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下面以“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设计为例,浅谈教师角色的新期待。
一、引出问题
师:(出示两个用土豆削成的圆柱体)它们是什么形体?
生:圆柱体。
师: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柱体底和高分别相等。
(用刀子将其中一个削成圆锥)
师:这是什么形体?
生:圆锥。
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圆锥的体积吗?
生:把它放进盛水的量杯里,看水面升高多少,就可以知道这个圆锥的体积。
师:如果要测量建筑屋上圆锥形尖顶的体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
学生讨论。
【设计理念】如果每个圆锥都这样测不现实,让学生感觉到排水法的局限性,产生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二、联想、猜测
师:想一想,我们会计算哪些图形的体积?
生:……
师:假如让你来研究圆锥的体积,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图形的体积有关?
生: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圆柱有关。
师出示四组不同的容器教具。第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第二组:等底、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3倍的圆柱和圆锥。第三组: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任意)。第四组: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任意)。
师:猜一猜,第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圆锥的体积可能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
生:可能是三分之一。
生:可能是五分之二。
师:第二组呢?第三组、第四组呢?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试验,探究一下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要结合学习内容为学生准备丰富典型的操作材料和工具。
三、实验探究
师:各小组要自主选择材料,讨论选择怎样的操作方法,分析研究操作的结果。
各小组讨论、实验、分析、交流。
实验结果:第一组用圆锥容器装水(或沙)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刚好倒三次;第二组用圆锥容器(高是圆柱的三倍)装水(或沙)倒入等底的圆柱容器中,刚好装满;第三组和第四组则不存在第一组和第二组那样的关系。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 、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四、导出公式
师:通过第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你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生:在等底等高条件下:V圆锥=1/3V圆柱=1/3sh
师:通过第二组:底相等,圆锥的高为圆柱的高的3倍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体积相等。
师:你怎样解释?
生: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 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当底不变,圆锥的高扩大到它的三倍时,体积也扩大到它的三倍,即与圆柱的体积相等。
生:当圆锥与圆柱体积相等时,底不变,圆锥的高由圆柱的高的三倍,缩小到它的三分之一,即与圆柱等高时,圆锥的体积也缩小到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同样说明: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设计理念】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公式、性质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觉数学发现的乐趣。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课堂舞台的表演者,教师就是优秀的主持人,这就是教师角色的新期待。
责任编辑:刘 林
一、引出问题
师:(出示两个用土豆削成的圆柱体)它们是什么形体?
生:圆柱体。
师: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柱体底和高分别相等。
(用刀子将其中一个削成圆锥)
师:这是什么形体?
生:圆锥。
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圆锥的体积吗?
生:把它放进盛水的量杯里,看水面升高多少,就可以知道这个圆锥的体积。
师:如果要测量建筑屋上圆锥形尖顶的体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
学生讨论。
【设计理念】如果每个圆锥都这样测不现实,让学生感觉到排水法的局限性,产生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二、联想、猜测
师:想一想,我们会计算哪些图形的体积?
生:……
师:假如让你来研究圆锥的体积,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图形的体积有关?
生: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圆柱有关。
师出示四组不同的容器教具。第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第二组:等底、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3倍的圆柱和圆锥。第三组: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任意)。第四组: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任意)。
师:猜一猜,第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圆锥的体积可能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
生:可能是三分之一。
生:可能是五分之二。
师:第二组呢?第三组、第四组呢?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试验,探究一下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要结合学习内容为学生准备丰富典型的操作材料和工具。
三、实验探究
师:各小组要自主选择材料,讨论选择怎样的操作方法,分析研究操作的结果。
各小组讨论、实验、分析、交流。
实验结果:第一组用圆锥容器装水(或沙)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刚好倒三次;第二组用圆锥容器(高是圆柱的三倍)装水(或沙)倒入等底的圆柱容器中,刚好装满;第三组和第四组则不存在第一组和第二组那样的关系。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 、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四、导出公式
师:通过第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你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生:在等底等高条件下:V圆锥=1/3V圆柱=1/3sh
师:通过第二组:底相等,圆锥的高为圆柱的高的3倍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体积相等。
师:你怎样解释?
生: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 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当底不变,圆锥的高扩大到它的三倍时,体积也扩大到它的三倍,即与圆柱的体积相等。
生:当圆锥与圆柱体积相等时,底不变,圆锥的高由圆柱的高的三倍,缩小到它的三分之一,即与圆柱等高时,圆锥的体积也缩小到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同样说明: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设计理念】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公式、性质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觉数学发现的乐趣。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课堂舞台的表演者,教师就是优秀的主持人,这就是教师角色的新期待。
责任编辑:刘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