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使用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实验、对照2组,患者均进行扩张血管、利尿、强心等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使用倍他乐克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心率、血压及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使用倍他乐克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心率、血压及心脏功能,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倍他乐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34-0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心脏疾病综合征,主要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进行性发展到最后的终末阶段,表现出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进而产生心室重构以及对心肌损害。该病在心脏病患者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也是心脏病患者的主要致死病因之一[1]。β受体阻滞剂可以缓解充血性心衰患者症状,提高其运动耐受量,形成良好的临床疗效,因此本文作者对我院部分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进行治疗,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以作参考,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实验、对照2组。实验组共有患者62例,包含37例男性患者与25例女性患者,年龄为36~75岁之间,平均为52.86±7.34岁;对照组共有患者62例,包含38例男性患者与24例女性患者,年龄为37~73岁之间,平均为53.12±6.92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病情程度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及相关心脏辅助检查均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并已确诊,其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病因包括风湿性、高血压性等,患者除心脏外其他肝肾等主要器官功能正常;排除血液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患者,支气管哮喘及心肺疾病患者,机体状态极差或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对β受体阻滞剂过敏或已产生耐受患者等[2]。
1.2方法。对所有入组患者使用血管扩张剂硝酸脂类、强心剂洋地黄、利尿剂以及ACEI等相关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对伴有血压升高患者应用降压药将其血压控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对其他基础疾病予以对症治疗,促进患者卧床休息并可视情况予以吸氧。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进行治疗,起始剂量为6.25mg/次、2次/d,每1~2周对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观察评估,心功能未出现恶化则逐渐增加剂量,每次增加6.25mg,保持其血压稳定正常且静息状态心率>55次/min,注意最大剂量<400mg/次。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血压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对两组数据之间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临床疗效评估标准为:显效,心功能降低2级以上或已达到Ⅰ级;有效,心功能降低1级以上;无效,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心功能情况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1.4数据处理。对所得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版进行检验。检验水准为0.05(即可信区间95%),P<0.05则表明所得样本数据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使用倍他乐克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心率、血压及LVEF等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
3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见于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也可以认为是器质性心脏病到达终末期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各类心脏病缓慢进行性发展的结果,到达该期病情已经较为严重,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大,容易形成对患者的致残与致死。
在充血性心衰的发展过程中交感神经系统一直处于被激活的状态,激活后的交感神经可以明显提高去甲肾上腺素在体内的水平;而去甲肾上腺素能够改变心室结构与质量,促使心室重构的发生,也对心力衰竭的病程发展与临床治疗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而导致预后较差、致死率较高。
β受体阻滞剂能够对交感神经收血管作用形成抑制,缓解血管痉挛情况,将病程发展与儿茶酚胺升高之间所产生的恶性循环予以终止,以减少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损伤,减少心肌的耗氧,降低心肌坏死情况,从而延缓病程发展,改善病情。
倍他乐克是临床上疗效较为确切的一种β受体阻滞剂,可以有效减少心肌的耗氧量,降低心率,恢复β受体敏感性,并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能力,可以对左室重塑过程进行有效逆转;同时能够提高细胞cMAP的水平,减少钙离子转运功能,促进肌浆网的ATP酶活性,以保护心肌细胞,从而改善患者近远期预后。
本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使用倍他乐克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心率、血压及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使用倍他乐克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心率、血压及心脏功能,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培松,李梅英.缬沙坦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482-483
[2]邓宪勇.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9):2103-2104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实验、对照2组,患者均进行扩张血管、利尿、强心等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使用倍他乐克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心率、血压及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使用倍他乐克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心率、血压及心脏功能,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倍他乐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34-0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心脏疾病综合征,主要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进行性发展到最后的终末阶段,表现出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进而产生心室重构以及对心肌损害。该病在心脏病患者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也是心脏病患者的主要致死病因之一[1]。β受体阻滞剂可以缓解充血性心衰患者症状,提高其运动耐受量,形成良好的临床疗效,因此本文作者对我院部分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进行治疗,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以作参考,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实验、对照2组。实验组共有患者62例,包含37例男性患者与25例女性患者,年龄为36~75岁之间,平均为52.86±7.34岁;对照组共有患者62例,包含38例男性患者与24例女性患者,年龄为37~73岁之间,平均为53.12±6.92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病情程度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及相关心脏辅助检查均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并已确诊,其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病因包括风湿性、高血压性等,患者除心脏外其他肝肾等主要器官功能正常;排除血液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患者,支气管哮喘及心肺疾病患者,机体状态极差或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对β受体阻滞剂过敏或已产生耐受患者等[2]。
1.2方法。对所有入组患者使用血管扩张剂硝酸脂类、强心剂洋地黄、利尿剂以及ACEI等相关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对伴有血压升高患者应用降压药将其血压控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对其他基础疾病予以对症治疗,促进患者卧床休息并可视情况予以吸氧。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进行治疗,起始剂量为6.25mg/次、2次/d,每1~2周对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观察评估,心功能未出现恶化则逐渐增加剂量,每次增加6.25mg,保持其血压稳定正常且静息状态心率>55次/min,注意最大剂量<400mg/次。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血压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对两组数据之间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临床疗效评估标准为:显效,心功能降低2级以上或已达到Ⅰ级;有效,心功能降低1级以上;无效,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心功能情况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1.4数据处理。对所得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版进行检验。检验水准为0.05(即可信区间95%),P<0.05则表明所得样本数据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使用倍他乐克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心率、血压及LVEF等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
3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见于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也可以认为是器质性心脏病到达终末期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各类心脏病缓慢进行性发展的结果,到达该期病情已经较为严重,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大,容易形成对患者的致残与致死。
在充血性心衰的发展过程中交感神经系统一直处于被激活的状态,激活后的交感神经可以明显提高去甲肾上腺素在体内的水平;而去甲肾上腺素能够改变心室结构与质量,促使心室重构的发生,也对心力衰竭的病程发展与临床治疗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而导致预后较差、致死率较高。
β受体阻滞剂能够对交感神经收血管作用形成抑制,缓解血管痉挛情况,将病程发展与儿茶酚胺升高之间所产生的恶性循环予以终止,以减少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损伤,减少心肌的耗氧,降低心肌坏死情况,从而延缓病程发展,改善病情。
倍他乐克是临床上疗效较为确切的一种β受体阻滞剂,可以有效减少心肌的耗氧量,降低心率,恢复β受体敏感性,并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能力,可以对左室重塑过程进行有效逆转;同时能够提高细胞cMAP的水平,减少钙离子转运功能,促进肌浆网的ATP酶活性,以保护心肌细胞,从而改善患者近远期预后。
本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使用倍他乐克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心率、血压及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使用倍他乐克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心率、血压及心脏功能,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培松,李梅英.缬沙坦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482-483
[2]邓宪勇.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9):2103-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