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舰舰导弹是指从水面舰船和潜艇发射,主要用于攻击出水潜艇、驱逐舰、大型战舰、巡逻艇和商船等水上目标的导弹武器系统,具有较高的效费比,是反舰导弹大家族的重要成员。目前世界上有10余个国家能够自行生产舰舰导弹,80多个国家部署有舰舰导弹,但真正经过大量实战检验并能代表当今舰舰导弹发展潮流的当属俄罗斯和美国。
作战对象不同,决定战技性能优长
美军由于拥有强大的海上航母战斗群,其对反舰导弹的研制起初并非十分重视,直到1967年10月,埃及导弹快艇以俄制“冥河”反舰导弹击沉以色列“艾拉特”号驱逐舰引起各国海军震惊后,美国海军才积极研制反舰导弹。鉴于美军舰艇作战对象主要为中小型舰艇,其舰舰导弹均为亚音速导弹。
而俄军则不同,为了对付西方以航母为核心的远洋舰队从海上的进攻,前苏联特别注重远程舰舰导弹的发展,其作战对象多为航母等大型水面舰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接过了苏联舰舰导弹的丰厚遗产,又坚持不断进行新的开发和改进,以求继续与美军相抗衡。
系列化、通用化的美制舰导弹
“鱼叉”(又称“捕鲸叉”)舰舰导弹是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一种全天候高亚音速巡航式反舰导弹,可由飞机、水面舰艇和潜艇等多种平台搭载,为美军目前主要的反舰武器之一。该弹1977年开始装备部队,经不断改进已形成系列化,目前美海军已装备6000余枚,并外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鱼叉”Block I型射程11~110公里,巡航高度6l米,巡航速度0.85马赫,单发命中概率0.95,飞行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末端使用宽频带频率捷变主动雷达导引头制导,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一旦寻标器锁定目标,Block LA型可爬升至1800米,由上而下以30度角冲向目标,而Block IB及BlocklC则以水平方式攻击敌舰。BlockIC还能预设3个转折点,飞弹不必用直线飞行方式奔向目标,而能在转折点转弯,让敌舰摸不清头绪。加长型的“鱼叉”Block IG型导弹可以在首次通过目标上空未能锁定后再次发动攻击。
“鱼叉”BlockⅡ型是美国海军于2001年完成测试的改进型,在测试中由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发射“鱼叉”导弹攻击一艘近岸的机动目标舰船。有关负责人称,“鱼叉”BlockⅡ型导弹成功显示了其打击海上、陆地及海岸目标的能力,该导弹低投入,低风险,可有效保护相关水域及沿岸地区。“鱼叉”BlockⅡ型射程增加为230公里,同时增加了GPS复合制导,命中精度达10~20米,能为海岸及船只提供精确远程制导。“鱼叉”Blockm型射程达270公里,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加固体火箭推进器,制导方式为惯性加雷达寻的制导,攻击近岸目标的能力更强,其精确的航海分析能够将打击目标和岛屿、障碍物及中立船只区分开来。“鱼叉”BlockⅢ还将增加16号数据链路,配备特制导引头和GPS/INS制导组件,具备对陆攻击能力。美国海军计划将400枚BlocklC改进成BlockⅢ,2007财年开始改进工作,暂定2009~2010财年开始生产。
“战斧”式舰舰导弹是美军惟一一种远程反舰导弹,射程达到450公里,攻击精度可达分米级,战斗部装药450千克,巡航速度0.7马赫,巡航高度在20-30米之间,历经多次实战考验,性能可靠。
“战斧”舰舰导弹主要装备在美国海军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及攻击型核潜艇上。这种亚音速导弹可以从舰艇和潜艇上发射,拥有与“鱼3L"舰舰导弹相似的主动式雷达导引头及可用于探测目标的ESM系统,战斗部当量为“鱼叉”的2倍。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作战任务的变化,“战斧”式舰舰导弹被对地攻击型“战斧”式导弹所取代。
享誉世界的俄制“舰舰导弹三剑客”
“花岗岩”(SS-N-19)舰舰导弹是前苏联1979年服役的SS-N-19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改进型,既可从水面舰艇发射,也可以从潜艇发射,射程达500公里。高空飞行速度为2.5马赫。末端飞行速度高达3.5马赫。该弹攻击模式独特,能以高、低两种弹道攻击目标,可单枚发射,也可多枚齐射。在一次发射的多枚导弹中,有1枚充当“指挥弹”在2.5万米高空飞行,可把目标数据通过弹间数据链传输给低空飞行的其他导弹,以保持低空导弹的隐蔽性。一旦“指挥弹”被击落,马上有另一枚导弹升高负责继续“指挥”。待进入敌方视界后,弹群散开,各自开启导引头进行末端攻击。自研制以来,“花岗岩”导弹的具体情况一直受到俄罗斯的严格保密,在俄军事力量日渐衰落的今天,它是俄罗斯海军进行海上攻击、保持海洋优势的“撒手锏”。直到俄海军“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参加北方舰队演习时出事沉没,其装载的“花岗岩”反舰导弹才不得不揭开神秘的面纱。
“白蛉”(SS-N-22)舰舰导弹是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制的一种超音速反舰导弹,于1984年装备部队,专门对付航空母舰战斗群和导弹巡洋舰,号称是为美军航母“量身定做”的克星。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整体组合冲压发动机的实用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对付SS-N-22导弹的有效办法。俄罗斯称该型导弹的单发命中概率为0.8,平均只需1.2枚导弹就能摧毁一艘驱逐舰,1.5枚即可摧毁一艘排水量2万吨级的运输船。该弹早期型号的射程为120公里,改进型达200公里,高空最大飞行速度3马赫,低空最大飞行速度2.2马赫(约为“鱼叉”和“战斧”导弹的3倍),在接近目标时可做s型机动,以避开拦截火力。“白蛉”导弹战斗部装药300千克,大约是法国“飞鱼”导弹战斗部的两倍,比美国“鱼叉”导弹重75千克。目前,SS-N-22已发展成一种通用型系列化导弹,其最新改进型3M80E/MBE配有“梅纳瑞”ME型目标定位雷达和数据交换系统。导引装置为多通道式探测头,可采用主动雷达、反辐射和抗干扰等多种模式工作。
“红宝石”(SS-N-26)舰舰导弹是俄罗斯新一代超音速反舰导弹,具有重量轻、尺寸小、隐身性好、飞行速度快、发射后不用管等优点,由俄罗斯机器制造科学生产联合体研制。该弹飞行速度2.5马赫,末段飞行高度可降至5米,采用复合导航系统,巡航段为惯性导航,末段为有源雷达制导。依据发射弹道不同,最大射程分别为120公里和300公里。动力装置包括冲压式空气喷气发动机和固体加速器,控制系统为高抗干扰性多通道雷达导引头和惯性导航系统。弹上装有目标指示数据链 系统,可实现自主发现和攻击目标,能够独立对目标危险程度分级并选择和实施攻击战术,还可完成复杂的战术机动。2004年5月,印度宣布印俄联合研制成功的“布拉莫斯”反舰导弹其实就是“红宝石”反舰导弹的印度型。与俄(苏)制造的前几代反舰导弹相比,“红宝石”反舰导弹克服了传统反舰导弹偏重、偏大的缺点,保留了对现代雷达暴露征候小、超声速巡航和发射后不用管的优点,并进一步提升技术,成为智能化的反舰导弹。其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它的通用性,既可以配置在潜艇、水面舰艇和快艇上,也可挂载到飞机上,还可由岸基发射装置使用。
发展理念差异。决定总体特点有别
纵观上述美俄舰舰导弹性能,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作战对象不同,发展理念差异,美俄舰舰导弹总体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美军舰舰导弹的总体特点
通用性、隐蔽性好。总体来看,在通用性方面美军略胜于俄军。“鱼叉”可一弹多用,大大节省了研制经赞。本身可用作空对舰、舰对舰或岸对舰的反舰导弹已有多种,但既可用作空对舰和舰对舰、又能用作潜对舰的反舰导弹目前还只有“鱼叉”一种。该导弹适应性好,可从多种平台发射,因此能大量装备部队,迅速形成战斗力。其发动机进气口潜隐弹体内,适合潜艇标准鱼雷发射。导弹水下发射运载器是一种无动力运载器,在水下运行无声音,隐蔽性好,不易被发现。
实战经验丰富。在现有同类舰舰导弹中,“鱼叉”导弹在海战中使用最多。其首次使用是在两伊战争期间,美国使用该型导弹击沉了伊朗的护卫舰和快艇。1986年3月的雪特拉湾冲突中,美国海军A-6E攻击机与“约克镇号”巡洋舰分别用“鱼叉”击沉了3艘利比亚快艇。1988年美伊冲突中, “鱼叉”导弹再度重创伊朗海军舰艇。海湾战争中,沙特阿拉伯海军发射的“鱼叉”导弹击毁了伊拉克在波斯湾北部海面布雷的一艘军舰。总之,“鱼叉”舰舰导弹以其优越的作战效能,受到了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海军的青睐。
发射模式多样。发射模式多是美军舰舰导弹的一大特色。“鱼叉”导弹通常以RBL(range and Beatinglaunch)模式发射,此时目标的方位与距离资料在发射前即已输入导弹的数位电脑内,可由载具与目标的距离选择寻标器扫描方式,在导弹已贴近目标时,寻标器才开始运作,以免敌舰的电子战系统侦测导弹的扫描电波,采取反制措施;使用越小的视窗模式,就需越精确的惯性导航资料,受电子反制的机会就越小。“鱼叉”导弹另一种发射模式为BOL(BearingOay Launch),在只掌握目标方位,但无正确距离资料时,如对付远距离目标就通常采用此种模式。采用BOL模式时,寻标器在巡航时即已打开,并向左、右45度进行扫描,在惯性导航期间扫描一段时间后。如果尚未发现目标,就转换成预先设定的扫描模式,如果再没发现目标,则启动自毁装置。精度高,亚音速。美制“战斧”、“鱼叉”导弹均配有GPS复合制导,具有较高的攻击精度。从“鱼叉”导弹发展改进的历程来看,主要集中在软件和新型导引头的研制方面,以提高在硬杀伤和软杀伤对抗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注重发展和提高导弹的目标分辨能力、敌我识别能力、作战破坏评估能力以及饱和攻击和再次攻击能力等。但美制舰舰导弹飞行速度低、易被拦截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如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人仅用冲锋枪这种单兵武器就拦截、击毁了多枚“战斧”导弹。
俄军舰舰导弹的总体特点
射程远,威力大。通过性能对比介绍可知,俄军基于摧毁航母的作战需求十分重视射程和威力的提高。总体来看,俄军舰舰导弹在射程和威力上要略胜于美军。如SS-N-19远程舰舰导弹不仅能携带1000千克的常规战斗部,还能携带35万吨TNT当量的核战斗部。
SS-N-22由远程舰舰导弹与美国的“鱼叉”导弹在射程、海平面巡航高度等方面难分伯仲,但战斗部威力方面却远胜对手,并能携带核战斗部,是当今世界上中远程反舰导弹中当之无愧的“大哥大”。掠海飞行,高度低。巡航高度低这一特点在实战中十分重要。低巡航高度和超音速飞行,再加上末端战术机动,舰舰导弹就不易过早被敌方雷达发现,而即使被发现,凭借其速度优势和巨大的动能也能比较容易地突破现有的反导防御系统。如SS-N-26舰舰导弹末端飞行高度可降至5米,并能进行复杂的战术机动,以躲避跟踪和拦截。
SS-N-22在末段攻击阶段的飞行高度最低可降至1.2米,几乎擦着浪尖飞行。
超音速,精度较低。俄罗斯目前装备的舰舰导弹的巡航速度均在2马赫以上,SS-N-22导弹最大飞行速度达3马赫,巡航速度达2.5马赫。而“战斧”的巡航速度为0.7马赫左右,“鱼叉”的巡航速度为0.9马赫左右。超音速飞行可以减小中段误差,提高远距离目标捕获概率,缩短目标的反应时间。但超音速同时也存在着导弹重量和生产成本增加,红外信号特征明显,抗电子干扰性能较差,转弯半径增大,再次攻击能力差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降低攻击精度。
体积大,重量大。俄军舰舰导弹虽然性能先进,但却普遍存在体积大、重量大的缺点,这就直接影响到舰艇的装载数量。SS-N-22导弹重3950千克,弹长9.38米,弹径0.76米,加上发射箱重量,整体重量达到4500千克,像“现代”级、“无畏Ⅱ”级这两种排水量达8000吨左右的大型水面舰艇也只能携带8枚。SS-N-19重7000千克,弹长超过10米,弹径1米左右,再考虑到发射箱的长度、体积和重量,这种导弹只能由排水量达万吨以上级的巨型巡洋舰、航空母舰和巡航导弹核潜艇携带。
综上所述,俄美舰舰导弹代表了当今舰舰导弹的发展方向,又具有各自独特的优点和不足。从发展方向看,美俄必定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舰舰导弹的性能,舰舰导弹的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战对象不同,决定战技性能优长
美军由于拥有强大的海上航母战斗群,其对反舰导弹的研制起初并非十分重视,直到1967年10月,埃及导弹快艇以俄制“冥河”反舰导弹击沉以色列“艾拉特”号驱逐舰引起各国海军震惊后,美国海军才积极研制反舰导弹。鉴于美军舰艇作战对象主要为中小型舰艇,其舰舰导弹均为亚音速导弹。
而俄军则不同,为了对付西方以航母为核心的远洋舰队从海上的进攻,前苏联特别注重远程舰舰导弹的发展,其作战对象多为航母等大型水面舰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接过了苏联舰舰导弹的丰厚遗产,又坚持不断进行新的开发和改进,以求继续与美军相抗衡。
系列化、通用化的美制舰导弹
“鱼叉”(又称“捕鲸叉”)舰舰导弹是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一种全天候高亚音速巡航式反舰导弹,可由飞机、水面舰艇和潜艇等多种平台搭载,为美军目前主要的反舰武器之一。该弹1977年开始装备部队,经不断改进已形成系列化,目前美海军已装备6000余枚,并外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鱼叉”Block I型射程11~110公里,巡航高度6l米,巡航速度0.85马赫,单发命中概率0.95,飞行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末端使用宽频带频率捷变主动雷达导引头制导,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一旦寻标器锁定目标,Block LA型可爬升至1800米,由上而下以30度角冲向目标,而Block IB及BlocklC则以水平方式攻击敌舰。BlockIC还能预设3个转折点,飞弹不必用直线飞行方式奔向目标,而能在转折点转弯,让敌舰摸不清头绪。加长型的“鱼叉”Block IG型导弹可以在首次通过目标上空未能锁定后再次发动攻击。
“鱼叉”BlockⅡ型是美国海军于2001年完成测试的改进型,在测试中由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发射“鱼叉”导弹攻击一艘近岸的机动目标舰船。有关负责人称,“鱼叉”BlockⅡ型导弹成功显示了其打击海上、陆地及海岸目标的能力,该导弹低投入,低风险,可有效保护相关水域及沿岸地区。“鱼叉”BlockⅡ型射程增加为230公里,同时增加了GPS复合制导,命中精度达10~20米,能为海岸及船只提供精确远程制导。“鱼叉”Blockm型射程达270公里,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加固体火箭推进器,制导方式为惯性加雷达寻的制导,攻击近岸目标的能力更强,其精确的航海分析能够将打击目标和岛屿、障碍物及中立船只区分开来。“鱼叉”BlockⅢ还将增加16号数据链路,配备特制导引头和GPS/INS制导组件,具备对陆攻击能力。美国海军计划将400枚BlocklC改进成BlockⅢ,2007财年开始改进工作,暂定2009~2010财年开始生产。
“战斧”式舰舰导弹是美军惟一一种远程反舰导弹,射程达到450公里,攻击精度可达分米级,战斗部装药450千克,巡航速度0.7马赫,巡航高度在20-30米之间,历经多次实战考验,性能可靠。
“战斧”舰舰导弹主要装备在美国海军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及攻击型核潜艇上。这种亚音速导弹可以从舰艇和潜艇上发射,拥有与“鱼3L"舰舰导弹相似的主动式雷达导引头及可用于探测目标的ESM系统,战斗部当量为“鱼叉”的2倍。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作战任务的变化,“战斧”式舰舰导弹被对地攻击型“战斧”式导弹所取代。
享誉世界的俄制“舰舰导弹三剑客”
“花岗岩”(SS-N-19)舰舰导弹是前苏联1979年服役的SS-N-19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改进型,既可从水面舰艇发射,也可以从潜艇发射,射程达500公里。高空飞行速度为2.5马赫。末端飞行速度高达3.5马赫。该弹攻击模式独特,能以高、低两种弹道攻击目标,可单枚发射,也可多枚齐射。在一次发射的多枚导弹中,有1枚充当“指挥弹”在2.5万米高空飞行,可把目标数据通过弹间数据链传输给低空飞行的其他导弹,以保持低空导弹的隐蔽性。一旦“指挥弹”被击落,马上有另一枚导弹升高负责继续“指挥”。待进入敌方视界后,弹群散开,各自开启导引头进行末端攻击。自研制以来,“花岗岩”导弹的具体情况一直受到俄罗斯的严格保密,在俄军事力量日渐衰落的今天,它是俄罗斯海军进行海上攻击、保持海洋优势的“撒手锏”。直到俄海军“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参加北方舰队演习时出事沉没,其装载的“花岗岩”反舰导弹才不得不揭开神秘的面纱。
“白蛉”(SS-N-22)舰舰导弹是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制的一种超音速反舰导弹,于1984年装备部队,专门对付航空母舰战斗群和导弹巡洋舰,号称是为美军航母“量身定做”的克星。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整体组合冲压发动机的实用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对付SS-N-22导弹的有效办法。俄罗斯称该型导弹的单发命中概率为0.8,平均只需1.2枚导弹就能摧毁一艘驱逐舰,1.5枚即可摧毁一艘排水量2万吨级的运输船。该弹早期型号的射程为120公里,改进型达200公里,高空最大飞行速度3马赫,低空最大飞行速度2.2马赫(约为“鱼叉”和“战斧”导弹的3倍),在接近目标时可做s型机动,以避开拦截火力。“白蛉”导弹战斗部装药300千克,大约是法国“飞鱼”导弹战斗部的两倍,比美国“鱼叉”导弹重75千克。目前,SS-N-22已发展成一种通用型系列化导弹,其最新改进型3M80E/MBE配有“梅纳瑞”ME型目标定位雷达和数据交换系统。导引装置为多通道式探测头,可采用主动雷达、反辐射和抗干扰等多种模式工作。
“红宝石”(SS-N-26)舰舰导弹是俄罗斯新一代超音速反舰导弹,具有重量轻、尺寸小、隐身性好、飞行速度快、发射后不用管等优点,由俄罗斯机器制造科学生产联合体研制。该弹飞行速度2.5马赫,末段飞行高度可降至5米,采用复合导航系统,巡航段为惯性导航,末段为有源雷达制导。依据发射弹道不同,最大射程分别为120公里和300公里。动力装置包括冲压式空气喷气发动机和固体加速器,控制系统为高抗干扰性多通道雷达导引头和惯性导航系统。弹上装有目标指示数据链 系统,可实现自主发现和攻击目标,能够独立对目标危险程度分级并选择和实施攻击战术,还可完成复杂的战术机动。2004年5月,印度宣布印俄联合研制成功的“布拉莫斯”反舰导弹其实就是“红宝石”反舰导弹的印度型。与俄(苏)制造的前几代反舰导弹相比,“红宝石”反舰导弹克服了传统反舰导弹偏重、偏大的缺点,保留了对现代雷达暴露征候小、超声速巡航和发射后不用管的优点,并进一步提升技术,成为智能化的反舰导弹。其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它的通用性,既可以配置在潜艇、水面舰艇和快艇上,也可挂载到飞机上,还可由岸基发射装置使用。
发展理念差异。决定总体特点有别
纵观上述美俄舰舰导弹性能,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作战对象不同,发展理念差异,美俄舰舰导弹总体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美军舰舰导弹的总体特点
通用性、隐蔽性好。总体来看,在通用性方面美军略胜于俄军。“鱼叉”可一弹多用,大大节省了研制经赞。本身可用作空对舰、舰对舰或岸对舰的反舰导弹已有多种,但既可用作空对舰和舰对舰、又能用作潜对舰的反舰导弹目前还只有“鱼叉”一种。该导弹适应性好,可从多种平台发射,因此能大量装备部队,迅速形成战斗力。其发动机进气口潜隐弹体内,适合潜艇标准鱼雷发射。导弹水下发射运载器是一种无动力运载器,在水下运行无声音,隐蔽性好,不易被发现。
实战经验丰富。在现有同类舰舰导弹中,“鱼叉”导弹在海战中使用最多。其首次使用是在两伊战争期间,美国使用该型导弹击沉了伊朗的护卫舰和快艇。1986年3月的雪特拉湾冲突中,美国海军A-6E攻击机与“约克镇号”巡洋舰分别用“鱼叉”击沉了3艘利比亚快艇。1988年美伊冲突中, “鱼叉”导弹再度重创伊朗海军舰艇。海湾战争中,沙特阿拉伯海军发射的“鱼叉”导弹击毁了伊拉克在波斯湾北部海面布雷的一艘军舰。总之,“鱼叉”舰舰导弹以其优越的作战效能,受到了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海军的青睐。
发射模式多样。发射模式多是美军舰舰导弹的一大特色。“鱼叉”导弹通常以RBL(range and Beatinglaunch)模式发射,此时目标的方位与距离资料在发射前即已输入导弹的数位电脑内,可由载具与目标的距离选择寻标器扫描方式,在导弹已贴近目标时,寻标器才开始运作,以免敌舰的电子战系统侦测导弹的扫描电波,采取反制措施;使用越小的视窗模式,就需越精确的惯性导航资料,受电子反制的机会就越小。“鱼叉”导弹另一种发射模式为BOL(BearingOay Launch),在只掌握目标方位,但无正确距离资料时,如对付远距离目标就通常采用此种模式。采用BOL模式时,寻标器在巡航时即已打开,并向左、右45度进行扫描,在惯性导航期间扫描一段时间后。如果尚未发现目标,就转换成预先设定的扫描模式,如果再没发现目标,则启动自毁装置。精度高,亚音速。美制“战斧”、“鱼叉”导弹均配有GPS复合制导,具有较高的攻击精度。从“鱼叉”导弹发展改进的历程来看,主要集中在软件和新型导引头的研制方面,以提高在硬杀伤和软杀伤对抗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注重发展和提高导弹的目标分辨能力、敌我识别能力、作战破坏评估能力以及饱和攻击和再次攻击能力等。但美制舰舰导弹飞行速度低、易被拦截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如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人仅用冲锋枪这种单兵武器就拦截、击毁了多枚“战斧”导弹。
俄军舰舰导弹的总体特点
射程远,威力大。通过性能对比介绍可知,俄军基于摧毁航母的作战需求十分重视射程和威力的提高。总体来看,俄军舰舰导弹在射程和威力上要略胜于美军。如SS-N-19远程舰舰导弹不仅能携带1000千克的常规战斗部,还能携带35万吨TNT当量的核战斗部。
SS-N-22由远程舰舰导弹与美国的“鱼叉”导弹在射程、海平面巡航高度等方面难分伯仲,但战斗部威力方面却远胜对手,并能携带核战斗部,是当今世界上中远程反舰导弹中当之无愧的“大哥大”。掠海飞行,高度低。巡航高度低这一特点在实战中十分重要。低巡航高度和超音速飞行,再加上末端战术机动,舰舰导弹就不易过早被敌方雷达发现,而即使被发现,凭借其速度优势和巨大的动能也能比较容易地突破现有的反导防御系统。如SS-N-26舰舰导弹末端飞行高度可降至5米,并能进行复杂的战术机动,以躲避跟踪和拦截。
SS-N-22在末段攻击阶段的飞行高度最低可降至1.2米,几乎擦着浪尖飞行。
超音速,精度较低。俄罗斯目前装备的舰舰导弹的巡航速度均在2马赫以上,SS-N-22导弹最大飞行速度达3马赫,巡航速度达2.5马赫。而“战斧”的巡航速度为0.7马赫左右,“鱼叉”的巡航速度为0.9马赫左右。超音速飞行可以减小中段误差,提高远距离目标捕获概率,缩短目标的反应时间。但超音速同时也存在着导弹重量和生产成本增加,红外信号特征明显,抗电子干扰性能较差,转弯半径增大,再次攻击能力差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降低攻击精度。
体积大,重量大。俄军舰舰导弹虽然性能先进,但却普遍存在体积大、重量大的缺点,这就直接影响到舰艇的装载数量。SS-N-22导弹重3950千克,弹长9.38米,弹径0.76米,加上发射箱重量,整体重量达到4500千克,像“现代”级、“无畏Ⅱ”级这两种排水量达8000吨左右的大型水面舰艇也只能携带8枚。SS-N-19重7000千克,弹长超过10米,弹径1米左右,再考虑到发射箱的长度、体积和重量,这种导弹只能由排水量达万吨以上级的巨型巡洋舰、航空母舰和巡航导弹核潜艇携带。
综上所述,俄美舰舰导弹代表了当今舰舰导弹的发展方向,又具有各自独特的优点和不足。从发展方向看,美俄必定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舰舰导弹的性能,舰舰导弹的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