寓教于乐,使儿童在自在放松的情境中体会到音乐的美妙,进而不断激发对音乐的热爱。游戏是学前期的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与外界进行交流的主要活动方式,因此音乐教育也要不断贴近儿童热爱游戏的天性,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儿童进入音乐学习。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有机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到、适合于儿童的。[2]”因此,我们在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时,应尽量选择比较接近原始的适用于儿童学习的民歌、童谣、谚语等。这些教学素材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接近儿童的生活,儿童在学习时可以通过自已平常的经验对其进行建构,从而更好地理解该音乐的内涵与意义,并不断地激发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奥尔夫强调儿童要以群体性的游戏形式进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创造一种和谐的鼓励每个儿童充分表现自己情感的教学环境,每个儿童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教师和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每个人都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另外,奥尔夫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即兴性,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即兴则是直接表露内心想法的一种形式。儿童在音乐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通常会有情感的波动或是其他一些灵感的迸发,而教师要积极鼓励儿童的这种即兴的表现,这样不但能够使儿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不断地提高其在音乐方面的创新能力。即兴活动重视儿童在“做”的过程中的主动性学习,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教师要对儿童的即兴表现给予鼓励,做的好不好不是重点,关键是做不做,只有敢于实践,才能有创新。
二、达尔克洛斯教学法
达尔克洛斯在音乐教学中注重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演奏。所谓的体态律动,正如其名一样,注重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通过走、跑、跳以及其他自己根据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创造出的身体动作,来表现他们听到的音乐。比如,在学习小兔子乖乖这首音乐时,小朋友可以通过将手举在头顶来表示兔子的耳朵,通过蹦、跳来表达兔子蹦蹦跳跳的动作等,通过这种方式,儿童能够清楚地理解音乐的内容,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并通过自己创造一些与音乐内容相适应的动作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视唱练耳课上,尤其注重的是要进行声乐的即兴演唱[3],这种方式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达尔克洛斯同样强调即兴演奏的重要性。这种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兴地将自己理解到的东西及时用大钢琴、小提琴等乐器表现出来,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儿童形成对音乐进行体态反应的自由。
三、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法
所谓的多种感官参与是指在学前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触觉、视觉、嗅觉的形式来加深儿童对音乐的理解。一般来讲,参与的感官越多,越能够建立起更多的神经连接,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记忆能够被轻松存储下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倾向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和均衡型。具有视觉型认知倾向的学生更多地喜欢通过看去感知事物;具有听觉型认知倾向的学生往往长于通过听和说来感知事物;具有动觉型认知倾向的学生则更习惯于在运动、行动和触摸中感知事物;认知方式没有明显倾向的,则属于均衡型[4]。因此,在学前音乐教学中引入多感官参与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不但可以适应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在轻松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调动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授一首音乐时,教师可以让儿童通过想象将听到的音乐画出来,可以是具体形象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些表达情感起伏的线条;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动觉型的儿童,将其听到的音乐用夸张的动作或是借助一些工具表现出来;教师在音乐教学时,可以将图片、影像等元素加入到音乐中,用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来帮助儿童理解音乐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引发儿童的想象和联想,给儿童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学习天地。
总之,在学前音乐教育中有很多好的方法可以借鉴,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儿童不同的认知倾向、学习风格以及人格特点等因人制宜,并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选择最适合儿童的教学形式,从而不断激发儿童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学前音乐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印小青.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12).
[2]黄剑敏.李莉试论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游戏精神[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李青.让音乐课充满创造的乐趣-谈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方宗兰.“多感官教学法”:让课堂更精彩[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11).
作者简介:钟钰伟(1988—),女,汉族,山东青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音乐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