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校本课程开发才刚刚起步,尤其在历史学科方面,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配合新课改的一大举措。本文分析了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必要性、可行性、作用以及具体操作程序,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反思,以期对历史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中学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67-0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背景下,校本课程似乎成为了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而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潮流,今后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1]校本课程开发在世界范围迅速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领域。由于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中学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不足,所以在进入90年代以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也在世界范围引起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先后制订并颁布了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进行富有成效的改革。在我国的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推行可以进一步增强历史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扩大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人们认识的不足和理论研究的缺乏,以及传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机制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兴起的背景和定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兴起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削弱,因此,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成为战后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另外,“新技术革命带来了新知识、新成果的急剧增加,使原有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难以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迫使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2]
“20世纪50年代末起,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教育系统都推行了由国家发起的大规模课程改革,这次新课程改革运动采用了开发和推广模式,即从研究到开始再到推广的模式。”[3]专家负责的专业活动,教师没有任何课程决策权,他们在新课程中只是担任新的教学材料和学生之间的中介,是教师指南或教材中明确规定的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而到70年代,大规模的国家课程改革在推广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许多集中开发的方案并没有对学校教师及其教学产生任何影响。由此,专家开始意识到集中制课程开发和中心一外围推广模式本身的问题,它严重脱离了学校教育的具体条件与需求,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和闲置,而且也压抑了广大师生的首创精神,使学校教育缺乏生机和活力,难以在学校教育中扎下根来。从而人们关注的焦点开始从专家转向学校和教师,寻求一种扎根于基层的课程开发方式——校本课程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Development,简 SBCD)一词最早是在 1973年由学者菲吕马克( Furumark )和麦克米伦(Macmillan)等人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并加以阐述的。之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逐渐流行起来,很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对其做出界定,从而使得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极其多样化的理解。结合中外学者的各种阐述,我们可以把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定义如下:即是以学校为本位,学校课程开发的决定或课程开发活动方式,其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学校自身。校本强调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从计划的制定、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由学校发起,并在学校中实施,学校是真正的课程开发场所。据此定义我们可以把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解释为:以学校历史教师或者历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或历史教师与其他机构人员合作,在具体实施历史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或者办学思想,采用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教学活动等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课程开发活动。
二、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历史教师发展、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和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
(一)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新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注重探究式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4]。历史校本课程具有多样化、实用化、以活动为主的特点。课程的丰富多样,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课程的实用化,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在活动中,学生会不断接受各种新的刺激,遇到不同的问题,从而不断地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使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得到培养和发展。这样,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学会创造、学会关心,获得为社会需求而学习的策略,为人生的后继发展奠定基础。
(二)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5]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而是“学生成长中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人、课程改革的研究人、教学艺术的探索人”[6]……。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教师不感觉无味,就需引导他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历史教师在参与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专业水平会不断提升和发展,因为历史教师需具备科学的课程意识、娴熟的课程开发技术、精诚合作的精神以及行动研究的素养才能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的质量。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历史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究,历史教师也将会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成长为研究型的、专家型的、学者型的教育者。
(三)有助于改善学校育人环境,形成办学特色
古往今来的知名学校,没有不是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研究后形成各自特色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而展开的,基于这种为学校“度身订造”的课程,将更能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可见, 历史校本课程可体现与发挥学校办学特色,而学校的办学特色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校本课程来加以保证。
三、我国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建国以来,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和开发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相对而言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相对较晚,长期以来严格执行中央集权课程政策,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情况逐渐改变。“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颁布,地方获得部分教育管理权力。”[7]“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两个纲领性文件,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8]到2001年,我国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2001 年在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情况来看,关于初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涉及到相当多的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美术等学科,但是关于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当前,不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相当薄弱,理论和实践没有有效的结合。理论研究上多为一线教书的在职教育硕士,一些研究课题没有从课程的角度进行整体规划和内容整合。同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些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支持,认为身边缺少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到处都有可以开发的资源。
四、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资源
(一)大力开发校园文化资源
校园文化是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它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硬件部分,包括校园环境的建设、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以及教学、生活管理制度的建立等等;二是软件部分,主要包括学校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校园社团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校园历史文化资源可着手于以下三方面。
1.校史资源
学校的历史积淀是校本历史课程的重要资源。校史是一所学校兴建、发展、壮大的历史,是学校各方面工作成就浓缩的精华。所以,学校应该组织历史教师成立校史研究小组,创立校史陈列室,从本校历史中提炼出真实、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例来教育学生。
2.图书报刊资源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尽可能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好学校图书馆这一资源库。如:请学校图书管理人员或者历史教师购买、充实有关历史通俗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图册、历史题材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考古和旅游等读物,把校图书馆、阅览室作为教学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搜集乡土史教学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有组织、分步骤地进行搜集工作
调动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乡土史课程的开发中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乡土史专家、学者、历史见证人等人力资源。师生及社会人士在搜集乡土史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查阅历史文献
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字记载不掌握,要搞好乡土史教学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搜集乡土史教学资源时应当熟悉和掌握本省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中所存的书籍报刊,找出有关的方志、报刊、私人著述等书目。
2.参观考察
对本地区的博物馆、展览馆和纪念馆进行参观,对本地区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进行考察,这也是搜集乡土史料的一条途径,特别是实地考察,往往能对历史旧址有整体的了解,可以掌握一些形象的材料。
3.访问调查
利用多种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如深入群众调查、登门拜访、组织座谈会、发函征询等等,向本地区一些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目睹者进行调查,搜集材料。这样能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社会交往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海量的信息云集在网络中,所以利用网络搜集历史资料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不可少的教学和学习环节,用最短的时间搜集到大量的历史资料,以供历史教学与学习之用。但是,历史资料的繁多,又给师生的搜集工作带来了不便。在此,推荐以下网站:中学历史、历史天地、历史之窗、历史时空、维基百科等。这些搜索网站和搜索引擎可以帮助我们轻松搜集所需要的历史资料。 历史教育属于国民教育,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未来的公民人文素养,而历史校本课程是历史教育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从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积极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7][8]丁学东.校本研修课改论坛[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3][6]钱扬义.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贺建英.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探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
[5]甄翠媛.浅论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关键词:中学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67-0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背景下,校本课程似乎成为了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而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潮流,今后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1]校本课程开发在世界范围迅速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领域。由于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中学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不足,所以在进入90年代以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也在世界范围引起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先后制订并颁布了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进行富有成效的改革。在我国的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推行可以进一步增强历史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扩大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人们认识的不足和理论研究的缺乏,以及传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机制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兴起的背景和定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兴起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削弱,因此,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成为战后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另外,“新技术革命带来了新知识、新成果的急剧增加,使原有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难以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迫使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2]
“20世纪50年代末起,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教育系统都推行了由国家发起的大规模课程改革,这次新课程改革运动采用了开发和推广模式,即从研究到开始再到推广的模式。”[3]专家负责的专业活动,教师没有任何课程决策权,他们在新课程中只是担任新的教学材料和学生之间的中介,是教师指南或教材中明确规定的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而到70年代,大规模的国家课程改革在推广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许多集中开发的方案并没有对学校教师及其教学产生任何影响。由此,专家开始意识到集中制课程开发和中心一外围推广模式本身的问题,它严重脱离了学校教育的具体条件与需求,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和闲置,而且也压抑了广大师生的首创精神,使学校教育缺乏生机和活力,难以在学校教育中扎下根来。从而人们关注的焦点开始从专家转向学校和教师,寻求一种扎根于基层的课程开发方式——校本课程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Development,简 SBCD)一词最早是在 1973年由学者菲吕马克( Furumark )和麦克米伦(Macmillan)等人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并加以阐述的。之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逐渐流行起来,很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对其做出界定,从而使得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极其多样化的理解。结合中外学者的各种阐述,我们可以把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定义如下:即是以学校为本位,学校课程开发的决定或课程开发活动方式,其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学校自身。校本强调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从计划的制定、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由学校发起,并在学校中实施,学校是真正的课程开发场所。据此定义我们可以把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解释为:以学校历史教师或者历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或历史教师与其他机构人员合作,在具体实施历史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或者办学思想,采用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教学活动等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课程开发活动。
二、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历史教师发展、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和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
(一)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新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注重探究式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4]。历史校本课程具有多样化、实用化、以活动为主的特点。课程的丰富多样,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课程的实用化,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在活动中,学生会不断接受各种新的刺激,遇到不同的问题,从而不断地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使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得到培养和发展。这样,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学会创造、学会关心,获得为社会需求而学习的策略,为人生的后继发展奠定基础。
(二)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5]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而是“学生成长中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人、课程改革的研究人、教学艺术的探索人”[6]……。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教师不感觉无味,就需引导他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历史教师在参与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专业水平会不断提升和发展,因为历史教师需具备科学的课程意识、娴熟的课程开发技术、精诚合作的精神以及行动研究的素养才能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的质量。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历史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究,历史教师也将会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成长为研究型的、专家型的、学者型的教育者。
(三)有助于改善学校育人环境,形成办学特色
古往今来的知名学校,没有不是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研究后形成各自特色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而展开的,基于这种为学校“度身订造”的课程,将更能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可见, 历史校本课程可体现与发挥学校办学特色,而学校的办学特色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校本课程来加以保证。
三、我国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建国以来,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和开发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相对而言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相对较晚,长期以来严格执行中央集权课程政策,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情况逐渐改变。“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颁布,地方获得部分教育管理权力。”[7]“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两个纲领性文件,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8]到2001年,我国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2001 年在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情况来看,关于初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涉及到相当多的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美术等学科,但是关于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当前,不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相当薄弱,理论和实践没有有效的结合。理论研究上多为一线教书的在职教育硕士,一些研究课题没有从课程的角度进行整体规划和内容整合。同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些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支持,认为身边缺少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到处都有可以开发的资源。
四、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资源
(一)大力开发校园文化资源
校园文化是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它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硬件部分,包括校园环境的建设、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以及教学、生活管理制度的建立等等;二是软件部分,主要包括学校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校园社团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校园历史文化资源可着手于以下三方面。
1.校史资源
学校的历史积淀是校本历史课程的重要资源。校史是一所学校兴建、发展、壮大的历史,是学校各方面工作成就浓缩的精华。所以,学校应该组织历史教师成立校史研究小组,创立校史陈列室,从本校历史中提炼出真实、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例来教育学生。
2.图书报刊资源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尽可能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好学校图书馆这一资源库。如:请学校图书管理人员或者历史教师购买、充实有关历史通俗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图册、历史题材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考古和旅游等读物,把校图书馆、阅览室作为教学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搜集乡土史教学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有组织、分步骤地进行搜集工作
调动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乡土史课程的开发中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乡土史专家、学者、历史见证人等人力资源。师生及社会人士在搜集乡土史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查阅历史文献
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字记载不掌握,要搞好乡土史教学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搜集乡土史教学资源时应当熟悉和掌握本省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中所存的书籍报刊,找出有关的方志、报刊、私人著述等书目。
2.参观考察
对本地区的博物馆、展览馆和纪念馆进行参观,对本地区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进行考察,这也是搜集乡土史料的一条途径,特别是实地考察,往往能对历史旧址有整体的了解,可以掌握一些形象的材料。
3.访问调查
利用多种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如深入群众调查、登门拜访、组织座谈会、发函征询等等,向本地区一些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目睹者进行调查,搜集材料。这样能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社会交往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海量的信息云集在网络中,所以利用网络搜集历史资料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不可少的教学和学习环节,用最短的时间搜集到大量的历史资料,以供历史教学与学习之用。但是,历史资料的繁多,又给师生的搜集工作带来了不便。在此,推荐以下网站:中学历史、历史天地、历史之窗、历史时空、维基百科等。这些搜索网站和搜索引擎可以帮助我们轻松搜集所需要的历史资料。 历史教育属于国民教育,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未来的公民人文素养,而历史校本课程是历史教育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从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积极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7][8]丁学东.校本研修课改论坛[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3][6]钱扬义.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贺建英.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探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
[5]甄翠媛.浅论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