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乡村教师》中的人物形象及象征意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cen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慈欣在《科幻世界》的访谈中讲述过自己的创作理念:“在想象世界中展示宇宙的科学美。”《乡村教师》全篇故事很简单: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身患绝症,在弥留之际却依旧坚持给孩子上课。如果故事到此结束的话,可能只会引起读者短暂的感动,过不了多久就忘记了这个故事。但是刘慈欣突然引入了外星文明的故事,把教师的故事放置在宇宙这个大背景之下:地球处于宇宙中另外两个文明的战场之中,出于宇宙文明的义务,外星文明对地球所在的银河系进行了文明程度调查。抽样的时候正好抽中了主角的几个学生,而正是因为主角在弥留之际教授了牛顿三大定律,所以地球没有被摧毁。刘慈欣把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故事联系到了一起,一边是微小到极致,一边是宏伟到宇宙。两个世界被刘慈欣联系到了一起,构成了奇妙的科幻意境。
  刘慈欣的创作风格通常把人物置于宇宙,通过探讨人和宇宙的关系来对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进行反思。其创作的小说基于现有的科学基础和科学理论,与想象力相结合,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分析其创作手法及文中环境和人物的象征意义,有助于明确刘慈欣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以及对人类未来生存的思考。
  一、《乡村教师》中的主角分析
  (一)成人眼里的异类
  《乡村教师》中的主角是一位平凡的教师,没有优越的家境,只有一颗赤诚的心。因为深受幼年时的老师的影响,在初中毕业之后放弃了更好的工作单位,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那个陌生又熟悉的乡村小学。陌生是因为这地方早已没有任何他认识的人,而熟悉则是因为这里是他的老师内心所牵挂的乡村小学。因为没有教师在此授课,学校已经荒废很久了。
  “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那里的人们对现状的麻木。”村里的成人对教师的态度是不认可的,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受过教育,三观已定,基本很难改变了。那里的人普遍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扶贫给的潜水泵,人家前脚走,村里的人后脚就把水泵给卖了;村里唯一的拖拉机,因为不能很好地分配油费,大伙就把拖拉机拆了,然后把零件一个个分掉了。他们没有工作的欲望,因为知道国家总是不会让他们活活饿死的。村里的人对教育一点都不重视,村头的庙里缺木头了就去学校拆,主角奋起反抗便被打断了肋骨。“穷山恶水固然让人灰心,但真正让人感到没指望的,是山里人那呆滞的目光。”
  主角是成人眼里的异类,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送自己的孩子去学习,他们的思维如同目光一样,呆滞且愚昧。
  (二)孩子眼里的英雄
  孩子是可以塑造的,他们知道老师教的所有东西都是有用的,也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在主角大限将至时,孩子们也会悄悄啜泣。孩子眼里的目光是有神的,也正是孩子用心记住了主角教授的牛顿三大定律,最后拯救了地球。
  主角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的时候,没有想过把钱用来治疗,而是将身上所有的钱拿来买书了。他像蜡烛一般,想要用微弱的光芒照亮孩子们。虽然这么困难,主角依旧在坚持着,因为幼年时主角的老师曾经把那微弱的火种传到了他的心中,而他心中的火种也必将在孩子们心中永存。
  主角是同村成人眼中的异类,但却是孩子眼中的英雄。
  二、《乡村教师》的象征意义
  (一)村民的象征意义
  村民在小说里是愚昧无知的存在,他们只在意眼前的利益,是小说里的顽固守旧者。作为村里的原住民,村民冥顽不化,用呆滞的眼光审视着一切。那呆滞的眼光让人望而生怯。这一类人在任何制度任何体系下都存在着,他们就是主角人生路上的各种“摩擦力”。实际上,这一类人在刘慈欣其他小说中,并不仅仅是主角人生路上的“摩擦力”,他们也有着仰望星空的梦想。不过在《乡村教师》中,他们完全没有好奇之心,甚至都不会抬头去看看星空,他们只对眼前的利益孜孜以求,那就是生个男孩传宗接代。刘慈欣用这一类人象征着处于人内心的偏见,象征着落后的思想。他们接受不了任何新的知识,被各类规矩限制了起来。作者之所以这么设计,则是为了引出《乡村教师》的主题—歌颂教师以及人类文明。
  (二)孩子的象征意义
  孩子在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象征着新生和希望,而在《乡村教师》里,孩子象征着与愚昧相反的一种品质。这些孩子在乡村这个落后的地方,很难享受到好的教育。他们知晓教育的珍贵,如海绵吸水一般地学习知识。“笼罩着家乡的愚昧和绝望让他窒息,但娃们还是有指望的。”就是这样的孩子,成为拯救地球的功臣。如果说主角是蜡烛一般带来理性的火光,孩子们也就象征着被点亮的光明。虽然身处这个愚昧的大环境中,但是他们的思想并没有被同化,他们代表的是未来。虽有愚昧黑暗之人,但也有向往光明之人,刘慈欣对社会中这一类人是给予赞美的。
  (三)外星文明的象征意义
  对外星人的猜测很早就存在于人类的心中,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外星人已经是科幻小说中一类重要的形象了。至今人类还不能确定外星人是否真的存在,所以有关外星人的猜想和描写都是基于作者的想象。《乡村教师》中的外星人本质上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模仿,是一种拟人化的表现。书中两种外星人的形象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现实社会—碳基联邦和硅基帝国,名称上就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在外星文明的眼中,教师这种低效的传递知识的方式是非常落后的,但人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文中这个小乡村,其实就像银河系里的地球那般,闭塞、落后。但人类就是如此伟大的生物,就算在这种环境中,也有那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顽强地活着,活出自己的风采,用自己的光点亮他人。一代又一代,人类也会成长起来,直到成为外星联盟的一员。就像这个村庄,因为这些孩子的存在,迟早也会发展起来,这其实是作者对人类的赞歌。
  (四)乡村教师的象征意义
  主角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这样的故事其实在很多小乡村都发生过。故事是常见的,但是刘慈欣把这个故事置于宇宙的尺度下,教师仿佛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这样描写的作用就像是拿着一个放大镜去看老师这个角色,放大了老师的形象。如此一来,小说便拥有了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讓这个平常的故事变得不平凡起来。教师是一个贫穷且身患重病的人,但实际上就像拯救文明的传道者一般,近乎偏执地传递着知识。如果教师没有教孩子们牛顿三大定律,地球已经灭亡了。就如同当今的人类社会,如果没有教师,现在的社会将是什么样呢?也许会和那个小乡村一样,封建愚昧,面临灭亡。教师放弃了更好的待遇,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这里。在村里的大人都不在意教育的情况下,他宁可得罪所有人,把孩子们拉进教室,为孩子们出学费,哪怕自身最终一无所有。如果不是老师用自己的光点亮了孩子们,地球已经毁灭了。而现实中的教师其实也有很多是这样的,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群体。书里的老师象征的正是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教师。他们坚持着要把知识的火种播撒到学生的心里。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他们是那么渺小,但是又那么伟大。
  三、《乡村教师》里的人文关怀
  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都会充满人文关怀,如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电影中镜头记录着山西人韩三明一路的所见所闻,观众看到了历史变迁下城市的满目疮痍、人们的无所适从。《乡村教师》也同样是一部饱含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刘慈欣带我们把目光看向了星空下的人。《乡村教师》里的环境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这也正是人文关怀可以给我们带来的视角。跟着刘慈欣笔下教师的视角,我们看到的不是钢铁城市里的繁荣,而是一片荒凉。没有灯光,照明的工具是蜡烛。生活在钢铁丛林里的我们很难去想象夜晚没有灯的场景。教师查出了早期食道癌,医生说是因祸得福,因为早发现,可以早治疗。可是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主角没有拿钱去治病,反而在回家的路途中把所有钱都用来买了书。村里没人支持他,甚至死后都不会有人花钱给他买个棺材。通过刘慈欣之笔,我们了解到了现实中这一类我们很难关注到的人和环境。刘慈欣的人文关怀会鼓励一些人努力去做些什么来改变这样的环境,这也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四、结语
  之所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打动人,是因为可以激发人们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正是这样的作品。一个小人物的“小小作为”拯救了地球,一个生命的努力换来了亿万生命的存活。如果没有外星文明的出现,可能故事里的几个孩子这一生也不一定会用到牛顿三大定律,但是当他们抬头仰望星空,他们眼中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愚昧的迷雾被拨开,这才是会改变他们一生的东西。刘慈欣在文中不试图歌颂教师的伟大,他从更宏大的视角去看教师,教师不仅仅通过教书育人改变别人的命运,教师更意味着文明的传承,也正是因为教师,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得以传递,这便是对教师的最高赞美。
其他文献
在我的生命中,“父爱”是最宝贵的。父亲走了十多年了,音容笑貌依然如昔,深深根植于我的脑海之中……  父亲的慈爱  我是在快乐中度过我的童年的,这些快乐是父亲带给我的。记得小时候,父亲远在平定师范学院任教,交通条件又差,一年也回不了幾次家。就在我要出生的前两天,父亲赶回了家,硬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把原本计划送人的我留了下来,我就很庆幸地加入到了家庭成员中。这在我长大后,成为亲朋好友津津乐道的事情。这
期刊
中学时读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其中有一句,印象颇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现在我成了一位科级公务员,也想起我上初一时,父亲送我上学,然后那远去的瘦小背影。现在我写文章回忆时,眼泪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来!因为父亲的背影就像一座大山,给了我坚实的依靠,让我在1993年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从山沟走出大山,走向城市。  如今父亲已经78岁了,看着父亲满脸的皱纹
期刊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也许你还在为儿女功课不理想、耍脾气而焦躁,也许你因孩子的一场重感冒而心力交瘁,也许你还会在脑海中时不时地蹦出一些摆脱小家伙纠缠的念头……  可是,且慢。当他们出了远门,一天,或一周没有了消息;当他们在大学的校园里
期刊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作品中描写了高加林面对人生种种矛盾时所做出的选择,以及和淳朴善良的农村姑娘巧珍、家境好有文化的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故事。善良的巧珍在小说中被德顺老汉认为拥有像金子一样的心,而高加林却没有珍惜,失去了可爱的巧珍,刺伤了巧珍的心。本文浅析了路遥笔下巧珍的人物形象。  一、《人生》内容简介  《人生》是以改革开放初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的中篇小说,讲述了男主人公高加林事业、爱
期刊
阳光正好,风亦凉爽,借着午后的时光,放飞那一抹思念,任由心底的柔软蔓延。时光的隧道悠远且深邃,定格在那年—你的笑,你的刚毅,你的温和,你的英俊,从此定格了我的想念。此时借着空闲,借着特殊的日子,我多想跟你聊聊天,聊聊我们,也聊聊你,聊聊我们相距几十年的光阴。  那年,你40岁,我14岁;你正处于人生辉煌期,而我還是懵懂少年。大我26岁的你,教会了我吃饭,教会了我走路,教会了我练舞,你说小时候的我太
期刊
只要乡思一动,便想起那条清澈的小河—林家岩水库,想起儿时伙伴,想起在河水里嬉闹的欢乐。  多么令人眷恋的小河哟,站在河边满眼的水光和荡漾的清波,丝丝清凉的水汽摩挲着脸庞,轻绕着腰间,呼吸这样的空气常使人无比畅快。河底下布满了晶莹的小石头和滑溜溜的大石头,还有蚌壳、田螺。泡在水里时而会有一两条游得飞快的小鱼撞在身上,又痛又痒,这是一种专往石头底下钻的小鱼。在浅水处,我们常拿鹅卵石追逐它们,当小鱼惊慌
期刊
在中国美学的表达中,意境是非常重要的考察范畴。意境作为中国美学作品中独有的一种审美,它代表的是一种民族性和区域性的审美形态。我国自古以来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十分重视对意境美的表达,那种塑造能力和影响力经久不衰,是历经了千年仍跃然纸上的风景。意境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美的表达,文人墨客赞赏它,美学大师丰富它,意境经常作为一种模糊的、难以言喻的美学表达形式出现,但实际上,意境的构成、呈现与最终的反映都有迹
期刊
翻阅这些年写的日记,我唏嘘不已。走了这么长的路,回头一看,兜兜转转几十年,我好像又回到了原来生活的地方。  有时,在夜色渐浓的晚上,听着火车渐行渐远的鸣笛声,看着朦胧的街灯,我会突然产生一种年华如水的感觉,觉得自己会随着火车的急速行驶而迅速变老。一眨眼就是20年,我成了四十出头的男人,有了美丽的妻子和幼小的女儿,在一个小小的城市里做着一份不起眼的工作—教书。我的妻子用心经营着一家头皮养护店,为那些
期刊
才子佳人小说发端于唐传奇,宋元以来的话本小说多为世俗青年的婚恋爱情故事,到明末清初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流派,并走向顶峰。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多是叙述才子佳人以诗为媒介,才色相慕,私订终身,中经豪门权贵为恶构隙,历经波折,男中三元而团圆的故事。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官吏形象众多,品行各异,他们或手握权势,仗势欺人,或正直清廉,机智聪慧。作者往往通过对比等艺术手法刻画官吏形象,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以此衬
期刊
那天中午,父亲打来电话支支吾吾了老半天才对我说:“娃,要不你把手边工作放一放,回家一趟?你妈病了。”  我以为母亲只是轻微的咳嗽,就没往心里去,父亲又说了一遍我才紧张起来。当时我是从椅子上弹起来握紧电话追问母亲病情的。  從小我是在母亲身边长大的。由于父亲在乡里上班,家里所有农活儿都落在母亲身上。记忆中的母亲从来没生过病,风里来雨里去,干起农活儿来像小伙子一样。  记得那年秋天,收割完稻谷就开始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