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丰富的物质财富,道德水平逐渐下滑。市场经济的弊端日益显露,越来越多的矛盾超出了法律的调整范围,这就迫切要求道德发挥其稳定市场秩序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加强道德教育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道德;道德教育;和谐社会
1 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是肉眼看不到摸不着的,它存在于人脑中,无形的调节者人们的行为规范。道德存在于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一定社会的道德是由一定阶级社会的经济水平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恩格斯指出:“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社会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对外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而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一些商人钻法律的空子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因此道德的作用就变得更加明显,道德能让人们从内心区分是非曲直,自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道德是非强制性的内化的规范。道德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积累形成的,主要借助于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道德不是条文,而是人们内心的意志、情感和信念,是人们心中衡量事物的一杆秤,就像有些人的行为虽然不违反法律,但却遭到人们的唾弃,因为从道德层面来讲这些行为违背了人们的道德准则。近年来老人跌倒后讹诈好心人的事件层出不穷,“扶不扶”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好心人之所以被误解,是因为受帮助的人内心的利益价值战胜了道德价值,为了有人承担医药费而不分是非。“人倒了可以扶起来,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春晚小品《扶不扶》的这句台词呼吁人们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但近年来道德话语盛行而道德行为却严重缺失。
2 道德的作用
2.1 引导作用
道德作为人们内心评判事物的衡量标准,它引导着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道德通过规范的形式对社会成员产生影响,是人们以一种积极有益的心理状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2.2教育作用
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中德育始终是排在首要地位的。一个人中有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做出有益于社会的事,否则越是知识水平高的人对社会的危害越大。从学习雷锋到现在的感动中国人物,人们用各种方式来影响他人,进行道德教育,对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是危险的,那么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也是可怕的。
2.3调节作用
道德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利益优先,人际关系冷漠使得道德在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人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或多或少的会发生利益冲突,此时就要依靠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来化解矛盾。
3 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提升全民道德水平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道德教育从未停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有格”。有人也说:“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这都说明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投机取巧、违规违法做出许多对社会有害的事情,这就是典型的道德教育的失败。
在改革开放后,国人的思想开始慢慢的发生了变化,“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在群众中逐渐滋生,“自私自利”蔚然成风,而关心集体、关心群众的人却被看成是傻瓜行为,社会弥漫着“负能量”。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正能量”仍在发着光,在与“负能量”进行着抗争,虽然渺小微弱,还未能洒满祖国大地,未能在人们的心里重新发芽,但只要我们努力它终究会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道德行为是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自觉选择的,自古至今感人事迹层出不穷,而危害社会的行为也接二连三,道德教育越来越被忽视,家长和学校把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一切教育之首。而实践证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由道德价值观凝聚起来的精神和谐的作用不容忽视,人们只有有了共同的道德观念才能在诸多的矛盾和利益冲突面前达成共识,化解冲突。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一个社会能否和谐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善良被邪恶压制、正义被谎言绑架、诚信被贪婪覆盖,这些正无情地困扰着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道德缺失腐蚀着整个社会,拯救道德,拯救人心,不要在环境污染的同时也污染了人们心灵的净土,加强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435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第355页
[3] 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 166.112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丰富的物质财富,道德水平逐渐下滑。市场经济的弊端日益显露,越来越多的矛盾超出了法律的调整范围,这就迫切要求道德发挥其稳定市场秩序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加强道德教育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道德;道德教育;和谐社会
1 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是肉眼看不到摸不着的,它存在于人脑中,无形的调节者人们的行为规范。道德存在于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一定社会的道德是由一定阶级社会的经济水平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恩格斯指出:“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社会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对外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而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一些商人钻法律的空子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因此道德的作用就变得更加明显,道德能让人们从内心区分是非曲直,自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道德是非强制性的内化的规范。道德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积累形成的,主要借助于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道德不是条文,而是人们内心的意志、情感和信念,是人们心中衡量事物的一杆秤,就像有些人的行为虽然不违反法律,但却遭到人们的唾弃,因为从道德层面来讲这些行为违背了人们的道德准则。近年来老人跌倒后讹诈好心人的事件层出不穷,“扶不扶”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好心人之所以被误解,是因为受帮助的人内心的利益价值战胜了道德价值,为了有人承担医药费而不分是非。“人倒了可以扶起来,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春晚小品《扶不扶》的这句台词呼吁人们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但近年来道德话语盛行而道德行为却严重缺失。
2 道德的作用
2.1 引导作用
道德作为人们内心评判事物的衡量标准,它引导着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道德通过规范的形式对社会成员产生影响,是人们以一种积极有益的心理状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2.2教育作用
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中德育始终是排在首要地位的。一个人中有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做出有益于社会的事,否则越是知识水平高的人对社会的危害越大。从学习雷锋到现在的感动中国人物,人们用各种方式来影响他人,进行道德教育,对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是危险的,那么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也是可怕的。
2.3调节作用
道德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利益优先,人际关系冷漠使得道德在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人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或多或少的会发生利益冲突,此时就要依靠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来化解矛盾。
3 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提升全民道德水平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道德教育从未停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有格”。有人也说:“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这都说明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投机取巧、违规违法做出许多对社会有害的事情,这就是典型的道德教育的失败。
在改革开放后,国人的思想开始慢慢的发生了变化,“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在群众中逐渐滋生,“自私自利”蔚然成风,而关心集体、关心群众的人却被看成是傻瓜行为,社会弥漫着“负能量”。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正能量”仍在发着光,在与“负能量”进行着抗争,虽然渺小微弱,还未能洒满祖国大地,未能在人们的心里重新发芽,但只要我们努力它终究会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道德行为是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自觉选择的,自古至今感人事迹层出不穷,而危害社会的行为也接二连三,道德教育越来越被忽视,家长和学校把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一切教育之首。而实践证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由道德价值观凝聚起来的精神和谐的作用不容忽视,人们只有有了共同的道德观念才能在诸多的矛盾和利益冲突面前达成共识,化解冲突。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一个社会能否和谐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善良被邪恶压制、正义被谎言绑架、诚信被贪婪覆盖,这些正无情地困扰着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道德缺失腐蚀着整个社会,拯救道德,拯救人心,不要在环境污染的同时也污染了人们心灵的净土,加强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435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第355页
[3] 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 16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