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办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样作为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新事物,志愿服务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不断壮大并在社会事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志愿者群体成为了社会组织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之一。然而,民办高校志愿服务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如何在民办高校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机制已成为民办高校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 志愿服务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250-02一、民办高校发展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民办高校由于其成立并发展较晚,因此相对于其他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普通高校来说,民办高校并没有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往往是照搬公立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和手段,既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而且也不符合民办高校的特殊情况。而发展志愿服务、举办志愿服务活动正是推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也是学校素质教育和校风建设的重要课题。以活动为载体同样也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中央针对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做出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当前民办高校的当务之急,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志愿服务所体现的奉献精神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因此,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是统一的。
(三)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结构,其内容包含校园特有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传统作风、价值观念、文化活动的总和。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直接环境,是高校教育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是整个校园文化的重点受体。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学生文化活动在工科学生紧张的第一课堂教育之外营造了宽松、自由的教育与自我教育形式,对工科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性格修养等非智力因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创新的胚胎。同时,校园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将对生活在其中的成员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创新方法有萌动、激起和开发的作用。志愿者参与服务的过程,是把自己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的过程,是检验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是丰富自己人生阅历,在社会生活中锻炼成长的过程。志愿服务寓教育于服务实践之中,成为志愿者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有利于增强学校社会影响力
高校青年志愿者本着“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服务精神,通过社会志愿服务不仅践行了对自己作为一名志愿者所应履行的职责的承诺,同时在对外服务的过程中也是对志愿者服务团体、组织乃至学校的宣传和推广,可以说志愿者团体已经成为学校等单位进行自身宣传推广、增强自身社会影响的有效媒介。通过志愿服务,人们看到的是学校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的积极态度。
二、民办高校志愿服务特点及现状
(一)学校重视程度高,发展力度强
基于对学校社会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及学生素质培养的积极意义,民办高校往往比公立大学更加重视志愿服务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许多民办高校在志愿服务方面甚至将其上升至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而志愿服务组织作为学校发展志愿服务的载体,也成为学校重点建设的方面之一。
(二)志愿服务组织性强,以团体性志愿服务为主
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来说,民办高校的学生组织在学生管理中影响更大,作用更强。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在组织学校活动、辅助学校管理、宣传国家及学校政策规章、引导学生思想建设等方面都有突出的优势,而民办高校的志愿服务也多以学生组织的形式而存在,如志愿者协会等。在参与志愿服务时也多以团体形式参加,一方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优势,加强服务力度并有利于增强青年志愿者集体荣誉感和荣辱观,但另一方面单一的方式也限制了志愿者个人的参与性,不利于激发志愿者个人在志愿服务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也多为组织内部成员或学生干部,非本组织成员及学生干部参加机会较少,就全校来说,学生参与度不高。
(三)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及专业性有待提高
在社会志愿者队伍中,大学生志愿者相对于社会上的一般志愿者而言,往往承载着人们过多的期许,受助者也往往希望大学生志愿者能够为自己提供更专业、更高水平的帮助。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志愿者并不具备专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而只能从事一些基础性的志愿服务工作,不仅使大学生志愿者的高素质、高水平服务无法体现,还可能对服务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志愿服务方面,高校志愿者的专业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志愿服务方式创新意识不强
大学生志愿者由于受到财力、物力等方面的限制,服务方式落后,内容单一,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基础服务手段上。大部分志愿活动专业知识和技术含量低,大学生自身特点和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服务方式缺乏创新。当前志愿服务机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也不利于志愿者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志愿者创新意识、开拓志愿服务的新方式成为当前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议题。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学校志愿服务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务实、完备、高效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是志愿服务管理工作和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也是志愿服务工作正常、有序、高效运行的基础。一方面建立并完善一整套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包括层级设置、人员设置、岗位设置、项目设置等,加强对志愿服务的指导性作用,另一方面,加强软实力建设,对管理层人员素质、业务能力、工作态度等进行教育和培训,进而提高学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民办高校 志愿服务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250-02一、民办高校发展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民办高校由于其成立并发展较晚,因此相对于其他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普通高校来说,民办高校并没有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往往是照搬公立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和手段,既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而且也不符合民办高校的特殊情况。而发展志愿服务、举办志愿服务活动正是推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也是学校素质教育和校风建设的重要课题。以活动为载体同样也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中央针对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做出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当前民办高校的当务之急,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志愿服务所体现的奉献精神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因此,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是统一的。
(三)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结构,其内容包含校园特有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传统作风、价值观念、文化活动的总和。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直接环境,是高校教育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是整个校园文化的重点受体。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学生文化活动在工科学生紧张的第一课堂教育之外营造了宽松、自由的教育与自我教育形式,对工科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性格修养等非智力因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创新的胚胎。同时,校园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将对生活在其中的成员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创新方法有萌动、激起和开发的作用。志愿者参与服务的过程,是把自己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的过程,是检验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是丰富自己人生阅历,在社会生活中锻炼成长的过程。志愿服务寓教育于服务实践之中,成为志愿者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有利于增强学校社会影响力
高校青年志愿者本着“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服务精神,通过社会志愿服务不仅践行了对自己作为一名志愿者所应履行的职责的承诺,同时在对外服务的过程中也是对志愿者服务团体、组织乃至学校的宣传和推广,可以说志愿者团体已经成为学校等单位进行自身宣传推广、增强自身社会影响的有效媒介。通过志愿服务,人们看到的是学校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的积极态度。
二、民办高校志愿服务特点及现状
(一)学校重视程度高,发展力度强
基于对学校社会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及学生素质培养的积极意义,民办高校往往比公立大学更加重视志愿服务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许多民办高校在志愿服务方面甚至将其上升至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而志愿服务组织作为学校发展志愿服务的载体,也成为学校重点建设的方面之一。
(二)志愿服务组织性强,以团体性志愿服务为主
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来说,民办高校的学生组织在学生管理中影响更大,作用更强。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在组织学校活动、辅助学校管理、宣传国家及学校政策规章、引导学生思想建设等方面都有突出的优势,而民办高校的志愿服务也多以学生组织的形式而存在,如志愿者协会等。在参与志愿服务时也多以团体形式参加,一方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优势,加强服务力度并有利于增强青年志愿者集体荣誉感和荣辱观,但另一方面单一的方式也限制了志愿者个人的参与性,不利于激发志愿者个人在志愿服务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也多为组织内部成员或学生干部,非本组织成员及学生干部参加机会较少,就全校来说,学生参与度不高。
(三)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及专业性有待提高
在社会志愿者队伍中,大学生志愿者相对于社会上的一般志愿者而言,往往承载着人们过多的期许,受助者也往往希望大学生志愿者能够为自己提供更专业、更高水平的帮助。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志愿者并不具备专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而只能从事一些基础性的志愿服务工作,不仅使大学生志愿者的高素质、高水平服务无法体现,还可能对服务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志愿服务方面,高校志愿者的专业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志愿服务方式创新意识不强
大学生志愿者由于受到财力、物力等方面的限制,服务方式落后,内容单一,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基础服务手段上。大部分志愿活动专业知识和技术含量低,大学生自身特点和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服务方式缺乏创新。当前志愿服务机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也不利于志愿者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志愿者创新意识、开拓志愿服务的新方式成为当前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议题。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学校志愿服务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务实、完备、高效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是志愿服务管理工作和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也是志愿服务工作正常、有序、高效运行的基础。一方面建立并完善一整套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包括层级设置、人员设置、岗位设置、项目设置等,加强对志愿服务的指导性作用,另一方面,加强软实力建设,对管理层人员素质、业务能力、工作态度等进行教育和培训,进而提高学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