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FFFA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的成书,源自臧国仁对传统新闻定义及新闻客观性的思考。其基本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新闻并非是对世界镜子般的反映,本质上,新闻是各方力量在[互动]中共同建构出的一种媒介真实。
  关键词:新闻框架;消息来源;媒体;互动
  《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的成书,源自臧国仁对传统新闻定义及新闻客观性的思考。其基本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新闻并非是对世界镜子般的反映,本质上,新闻是各方力量在[互动]中共同建构出的一种媒介真实。
  作为消息来源的组织及其内部文化,作为新闻最终决定者的媒体及其工作常规、内部文化和规范,作为潜藏在人们心中的对新闻媒体、对社会的情境预设,以及作为被报道对象的事件本身,都属于影响新闻报道的力量。
  在臧国仁已有图式的基础上,我得到了图1。由于《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对政策、读者未展开详细的讨论,因此图1想要展现的重点是影响单个消息来源与单个新闻媒体间互动形式的因素,而对读者、政策的关系未做改动。
  如图1所示,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双方在互动时会受到各自内在文化的影响。新闻工作者个人常受到新闻常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路线、时间)而选择消息来源,另一方面,消息来源也根据其组织文化中的价值观,决定以何种策略或方式与新闻媒体交往。已有研究显示,组织文化背后的世界观会影响选择何种沟通策略(包括对内对外的沟通)。开放式的组织倾向于采取双向对等模式,而持较保守组织文化的消息来源则倾向于单向宣传式的沟通行为,因此也更容易和新闻媒体产生资讯不协调的现象。
  简言之,[互动]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并非一句体制或一句媒体定位就可涵盖的。其中,[高层次结构]指向戈夫曼所言的“这是什么事”。我认为不妨将“这是什么事”当做[中心思想]来理解,其内涵并不是对新闻事件5W的描述,而是对事件的定义。最后,[框架]也可以通过语言或符号表现,于新闻媒体而言就是其新闻作品的语句句法结构及用字技巧。在论述[低层次结构时],臧国仁提出,框架须要透过语言或符号表现,对于这个说法,我目前的观点是:臧的理论建基于建构主义,从其理论传统来讲,符号便已囊括了我们所认知的世界(这一方面我还不是特别清楚)。目前来说,符号互动是解释人类互动的一种比较好的路径,但人类是否还有其他互动形式,仍有待探究。
  总体而言,臧国仁通过研读大量文献为框架研究做出了贡献,他对学术的不懈追求让人十分敬佩。而就其观点而论,臧国仁的理论建立在[单一力量无法决定真实]的世界观基础上,这对于其他学者的研究无疑是个启发。但是,另一方面,臧的研究主要基于文献,极有可能有时代局限性,其论述虽然经典,但仍有可能过时。社会组织与新闻媒体的互动方式、社会对新闻媒体的角色理解、社会气候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对此后来的研究者需要警惕。
  近些年来,大陆的框架研究风生水起,但亦有学者(如杜涛、杨柳)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国内框架研究集中于对新闻文本框架的研究,而其中的许多论文,尤其是研究生所做的论文,常被冠以这样的题目,即从框架理论看XX媒体对XX事件的报道,或是从XX事件看XX媒体的报道框架。而细看其内容,虽然对于框架的选择各有不同(臧国仁的三层次结构、坦卡德框架清单以及加姆森的诠释包裹均是运用较多的),但其分析结果却总是给人大同小异之感:XX媒体采用了XX框架,XX媒体采用这个框架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而说到原因便围绕体制、媒体自身的定位等因素泛泛谈论一下。在如今人们已经不再迷信科学和客观的情况下,这样的结论难免让人质疑其研究的意义究竟何在。
  学者分析背后原因,大致可归为这样几点:一是国内框架研究缺少理论支撑,二是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国内学者对框架理论本身的探讨不够深入和全面。其次,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国内新闻传播学者在研究中更加关注某个领域是合理的。仅本人观点而言,除第三点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外,第一个及第二个原因更像是研究者为自己的懒惰所找的托辞。
  在阅读《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后,我认为,分析新闻文本框架并非是件意义不大的事情。致使国内的文本框架分析被诟病的原因多且复杂,而众多原因中,最致命的可能是对[互动]的忽略。臧国仁强调[单一力量无法决定真实],并基于此对消息来源与新闻媒体间的不同互动形式,以及造成互动形式不同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但是国内文本框架分析到最后却仍带有“媒体中心”或“权力中心”的意味,而这恰恰是与臧国仁的初衷背道而驰的。但是,辨识新闻文本框架是否真的毫无意义?我认为并非如此。如果将不同新闻文本框架研究的成果进行分类整理,或许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对当今媒介生态环境下众多新闻媒体的[高层次框架]进行整合、分析,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社会强势话语背后隐藏着的价值观。此时,新闻媒体仅是社会真实的建构者之一。
  参考文献:
  [1]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三民书局,2000.
  [2]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1):17-46.
  [3]杜涛.框中世界:媒介框架理论的起源、争议与发展.[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张业彤(1993—),女,漢族,山东梁山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技术与当代传媒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从而产生出新媒体环境。新媒体环境的来临,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对新闻体系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闻编辑作为新媒体工作的重点,提升新闻编辑的素养对于推动新媒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编辑媒介素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编辑;媒介素养  新聞编辑媒介素养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在进行新闻编辑的时候
期刊
摘 要:自2008年被提出后,MOOC在全球范围内对高等教育教学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调查、采访等方式对国内高校中MOOC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发现存在着明显的院校性差异,因此提出了MOOC应“分校发展,分学科建设,分课程引导,鼓励高校共建优质课程”。在分析MOOC对我国高等教育影响深远的基础上,对MOOC在高校学科建设中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慕课;高等教育;院校性差异;课程建设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图书馆内电子阅览室的出现,高校图书馆发生了新的变化,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与获取知识的方式,学生可在高校图书馆利用多媒体光盘和网络快速的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但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对互联网的利用与认知水平不同,导致了学生在电子阅览室利用网络查询信息的种类和上网的目的存在差异,使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出现脱节现象。  关键词: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络查询  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
期刊
摘 要:通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方案的实施,开展专项研讨活动,准确把握建立起符合基于课标要求的教学活动设计模板和教学评价量观。来促进教师树立新型教育观,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实践体验的学习经历和个性化发展,借助评价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评价  一、研究背景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
期刊
摘 要:智能手机APP已经成为人们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其交互性不仅包括人机交互、人人交互,而且还包括人与资源的交互,人类在各种交互活动中成功建构自我知识体系。对其交互性进行研究,可以提高其利用效率,提高产品体验。  关键词:智能手机;APP;交互设计  智能手机APP的交互设计不仅要考虑设计的形式、内容的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人人、人机以及人与资源之间行为关系以及具体内涵,即要全面分析设备特征、交流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今日头条”为例,以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变革为背景,结合大数据引发的技术是否中立、精确地推送技术是否会导致用户思维窄化等争议性问题展开分析。在媒介技术的中介作用日益突出的大数据时代,传播伦理问题应不仅限于既有的对人的归因,也应对技术问责。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媒介技术;新闻;伦理  “今日头条”通过个性化推荐系统技术的应用,比较好得解决了信息过载问题。然而自2013年年底起,“今日头条
期刊
摘 要:微信是当今最流行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其大量用户和不断完善的营销功能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微信营销是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各行业都可使用微信营销来提高企业品牌价值和盈利能力。因此,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将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营销利润和发展潜力。  关键词:微信营销;问题分析;对策  一、微信与微信营销的概述  2011年1月,腾讯公司发布一款免费移动应用程序——微信,以多媒体信息和通信作为其
期刊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工业生产对电能质量的需求日益增加。本文主要闡述了电力系统无功控制技术的原理和设备的实现方式,分析研究了该装置的不足和电力系统无功功率控制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保证提供优质电力,如何进一步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各发电、供电和配电部门等相关制造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电压无功自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电力系统;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国外往来更加频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增多,在此背景下翻译成为语言交流的重要途径,语言语境翻译中最常见类型为新闻翻译。要做好民族之间的新闻翻译工作应立足于自身文化底蕴、民族特色等,本文就将探讨汉蒙新闻翻译的策略问题。  关键词:汉蒙新闻;翻译;问题;策略  大到国家与国家、小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信息时代相互沟通离不开新闻媒体,因此为促进文化
期刊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信息产生、传播与接收方式的巨大转变。如今,信息的生产已经完成了从PGC到UGC即:内容专业生产到用户生产的转变,表现为人们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并带来了信息发布的公开、迅速等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自媒体得以迅速发展。另外,随着移动智能手机功能和网速的提升,视频生产和传播的带宽压力减小,以视频为主要内容的自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休闲娱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