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慈欣在《科幻世界》的访谈中讲述过自己的创作理念:“在想象世界中展示宇宙的科学美。”《乡村教师》全篇故事很简单: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身患绝症,在弥留之际却依旧坚持给孩子上课。如果故事到此结束的话,可能只会引起读者短暂的感动,过不了多久就忘记了这个故事。但是刘慈欣突然引入了外星文明的故事,把教师的故事放置在宇宙这个大背景之下:地球处于宇宙中另外两个文明的战场之中,出于宇宙文明的义务,外星文明对地球所在的银河系进行了文明程度调查。抽样的时候正好抽中了主角的几个学生,而正是因为主角在弥留之际教授了牛顿三大定律,所以地球没有被摧毁。刘慈欣把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故事联系到了一起,一边是微小到极致,一边是宏伟到宇宙。两个世界被刘慈欣联系到了一起,构成了奇妙的科幻意境。
刘慈欣的创作风格通常把人物置于宇宙,通过探讨人和宇宙的关系来对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进行反思。其创作的小说基于现有的科学基础和科学理论,与想象力相结合,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分析其创作手法及文中环境和人物的象征意义,有助于明确刘慈欣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以及对人类未来生存的思考。
一、《乡村教师》中的主角分析
(一)成人眼里的异类
《乡村教师》中的主角是一位平凡的教师,没有优越的家境,只有一颗赤诚的心。因为深受幼年时的老师的影响,在初中毕业之后放弃了更好的工作单位,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那个陌生又熟悉的乡村小学。陌生是因为这地方早已没有任何他认识的人,而熟悉则是因为这里是他的老师内心所牵挂的乡村小学。因为没有教师在此授课,学校已经荒废很久了。
“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那里的人们对现状的麻木。”村里的成人对教师的态度是不认可的,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受过教育,三观已定,基本很难改变了。那里的人普遍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扶贫给的潜水泵,人家前脚走,村里的人后脚就把水泵给卖了;村里唯一的拖拉机,因为不能很好地分配油费,大伙就把拖拉机拆了,然后把零件一个个分掉了。他们没有工作的欲望,因为知道国家总是不会让他们活活饿死的。村里的人对教育一点都不重视,村头的庙里缺木头了就去学校拆,主角奋起反抗便被打断了肋骨。“穷山恶水固然让人灰心,但真正让人感到没指望的,是山里人那呆滞的目光。”
主角是成人眼里的异类,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送自己的孩子去学习,他们的思维如同目光一样,呆滞且愚昧。
(二)孩子眼里的英雄
孩子是可以塑造的,他们知道老师教的所有东西都是有用的,也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在主角大限将至时,孩子们也会悄悄啜泣。孩子眼里的目光是有神的,也正是孩子用心记住了主角教授的牛顿三大定律,最后拯救了地球。
主角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的时候,没有想过把钱用来治疗,而是将身上所有的钱拿来买书了。他像蜡烛一般,想要用微弱的光芒照亮孩子们。虽然这么困难,主角依旧在坚持着,因为幼年时主角的老师曾经把那微弱的火种传到了他的心中,而他心中的火种也必将在孩子们心中永存。
主角是同村成人眼中的异类,但却是孩子眼中的英雄。
二、《乡村教师》的象征意义
(一)村民的象征意义
村民在小说里是愚昧无知的存在,他们只在意眼前的利益,是小说里的顽固守旧者。作为村里的原住民,村民冥顽不化,用呆滞的眼光审视着一切。那呆滞的眼光让人望而生怯。这一类人在任何制度任何体系下都存在着,他们就是主角人生路上的各种“摩擦力”。实际上,这一类人在刘慈欣其他小说中,并不仅仅是主角人生路上的“摩擦力”,他们也有着仰望星空的梦想。不过在《乡村教师》中,他们完全没有好奇之心,甚至都不会抬头去看看星空,他们只对眼前的利益孜孜以求,那就是生个男孩传宗接代。刘慈欣用这一类人象征着处于人内心的偏见,象征着落后的思想。他们接受不了任何新的知识,被各类规矩限制了起来。作者之所以这么设计,则是为了引出《乡村教师》的主题—歌颂教师以及人类文明。
(二)孩子的象征意义
孩子在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象征着新生和希望,而在《乡村教师》里,孩子象征着与愚昧相反的一种品质。这些孩子在乡村这个落后的地方,很难享受到好的教育。他们知晓教育的珍贵,如海绵吸水一般地学习知识。“笼罩着家乡的愚昧和绝望让他窒息,但娃们还是有指望的。”就是这样的孩子,成为拯救地球的功臣。如果说主角是蜡烛一般带来理性的火光,孩子们也就象征着被点亮的光明。虽然身处这个愚昧的大环境中,但是他们的思想并没有被同化,他们代表的是未来。虽有愚昧黑暗之人,但也有向往光明之人,刘慈欣对社会中这一类人是给予赞美的。
(三)外星文明的象征意义
对外星人的猜测很早就存在于人类的心中,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外星人已经是科幻小说中一类重要的形象了。至今人类还不能确定外星人是否真的存在,所以有关外星人的猜想和描写都是基于作者的想象。《乡村教师》中的外星人本质上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模仿,是一种拟人化的表现。书中两种外星人的形象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现实社会—碳基联邦和硅基帝国,名称上就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在外星文明的眼中,教师这种低效的传递知识的方式是非常落后的,但人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文中这个小乡村,其实就像银河系里的地球那般,闭塞、落后。但人类就是如此伟大的生物,就算在这种环境中,也有那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顽强地活着,活出自己的风采,用自己的光点亮他人。一代又一代,人类也会成长起来,直到成为外星联盟的一员。就像这个村庄,因为这些孩子的存在,迟早也会发展起来,这其实是作者对人类的赞歌。
(四)乡村教师的象征意义
主角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这样的故事其实在很多小乡村都发生过。故事是常见的,但是刘慈欣把这个故事置于宇宙的尺度下,教师仿佛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这样描写的作用就像是拿着一个放大镜去看老师这个角色,放大了老师的形象。如此一来,小说便拥有了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讓这个平常的故事变得不平凡起来。教师是一个贫穷且身患重病的人,但实际上就像拯救文明的传道者一般,近乎偏执地传递着知识。如果教师没有教孩子们牛顿三大定律,地球已经灭亡了。就如同当今的人类社会,如果没有教师,现在的社会将是什么样呢?也许会和那个小乡村一样,封建愚昧,面临灭亡。教师放弃了更好的待遇,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这里。在村里的大人都不在意教育的情况下,他宁可得罪所有人,把孩子们拉进教室,为孩子们出学费,哪怕自身最终一无所有。如果不是老师用自己的光点亮了孩子们,地球已经毁灭了。而现实中的教师其实也有很多是这样的,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群体。书里的老师象征的正是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教师。他们坚持着要把知识的火种播撒到学生的心里。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他们是那么渺小,但是又那么伟大。
三、《乡村教师》里的人文关怀
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都会充满人文关怀,如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电影中镜头记录着山西人韩三明一路的所见所闻,观众看到了历史变迁下城市的满目疮痍、人们的无所适从。《乡村教师》也同样是一部饱含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刘慈欣带我们把目光看向了星空下的人。《乡村教师》里的环境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这也正是人文关怀可以给我们带来的视角。跟着刘慈欣笔下教师的视角,我们看到的不是钢铁城市里的繁荣,而是一片荒凉。没有灯光,照明的工具是蜡烛。生活在钢铁丛林里的我们很难去想象夜晚没有灯的场景。教师查出了早期食道癌,医生说是因祸得福,因为早发现,可以早治疗。可是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主角没有拿钱去治病,反而在回家的路途中把所有钱都用来买了书。村里没人支持他,甚至死后都不会有人花钱给他买个棺材。通过刘慈欣之笔,我们了解到了现实中这一类我们很难关注到的人和环境。刘慈欣的人文关怀会鼓励一些人努力去做些什么来改变这样的环境,这也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四、结语
之所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打动人,是因为可以激发人们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正是这样的作品。一个小人物的“小小作为”拯救了地球,一个生命的努力换来了亿万生命的存活。如果没有外星文明的出现,可能故事里的几个孩子这一生也不一定会用到牛顿三大定律,但是当他们抬头仰望星空,他们眼中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愚昧的迷雾被拨开,这才是会改变他们一生的东西。刘慈欣在文中不试图歌颂教师的伟大,他从更宏大的视角去看教师,教师不仅仅通过教书育人改变别人的命运,教师更意味着文明的传承,也正是因为教师,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得以传递,这便是对教师的最高赞美。
刘慈欣的创作风格通常把人物置于宇宙,通过探讨人和宇宙的关系来对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进行反思。其创作的小说基于现有的科学基础和科学理论,与想象力相结合,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分析其创作手法及文中环境和人物的象征意义,有助于明确刘慈欣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以及对人类未来生存的思考。
一、《乡村教师》中的主角分析
(一)成人眼里的异类
《乡村教师》中的主角是一位平凡的教师,没有优越的家境,只有一颗赤诚的心。因为深受幼年时的老师的影响,在初中毕业之后放弃了更好的工作单位,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那个陌生又熟悉的乡村小学。陌生是因为这地方早已没有任何他认识的人,而熟悉则是因为这里是他的老师内心所牵挂的乡村小学。因为没有教师在此授课,学校已经荒废很久了。
“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那里的人们对现状的麻木。”村里的成人对教师的态度是不认可的,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受过教育,三观已定,基本很难改变了。那里的人普遍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扶贫给的潜水泵,人家前脚走,村里的人后脚就把水泵给卖了;村里唯一的拖拉机,因为不能很好地分配油费,大伙就把拖拉机拆了,然后把零件一个个分掉了。他们没有工作的欲望,因为知道国家总是不会让他们活活饿死的。村里的人对教育一点都不重视,村头的庙里缺木头了就去学校拆,主角奋起反抗便被打断了肋骨。“穷山恶水固然让人灰心,但真正让人感到没指望的,是山里人那呆滞的目光。”
主角是成人眼里的异类,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送自己的孩子去学习,他们的思维如同目光一样,呆滞且愚昧。
(二)孩子眼里的英雄
孩子是可以塑造的,他们知道老师教的所有东西都是有用的,也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在主角大限将至时,孩子们也会悄悄啜泣。孩子眼里的目光是有神的,也正是孩子用心记住了主角教授的牛顿三大定律,最后拯救了地球。
主角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的时候,没有想过把钱用来治疗,而是将身上所有的钱拿来买书了。他像蜡烛一般,想要用微弱的光芒照亮孩子们。虽然这么困难,主角依旧在坚持着,因为幼年时主角的老师曾经把那微弱的火种传到了他的心中,而他心中的火种也必将在孩子们心中永存。
主角是同村成人眼中的异类,但却是孩子眼中的英雄。
二、《乡村教师》的象征意义
(一)村民的象征意义
村民在小说里是愚昧无知的存在,他们只在意眼前的利益,是小说里的顽固守旧者。作为村里的原住民,村民冥顽不化,用呆滞的眼光审视着一切。那呆滞的眼光让人望而生怯。这一类人在任何制度任何体系下都存在着,他们就是主角人生路上的各种“摩擦力”。实际上,这一类人在刘慈欣其他小说中,并不仅仅是主角人生路上的“摩擦力”,他们也有着仰望星空的梦想。不过在《乡村教师》中,他们完全没有好奇之心,甚至都不会抬头去看看星空,他们只对眼前的利益孜孜以求,那就是生个男孩传宗接代。刘慈欣用这一类人象征着处于人内心的偏见,象征着落后的思想。他们接受不了任何新的知识,被各类规矩限制了起来。作者之所以这么设计,则是为了引出《乡村教师》的主题—歌颂教师以及人类文明。
(二)孩子的象征意义
孩子在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象征着新生和希望,而在《乡村教师》里,孩子象征着与愚昧相反的一种品质。这些孩子在乡村这个落后的地方,很难享受到好的教育。他们知晓教育的珍贵,如海绵吸水一般地学习知识。“笼罩着家乡的愚昧和绝望让他窒息,但娃们还是有指望的。”就是这样的孩子,成为拯救地球的功臣。如果说主角是蜡烛一般带来理性的火光,孩子们也就象征着被点亮的光明。虽然身处这个愚昧的大环境中,但是他们的思想并没有被同化,他们代表的是未来。虽有愚昧黑暗之人,但也有向往光明之人,刘慈欣对社会中这一类人是给予赞美的。
(三)外星文明的象征意义
对外星人的猜测很早就存在于人类的心中,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外星人已经是科幻小说中一类重要的形象了。至今人类还不能确定外星人是否真的存在,所以有关外星人的猜想和描写都是基于作者的想象。《乡村教师》中的外星人本质上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模仿,是一种拟人化的表现。书中两种外星人的形象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现实社会—碳基联邦和硅基帝国,名称上就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在外星文明的眼中,教师这种低效的传递知识的方式是非常落后的,但人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文中这个小乡村,其实就像银河系里的地球那般,闭塞、落后。但人类就是如此伟大的生物,就算在这种环境中,也有那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顽强地活着,活出自己的风采,用自己的光点亮他人。一代又一代,人类也会成长起来,直到成为外星联盟的一员。就像这个村庄,因为这些孩子的存在,迟早也会发展起来,这其实是作者对人类的赞歌。
(四)乡村教师的象征意义
主角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这样的故事其实在很多小乡村都发生过。故事是常见的,但是刘慈欣把这个故事置于宇宙的尺度下,教师仿佛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这样描写的作用就像是拿着一个放大镜去看老师这个角色,放大了老师的形象。如此一来,小说便拥有了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讓这个平常的故事变得不平凡起来。教师是一个贫穷且身患重病的人,但实际上就像拯救文明的传道者一般,近乎偏执地传递着知识。如果教师没有教孩子们牛顿三大定律,地球已经灭亡了。就如同当今的人类社会,如果没有教师,现在的社会将是什么样呢?也许会和那个小乡村一样,封建愚昧,面临灭亡。教师放弃了更好的待遇,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这里。在村里的大人都不在意教育的情况下,他宁可得罪所有人,把孩子们拉进教室,为孩子们出学费,哪怕自身最终一无所有。如果不是老师用自己的光点亮了孩子们,地球已经毁灭了。而现实中的教师其实也有很多是这样的,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群体。书里的老师象征的正是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教师。他们坚持着要把知识的火种播撒到学生的心里。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他们是那么渺小,但是又那么伟大。
三、《乡村教师》里的人文关怀
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都会充满人文关怀,如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电影中镜头记录着山西人韩三明一路的所见所闻,观众看到了历史变迁下城市的满目疮痍、人们的无所适从。《乡村教师》也同样是一部饱含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刘慈欣带我们把目光看向了星空下的人。《乡村教师》里的环境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这也正是人文关怀可以给我们带来的视角。跟着刘慈欣笔下教师的视角,我们看到的不是钢铁城市里的繁荣,而是一片荒凉。没有灯光,照明的工具是蜡烛。生活在钢铁丛林里的我们很难去想象夜晚没有灯的场景。教师查出了早期食道癌,医生说是因祸得福,因为早发现,可以早治疗。可是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主角没有拿钱去治病,反而在回家的路途中把所有钱都用来买了书。村里没人支持他,甚至死后都不会有人花钱给他买个棺材。通过刘慈欣之笔,我们了解到了现实中这一类我们很难关注到的人和环境。刘慈欣的人文关怀会鼓励一些人努力去做些什么来改变这样的环境,这也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四、结语
之所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打动人,是因为可以激发人们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正是这样的作品。一个小人物的“小小作为”拯救了地球,一个生命的努力换来了亿万生命的存活。如果没有外星文明的出现,可能故事里的几个孩子这一生也不一定会用到牛顿三大定律,但是当他们抬头仰望星空,他们眼中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愚昧的迷雾被拨开,这才是会改变他们一生的东西。刘慈欣在文中不试图歌颂教师的伟大,他从更宏大的视角去看教师,教师不仅仅通过教书育人改变别人的命运,教师更意味着文明的传承,也正是因为教师,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得以传递,这便是对教师的最高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