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现代人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面对终身学学习社会和学习的社会化,每个人都震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而每一个培训和学习几乎都需要阅读技能。本文对如何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效果评价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评价效果语文研究
一、阅读效果的概念
所谓“阅读效果”,是指阅读者的阅读活动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亦即阅读目的性程度的评价。这就是说,它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阅读以后有什么结果?二是这种结果有多大?
二.阅读效果的特点
2.1阅读效果在表现形式上有以下特点。
2.1.1效果的差异性。阅读有没有效果,有什么样效果以及有多大效果?归根结底,是由阅读行为的实施者——读者决定的;又由于读者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点,因此必须导致阅读效果的差异性。
2.1.1.1取得了最佳阅读效果。当文献内容同读者需求完全相符即达到了谐振之时,亦即读者解读前的问题通过阅读得到了全解的时候,他(她)就获得了最佳的阅读效果。当然,这还停留在“定性”描述上,尚未达到定量分析”的程度。这种效果通常不是很多。
2.1.1.2取得了部分阅读效果。当文献内容同读者的需求只是部分相符或者说读者的问题只有部分地得到解决,这时的阅读效果其能是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其数值在0-1之间。就一种文献的阅读效果或一次阅读行为的效果而言,通常取得部分阅读效果的情况是大量而又普遍的。
2.1.1.3取得了错位阅读效果读者阅读文献以后的收获同文献的主旨不完全吻合或不相一致,而是存在着夹角和错位现象,此时所得阅读效果就是“错位阅读效果”。这种情况也并不罕见,由于作者和读者在立场、观点、方法、阅历、年龄、爱好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尽相同,因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中心主题思想不能为所有读者全部理解或接受因此,有的觅仁,有的见智。
2.1.1.4取得了负面阅读效果。就是读者所得到的同作者所宣扬的正好相反时的阅读效果。这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一是文献本身的观点是正确的,但读者读后却得出相反的结论;二是文献本身是错误的,读者并未随波逐流,而是力挽狂谰,自己得出与文献原意相反的结论。显然,我们提倡后者而反对前者。
2.2阅读效果在时间上的差异则表现为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含三种情况。
2.2.1阅读效果的即时性或称“时效性”。读者阅读文献后立即见效,即所谓。立竿见影“,读者的问题得到解决 阅读的需求得到满足。
2.2.2阅读效果的延时性或迟缓性读者阅读文献以后并投有立刻生效,而是需要一个缓慢的消化、吸收的过程。例如,读者阅读一些文献后,自己的思想逐渐地在起变化,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思想感情、人生态度、生活情趣以至世界观、人生观在发生根本性质变。
2.2.3阅读效果的潜在性或称之为“待显性”。读者阅读过的许多文献并不是每一种都能立竿见影”的,也不是早晚都能起作用的。实际上,文献中的思想、观点对读者起不起作用,除了取决于读者(读者是文献作用的决定性固索)以外,还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只有社会环境(包括读者所处的具体小环境)与文献内容相适应的时候,只有文献、读者、环境三者相一致的时候,阅读效果才会显现出来。
三、阅读效果的评价方法
3.1社会调查法。通过对读者的实际调查,从中掌握读者阅读文献以后所发生的作用。
3.1.1普遍调查法,即对本馆或本地区全体读者进行词查,以便掌握全体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文献后产生阅读效果的总体情况。由于人数太多,所以不宜采取当面调查的方式、而应使用阅卷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3.1.2抽样调查法,即从全体读者中抽选一定数量作为对象进行调查。为提高调查结果的真实和准确性,应注意抽样对象的代表性、多样性以避免其偶然性、随机性:可以采用同卷与当面调查或部分当面调查方式相结合。最好不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而应采用分层抽样、等距抽样或整群抽样等方法。
3.1.3典型调查法,亦称“解剖麻雀法”。典型应有多样性,既有正面典型(取得正效果),又有反面典型(取得负效果);既有典型读者,又有典型文献;既是物质生产领域里的典型,又有精神生产领域里的典型;既有经济领域里的典型事例、又有思想领域、科技、文教领域里的典型事例等等,以防止片面性和局限性。
3.1.4专项调查法,即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的调查,例如对《史记》学习后对阅读效果的调查就属此类。
3.1.5综合调查法,即进调查对象对各类文献的阅读效果所进行的调查。调查以后必须进行分析,从中看到成绩,发现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工作。
3.2统计对比法。通过统计,把阅读前与阅读后的原状同变化加以对比,从中看出阅读效果的一种方法。
3.2.1人次统计法,即统计一下某类书刊资料每种书刊资料甚至每本书刊资料被多少人阅读过多少次。此法虽然不能确知何书在何人读后发生何种作用以及多大作用,但是文献被读者阅读了就会起作用,通常在大多敬情况下藏书中的大多数对大多数读者都会起到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因此,尽管此法还未超出定性分析或尚未进人严格的定量分析,但是由于统计时域长,统计对象多,所以也可以反映一定的问题,图书馆长期采用此法。
3.2.2册次统计法,即统计一下读者在一定时间里对馆藏中的书刊资料阅读了多少个册次。
3.3成绩显示法。按照“注射理论,即认为鲫读即有作用,就有一定效果,不同的文献在不同的读者那里、只要被阅读,就总会有这种或那种不同程度的效果。
3.3.1直接成绩法,即由于自习读行为而直接产生的效果。例如一学生读者因为阅读了某学科的“习题集”而完成了一次作业或通过了一次考试,一研究生阅读了一系列参考文献而撰写一篇毕业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一位研究人员或科技工作者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而完成一个重大科研课项等。所有这一切都应该算作阅读敬果,至少是阅读效果的一种表现形式。
3.3.2间接成绩法,即由于阅读行为而改变了(通常是提高了)读者的状况并由此对产生直接效果发生积极影响。
例如读者由于阅读了,相关文献以后。其思想觉悟有了,明显提高,政治修养有了较大改善,敬业精神有了增强,工作态度有了,很大改进。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实际技能甚至思想方法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最后在综合作用下,读者自身的能力,最后表现为生产能力比阅读以前提高了这一切都应该算作阅读的效果,至少是阅读的间接效果。
3.4效益计量法。通过对阅读产生的社会效益的计量来权衡阅读效果的一种方法。有必要指出,由于图书馆工作具有非赢科性、多重性、长期性与迟散性,以及统计手段落后、统计制不完善,加上文献阅读效果的难计量等因素,所以,所谓“效益计量法”中的计量也不是一个精确值。
参考文献
[1] 于鸣镝. 阅读论. 江苏图书馆学报, 2004 ( 1 )
[2] 于鸣镝. 书刊价值五要素. 图书馆界, 1 9 8 7 ( 3)
【关键词】评价效果语文研究
一、阅读效果的概念
所谓“阅读效果”,是指阅读者的阅读活动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亦即阅读目的性程度的评价。这就是说,它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阅读以后有什么结果?二是这种结果有多大?
二.阅读效果的特点
2.1阅读效果在表现形式上有以下特点。
2.1.1效果的差异性。阅读有没有效果,有什么样效果以及有多大效果?归根结底,是由阅读行为的实施者——读者决定的;又由于读者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点,因此必须导致阅读效果的差异性。
2.1.1.1取得了最佳阅读效果。当文献内容同读者需求完全相符即达到了谐振之时,亦即读者解读前的问题通过阅读得到了全解的时候,他(她)就获得了最佳的阅读效果。当然,这还停留在“定性”描述上,尚未达到定量分析”的程度。这种效果通常不是很多。
2.1.1.2取得了部分阅读效果。当文献内容同读者的需求只是部分相符或者说读者的问题只有部分地得到解决,这时的阅读效果其能是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其数值在0-1之间。就一种文献的阅读效果或一次阅读行为的效果而言,通常取得部分阅读效果的情况是大量而又普遍的。
2.1.1.3取得了错位阅读效果读者阅读文献以后的收获同文献的主旨不完全吻合或不相一致,而是存在着夹角和错位现象,此时所得阅读效果就是“错位阅读效果”。这种情况也并不罕见,由于作者和读者在立场、观点、方法、阅历、年龄、爱好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尽相同,因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中心主题思想不能为所有读者全部理解或接受因此,有的觅仁,有的见智。
2.1.1.4取得了负面阅读效果。就是读者所得到的同作者所宣扬的正好相反时的阅读效果。这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一是文献本身的观点是正确的,但读者读后却得出相反的结论;二是文献本身是错误的,读者并未随波逐流,而是力挽狂谰,自己得出与文献原意相反的结论。显然,我们提倡后者而反对前者。
2.2阅读效果在时间上的差异则表现为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含三种情况。
2.2.1阅读效果的即时性或称“时效性”。读者阅读文献后立即见效,即所谓。立竿见影“,读者的问题得到解决 阅读的需求得到满足。
2.2.2阅读效果的延时性或迟缓性读者阅读文献以后并投有立刻生效,而是需要一个缓慢的消化、吸收的过程。例如,读者阅读一些文献后,自己的思想逐渐地在起变化,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思想感情、人生态度、生活情趣以至世界观、人生观在发生根本性质变。
2.2.3阅读效果的潜在性或称之为“待显性”。读者阅读过的许多文献并不是每一种都能立竿见影”的,也不是早晚都能起作用的。实际上,文献中的思想、观点对读者起不起作用,除了取决于读者(读者是文献作用的决定性固索)以外,还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只有社会环境(包括读者所处的具体小环境)与文献内容相适应的时候,只有文献、读者、环境三者相一致的时候,阅读效果才会显现出来。
三、阅读效果的评价方法
3.1社会调查法。通过对读者的实际调查,从中掌握读者阅读文献以后所发生的作用。
3.1.1普遍调查法,即对本馆或本地区全体读者进行词查,以便掌握全体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文献后产生阅读效果的总体情况。由于人数太多,所以不宜采取当面调查的方式、而应使用阅卷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3.1.2抽样调查法,即从全体读者中抽选一定数量作为对象进行调查。为提高调查结果的真实和准确性,应注意抽样对象的代表性、多样性以避免其偶然性、随机性:可以采用同卷与当面调查或部分当面调查方式相结合。最好不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而应采用分层抽样、等距抽样或整群抽样等方法。
3.1.3典型调查法,亦称“解剖麻雀法”。典型应有多样性,既有正面典型(取得正效果),又有反面典型(取得负效果);既有典型读者,又有典型文献;既是物质生产领域里的典型,又有精神生产领域里的典型;既有经济领域里的典型事例、又有思想领域、科技、文教领域里的典型事例等等,以防止片面性和局限性。
3.1.4专项调查法,即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的调查,例如对《史记》学习后对阅读效果的调查就属此类。
3.1.5综合调查法,即进调查对象对各类文献的阅读效果所进行的调查。调查以后必须进行分析,从中看到成绩,发现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工作。
3.2统计对比法。通过统计,把阅读前与阅读后的原状同变化加以对比,从中看出阅读效果的一种方法。
3.2.1人次统计法,即统计一下某类书刊资料每种书刊资料甚至每本书刊资料被多少人阅读过多少次。此法虽然不能确知何书在何人读后发生何种作用以及多大作用,但是文献被读者阅读了就会起作用,通常在大多敬情况下藏书中的大多数对大多数读者都会起到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因此,尽管此法还未超出定性分析或尚未进人严格的定量分析,但是由于统计时域长,统计对象多,所以也可以反映一定的问题,图书馆长期采用此法。
3.2.2册次统计法,即统计一下读者在一定时间里对馆藏中的书刊资料阅读了多少个册次。
3.3成绩显示法。按照“注射理论,即认为鲫读即有作用,就有一定效果,不同的文献在不同的读者那里、只要被阅读,就总会有这种或那种不同程度的效果。
3.3.1直接成绩法,即由于自习读行为而直接产生的效果。例如一学生读者因为阅读了某学科的“习题集”而完成了一次作业或通过了一次考试,一研究生阅读了一系列参考文献而撰写一篇毕业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一位研究人员或科技工作者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而完成一个重大科研课项等。所有这一切都应该算作阅读敬果,至少是阅读效果的一种表现形式。
3.3.2间接成绩法,即由于阅读行为而改变了(通常是提高了)读者的状况并由此对产生直接效果发生积极影响。
例如读者由于阅读了,相关文献以后。其思想觉悟有了,明显提高,政治修养有了较大改善,敬业精神有了增强,工作态度有了,很大改进。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实际技能甚至思想方法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最后在综合作用下,读者自身的能力,最后表现为生产能力比阅读以前提高了这一切都应该算作阅读的效果,至少是阅读的间接效果。
3.4效益计量法。通过对阅读产生的社会效益的计量来权衡阅读效果的一种方法。有必要指出,由于图书馆工作具有非赢科性、多重性、长期性与迟散性,以及统计手段落后、统计制不完善,加上文献阅读效果的难计量等因素,所以,所谓“效益计量法”中的计量也不是一个精确值。
参考文献
[1] 于鸣镝. 阅读论. 江苏图书馆学报, 2004 ( 1 )
[2] 于鸣镝. 书刊价值五要素. 图书馆界, 1 9 8 7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