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漱玉词》)
读李清照,最好先读读她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点绛唇》)”,读读她的“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减字木兰花》)”,再读读她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蝶恋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李清照的词里,有她的生活轨迹。
“靖康之变”后,金人大举南下,宋朝廷南迁。彼时,李清照的境遇甚孤苦,国亡大半,丈夫新逝,近五十岁的她带着丈夫生前同自己一起收藏的金石文物,独自辗转,流寓南方。此首《渔家傲》即其南渡后所作。词题曰“记梦”,其实并非实梦,是借“梦”言心怀。词的上半阕,拟写“梦”境,其中又是“接”,又是“连”,又是“转”,又是“舞”,又是云涛汹涌,又是晓雾迷天,真真绘景如画。想来,这般情境大约是其南渡中在海上所遇所见的幻写。最妙的是,末尾拟出一个“天帝”之问,很自然地引出下文。词的下半阕,则巧借答天帝之问,表述自己一路走来的不易,以及想摆脱尘世纷扰、出世为仙以期安所的心愿。
词的上阕,最耐琢磨的是“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此句,是一个可小可大的命题。此词因此句,便有了张力。过去曾有评论者论李清照的词,说她在国破家亡之际,居然不管百姓流离,而只顾自己丈夫的死,终日哭哭啼啼,毫无积极意义。但我认为,李清照能真实记录自己的遭遇及心路历程,反倒是很难得的事。就如“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不過是李清照从名门才女骤然沦落为乱世流民的一种茫然,是她在丧夫失家的悲苦之境中对生命的一种思考,然若聪明善悟的人,也是能从中找到自己并有所思考的,从这一点上讲,实比所谓的“意义”更有意义。
词的下阕“路长嗟日暮”一句,取意屈原“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路曼曼与日将暮。“路长”“日暮”二词,可谓含着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的后半生。而一个“嗟”字,又隐着无限的无奈与无助。“学诗谩有惊人句”取意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之语,一个“谩有”,既可见出李清照在才情上的意得与自负(这意得与自负无需旁证,单从她可将屈原、杜甫句运用自如上便可了然),又可见出她彼时心境的落寞与悲凉(能欣赏她才情的丈夫已逝,战乱四起亦不容她吟诗作词施展才情)。“蓬舟吹取三山去”一句,则与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意相近。想来,不论大人物小人物,不论男人女人,情感的实质是雷同的,无非悲欢得失,无非爱恨情愁,且任是谁活得累了,感觉无力可支时,大约都会想到躲,想到逃离。这种避世的想法,在李清照并非偶然,其另有一首五言律诗《晓梦》,就对仙境中仙人们逍遥自在的生活有很具体的描写,从而透露出她对那种生活的向往。
总说此词,就词调来看,一改其婉约的风格;就手法来讲,似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类似,都是借梦而言他。而且,借梦言他,是文人惯用的写作手法。将此手法用到烂熟的,当属明人汤显祖,当属他的“临川四梦”。
艰境之中,李清照借梦言心怀,想乘一叶小舟往“三山”去做神仙。然而,“三山”她是没去成,也去不成。写下此词没多久,因战乱加上四处流寓,使得她极力想保存的金石文物几乎散尽。孤独无依中,她选择再嫁官吏张汝舟(也有学者认为李清照没有改嫁),但生活十分不幸福,最终两人分开。此后,李清照独自孤苦生活了二十余年,七十多岁时,悄然离世。(杨蓉)
(《漱玉词》)
【品读】
读李清照,最好先读读她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点绛唇》)”,读读她的“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减字木兰花》)”,再读读她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蝶恋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李清照的词里,有她的生活轨迹。
“靖康之变”后,金人大举南下,宋朝廷南迁。彼时,李清照的境遇甚孤苦,国亡大半,丈夫新逝,近五十岁的她带着丈夫生前同自己一起收藏的金石文物,独自辗转,流寓南方。此首《渔家傲》即其南渡后所作。词题曰“记梦”,其实并非实梦,是借“梦”言心怀。词的上半阕,拟写“梦”境,其中又是“接”,又是“连”,又是“转”,又是“舞”,又是云涛汹涌,又是晓雾迷天,真真绘景如画。想来,这般情境大约是其南渡中在海上所遇所见的幻写。最妙的是,末尾拟出一个“天帝”之问,很自然地引出下文。词的下半阕,则巧借答天帝之问,表述自己一路走来的不易,以及想摆脱尘世纷扰、出世为仙以期安所的心愿。
词的上阕,最耐琢磨的是“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此句,是一个可小可大的命题。此词因此句,便有了张力。过去曾有评论者论李清照的词,说她在国破家亡之际,居然不管百姓流离,而只顾自己丈夫的死,终日哭哭啼啼,毫无积极意义。但我认为,李清照能真实记录自己的遭遇及心路历程,反倒是很难得的事。就如“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不過是李清照从名门才女骤然沦落为乱世流民的一种茫然,是她在丧夫失家的悲苦之境中对生命的一种思考,然若聪明善悟的人,也是能从中找到自己并有所思考的,从这一点上讲,实比所谓的“意义”更有意义。
词的下阕“路长嗟日暮”一句,取意屈原“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路曼曼与日将暮。“路长”“日暮”二词,可谓含着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的后半生。而一个“嗟”字,又隐着无限的无奈与无助。“学诗谩有惊人句”取意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之语,一个“谩有”,既可见出李清照在才情上的意得与自负(这意得与自负无需旁证,单从她可将屈原、杜甫句运用自如上便可了然),又可见出她彼时心境的落寞与悲凉(能欣赏她才情的丈夫已逝,战乱四起亦不容她吟诗作词施展才情)。“蓬舟吹取三山去”一句,则与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意相近。想来,不论大人物小人物,不论男人女人,情感的实质是雷同的,无非悲欢得失,无非爱恨情愁,且任是谁活得累了,感觉无力可支时,大约都会想到躲,想到逃离。这种避世的想法,在李清照并非偶然,其另有一首五言律诗《晓梦》,就对仙境中仙人们逍遥自在的生活有很具体的描写,从而透露出她对那种生活的向往。
总说此词,就词调来看,一改其婉约的风格;就手法来讲,似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类似,都是借梦而言他。而且,借梦言他,是文人惯用的写作手法。将此手法用到烂熟的,当属明人汤显祖,当属他的“临川四梦”。
艰境之中,李清照借梦言心怀,想乘一叶小舟往“三山”去做神仙。然而,“三山”她是没去成,也去不成。写下此词没多久,因战乱加上四处流寓,使得她极力想保存的金石文物几乎散尽。孤独无依中,她选择再嫁官吏张汝舟(也有学者认为李清照没有改嫁),但生活十分不幸福,最终两人分开。此后,李清照独自孤苦生活了二十余年,七十多岁时,悄然离世。(杨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