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的成书,源自臧国仁对传统新闻定义及新闻客观性的思考。其基本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新闻并非是对世界镜子般的反映,本质上,新闻是各方力量在[互动]中共同建构出的一种媒介真实。
关键词:新闻框架;消息来源;媒体;互动
《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的成书,源自臧国仁对传统新闻定义及新闻客观性的思考。其基本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新闻并非是对世界镜子般的反映,本质上,新闻是各方力量在[互动]中共同建构出的一种媒介真实。
作为消息来源的组织及其内部文化,作为新闻最终决定者的媒体及其工作常规、内部文化和规范,作为潜藏在人们心中的对新闻媒体、对社会的情境预设,以及作为被报道对象的事件本身,都属于影响新闻报道的力量。
在臧国仁已有图式的基础上,我得到了图1。由于《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对政策、读者未展开详细的讨论,因此图1想要展现的重点是影响单个消息来源与单个新闻媒体间互动形式的因素,而对读者、政策的关系未做改动。
如图1所示,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双方在互动时会受到各自内在文化的影响。新闻工作者个人常受到新闻常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路线、时间)而选择消息来源,另一方面,消息来源也根据其组织文化中的价值观,决定以何种策略或方式与新闻媒体交往。已有研究显示,组织文化背后的世界观会影响选择何种沟通策略(包括对内对外的沟通)。开放式的组织倾向于采取双向对等模式,而持较保守组织文化的消息来源则倾向于单向宣传式的沟通行为,因此也更容易和新闻媒体产生资讯不协调的现象。
简言之,[互动]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并非一句体制或一句媒体定位就可涵盖的。其中,[高层次结构]指向戈夫曼所言的“这是什么事”。我认为不妨将“这是什么事”当做[中心思想]来理解,其内涵并不是对新闻事件5W的描述,而是对事件的定义。最后,[框架]也可以通过语言或符号表现,于新闻媒体而言就是其新闻作品的语句句法结构及用字技巧。在论述[低层次结构时],臧国仁提出,框架须要透过语言或符号表现,对于这个说法,我目前的观点是:臧的理论建基于建构主义,从其理论传统来讲,符号便已囊括了我们所认知的世界(这一方面我还不是特别清楚)。目前来说,符号互动是解释人类互动的一种比较好的路径,但人类是否还有其他互动形式,仍有待探究。
总体而言,臧国仁通过研读大量文献为框架研究做出了贡献,他对学术的不懈追求让人十分敬佩。而就其观点而论,臧国仁的理论建立在[单一力量无法决定真实]的世界观基础上,这对于其他学者的研究无疑是个启发。但是,另一方面,臧的研究主要基于文献,极有可能有时代局限性,其论述虽然经典,但仍有可能过时。社会组织与新闻媒体的互动方式、社会对新闻媒体的角色理解、社会气候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对此后来的研究者需要警惕。
近些年来,大陆的框架研究风生水起,但亦有学者(如杜涛、杨柳)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国内框架研究集中于对新闻文本框架的研究,而其中的许多论文,尤其是研究生所做的论文,常被冠以这样的题目,即从框架理论看XX媒体对XX事件的报道,或是从XX事件看XX媒体的报道框架。而细看其内容,虽然对于框架的选择各有不同(臧国仁的三层次结构、坦卡德框架清单以及加姆森的诠释包裹均是运用较多的),但其分析结果却总是给人大同小异之感:XX媒体采用了XX框架,XX媒体采用这个框架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而说到原因便围绕体制、媒体自身的定位等因素泛泛谈论一下。在如今人们已经不再迷信科学和客观的情况下,这样的结论难免让人质疑其研究的意义究竟何在。
学者分析背后原因,大致可归为这样几点:一是国内框架研究缺少理论支撑,二是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国内学者对框架理论本身的探讨不够深入和全面。其次,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国内新闻传播学者在研究中更加关注某个领域是合理的。仅本人观点而言,除第三点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外,第一个及第二个原因更像是研究者为自己的懒惰所找的托辞。
在阅读《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后,我认为,分析新闻文本框架并非是件意义不大的事情。致使国内的文本框架分析被诟病的原因多且复杂,而众多原因中,最致命的可能是对[互动]的忽略。臧国仁强调[单一力量无法决定真实],并基于此对消息来源与新闻媒体间的不同互动形式,以及造成互动形式不同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但是国内文本框架分析到最后却仍带有“媒体中心”或“权力中心”的意味,而这恰恰是与臧国仁的初衷背道而驰的。但是,辨识新闻文本框架是否真的毫无意义?我认为并非如此。如果将不同新闻文本框架研究的成果进行分类整理,或许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对当今媒介生态环境下众多新闻媒体的[高层次框架]进行整合、分析,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社会强势话语背后隐藏着的价值观。此时,新闻媒体仅是社会真实的建构者之一。
参考文献:
[1]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三民书局,2000.
[2]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1):17-46.
[3]杜涛.框中世界:媒介框架理论的起源、争议与发展.[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张业彤(1993—),女,漢族,山东梁山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研究。
关键词:新闻框架;消息来源;媒体;互动
《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的成书,源自臧国仁对传统新闻定义及新闻客观性的思考。其基本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新闻并非是对世界镜子般的反映,本质上,新闻是各方力量在[互动]中共同建构出的一种媒介真实。
作为消息来源的组织及其内部文化,作为新闻最终决定者的媒体及其工作常规、内部文化和规范,作为潜藏在人们心中的对新闻媒体、对社会的情境预设,以及作为被报道对象的事件本身,都属于影响新闻报道的力量。
在臧国仁已有图式的基础上,我得到了图1。由于《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对政策、读者未展开详细的讨论,因此图1想要展现的重点是影响单个消息来源与单个新闻媒体间互动形式的因素,而对读者、政策的关系未做改动。
如图1所示,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双方在互动时会受到各自内在文化的影响。新闻工作者个人常受到新闻常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路线、时间)而选择消息来源,另一方面,消息来源也根据其组织文化中的价值观,决定以何种策略或方式与新闻媒体交往。已有研究显示,组织文化背后的世界观会影响选择何种沟通策略(包括对内对外的沟通)。开放式的组织倾向于采取双向对等模式,而持较保守组织文化的消息来源则倾向于单向宣传式的沟通行为,因此也更容易和新闻媒体产生资讯不协调的现象。
简言之,[互动]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并非一句体制或一句媒体定位就可涵盖的。其中,[高层次结构]指向戈夫曼所言的“这是什么事”。我认为不妨将“这是什么事”当做[中心思想]来理解,其内涵并不是对新闻事件5W的描述,而是对事件的定义。最后,[框架]也可以通过语言或符号表现,于新闻媒体而言就是其新闻作品的语句句法结构及用字技巧。在论述[低层次结构时],臧国仁提出,框架须要透过语言或符号表现,对于这个说法,我目前的观点是:臧的理论建基于建构主义,从其理论传统来讲,符号便已囊括了我们所认知的世界(这一方面我还不是特别清楚)。目前来说,符号互动是解释人类互动的一种比较好的路径,但人类是否还有其他互动形式,仍有待探究。
总体而言,臧国仁通过研读大量文献为框架研究做出了贡献,他对学术的不懈追求让人十分敬佩。而就其观点而论,臧国仁的理论建立在[单一力量无法决定真实]的世界观基础上,这对于其他学者的研究无疑是个启发。但是,另一方面,臧的研究主要基于文献,极有可能有时代局限性,其论述虽然经典,但仍有可能过时。社会组织与新闻媒体的互动方式、社会对新闻媒体的角色理解、社会气候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对此后来的研究者需要警惕。
近些年来,大陆的框架研究风生水起,但亦有学者(如杜涛、杨柳)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国内框架研究集中于对新闻文本框架的研究,而其中的许多论文,尤其是研究生所做的论文,常被冠以这样的题目,即从框架理论看XX媒体对XX事件的报道,或是从XX事件看XX媒体的报道框架。而细看其内容,虽然对于框架的选择各有不同(臧国仁的三层次结构、坦卡德框架清单以及加姆森的诠释包裹均是运用较多的),但其分析结果却总是给人大同小异之感:XX媒体采用了XX框架,XX媒体采用这个框架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而说到原因便围绕体制、媒体自身的定位等因素泛泛谈论一下。在如今人们已经不再迷信科学和客观的情况下,这样的结论难免让人质疑其研究的意义究竟何在。
学者分析背后原因,大致可归为这样几点:一是国内框架研究缺少理论支撑,二是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国内学者对框架理论本身的探讨不够深入和全面。其次,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国内新闻传播学者在研究中更加关注某个领域是合理的。仅本人观点而言,除第三点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外,第一个及第二个原因更像是研究者为自己的懒惰所找的托辞。
在阅读《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后,我认为,分析新闻文本框架并非是件意义不大的事情。致使国内的文本框架分析被诟病的原因多且复杂,而众多原因中,最致命的可能是对[互动]的忽略。臧国仁强调[单一力量无法决定真实],并基于此对消息来源与新闻媒体间的不同互动形式,以及造成互动形式不同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但是国内文本框架分析到最后却仍带有“媒体中心”或“权力中心”的意味,而这恰恰是与臧国仁的初衷背道而驰的。但是,辨识新闻文本框架是否真的毫无意义?我认为并非如此。如果将不同新闻文本框架研究的成果进行分类整理,或许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对当今媒介生态环境下众多新闻媒体的[高层次框架]进行整合、分析,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社会强势话语背后隐藏着的价值观。此时,新闻媒体仅是社会真实的建构者之一。
参考文献:
[1]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三民书局,2000.
[2]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1):17-46.
[3]杜涛.框中世界:媒介框架理论的起源、争议与发展.[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张业彤(1993—),女,漢族,山东梁山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