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常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责备学生:“这个问题我讲了多少遍,为什么你们还是学不会……”其实老师应当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情景多次出现。我的感想是老师讲课像演戏,学生听课象看戏。试想每天六七个老师演了六七场戏,学生能有多少印象,一般的场景下课即忘,所以老师应想尽一切办法使课堂精彩起来,可是数学特别是高中数学有多少内容能精彩起来。那么我就在想,既然老师对自己讲过的印象很深,何不让学生自己去演每一场戏,让学生做演员,老师做导演如何。于是,我们便设计了一套让学生完全参与的教学过程。
我们的办法是,教师不再站在讲台上讲授知识,而是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通过教师的整理形成文字学案发给学生。这个学案是要适合学生自学和在自学中发现问题的教材。学生针对学案通过自学→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的过程完成一个学习单元。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我们要求学生自学完成后能形成什么结果就是什么结果。就像在排戏之前背台词一样,必须先大致理解剧本的内涵,角色特征为排练做准备。费赖登塔尔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做”。自学应当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式。
小组讨论是在自学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与小组成员交流,把知识呈现出来。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网络化,尽管在自学与小组讨论中有可能发现不了什么,也可能提炼出的问题不太完善,但他们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在实践与对话中产生了心灵感应与思维对接。把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殿堂,转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理解的场所。
课堂辩论是把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升华的阶段,让学生代表在讲台上把学习的单元知识系统地展示出来。全体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与讨论,但这种辩论与小组讨论不同,一个是面积扩大了,有可能使知识更加全面和理解的更深刻。这一点类似于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但又不同于他们。这里的辩论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知识单元,而不是几个习题的讲解,是共同在寻求知识内在联系而不是只求知识的应用。例如在双曲线几何性质这一节,学生在辩论环节中不但充分地掌握了课本要求的内容,且提出了直线与双曲线相交的多种情况。如直曲联立得到的是一次方程,为什么?其深层含义是什么?通过讨论与分析得到原因,是因为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进线平行,借此又向深层挖掘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当直线恒过一定点且此点在双曲线内部时,直线与双曲线恒有交点,这些问题是在老师讲过多次学生不一定能掌握的。到此学生认为挖掘的可以了,老师又提出交点的位置比如交在右两点、交在左支两点、交在左右两支各一点,应满足什么条件?学生乘胜追击达到了满意的效果。课堂辩论充分满足了学生“展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心理需要与情感体验,使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兴趣与激情,使数学教学真正实现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变。
那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在干什么?一、编写能够适合学生自我探索的教材;二、指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讨论,在辩论中合适的时机可以参与辩论;三、导演整个学习过程。
众所周知,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数学现实”,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采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教师要舍得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产生思维、迸发灵感。这样的课堂,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要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激励者、参与者。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题学习,学生往往表现出自主实验的能力不强,实验的过程中也提不出什么问题,完成不了其必要的归纳和总结,而且遭遇挫折后容易形成夭折等现象。针对这些可能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课题学习的活动中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首先是教学的理念上要积极倡导自主实践,其次数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与交流、自主归纳与总结。教学中可将课堂问题的“问→學”变换为学生自主对问题的“设计→解决→再设计→再解决”的探索过程。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要教师指导有方,鼓励及时,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将很快会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我们的办法是,教师不再站在讲台上讲授知识,而是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通过教师的整理形成文字学案发给学生。这个学案是要适合学生自学和在自学中发现问题的教材。学生针对学案通过自学→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的过程完成一个学习单元。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我们要求学生自学完成后能形成什么结果就是什么结果。就像在排戏之前背台词一样,必须先大致理解剧本的内涵,角色特征为排练做准备。费赖登塔尔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做”。自学应当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式。
小组讨论是在自学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与小组成员交流,把知识呈现出来。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网络化,尽管在自学与小组讨论中有可能发现不了什么,也可能提炼出的问题不太完善,但他们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在实践与对话中产生了心灵感应与思维对接。把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殿堂,转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理解的场所。
课堂辩论是把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升华的阶段,让学生代表在讲台上把学习的单元知识系统地展示出来。全体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与讨论,但这种辩论与小组讨论不同,一个是面积扩大了,有可能使知识更加全面和理解的更深刻。这一点类似于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但又不同于他们。这里的辩论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知识单元,而不是几个习题的讲解,是共同在寻求知识内在联系而不是只求知识的应用。例如在双曲线几何性质这一节,学生在辩论环节中不但充分地掌握了课本要求的内容,且提出了直线与双曲线相交的多种情况。如直曲联立得到的是一次方程,为什么?其深层含义是什么?通过讨论与分析得到原因,是因为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进线平行,借此又向深层挖掘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当直线恒过一定点且此点在双曲线内部时,直线与双曲线恒有交点,这些问题是在老师讲过多次学生不一定能掌握的。到此学生认为挖掘的可以了,老师又提出交点的位置比如交在右两点、交在左支两点、交在左右两支各一点,应满足什么条件?学生乘胜追击达到了满意的效果。课堂辩论充分满足了学生“展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心理需要与情感体验,使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兴趣与激情,使数学教学真正实现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变。
那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在干什么?一、编写能够适合学生自我探索的教材;二、指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讨论,在辩论中合适的时机可以参与辩论;三、导演整个学习过程。
众所周知,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数学现实”,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采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教师要舍得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产生思维、迸发灵感。这样的课堂,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要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激励者、参与者。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题学习,学生往往表现出自主实验的能力不强,实验的过程中也提不出什么问题,完成不了其必要的归纳和总结,而且遭遇挫折后容易形成夭折等现象。针对这些可能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课题学习的活动中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首先是教学的理念上要积极倡导自主实践,其次数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与交流、自主归纳与总结。教学中可将课堂问题的“问→學”变换为学生自主对问题的“设计→解决→再设计→再解决”的探索过程。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要教师指导有方,鼓励及时,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将很快会弥补这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