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百方针一度中断的原因分析

来源 :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3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6年实行的双百方针,只实行了一年的时间便被中断,给历史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本文试图对其中的原因作一点简要的分析。
  一、党内对双百方针的认识不统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过双百方针,但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一个基本的方针完整提出,则是1956年的事情。双百方针提出后,广大知识分子以十分兴奋的心情对此报以热烈欢迎。清华大学教授钱伟长说: 科学界所以衷心地欢迎百家争鸣这个方针,是因为百家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道路。北京大学教授傅鹰表示:搞科学工作的人,百分之百的赞同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要科学发展,就应该做到自由论争,百家争鸣。不这样,思想就会僵化,科学还哪里会发展。
  对于在这一政策的看法,在党的干部队伍中,情况就有些不同了,其中有不少人对此心存怀疑和忧虑。1957年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负责干部陈其通、陈亚丁、马寒冰、鲁勒的文章〈我们对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文章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过去的一年中,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越来越很少有人提倡了。二是自从提出百花齐放以后,有许多人只热衷于翻老箱底,热衷于走捷径去改编旧的,甚至有个别人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稍加整理就冠上自己的名字去图名求利。
  1956年底1957年初,有人向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写信,认为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攻,除了鼓励争鸣外,没有能解决唯心主义长期存在对人类的祸害问题,因此思想界很混乱,甚么人的主观意见都说是百家争鸣。
  尽管1957年春毛泽东对为甚么要实行双百方针作了多次讲话,并对陈其通等人的文章作了公开的批评,但党内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并未真正统一。随著反右派运动的开展,相当多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将右派言论的出笼与百家争鸣联系起来,认为都是百家争鸣闯的祸。所以反右派运动后,双百方针作为一句口号还在使用,但实际上已不可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
  二、对双百方针理解的偏差
  1956年大力倡导双百方针一个重要的背景,是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体制的许多弊端,其中包括针对文艺和科学工作的种种清规戒律造成的对知识界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挫伤。党的领导人在试图走出一条与苏联有所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除了在经济建设上提出要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外,在思想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提出在文学艺术上实行百花齐放,在学术研究上提倡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提出后,尽管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但长期的思维惯性,有相当多的党员、干部一时难以转过弯来,对实行这一方针抱有某种抵触情绪。就是因思想改造和各种批判运动而颤颤惊惊、谨小慎微的知识分子,也对此心存疑虑而不敢大胆争鸣。因此双百方针提出后,知识界出现了一种想放而不敢放,想鸣而不敢鸣的局面。对一般老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对百家争鸣还是顾虑重重,不敢鸣,不敢争;至于和实际政治关系比较密切的问题上,大多更是守口如瓶,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神气。恰好在此时,中共中央决定开展一场广泛的整风运动,以改进干部作风。到了这时,人们对于双百方针的贯彻变成了千方百计劝导知识分子参与争鸣,并且将这种争鸣转变为动员知识分子参加整风运动的一种方式。所以从这时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虽然再度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放与鸣的重点,已不是文艺与学术思想问题,而是鼓励党外人士鸣放党和政府工作中存在的缺点。
  到此时,不论知识分子还是政策的诠释者,对双百方针的理解都出现了偏差。尤其是1957年整风运动之后,百家争鸣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向执政党的工作和执政党的干部提意见,这已经不是学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上的争鸣了,从而也就偏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本意。
  三、匈牙利事件的消极影响
  匈牙利事件发生后,毛泽东是甚为震惊的,同时也使他产生了一种高度警惕,即如何避免匈牙利那样的事件在中国的重演。
  1957年5月整风开始后,鼓励大鸣大放,放出来的毒草却大大超过了党的领导人的预料,这才使他们感觉到需要来一场大规模的锄毒草运动,才能将问题解决。为了将毒草除尽,尤其是将那些隐藏较深的毒草除掉,毛泽东一面在党内布置反击,一面指示继续鸣放,继续让那些毒草长出,让牛鬼蛇神自动跳出,目的当然是为了届时聚而歼之。如果说,1956年毛泽东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一种政策来提倡,那么,匈牙利事件后就有政策与策略并重的意味了,甚至后者更主要一些。至于在作出反右派运动的决策后,继续鼓励鸣放毫无疑问仅是一种策略了。到了这个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双百方针中止也就并不奇怪了。
  如果说,在反右派运动的准备阶段,百家争鸣作为一种策略还在使用的话,到了正式反右之后,自然就不能让其出来毒害民众了,百家争鸣当然也就不能再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份。没有知识分子参与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百花齐放就变成了一枝独秀,百家争鸣也就变成了一家独鸣。这种局面,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得以改变。
其他文献
时下,城市化趋势、计划生育、择校风、农民工子女外出就读等诸多因素,使得农村小学的生源出现了自然的萎缩,逼出了“小班额”学校。如何发挥班级人数少的优势,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提升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位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小班额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在农村小班化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拥有更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开展广泛的教学改革探索。许多研究者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性教学”,“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业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因此,基础教育教师必须掌握和善于运用创新性教学艺术。那么对初中数学教学如何体现创新性教学的探讨就有了重要的意义。对此问题。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个问题上作了深入地
期刊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学原本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具有其独到的功效,但是,农村初中美术教育由于家庭误导,以及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的原因,使学生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局限了思维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笔者结合根据18年的农村中学工作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正确对待制约因素  1、学校外部因素,家庭的误导;  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
期刊
一、课题的提出:  经过调查我所带班级的小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  1、由于态度、意志、习惯、方发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 ,普遍有轻视的态度;  2、对概念、法则掌握不熟、理解不透;  3、轻视口算和估算;  4、缺乏兴趣,没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究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培养小学
期刊
诗歌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小学生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也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丰富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其教学方法显示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心理学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小学古诗教学尤为突出,下面就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一点肤浅理解,作如下阐述。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师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也逐渐加快了步伐。为使现代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抓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是基础。本文就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作出探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学生主体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中小学起步晚,它是一门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范围非常宽广,它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性课程,我们应当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在信息技术课
期刊
农村初中的学生大多眼界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平时的积累多局限于电视以及周边的口头新闻,这种情况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很不利的。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受查学生人数121人,均为初一新生;  由此表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成员普遍没有读书、读报的习惯。大家知道,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
期刊
书是知识的载体,是文明的火把,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走进书里,享受着书籍带来的阳光、雨露,生命得到舒展,生活为之充实。在广泛的阅读积累中,可以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丰富语言,修炼语言。新课程明确要求1-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那么,怎样才能开发阅读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觉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兴趣,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  媒体时代,电视、游戏、卡
期刊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结合自己者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以学生为主,以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先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比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教师首先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观察后自己概括梯形的定义,学生由于思维不严密,这样概括: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国家规定的一门有计划、有组织地面向全体学生,以综合实践学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注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选择的、探究和直接体验整个过程为主要习得方式,以促进学生情感、行为、认知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重过程为主、终端结果为辅为评价方式的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样阐述综合实践活动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