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5·12”特大地震及相继发生的余震中,雅安市8个县(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遭受较大损失。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中,党组织成为凝聚力量、应对灾难的强大主心骨,党的形象、党组织的威信得到极大提升。许多受灾群众发自肺腑地说:“广大共产党员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年代的英雄形象。大伙儿在废墟中看到了党旗,看到了共产党员的身影,就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多难兴邦、多难砺党”。回眸这段艰苦卓绝的难忘历程。这场特殊的战斗给我们留下诸多启示。
启示一: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深化党的先进性建设
抗震救灾斗争能够迅速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各级党组织义无反顾地挑起组织群众应急抢险、维护稳定、全力恢复生产生活的重任,切实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参加抗震救灾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广大共产党员舍生忘死、无私无畏、勇往直前,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种良好局面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正是这些年我们党始终加强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成效之体现。事实告诉我们,先进性建设就是党的队伍克敌制胜、防范风险、化解危机的法宝。
启示二: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层党组织的主体是党员,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这就要求基层党建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着力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突出“让群众得实惠”,有效地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人本理念得到了切实坚持、充分体现和生动实践。在灾害发生初期,中央、省委和市委领导同志反复强调的就是救人,要求把救人放在首要位置,争分夺秒地营救被困群众,不惜任何代价先救人。随着救灾工作进一步开展,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生活,认真落实好各项救助政策又成为重中之重。从对受伤人员及时抢救,到妥善组织转移安置,从全力确保集中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吃、住、用等生活物资,到调整市委重大工作部署、平抑市场物价、压缩公务开支、协调建筑物资等,所有工作都紧紧围绕解决灾区群众的实际困难来展开,贯穿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彰显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鲜明特色。也正因为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利益摆在首要位置,救灾工作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国际舆论的好评,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密切,抗震救灾也成为了全国人民携手并肩、共克时艰、建设和谐社会伟大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章。
启示三: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突出执政能力建设
执政意识首先是责任意识,需要有担当的精神和勇气。地震突如其来,我们党在“第一时间”稳定人心、组织救灾。表明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执政意识也是危机意识。执政如大海行舟,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也会遇上暗礁险滩和狂风恶浪。只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在风险和挑战面前及时反应,有所作为。这次地震中,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震不垮、压不服、吓不倒,和广大群众一起迎难而上,经受住了突发灾害事件的严峻考验,表明平时自身建设是富有成效和过得硬的。执政意识更是服务意识。在灾害面前,党和国家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和人民群众一道形成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努力把灾区群众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凸显了为抗震救灾出力、为灾区群众解难的服务意识。大灾如同大考,只有按照具备抵御各种风险和考验能力的高标准来加强党的建设,切实做到组织上坚强,能力上过硬,作风上优良,才能战胜大风大浪。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
启示四: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具备开放思维
在开放的条件下执政,必须具备开放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和开放的思维。在这次地震灾害中,我们党在“第一时间”公布地震灾害信息,公布救灾和赈灾工作详情,为抗震救灾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实践表明,危机事件发生时公布相关信息,让人们了解危急的状况、党和政府的应对措施,有利于破除谣言、稳定人心、维护正常的秩序,有利于展示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为抗震救灾大局服务。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已经为适度开放公开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为开放公开提供了便利条件。善于引导社会心理和善用现代技术手段,是执政更加务实成熟的表现,拒绝新生事物。只会导致因循守旧、徘徊不前,落后于时代。只有在党的建设中坚持开放理念,培养开放思维,善用开放举措,才能更好地适应开放的工作环境,更好地适应日益开放的时代。
启示五: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树立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痛定思痛、举一反三,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和战略物资储备应迅速摆到突出位置,做到未雨绸缪,随时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艰苦斗争的挑战和考验。要强化对基层党员干部防灾、处突基本常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应对和驾驭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其次,要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着力抓好预防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发布、应急响应处置等重要环节的规范化建设和经常性演练,做到遇到突发事件临危不乱、沉着应对、有序处置。要从国家发展和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充分认清抓好战略物资储备,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紧迫性,有计划地安排足够财力,储备数量充足、品种齐全的战略物资。
启示六: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整合多方资源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党、全社会总动员,把强大的资金、物资、人力和精神慰藉倾注到灾区一线。除作为主心骨和主干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外,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民间人士等纷纷向灾区群众捐款捐物。在中国共产党的标杆示范激励下,许多民营企业家自发组织救援设备和队伍,许多青年人加入到志愿服务者阵营,许多友好国家、国际友人伸出了援手,八方支援汇聚成了强大的救灾合力,有力地推动了抗震救灾和重建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党的基层组织体系要实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政治功能,就必须主动适应新社会组织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新变化,及时把党的建设延伸到各种新社会组织中去,把党的工作覆盖到各种新社会组织中去。要善于动员党内党外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团结引导国际国内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整合上上下下一切可以整合的工作资源,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资源与其他各类社会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掌握引导各种社会力量的主导权,通过激活、引领和协调功能的提升实现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互帮互促、互动共进,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多难兴邦、多难砺党”。回眸这段艰苦卓绝的难忘历程。这场特殊的战斗给我们留下诸多启示。
启示一: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深化党的先进性建设
抗震救灾斗争能够迅速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各级党组织义无反顾地挑起组织群众应急抢险、维护稳定、全力恢复生产生活的重任,切实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参加抗震救灾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广大共产党员舍生忘死、无私无畏、勇往直前,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种良好局面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正是这些年我们党始终加强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成效之体现。事实告诉我们,先进性建设就是党的队伍克敌制胜、防范风险、化解危机的法宝。
启示二: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层党组织的主体是党员,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这就要求基层党建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着力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突出“让群众得实惠”,有效地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人本理念得到了切实坚持、充分体现和生动实践。在灾害发生初期,中央、省委和市委领导同志反复强调的就是救人,要求把救人放在首要位置,争分夺秒地营救被困群众,不惜任何代价先救人。随着救灾工作进一步开展,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生活,认真落实好各项救助政策又成为重中之重。从对受伤人员及时抢救,到妥善组织转移安置,从全力确保集中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吃、住、用等生活物资,到调整市委重大工作部署、平抑市场物价、压缩公务开支、协调建筑物资等,所有工作都紧紧围绕解决灾区群众的实际困难来展开,贯穿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彰显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鲜明特色。也正因为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利益摆在首要位置,救灾工作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国际舆论的好评,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密切,抗震救灾也成为了全国人民携手并肩、共克时艰、建设和谐社会伟大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章。
启示三: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突出执政能力建设
执政意识首先是责任意识,需要有担当的精神和勇气。地震突如其来,我们党在“第一时间”稳定人心、组织救灾。表明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执政意识也是危机意识。执政如大海行舟,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也会遇上暗礁险滩和狂风恶浪。只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在风险和挑战面前及时反应,有所作为。这次地震中,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震不垮、压不服、吓不倒,和广大群众一起迎难而上,经受住了突发灾害事件的严峻考验,表明平时自身建设是富有成效和过得硬的。执政意识更是服务意识。在灾害面前,党和国家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和人民群众一道形成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努力把灾区群众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凸显了为抗震救灾出力、为灾区群众解难的服务意识。大灾如同大考,只有按照具备抵御各种风险和考验能力的高标准来加强党的建设,切实做到组织上坚强,能力上过硬,作风上优良,才能战胜大风大浪。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
启示四: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具备开放思维
在开放的条件下执政,必须具备开放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和开放的思维。在这次地震灾害中,我们党在“第一时间”公布地震灾害信息,公布救灾和赈灾工作详情,为抗震救灾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实践表明,危机事件发生时公布相关信息,让人们了解危急的状况、党和政府的应对措施,有利于破除谣言、稳定人心、维护正常的秩序,有利于展示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为抗震救灾大局服务。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已经为适度开放公开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为开放公开提供了便利条件。善于引导社会心理和善用现代技术手段,是执政更加务实成熟的表现,拒绝新生事物。只会导致因循守旧、徘徊不前,落后于时代。只有在党的建设中坚持开放理念,培养开放思维,善用开放举措,才能更好地适应开放的工作环境,更好地适应日益开放的时代。
启示五: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树立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痛定思痛、举一反三,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和战略物资储备应迅速摆到突出位置,做到未雨绸缪,随时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艰苦斗争的挑战和考验。要强化对基层党员干部防灾、处突基本常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应对和驾驭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其次,要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着力抓好预防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发布、应急响应处置等重要环节的规范化建设和经常性演练,做到遇到突发事件临危不乱、沉着应对、有序处置。要从国家发展和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充分认清抓好战略物资储备,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紧迫性,有计划地安排足够财力,储备数量充足、品种齐全的战略物资。
启示六: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整合多方资源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党、全社会总动员,把强大的资金、物资、人力和精神慰藉倾注到灾区一线。除作为主心骨和主干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外,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民间人士等纷纷向灾区群众捐款捐物。在中国共产党的标杆示范激励下,许多民营企业家自发组织救援设备和队伍,许多青年人加入到志愿服务者阵营,许多友好国家、国际友人伸出了援手,八方支援汇聚成了强大的救灾合力,有力地推动了抗震救灾和重建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党的基层组织体系要实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政治功能,就必须主动适应新社会组织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新变化,及时把党的建设延伸到各种新社会组织中去,把党的工作覆盖到各种新社会组织中去。要善于动员党内党外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团结引导国际国内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整合上上下下一切可以整合的工作资源,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资源与其他各类社会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掌握引导各种社会力量的主导权,通过激活、引领和协调功能的提升实现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互帮互促、互动共进,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