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乡村问题,其实是一个挺有难度的话题。尽管我自视为是一个研究中国乡村社会史的知识人,尤其关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业合作化问题,但每次当我实地进入乡村,试图去探究和琢磨某一问题的来龙去脉时,却常常会有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隔膜感。尤其是看到那些动不动就用一些抽象的概念、繁琐的数据模型、外来的理论话语就乡村问题高谈阔论时,我就更是觉得他们的研究已经严重脱离了乡村社会的固有样态,变成纯粹的“文字游戏”了。
贺雪峰教授著的《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北京三联书店2020年版)一书,则是一本从本土化知识结构视角出发,对转型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中的村民自治、村庄秩序、村庄的权力结构、村庄选举、村庄的民主化治理、以及村庄人口流动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研究的力作。作者所探讨的这些乡村问题恰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转型时期“三农”问题面临最为严重、复杂的时期。所以,该著作从一个农村社会学家的立场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农民、农村、农业在发展迅速、变化不定的转型时期面临的诸多困境和难题,并试图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与学理分析相互结合的角度,为中国乡村秩序的再造和稳定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思考和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该书分别从“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三个维度对改革开放转型时期的中国乡村展开了层层的剖析和讨论,既有中层概念体系的构造,如“社会关联”“半熟人社会”“社区记忆”;也有具体实证性问题的探究,如“村庄治理和选举的社会基础”“村民自治的民主化类型”,等等。所有这些内容,实际上建构出了转型时期乡村社会变革中的一幅幅时代画面。而且,在畫面的背后则是国家与农民关系状况这一演变脉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与变动。这也正是作者长期致力于乡村问题研究的关键问题所在。
笔端至此,突然想到的一点是,如果我们的乡村基层干部能够抽出点时间来读一读贺雪峰教授的这本著作,也许从中会获得一些特别有益的启示。
贺雪峰教授著的《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北京三联书店2020年版)一书,则是一本从本土化知识结构视角出发,对转型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中的村民自治、村庄秩序、村庄的权力结构、村庄选举、村庄的民主化治理、以及村庄人口流动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研究的力作。作者所探讨的这些乡村问题恰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转型时期“三农”问题面临最为严重、复杂的时期。所以,该著作从一个农村社会学家的立场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农民、农村、农业在发展迅速、变化不定的转型时期面临的诸多困境和难题,并试图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与学理分析相互结合的角度,为中国乡村秩序的再造和稳定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思考和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该书分别从“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三个维度对改革开放转型时期的中国乡村展开了层层的剖析和讨论,既有中层概念体系的构造,如“社会关联”“半熟人社会”“社区记忆”;也有具体实证性问题的探究,如“村庄治理和选举的社会基础”“村民自治的民主化类型”,等等。所有这些内容,实际上建构出了转型时期乡村社会变革中的一幅幅时代画面。而且,在畫面的背后则是国家与农民关系状况这一演变脉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与变动。这也正是作者长期致力于乡村问题研究的关键问题所在。
笔端至此,突然想到的一点是,如果我们的乡村基层干部能够抽出点时间来读一读贺雪峰教授的这本著作,也许从中会获得一些特别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