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如何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议题,从经济学诞生伊始,大量经济学家就不断地探索经济增长的源泉、影响因素、实现途径。 经济增长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试探性研究,从此以后,经济学家们从各个角度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并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增长理论。
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金融发展无疑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推动力。成熟的金融市场能够有效地增加社会储蓄、提高储蓄向资本的转化、优化市场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高效的增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金融化的不断提高,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
因此,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以更好地提高金融支持经济的水平。
(二)国外研究现状
鉴于金融业对宏观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了国外知名学者的广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最初论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基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一书中率先考虑银行这一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指出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发挥着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通过聚集资金、判断投资项目的优劣、低成本收集企业的详细信息,银行能够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随后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下面分三个层次进行介绍。
(1)金融发展理论
约翰·格利(John gurley)和爱德华·肖(Edward shaw)合作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一投资过程》两篇论文,开启了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先河,文中着重阐述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各种金融中介体在储蓄一投资过程中的重要性。随后二人在1960年联合出版《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以及在1967年发表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一文中,他们认为金融的作用在于能有效地把资金从储蓄者手里转移到投资者手里,从而加强货币流通,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投资水平。他们从资金周转是否顺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金融发展能解决欠发达国家资金困难、提高经济与金融效率的结论。
Patrick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66)中最早提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他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为需求跟随型和供给引导型。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金融引导经济增长;当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经济變得日益复杂,经济中的摩擦会对金融服务产生需求,并刺激金融发展。
1969年,Goldsmith出版《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提出了“金融结构论”,指出金融发展是金融交易量和金融结构的变化。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影响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明了这些经济因素如何促进金融的发展。他创立了分析一国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一个是金融相关比率,另一个是金融结构,其中金融相关比率(FIR)衡量的是金融发展的程度。
Levine和King(1993)的研究成果改进并弥补了Goldsmith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他们利用IMF提供的80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在系统控制其他长期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基础上,基于回归分析模型得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及资本配置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的研究结论。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在他们先后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著作中,提出了“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论和“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金融落后的问题,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使实际利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动趋于均衡水平,这是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重大贡献。
Levine(1997)系统地控制了影响增长的因素并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正相关,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反之,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金融系统通常也比较发达。他还发现1960年初始金融发展水平能够预测随后30年的经济增长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供给引导者的观点。
Al-Tammam(2005)以三个海湾地区国家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误差修正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二者的关系在三个国家是各不相同的,视具体国情而定。
(2)金融集聚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转向金融集聚分析。
Kindle Berger(1974)最早对金融经济动因进行研究,指出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以及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存在而引发的信息搜寻成本,这些都直接促进了金融产业的集聚形成。
Schumpeter (1980)指出,在金融中介组织网络昂贵的前提下,经济发展与金融部门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循环的联系,中介体系的建立可以加速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实际部门的增长,同时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中介体系的发展。
Pandit(2001)从集聚的动态演变角度出发,认为由于金融流动和集聚的原因,金融产业会以区域集群的形式出现并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金融中心。
Naresh,Gary和Swann(2001)认为,从供给看,金融集聚是为了获得大量的专业劳动力,由于交易接近资产流动的地方加之金融中心所提供的会计、精算、法律、计算机等服务而获得更大的灵活性。从需求看,金融集聚是希望通过定位在金融集聚区而提高声誉;降低由于金融服务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的地域范围可分为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
(1)宏观层面
张杰(1995)界定了经济增长和金融成长的相关概念,建立了系统的理论框架,他认为金融成长涵盖金融发展和金融增长两个概念,研究了金融努力、经济结构和经济状态对金融的影响。
谈儒勇(1999),在其发表的《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从金融中介体和证券市场两个方面,运用OLS方法,研究了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深度指标反映的金融中介的总体规模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韩延春(2001)在其研究中考虑到中国转轨时期经济的运行特点,将数据分为1978一1989年和1990一1999年两个阶段,采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计量模型来分别进行回归。他认为,在长期中,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因素,利率政策和金融发展理论应该与经济发展历程相适应,不能单纯依靠资本市场的扩张和金融发展,而应更加重视金融效率的提高。
史永东(2003)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技术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在格兰杰意义上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通过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加入测量金融中介发展程度的指标,得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数值。
(2)区域层面
周立、王子明(2002)研究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各地区人均 GDP 增长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以指数化的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化比率作为解释变量做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金融发展指标中,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十分显著,开放金融业可有效提高金融发展质量;要进一步探索金融市场化的道路,以获得高质量的金融发展和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
张展(2006)以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为指导,在界定金融贡献(包括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及计量方式的前提下,基于对山东省经济金融发展线条的理顺及判断,以山东省经济金融发展数据为样本,具体衡量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得到了山东省金融业发展水平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增长相对滞后的总体结论。
苗馨允(2008)通过数据和回归分析对江苏省、上海市、宁夏自治区三个典型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越发达地区金融深化程度对经济增长贡献越小。因为发达地区投资和筹资渠道丰富,金融机构的作用比西部地区淡化。所以加快西部地区建设和发展要加强西部金融体系全面发展,使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多元化,而不仅仅依赖银行贷款。
吴拥政、陆峰(2010)从金融生态视角出发,根据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分层线性组织模型研究省级区域或省级与地级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初步的模型估计检验结果都显示了金融生态的社会经济综合竞争力方面的影响是统计显著的;另外,时空关联性整合意义的信息为多区域尺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四)国内外研究文献评价与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宏观层面,具體到区域,以某个省或某个市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状况之间的契合度、联系形式和方法都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区要进行侧重点不同的分析;此外,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一个研究结果或理论只能在相对时间内对问题进行指导,并不能完全适用整个系统发展过程,因此,即使是同一地区,其相关研究也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变,跟上地区的发展变化;总之,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作者简介:李月华,女,1994年7月,民族汉,籍贯:河南,职称:数据分析师,学位:理学士,工作单位:佰聆数据股份有限公司,邮编:450000,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方向。
如何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议题,从经济学诞生伊始,大量经济学家就不断地探索经济增长的源泉、影响因素、实现途径。 经济增长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试探性研究,从此以后,经济学家们从各个角度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并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增长理论。
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金融发展无疑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推动力。成熟的金融市场能够有效地增加社会储蓄、提高储蓄向资本的转化、优化市场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高效的增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金融化的不断提高,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
因此,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以更好地提高金融支持经济的水平。
(二)国外研究现状
鉴于金融业对宏观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了国外知名学者的广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最初论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基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一书中率先考虑银行这一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指出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发挥着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通过聚集资金、判断投资项目的优劣、低成本收集企业的详细信息,银行能够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随后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下面分三个层次进行介绍。
(1)金融发展理论
约翰·格利(John gurley)和爱德华·肖(Edward shaw)合作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一投资过程》两篇论文,开启了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先河,文中着重阐述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各种金融中介体在储蓄一投资过程中的重要性。随后二人在1960年联合出版《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以及在1967年发表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一文中,他们认为金融的作用在于能有效地把资金从储蓄者手里转移到投资者手里,从而加强货币流通,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投资水平。他们从资金周转是否顺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金融发展能解决欠发达国家资金困难、提高经济与金融效率的结论。
Patrick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66)中最早提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他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为需求跟随型和供给引导型。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金融引导经济增长;当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经济變得日益复杂,经济中的摩擦会对金融服务产生需求,并刺激金融发展。
1969年,Goldsmith出版《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提出了“金融结构论”,指出金融发展是金融交易量和金融结构的变化。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影响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明了这些经济因素如何促进金融的发展。他创立了分析一国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一个是金融相关比率,另一个是金融结构,其中金融相关比率(FIR)衡量的是金融发展的程度。
Levine和King(1993)的研究成果改进并弥补了Goldsmith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他们利用IMF提供的80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在系统控制其他长期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基础上,基于回归分析模型得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及资本配置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的研究结论。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在他们先后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著作中,提出了“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论和“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金融落后的问题,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使实际利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动趋于均衡水平,这是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重大贡献。
Levine(1997)系统地控制了影响增长的因素并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正相关,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反之,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金融系统通常也比较发达。他还发现1960年初始金融发展水平能够预测随后30年的经济增长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供给引导者的观点。
Al-Tammam(2005)以三个海湾地区国家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误差修正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二者的关系在三个国家是各不相同的,视具体国情而定。
(2)金融集聚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转向金融集聚分析。
Kindle Berger(1974)最早对金融经济动因进行研究,指出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以及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存在而引发的信息搜寻成本,这些都直接促进了金融产业的集聚形成。
Schumpeter (1980)指出,在金融中介组织网络昂贵的前提下,经济发展与金融部门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循环的联系,中介体系的建立可以加速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实际部门的增长,同时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中介体系的发展。
Pandit(2001)从集聚的动态演变角度出发,认为由于金融流动和集聚的原因,金融产业会以区域集群的形式出现并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金融中心。
Naresh,Gary和Swann(2001)认为,从供给看,金融集聚是为了获得大量的专业劳动力,由于交易接近资产流动的地方加之金融中心所提供的会计、精算、法律、计算机等服务而获得更大的灵活性。从需求看,金融集聚是希望通过定位在金融集聚区而提高声誉;降低由于金融服务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的地域范围可分为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
(1)宏观层面
张杰(1995)界定了经济增长和金融成长的相关概念,建立了系统的理论框架,他认为金融成长涵盖金融发展和金融增长两个概念,研究了金融努力、经济结构和经济状态对金融的影响。
谈儒勇(1999),在其发表的《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从金融中介体和证券市场两个方面,运用OLS方法,研究了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深度指标反映的金融中介的总体规模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韩延春(2001)在其研究中考虑到中国转轨时期经济的运行特点,将数据分为1978一1989年和1990一1999年两个阶段,采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计量模型来分别进行回归。他认为,在长期中,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因素,利率政策和金融发展理论应该与经济发展历程相适应,不能单纯依靠资本市场的扩张和金融发展,而应更加重视金融效率的提高。
史永东(2003)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技术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在格兰杰意义上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通过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加入测量金融中介发展程度的指标,得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数值。
(2)区域层面
周立、王子明(2002)研究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各地区人均 GDP 增长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以指数化的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化比率作为解释变量做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金融发展指标中,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十分显著,开放金融业可有效提高金融发展质量;要进一步探索金融市场化的道路,以获得高质量的金融发展和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
张展(2006)以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为指导,在界定金融贡献(包括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及计量方式的前提下,基于对山东省经济金融发展线条的理顺及判断,以山东省经济金融发展数据为样本,具体衡量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得到了山东省金融业发展水平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增长相对滞后的总体结论。
苗馨允(2008)通过数据和回归分析对江苏省、上海市、宁夏自治区三个典型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越发达地区金融深化程度对经济增长贡献越小。因为发达地区投资和筹资渠道丰富,金融机构的作用比西部地区淡化。所以加快西部地区建设和发展要加强西部金融体系全面发展,使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多元化,而不仅仅依赖银行贷款。
吴拥政、陆峰(2010)从金融生态视角出发,根据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分层线性组织模型研究省级区域或省级与地级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初步的模型估计检验结果都显示了金融生态的社会经济综合竞争力方面的影响是统计显著的;另外,时空关联性整合意义的信息为多区域尺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四)国内外研究文献评价与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宏观层面,具體到区域,以某个省或某个市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状况之间的契合度、联系形式和方法都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区要进行侧重点不同的分析;此外,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一个研究结果或理论只能在相对时间内对问题进行指导,并不能完全适用整个系统发展过程,因此,即使是同一地区,其相关研究也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变,跟上地区的发展变化;总之,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作者简介:李月华,女,1994年7月,民族汉,籍贯:河南,职称:数据分析师,学位:理学士,工作单位:佰聆数据股份有限公司,邮编:450000,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