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学习者需求更具个性化,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已是技术与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所具有的突破时空的视觉传达、思维可视的创意表达的学科特性更适切于这种模式应用。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有效使用,同时对新媒体选择性地嵌入,在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的基础之上,积极开发创新性课程,实施基于教材创造性使用的主题学习策略和基于课程创新性开发的项目学习策略,从而转变基础美术学科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线上线下 一体化 美术教学
  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是将在线网络教学、移动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统整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学习者通过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师生、生生深入互动,优势互补,进而获得兴趣促发、技能拓展、能力提升的更佳教学效果,是兼具自主与便捷、协作与交互、共享与开放的学习过程。从美术学科的角度来看,泛在学习、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等学习模式成为当代基础美术教育发展一个重要的机遇,有鉴于此,探讨将技术与教育优势整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探索适合学习者心理需要和心智特征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策略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一、线上线下一体化美术教学的特性
  1.导向性:技术与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1)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走向
  互联网的发展为社会和时代标注了新的特征,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等具有代表性的新一轮技术力量,全方位地与各领域进行创新性融合,众多行业也因此改变了运行机制和样态,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基于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平台、图文媒体平台以及各种移动终端设备构建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已经呈现出成为未来教学常态应用模式的高度倾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与学模式,突破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整齐划一的教学转向个性化学习,教材为本的单一资源转向多渠道融合的知识优化的丰裕资源,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转向开放的智能化教学场域,带来了教与学实践方式的转变,更给美术教学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2)学习个性化的需求导向
  知识传递为中心必须改变学习者为中心,以应对社会高速发展需求;以学校教学为基础,突破时空限制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网络,创设家庭、图书馆、教室随时随地学习的泛在学习机制,基于个人兴趣和问题解決需要而进行的自主性学习,让学习者能在基础教育阶段逐渐发展必备的各方面能力素养,能通过自主学习,建立满足个体成长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2.可行性:视觉与创意传递的学科特性
  (1)突破时空的视觉传递
  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觉,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通过视觉获得。图像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对象和途径,也是人类实现跨时空交流的重要媒介[1]。视觉传达是以视觉语言形式进行表达与传播、传递与交流;利用“读图方式”,即借助图像、图形、图案、图例、图样、图画、图示、图法、图式、图谱等视觉媒介的观察及体验进行信息传达、思维碰撞、情感沟通、审美体验、文化交流,达成传递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共鸣与共识。美术学科的专业特殊性在于以视觉语言传达、传播某种观念、信息与意识,重在“传达”属性上,而这种传达显然可以是在同一时空中的同步传达;也可以是在不同的时空中的异步传达,这种特性也是美术学科可以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因素。而当下,视觉传达仍在突破各种边界,以多维化方向不断延展,特别是随着各种视觉媒体技术的发展,学习者的视觉信息环境和视觉文化思维模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也将为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2)思维可视的创意表达
  图形的创意表达追寻的是视觉中的独创性,它以信息的传递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创造力为首要条件,寻求独一无二的表达方法,使大众能够接收到图形所传递出的有效信息[2]。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往往通过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是味觉,用多样化的材料有机叠加组合,使学习者实现从感知美、体验美到创造美的发展过程,运用具有个性特点的美术语言——点、线、面进行构图与造型,展现线、形、色、质、体的美感,从而提升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品质,同时让内心世界和情感、情绪得到充分的表达,与受众产生视觉、心理的美感交流。创意表达也是一种设计思维方式、一种思维和情感直观呈现的方式,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交融共生,抽象思维化为可视的具象图形、图形组合后产生的视觉形式语言、表达的作品的创意内涵。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突破固化的学习空间,延展创意思维生发的场域。灵感往往具有跳跃性,在不同环境中,接受到不同的讯息,经过一种过程性的推敲、演练和反复评估、修正,会对创意的表达方式和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融合线上线下一体化载体应用的内容设计
  1.云平台和新媒体构建的载体应用方式
  (1)信息化平台的有效使用
  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创建模式已在全国各地得到迅速发展,智慧校园、微课堂、网络教研、云教学等为教与学的需求提供方便、快捷、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应用服务。美术教师应积极学习掌握教育信息化技术,课堂教学之前通过云平台传送音视频、图像、文字等不同形质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进行线上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之中,学习者与教师针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之后,教师通过云平台同步或异步线上交流,为学习者继续解难答疑,共同探讨问题,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新媒体应用的选择嵌入
  新媒体的多样化形式与内容,给基础美术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融合思路,新媒体可以将声音、影像、图片和文字融为一体,再借助交互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升交换性和互动性。在有效使用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之上,应当关注当前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或通过优化、筛选、借助相关图文媒体平台推送课内外美术学习资源,丰富美术学科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的资源供给。   2.具有创造性与创新性的内容设计
  (1)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教师实施教学、完成教学目标的范例。美术教师应由被动的教材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创造者和课程资源开发设计者,教学中可以打破原有的課序,对教材资源进行梳理、归类、整合;可以融合理论研究或课题实验,赋予教材内容更新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实现对教材的选择、补充、调整使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材的另一种创造性使用提供了优质的渠道。美术教师应把教科书上的知识与 “互联网 ”知识结合,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平台,学生通过“互联网 ”形式对获得的知识重新加工,生成学习的内容,形成优化的“互联网 ”知识体系[3]。这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知识优化体系是以教材资源为基础的提升和丰富,其核心是最大化地发挥教材的价值引导和方向的把握。
  (2)创新性开发课程
  课程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适切于学习者的需要,让其得到全面、个性、持续的发展,学会学习、培育智慧、提升能力、发展素养。一线美术教师有能力成为也必须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美术教学,以课程创新为追求,充分挖掘地方人文、地理、自然资源,与学习者生活经验融合,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建立有宽度、有深度、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充分融入信息技术,运用当下学习者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的图文媒体网络平台、流媒体等新媒体应用,创造新样态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美术课程,同时作为现行教材内容有益的补充,满足学习者更多的学习需求。
  三、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实施策略
  1.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主题学习策略
  主题学习是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习者围绕主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在相互讨论中洞悉主题的内涵,对主题进行创作和表现,进一步在思考和评价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发展素养。学习主题可以由教师与学习者从教材中选择,适当融入教材以外的知识,以学习者的兴趣、生活、情感为主题线索,贴近学习者真实的学习、生活,符合其实际发展需求。主题学习课程通过开放的学习时空、开放的学习任务、开放的研究方式、开放的研究内容、开放的评价体系,实现了学习时间上课前与课中课后、课内与课外的融合,学习空间上互联网与现场学习的融合[4]。从构建美术学科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来说,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序、重组、补充,提炼、形成学习者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在一个核心主题之下,几个小主题共同呈现,将国家课程主题化、生活化、实践化,构建主题化课程体系,开展主题任务为驱动的自主探究型和合作探究型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活动,同时制定主题学习课程的目标与价值及线上与线下学习实施路线图,根据目标和评价标准,充分应用教育信息化平台,促进课程有效实施。
  首先,主题确立,方案规划。课内线下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习者共同对美术教材进行解读,分析可统整的相关内容,形成共同研究的学习主题,同时分析梳理相关的几个小主题;自主组织学习小组,鼓励各种学习风格、不同美术能力基础的学习者组团合作;开展开放性的主题学习探讨,理清概念主题,确立学习目标及美术创作实践目标,初步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方案。
  其次,交流协作,学习实践。解读并合理运用教材的素材,即各个小主题的主要素材;同时美术教师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课内外线上自主学习拓展资源,鼓励学习者搜集更多有关主题学习的探究资料;同时开展学习共同体行动,通过网络互相交流,分享探究到的信息,展示学习理解及美术欣赏收获,探讨遇到的问题;在交流协作的基础上开展相应学习领域的课外线下美术创意实践,对实践美术创作成果进行初步的自我评价。
  最后,成果交流,多元评价。以线上或线下的形式,学习者发表学习心得、收获、报告,展示实践作品;运用综合分析、对比分析、评估、批判等高级思维技能,让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估和互动评价交流,推动学习走向深入,巩固主题学习成效。
  2.创新性开发课程的项目学习策略
  项目学习是以真实问题情境为导向、以内部目标为驱动力的任务型实践探究,重在激发学生理智的热情和思维的兴趣,从而突出课程的建构性、课堂的多元性与学生的自主性[5]。项目学习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做中学”的能力,将教学过程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思维发展过程。随着核心素养价值取向成为基础教育教学的理念追求,项目学习因兼具研究性与应用性、开放性与包容性、过程性与实践性、自主性与合作性的特点,正大量地应用在学科学习实践中。
  融入项目学习理念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美术学习,可以课程创新性开发为出发点,以人文、自然资源、学习者生活经验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为切入点,与学习者的发现或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相融合,驱动项目学习的开展;通过思维交流碰撞,建立学习支架,教师与学习者共同搜集、整理各类资源,包括与项目有关的泛在学习资源,教师提供的项目预设资源、关联资源等,为学习者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进行导航指向;在资源的收集整理过程当中初步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课程内容,充分融入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应用图文媒体网络平台或多样化的新媒体艺术载体,打造出具有多元学习新样态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美术课程,激发学习者深入探究的动力,同时将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梳理和呈现,融合成为新的课程内容元素,逐步搭建出基于项目学习而开发的创新性课程体系,并由此提升学习者知识、能力、素养综合发展的学习成效。
  首先,问题驱动,确定项目。以线下教学或线上交流的形式,学习者共同从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出发,即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兴趣点、发现点或关注点入手,提出驱动问题,教师与学习者共同对选定的问题及项目开展的可行性、项目的丰富性以及研究价值进行分析评价。基于课程创新性开发的项目学习与美术学科学习实践融合,在教材之外挖掘、组织新的学习资源,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项目确定之后对所需的时间作总体规划、分阶段计划,进行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探讨资料搜集的途径和方法等。   其次,活动探究,构建原型。以小组方式进行一定周期的开放性探究活动,开展线下实践学习活动,可以从课内到课外,從学校、家庭到社会,学习共同体小组根据项目需要深入进行搜集、调查、分析、描绘、制作、研究,对所获得的信息以及对活动的看法或感想进行记录,提出创作思考,运用能促进学习的相关技术、工具、新媒体应用等,同时利用线上学习形式,不断补充获取研究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新的信息资源,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一定的美术实践作品原型,通过活动探究发展能力、内化知识。
  再次,作品制作,修正调整。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的作品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可以是调查报告、PPT演示材料,当然对于美术学科而言更多的可能是体现创意的绘画、实物模型等。项目学习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开展较为深入的线下探究创作活动,要保证在学习支架设置的不同学习环节中去完成相关的任务,还应对学习过程进行讨论、评价,并根据交流结果对作品作进一步修改、调整和完善。
  最后,成果呈现,反馈总结。作品完成后,举行线下总结展示活动;学习小组或共同体相互进行组内、组际交流,集体交流,分享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体验。成果交流的形式多元化,可以是线下,也可以是线上,借助各类教学或可供评价展示的APP或其他类型的新媒体平台举行展览交流、汇报会、鉴赏会等。在成果交流中,除了教师和学生以外,还可有其他相关人员参与。活动评价可以由教师、不同学习小组的成员或自己完成,活动评价不但要求对美术作品的质量、美感体验等进行结果性的评价,还需要围绕整体项目实施过程,从项目选择、成员的表现、研究成果表达和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项目学习与美术学科之间的结合点,是提升核心素养与促进意义经验真正生成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学习者由浅层学习转变到深度学习。项目学习与美术学科相融合作为一种教学的补充形式发挥其功用,线上线下一体化美术教学亦如此,都是在弥补原有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不足,从而促进基础美术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燕飞,杨若媛.语词与图像——视觉传达的有效性分析[J].美术大观,2019(09):142-143.
  [2] 王琦.“形”与“意”——浅谈图形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意表达[J].文艺生活,2019(01):158.
  [3] 普云婷.关于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 个性化教学模式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9(14):129.
  [4] 孙宁,王淑英.主题学习课程:引导学生由“做题”向“做事”转变[J].人民教育,2019(08):74-76.
  [5] 王向云,薛红霞.教育领域中项目学习的应用转向——基于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2):53-55.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摘 要 团队协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形式,教师“微”团队研修以组建自主性、互动性、实践性和反思性为特征的“微”团队为基础,以教师日常工作情境中的“微”问题为研究起点,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充分嵌入的伴随式学习为手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中小学校本研修开辟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 “微”团队 校本研修 团队学习 专业发展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在群体动力心理学中阐释了团队学习的优势
摘 要 思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言语表达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过程,通过汉字图谱让思维可感、“三读演悟”让思维可联、习作支架让思维可视等“文-图”互动,实现语言素养落地生根。这样的语文学习是有意义的精神创建,而不是低效的听说读写的工具化训练。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文-图”交互 汉字图谱 “三读演悟” 习作支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总目标强调,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摘要  乡村教师职业韧性作为乡村教师“留得住”的关键变量,是乡村教师灵活适应工作环境变化,成功克服职业生涯阻碍的一种能力,具体包括职业期望力、职业适应力、职业应对力、职业耐压力和自我提高力。通过对316名乡村教师的调查发现:乡村教师职业韧性整体水平良好但年轻教师职业韧性尤其是职业耐压力偏低;乡村教师职业韧性在年龄、学历、婚姻状况以及职务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月收入方面则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关注
摘要  本研究以提升学习者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在介绍群文阅读教学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的文本素材,从课堂的三个阶段阐释了群文阅读的教学实施策略,并总结了教学实践思考。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用任务型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主题鲜明,综合、实践性强的群文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多个相似文本语境中感知并习得语言,进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英语 群文阅读 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旨在以设计思维为靶向,让学习链接现实,引领学生深度卷入跨学科实践性学习活动,唤醒其学习经验,从而全面提升其思维品质。通过激活整体性思维、培育成长型思维、发展学术性思维等路径,促成学习多态化,提升学习实践力,增强学习专业度,让学生与综合实践活动深度遇见,让优秀思维品质根植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行动中。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设计思维 整体性思维 成长型思维 学术性思维  人
摘要  PBL导向的乡村教师培育模式就是将培育设置于问题的情境中,以问题为切入点和抓手,通过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来提升参培教师的综合运用能力,以满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PBL培育模式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重构问题驱动型学习情境、丰富以参培教师为中心的资源供给、构建自主学习和合作的机制以及构建PBL导向的乡村教师培育模式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PBL 乡村教师 教师培训 培育模式 问题驱动  
摘 要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整体教学将主题意义探究和语言实践活动相结合,打破了以往单元教学中的碎片化模式,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关联性、实践性和意义性。结合教学实例,阐述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整体教学路径:解读关联,确立主题;基于主题,设定目标;整合板块,理清线索;整体设计,提升学力。  关键词 小学英语 主题意义 单元整体教学 英语学习活动观  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是以教材为基础,用系统论的方法对
摘 要 “要素”理论创始人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基于要素的认知,最后形成“最复杂的感觉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围绕学生能理解、易接受的一系列“要素”,如审美要素、意义要素、情感要素和思维要素,引导他们认识周围的世界,形成最复杂的感觉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审美、意义、情感、思维能力,促进他们语用能力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要素理论 语用品质 实施路径  
摘 要 美国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提出了“专家级阅读脑”的论述,在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专家级阅读脑”是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导向。在此目标导向下,于阅读策略、阅读思维、阅读素养、自主发展四个方面研发任务学习单,并以此任务学习单为载体,深入开展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 目标导向 学习单设计  “专家级阅读脑”是美国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提出的一个概念。要想培育“专家级阅
摘 要 以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为例,通过“篇本类”联读,引导学生展开整本书的自主阅读。首先,找到 “篇”“本”之间的联结点,实现有起点的阅读;其次,借助项目学习单、阅读任务链、阅读策略群,由“篇”链“本”,开展有深度的阅读;最后,通过发现规律、追踪形象、对比阅读的方式,以“本”触“类”,进行有广度的阅读。这一整体化的思维范式,将为整本书阅读寻到新的打开方式。  关键词 统编教材 民间故事 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