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成功的一节科学课,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教案的精心设计,对实验仪器的辛苦改良,对课堂字语的细细斟酌,对课堂时间的准确把握,对自身素质的能力提升。离开任意一点,这节课很容易被上砸。所以以上的几点对科学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学生;教师;反思;设计;改良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274-01
5年级上册《光和影》是一节比较简单的课,听过一些教师上过这课,所以哪些环节需要重视,哪些可以省略,心中或多或少有些把握。可惜,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自己执教过程中,主体认识不足,实验材料不恰当,自身能力不强,时间把握不准备等原因,简单的一节课就被我上砸了。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逐渐偏离学生是课堂主体的中心,更多是害怕学生的各种猜想不符合我的设想,导致在课堂上无法正常的继续,所以我慢慢的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宰者,让课堂更好的被教师控制。这样下去,课堂纪律是好了,可是中心偏离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在大家的点评中,我发现了不少自己的不足,现在就罗列出一些自己的反思。
1.以自身学生水平设计教案。
《光和影》是比较热门的课,不少教师都执教过,所以我借鉴了他们的教案,进行参考后,我觉得某些老师的教案比较符合我学生的特点,于是在他们的教案上进行修改,试上后,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提出的问题,学生不好回答,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环境并没有出现亮点,导致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的被动。下课后我仔细琢磨了一番,发现他们的教案有些高大上,不适合我的学生。于是,我根据自身学生的水平,设计更贴近他们的教案。在第二轮上课时,学生的主动性就提高了不少。自己的学生才是自己要面对的人,拿别人设计的教案来上自己的学生,这个行为是非常愚蠢的,所以别人的教案只能仅供参考。
2.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科学课免不了做实验,好的实验材料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光和影》这节课主要探究的是影子的长短,大小,不同形状,特别是长短,它是因为照射角度不同导致的,书本上的5个照射角度分别是左30°,左60°,90°,右30°,右60°,但是学生多少角度他们把握不好,拿量角器用,但是效果不佳。同时照射的影子长度要在下方用尺子量。加大他们之间的配合难度,最后并不理想。我看到这一点后,就想为什么不把量角器和直尺放一起呢?手电筒拿的比较高,学生的量角器不够大,我们不妨找数学老师用的量角器就可以了。在改良后,减少他们的实验时间,降低他们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实验效果。如果实验材料不够到位的话,会出现实验结果不明显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不容易得出结论,这样上课效率就低效很多。
3.意外之弦弹奏美妙音乐。
作为年轻教师,最害怕课堂上出现各种预想不到的意外,因为不知道如何化意外为惊喜,可能一不小心就变成惊吓,影响了下个环节乃至整个节的正常运转。我才执教9年,虽然见过不少临场处理的事情,但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还是很担心的。比如在今天这节课中,学生在解释光产生的条件时说到一句话:人(遮挡物)在屏幕后方。我一听这个解释,心中就疙瘩了一下,因为这句话单独拿出来是不对的,但学生当时的想法是,人(遮挡物)在屏幕后方,光在人(遮挡物)的后方,这样的解释是非常到位的,不仅说出影子产生的条件,还充分解释这三个条件所在的位置。由于我害怕这一句错误的话会使其他学生产生错觉,就让他坐下,让其他同学再一次回答。这样就错过了一次非常好的错误亮点。所以在处理意外回答时,我更应该要冷静,让学生充分的解释自己的答案,如果他的想法真的不对,其他同学就有意见,大家一起讨论。这样课堂氛围就会被调控起来,既到达教师的要求,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二、加强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
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在课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想要精彩的课堂,教师在各个方面都要做到近可能的完美才行。我虽然执教了9年,但是自身能力这块还是不够,只是个教书匠,离我们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指导者差的太远太远。在课后,我自己总结了几点,希望自己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进行学习,越来越接近新课程标准对我的要求。
1.提出简单易懂的问题。
教师都有一个特点,话多,怕学生记不住,习惯养成后,容易导致课堂上提出问题时,免不了唠叨。不少小学生对词语的领悟能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好,如果教师的提问指向不明的话,他们更迷糊,不知道怎么回答,课堂顿时陷入僵局。教师一看到这个现象,会立马解释刚才的问题,希望他们能更明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情绪会有所影响,课堂氛围下降,学生的思路被打乱,最容易引发这种状况。所以教师在提问前,就该字字斟酌,提出学生易懂的问题,更容易把握上课节奏。
2.妥善处理各结点、衔接处。
一般科学教师对科学课堂中各个环节还是比较清楚的,但是在每个环节的衔接处处理总是不够理想,尤其是我,比如这课中学生掌握了光源的定义后,下个环节就是影子的各种特点。我就直接说我们看到的影子有时候长,有时候短,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显得非常的突兀。在同事们的建议下,我想起刚开始我放过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影子可长可短,不妨回到刚才的视频,让学生细心的找对比的图片,这样的衔接就很自然,不做作。全部的内容都讲完后,我就匆匆结课,忘了在结课之前应该总结一两句话,让本节课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知道如何处理,草草了事,给本课的不成功处又画上了重重的一笔。
3.課堂时间的把握。
一节课40分钟,如何在这个时间内把各个环节处理好,在上课前要规定大致的时间。我在执教前就规划好每个环节需要的时间,比如创设情境,导入情趣6-7分钟,组织活动,开展探究30分钟,学以致用,总结提升2-3分钟。在执教过程中,我尽量按这个时间来上,结果在全部处理后,时间还多4分钟。在课后,仔细回忆后,发现在开展探究活动中并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进行探究,就有多余的时间剩出。当出现剩余时间时,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做一些练习进行巩固,不能让学生空荡荡的坐着。
教师能力的提升不单单只是这三点,还有其他,比如对教学目标的研读等等,我要不停地探索才能达到指导者的要求。
《光和影》作为光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本课中学生必须掌握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影子的特点和规律。我在执教过程中,因为偏离了教学中心,导致话语权没有留给学生,在各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处理上不尽如人意,课堂比较被动,好好的一节课就这么被我上砸了。总结后,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要努力的改掉这些不足,让自己的成长空间能更大,学生更爱上科学课,更喜欢动手动脑。
【关键词】学生;教师;反思;设计;改良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274-01
5年级上册《光和影》是一节比较简单的课,听过一些教师上过这课,所以哪些环节需要重视,哪些可以省略,心中或多或少有些把握。可惜,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自己执教过程中,主体认识不足,实验材料不恰当,自身能力不强,时间把握不准备等原因,简单的一节课就被我上砸了。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逐渐偏离学生是课堂主体的中心,更多是害怕学生的各种猜想不符合我的设想,导致在课堂上无法正常的继续,所以我慢慢的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宰者,让课堂更好的被教师控制。这样下去,课堂纪律是好了,可是中心偏离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在大家的点评中,我发现了不少自己的不足,现在就罗列出一些自己的反思。
1.以自身学生水平设计教案。
《光和影》是比较热门的课,不少教师都执教过,所以我借鉴了他们的教案,进行参考后,我觉得某些老师的教案比较符合我学生的特点,于是在他们的教案上进行修改,试上后,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提出的问题,学生不好回答,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环境并没有出现亮点,导致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的被动。下课后我仔细琢磨了一番,发现他们的教案有些高大上,不适合我的学生。于是,我根据自身学生的水平,设计更贴近他们的教案。在第二轮上课时,学生的主动性就提高了不少。自己的学生才是自己要面对的人,拿别人设计的教案来上自己的学生,这个行为是非常愚蠢的,所以别人的教案只能仅供参考。
2.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科学课免不了做实验,好的实验材料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光和影》这节课主要探究的是影子的长短,大小,不同形状,特别是长短,它是因为照射角度不同导致的,书本上的5个照射角度分别是左30°,左60°,90°,右30°,右60°,但是学生多少角度他们把握不好,拿量角器用,但是效果不佳。同时照射的影子长度要在下方用尺子量。加大他们之间的配合难度,最后并不理想。我看到这一点后,就想为什么不把量角器和直尺放一起呢?手电筒拿的比较高,学生的量角器不够大,我们不妨找数学老师用的量角器就可以了。在改良后,减少他们的实验时间,降低他们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实验效果。如果实验材料不够到位的话,会出现实验结果不明显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不容易得出结论,这样上课效率就低效很多。
3.意外之弦弹奏美妙音乐。
作为年轻教师,最害怕课堂上出现各种预想不到的意外,因为不知道如何化意外为惊喜,可能一不小心就变成惊吓,影响了下个环节乃至整个节的正常运转。我才执教9年,虽然见过不少临场处理的事情,但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还是很担心的。比如在今天这节课中,学生在解释光产生的条件时说到一句话:人(遮挡物)在屏幕后方。我一听这个解释,心中就疙瘩了一下,因为这句话单独拿出来是不对的,但学生当时的想法是,人(遮挡物)在屏幕后方,光在人(遮挡物)的后方,这样的解释是非常到位的,不仅说出影子产生的条件,还充分解释这三个条件所在的位置。由于我害怕这一句错误的话会使其他学生产生错觉,就让他坐下,让其他同学再一次回答。这样就错过了一次非常好的错误亮点。所以在处理意外回答时,我更应该要冷静,让学生充分的解释自己的答案,如果他的想法真的不对,其他同学就有意见,大家一起讨论。这样课堂氛围就会被调控起来,既到达教师的要求,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二、加强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
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在课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想要精彩的课堂,教师在各个方面都要做到近可能的完美才行。我虽然执教了9年,但是自身能力这块还是不够,只是个教书匠,离我们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指导者差的太远太远。在课后,我自己总结了几点,希望自己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进行学习,越来越接近新课程标准对我的要求。
1.提出简单易懂的问题。
教师都有一个特点,话多,怕学生记不住,习惯养成后,容易导致课堂上提出问题时,免不了唠叨。不少小学生对词语的领悟能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好,如果教师的提问指向不明的话,他们更迷糊,不知道怎么回答,课堂顿时陷入僵局。教师一看到这个现象,会立马解释刚才的问题,希望他们能更明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情绪会有所影响,课堂氛围下降,学生的思路被打乱,最容易引发这种状况。所以教师在提问前,就该字字斟酌,提出学生易懂的问题,更容易把握上课节奏。
2.妥善处理各结点、衔接处。
一般科学教师对科学课堂中各个环节还是比较清楚的,但是在每个环节的衔接处处理总是不够理想,尤其是我,比如这课中学生掌握了光源的定义后,下个环节就是影子的各种特点。我就直接说我们看到的影子有时候长,有时候短,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显得非常的突兀。在同事们的建议下,我想起刚开始我放过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影子可长可短,不妨回到刚才的视频,让学生细心的找对比的图片,这样的衔接就很自然,不做作。全部的内容都讲完后,我就匆匆结课,忘了在结课之前应该总结一两句话,让本节课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知道如何处理,草草了事,给本课的不成功处又画上了重重的一笔。
3.課堂时间的把握。
一节课40分钟,如何在这个时间内把各个环节处理好,在上课前要规定大致的时间。我在执教前就规划好每个环节需要的时间,比如创设情境,导入情趣6-7分钟,组织活动,开展探究30分钟,学以致用,总结提升2-3分钟。在执教过程中,我尽量按这个时间来上,结果在全部处理后,时间还多4分钟。在课后,仔细回忆后,发现在开展探究活动中并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进行探究,就有多余的时间剩出。当出现剩余时间时,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做一些练习进行巩固,不能让学生空荡荡的坐着。
教师能力的提升不单单只是这三点,还有其他,比如对教学目标的研读等等,我要不停地探索才能达到指导者的要求。
《光和影》作为光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本课中学生必须掌握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影子的特点和规律。我在执教过程中,因为偏离了教学中心,导致话语权没有留给学生,在各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处理上不尽如人意,课堂比较被动,好好的一节课就这么被我上砸了。总结后,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要努力的改掉这些不足,让自己的成长空间能更大,学生更爱上科学课,更喜欢动手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