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的秋天,我一如既往地给学生讲我两次作文考试得高分的经历,但在高三2班上的一次课,令我至今难忘。
上课了,不善唱歌的我给学生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学生也跟着唱。我问:“你们知道这歌词是谁写的吗?”学生都摇头表示不知道。
“你们的小学课本曾入选了这篇歌词作为课文,你们的音乐课也曾学过这首歌,但你们却不知道歌词是谁写的。我来告诉大家,这篇歌词是乔羽先生写的。”我一边说着,一边板书“乔羽”。学生都一脸惊诧:“乔羽?”
我接着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学生依旧跟着唱。我问:“你们知道这歌词是谁写的吗?”学生依旧摇头。我说是“乔羽”,同学们又是一脸惊诧:“啊!”
“乔羽先生一生写了无数的歌词,如《牡丹之歌》《爱我中华》《思念》《难忘今宵》等等。”每当我说到一首歌时,就唱两句给学生听。当我唱到《思念》《难忘今宵》时,学生不仅一脸惊诧,而且“哇”声一片。
“乔羽先生一生写了很多唱响大江南北而又经久不衰的歌词,有人就问乔羽先生是如何做到的,乔羽先生的回答很简单。”我一边说着,一边把乔羽先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读别人的,写自己的。”
“我对乔羽先生的这种写作经验深有体会。”接着,我就给学生讲了我当年参加高考预考写作文的经历。
“预考是省里举行的,也是要筛选学生的,相当于参加高考的学生当年要经历两次高考。当年全省预考的作文题目,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五讲四美好处多”。对于这个作文题目,我提起笔来写得特别顺利,写得也特别有感觉。预考成绩公布后,我的语文成绩相当好,这与我的作文写得好是分不开的。我现在还记得教我语文的杨柏勤老师见了我对我说的一句话:‘黄兴东,这次预考,你的语文考得不错呀。’”
讲到这里,我就问学生:“想知道我这次考场作文为什么会写得如此顺利,如此有感觉吗?”学生异口同声:“想。”
“因为我践行了我反复给大家强调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课文要反反复复地读。’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路标》,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路标》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全民学习雷锋,各行各业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人们的风貌和社会的风尚为之大变。课文虽然是议论文,但抒情性很强,我很喜欢读,反复地读,有很多段落差不多都会背。当在考场上看到‘五讲四美好处多’这个作文题时,我提笔行文,那种‘路标’式的语言就自然而然地从我的笔下流淌了出来。我的这一经历,切切实实地印证了乔羽先生所说的‘读别人的,写自己的’是一种很有用的提高作文水平的宝贵经验。”
“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就得要多读别人的好文章,对别人的好文章要熟读成诵。”我总结道。
接着,我又说:“要想写好作文,除了要多读别人的好文章,熟读成诵以外,还要多写自己的文章。那些在考场上得高分的作文,还有一种情况。这种情况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位大学教授说的一段话。”我把这段话投影了出来——
何永康:优秀的考场作文绝不是在考场上临时发挥出来的,而是在充分回忆平时的作文和随笔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变通和组装写成的。
让同学们读完这段话后,我说:“何永康教授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曾多年担任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我当年读何教授的一篇文章,读到这段话,很有感触,就抄在了我的读书笔记本上。我为什么会很有感触呢?我先给大家看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这里》。”我把《这里》投影出来,读给学生听:
这里
他来到这里,已经两年了。他这个农家的子弟,曾怀着绿色的希冀,抱着金色的幻想,飞出了大山重重的家乡,飞进了知识洋洋的师范。真没有想到两年毕业后分到这里。
这里没有公路,见不着汽车。他散步到田间,曾问一位打猪菜的少妇,她一点儿也不知汽车的模样。电灯,是属于那遥远的看不见的世界。这里驱逐黑暗的,依然是学生用罢的墨水瓶扣成的油灯。母亲在灯下缝衣,孩子在灯下作业。家家如此,村村如此。
而他的家乡,翻山公路已经修成。电灯,他当孩子的时候,就拉惯了它开关的小绳。
这里没有大山,却有着比大山中还难走的泥泞的路,每到下雨天。这里有小河,但不是大山中那清明见底的小河,它是混的,不论是睛天,还是雨天。
这里的花没有家乡的花艳,这里的鸟没有家乡的鸟多。
“我要离开这里,”他想,“回到我那山清水秀的家乡。既然我分不到县城,既然我连个乡中学也进不去。”
他骑着自行车,在时而宽时而窄的土路上,颠簸了两个钟头,到了三十里以外的乡政府。
乡长看罢他递上的申请书,说:“黄老师,我们这里的学生总得要老师教哇。”
短短的一句话,说得他心里一颤。他软了,说:“我再考虑考虑吧。”
人们常说,夏天就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回来的路上,就快到了,一阵雨却把他打下自行车。倾刻间,路成烂泥,车子怎么也推不动,犹如生根的巨石。人,成了泥人;车,成了泥车。
这鬼天气,这鬼地方,还考虑什么?天是这样的天,地是这样的地,还有什么值得你留恋的?你的心就这样软?一句话就打动了你。你为什么不跟乡长缠?既然你想离开这里,既然你……
——他憤懑地在心里诅咒着。
他拼命地推车,倒了,掂起再推。推坏了,算了,他才不让车骑自己呢。
一阵咯咯的笑声,把他从怨怒中拉出。他停止了推车,站了下来,迎着笑声望去,河湾里有一群放牛的孩子,有男孩子,也有女孩子。他们在牛群中追逐,他们在河湾上奔跑,喊着,笑着。雨给了他们无穷的欢乐。
他不禁神往了,回到了自己放牛的童年,仿佛那追跑的孩子中,有自己在喊,也有自己在笑……
突然,他们当中的一个孩子叫了一声,向他跑来,其余的孩子也跟着向他跑来。近了,近了,啊,原来都是自己的学生。 “黄老师,你从哪儿回的?”
“乡政府。”看着他们的衣服湿漉漉地粘在身上,刘海湿淋淋地贴在脑门上,一只手不停地在脸上摸着从头发林里滴下的雨水,他有些好笑,也有些心疼,说:“看你们的样子,也不怕生病?”
“不怕,黄老师,我们经常这样。”是啊,他叫妈妈表扬的时候,不也是经常这样吗?
“黄老师,听说你要调走,是真的吗?”
“黄老师,你别走,就在这里教我们吧。”
“黄老师,你到乡政府,不是办调走的事吧?”
他该怎样回答自己的这些学生呢?望着那一张张稚气的脸蛋,望着那一双双忽闪的眼睛,他真有些慌了。
“来,黄老师,我们把你的车子抬着。”
啊,他怎么能让这些奶声奶气的学生给自己抬车呢?他更慌了。连忙谢绝了他们,把车子扛到肩上,赶紧说:“你们快去放牛吧。假期不要忘了温习功课。我不会调走的。”
“啊,太好了,太好了,下学期还是黄老师教我们。”孩子们欢呼雀跃,嘻嘻哈哈地奔回了放牛的河湾。
雨停了,太阳又出来了。近处的稻田,远处的屋舍,河湾的牧童,扛车的他,都沉浸在一片清新之中。是雨,洗绿了大地;是大地,又染绿了天空。
这里,也竟是这样的美。他不会离开你的,这里。
等我读完,学生都看出来了这是出自我手。当我读到文章后半段时,有的学生在笑,有的学生在流泪,也有的学生说:“语言好美。”
“同学们,我写这篇散文时,正在教育学院读函授大专。我们读大专时,学院给我们开设了一门‘写作学’课,‘写作学’的考试是要考作文的。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考作文的情况。试卷发下来时,作文给了两个题目,其中一个题目是‘春天里的故事’。我一看,心想:这几天我正在反复修改的散文《这里》,不正是一篇‘春天里的故事’吗?我毫不犹豫地将《这里》一气呵成地默写到作文考卷上,将题目改成了‘春天里的故事’。”
讲到此,我停了下来,问学生:“我的这篇散文《这里》在考卷上变成了《春天里的故事》时,如果原封不动,行不行?”
学生听后,沉默了一会儿,有的就说不行。我问为什么不行,一名学生说:“如果原封不动,就不是春天里的故事,而是夏天里的故事。”同学们一听恍然大悟,我也给予了高度赞赏。我说:“我在作文考卷上把《这里》变成《春天里的故事》时,我一个字没有改,也没有删,只加了两句很短的话。请大家想一想,我加了两句什么样的话?又加在了什么地方?”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致,有默想的,有讨论的,更有抢着回答的。但回答得都没有让我很满意。有的学生等不及了,就说:“老师,您就直接告诉我们吧。”
于是,我就指着投影幕上的文章开头处,说:“我在文章开头加上了这样一句话:‘这是发生在春天里的一个故事。’并让这句话单独作为文章的第一段。我加上这样的一句话,目的是什么?”学生很聪明,异口同声地回答:“点题。”然后,我把屏幕上的文章拉到“人们常说,夏天就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处,说:“人们常说,夏天就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没有想到春天也是这样。”我话音一落,学生“哇”声一片,有的说:“加得太妙了。”
接着,我给学生讲了我的这篇考场作文的结果:等下一次到教育学院面授时,教我“写作学”的江开勇老师见到我,对我说:“黄兴东,这次作文考试,你的作文是中文系的最高分,你的语言真美。”
我总结道:“何永康教授所说的情况,真实地在我身上发生过,是不是值得大家借鉴?希望大家平时写作文,不仅要多写,更要多修改,说不定哪一篇修改过的好作文在考试时就有了用武之地。”
至此,我的课并没有结束,接着我就《这里》这篇散文给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这篇散文注重不注重点题?二是这篇散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经过学生的再次阅读和共同讨论,在他们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我强调:“一是我写这篇散文,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文章题目是‘这里’,文章从开篇到结束多次出现‘这里’两个字。这叫什么?这叫点题。平时写文章都讲究点题,那么考试的作文就更要讲究点题。二是我写的这篇散文,句式是以散句为主,但不全是散句,而是在散句中多次插入双齐句。散句与整句的结合运用,使参差不齐的语言在变化中富有了节奏感,这是增强语言美的一个重要技巧。大家写作文时不妨多学习多运用。”
课上到这里,也差不多快到下课时间了,我说:“我的这篇散文后来发表在我们信阳文联主办的杂志《报晓》上。同学们,《这里》所写的是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事情。如果大家觉得感人,那是因为写的是真情实感。”
我的话音刚落,一个学习成绩一向出类拔萃的男生曾嵘同学冷不丁地冒出来一句:“老师,你说你不会离开‘这里’,你怎么到深圳来了?”他的话音刚落,下课铃声响了。
我一听,这问题很是尖锐,于是就告诉他:“现在下课了,下节课我用一首诗回答你这个问题。”
第二天,语文课上,我投影了我写的一首诗:
那年,挥别母亲
那年,我揣着挣得一把的梦,
挣得一把再能救治亲人生命的梦,
毅然告别了生我养我的故乡,
那是我第一次要长久地远行。
母亲送我到村头,
当我再一次向母亲道别时,
母爱再也忍不住迸发了出来:
孩子,能不去吗?
我扶着已显苍老的母亲,
连忙接住沉甸甸的母爱:
妈,没事,不行我就回来。
然后,我大步地走了。
等我再回头向母亲挥别,
母亲还在后面依依地送着,
手并没有举起向我挥别,
眼角却在不停地流淌着不舍……
等我把诗朗诵完,我告诉学生:“我为什么要‘毅然告别了生我养我的故乡’‘长久地远行’,是因为要‘挣得一把再能救治亲人生命的夢’。大家知道我有哪位亲人因为没有钱救治而失去了生命吗?”
学生沉默不语,我说:“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1990年生病,1991年去世。他是一名教师,本来应该享受公费医疗待遇,但由于我们那个地方当时财政困难,公费医疗几近停止。我家里非常贫困,我兄弟姐妹五人,只有我这个长子参加了工作,弟妹们都在上学。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农民,虽然我参加了工作,但工资一直很低,每月只有五十几元,我妻子的工资比我更低,我们每月发下来的工资,除了留一点生活费,其余都给我父亲治病。因为家里没有钱,父亲的病越来越重,直到父亲去世,我们也没有钱到大医院给父亲查清楚到底得的是什么病。”
我停了停,接着说:“父亲去世几年后,母亲的身体也不是很好,时不时生病。看到这种情况,我就产生了到南方找工作的想法,我不能再因为家里没有钱,让生病的母亲也得不到治疗。”
讲到这里,我对曾嵘同学说:“曾嵘,我的这首诗回答了你提出的问题。我不知道我的这个回答令你满意不?”曾嵘同学说:“老师,我错了。”我说:“你没有错。虽然问题提得很尖锐,但这说明你善于发现问题。我送一首诗给你吧。”说罢,我将诗写在黑板上:
赠曾嵘同学
袅袅秋风拂课堂,携来阵阵果清香。
天生嗅觉君机警,敏感风中异味藏。
我板书完朗读了一遍,学生鼓掌,曾嵘站起来说:“谢谢老师。”
当时正值诗歌鉴赏复习,当我用诗回答了曾嵘同学提出的问题后,我就借着我写的这两首诗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说说,我的这两首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学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踊跃回答。当学生在一次次的回答和讨论中弄明白了我这两首诗中一些诗句的表现手法后,我顺势转入到诗词表现手法的复习。
语文课应是丰富多彩的,生动的,而非单调乏味的,刻板的。语文课上如果遇到学生提出尖锐的问题,语文教师最好还是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高雅。作为语文教师,我常常告诉自已,语文教师应是一本丰富多彩的语文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近语文老师,才会喜欢学习语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
编辑:木槿
责任编辑:云之
上课了,不善唱歌的我给学生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学生也跟着唱。我问:“你们知道这歌词是谁写的吗?”学生都摇头表示不知道。
“你们的小学课本曾入选了这篇歌词作为课文,你们的音乐课也曾学过这首歌,但你们却不知道歌词是谁写的。我来告诉大家,这篇歌词是乔羽先生写的。”我一边说着,一边板书“乔羽”。学生都一脸惊诧:“乔羽?”
我接着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学生依旧跟着唱。我问:“你们知道这歌词是谁写的吗?”学生依旧摇头。我说是“乔羽”,同学们又是一脸惊诧:“啊!”
“乔羽先生一生写了无数的歌词,如《牡丹之歌》《爱我中华》《思念》《难忘今宵》等等。”每当我说到一首歌时,就唱两句给学生听。当我唱到《思念》《难忘今宵》时,学生不仅一脸惊诧,而且“哇”声一片。
“乔羽先生一生写了很多唱响大江南北而又经久不衰的歌词,有人就问乔羽先生是如何做到的,乔羽先生的回答很简单。”我一边说着,一边把乔羽先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读别人的,写自己的。”
“我对乔羽先生的这种写作经验深有体会。”接着,我就给学生讲了我当年参加高考预考写作文的经历。
“预考是省里举行的,也是要筛选学生的,相当于参加高考的学生当年要经历两次高考。当年全省预考的作文题目,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五讲四美好处多”。对于这个作文题目,我提起笔来写得特别顺利,写得也特别有感觉。预考成绩公布后,我的语文成绩相当好,这与我的作文写得好是分不开的。我现在还记得教我语文的杨柏勤老师见了我对我说的一句话:‘黄兴东,这次预考,你的语文考得不错呀。’”
讲到这里,我就问学生:“想知道我这次考场作文为什么会写得如此顺利,如此有感觉吗?”学生异口同声:“想。”
“因为我践行了我反复给大家强调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课文要反反复复地读。’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路标》,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路标》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全民学习雷锋,各行各业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人们的风貌和社会的风尚为之大变。课文虽然是议论文,但抒情性很强,我很喜欢读,反复地读,有很多段落差不多都会背。当在考场上看到‘五讲四美好处多’这个作文题时,我提笔行文,那种‘路标’式的语言就自然而然地从我的笔下流淌了出来。我的这一经历,切切实实地印证了乔羽先生所说的‘读别人的,写自己的’是一种很有用的提高作文水平的宝贵经验。”
“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就得要多读别人的好文章,对别人的好文章要熟读成诵。”我总结道。
接着,我又说:“要想写好作文,除了要多读别人的好文章,熟读成诵以外,还要多写自己的文章。那些在考场上得高分的作文,还有一种情况。这种情况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位大学教授说的一段话。”我把这段话投影了出来——
何永康:优秀的考场作文绝不是在考场上临时发挥出来的,而是在充分回忆平时的作文和随笔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变通和组装写成的。
让同学们读完这段话后,我说:“何永康教授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曾多年担任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我当年读何教授的一篇文章,读到这段话,很有感触,就抄在了我的读书笔记本上。我为什么会很有感触呢?我先给大家看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这里》。”我把《这里》投影出来,读给学生听:
这里
他来到这里,已经两年了。他这个农家的子弟,曾怀着绿色的希冀,抱着金色的幻想,飞出了大山重重的家乡,飞进了知识洋洋的师范。真没有想到两年毕业后分到这里。
这里没有公路,见不着汽车。他散步到田间,曾问一位打猪菜的少妇,她一点儿也不知汽车的模样。电灯,是属于那遥远的看不见的世界。这里驱逐黑暗的,依然是学生用罢的墨水瓶扣成的油灯。母亲在灯下缝衣,孩子在灯下作业。家家如此,村村如此。
而他的家乡,翻山公路已经修成。电灯,他当孩子的时候,就拉惯了它开关的小绳。
这里没有大山,却有着比大山中还难走的泥泞的路,每到下雨天。这里有小河,但不是大山中那清明见底的小河,它是混的,不论是睛天,还是雨天。
这里的花没有家乡的花艳,这里的鸟没有家乡的鸟多。
“我要离开这里,”他想,“回到我那山清水秀的家乡。既然我分不到县城,既然我连个乡中学也进不去。”
他骑着自行车,在时而宽时而窄的土路上,颠簸了两个钟头,到了三十里以外的乡政府。
乡长看罢他递上的申请书,说:“黄老师,我们这里的学生总得要老师教哇。”
短短的一句话,说得他心里一颤。他软了,说:“我再考虑考虑吧。”
人们常说,夏天就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回来的路上,就快到了,一阵雨却把他打下自行车。倾刻间,路成烂泥,车子怎么也推不动,犹如生根的巨石。人,成了泥人;车,成了泥车。
这鬼天气,这鬼地方,还考虑什么?天是这样的天,地是这样的地,还有什么值得你留恋的?你的心就这样软?一句话就打动了你。你为什么不跟乡长缠?既然你想离开这里,既然你……
——他憤懑地在心里诅咒着。
他拼命地推车,倒了,掂起再推。推坏了,算了,他才不让车骑自己呢。
一阵咯咯的笑声,把他从怨怒中拉出。他停止了推车,站了下来,迎着笑声望去,河湾里有一群放牛的孩子,有男孩子,也有女孩子。他们在牛群中追逐,他们在河湾上奔跑,喊着,笑着。雨给了他们无穷的欢乐。
他不禁神往了,回到了自己放牛的童年,仿佛那追跑的孩子中,有自己在喊,也有自己在笑……
突然,他们当中的一个孩子叫了一声,向他跑来,其余的孩子也跟着向他跑来。近了,近了,啊,原来都是自己的学生。 “黄老师,你从哪儿回的?”
“乡政府。”看着他们的衣服湿漉漉地粘在身上,刘海湿淋淋地贴在脑门上,一只手不停地在脸上摸着从头发林里滴下的雨水,他有些好笑,也有些心疼,说:“看你们的样子,也不怕生病?”
“不怕,黄老师,我们经常这样。”是啊,他叫妈妈表扬的时候,不也是经常这样吗?
“黄老师,听说你要调走,是真的吗?”
“黄老师,你别走,就在这里教我们吧。”
“黄老师,你到乡政府,不是办调走的事吧?”
他该怎样回答自己的这些学生呢?望着那一张张稚气的脸蛋,望着那一双双忽闪的眼睛,他真有些慌了。
“来,黄老师,我们把你的车子抬着。”
啊,他怎么能让这些奶声奶气的学生给自己抬车呢?他更慌了。连忙谢绝了他们,把车子扛到肩上,赶紧说:“你们快去放牛吧。假期不要忘了温习功课。我不会调走的。”
“啊,太好了,太好了,下学期还是黄老师教我们。”孩子们欢呼雀跃,嘻嘻哈哈地奔回了放牛的河湾。
雨停了,太阳又出来了。近处的稻田,远处的屋舍,河湾的牧童,扛车的他,都沉浸在一片清新之中。是雨,洗绿了大地;是大地,又染绿了天空。
这里,也竟是这样的美。他不会离开你的,这里。
等我读完,学生都看出来了这是出自我手。当我读到文章后半段时,有的学生在笑,有的学生在流泪,也有的学生说:“语言好美。”
“同学们,我写这篇散文时,正在教育学院读函授大专。我们读大专时,学院给我们开设了一门‘写作学’课,‘写作学’的考试是要考作文的。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考作文的情况。试卷发下来时,作文给了两个题目,其中一个题目是‘春天里的故事’。我一看,心想:这几天我正在反复修改的散文《这里》,不正是一篇‘春天里的故事’吗?我毫不犹豫地将《这里》一气呵成地默写到作文考卷上,将题目改成了‘春天里的故事’。”
讲到此,我停了下来,问学生:“我的这篇散文《这里》在考卷上变成了《春天里的故事》时,如果原封不动,行不行?”
学生听后,沉默了一会儿,有的就说不行。我问为什么不行,一名学生说:“如果原封不动,就不是春天里的故事,而是夏天里的故事。”同学们一听恍然大悟,我也给予了高度赞赏。我说:“我在作文考卷上把《这里》变成《春天里的故事》时,我一个字没有改,也没有删,只加了两句很短的话。请大家想一想,我加了两句什么样的话?又加在了什么地方?”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致,有默想的,有讨论的,更有抢着回答的。但回答得都没有让我很满意。有的学生等不及了,就说:“老师,您就直接告诉我们吧。”
于是,我就指着投影幕上的文章开头处,说:“我在文章开头加上了这样一句话:‘这是发生在春天里的一个故事。’并让这句话单独作为文章的第一段。我加上这样的一句话,目的是什么?”学生很聪明,异口同声地回答:“点题。”然后,我把屏幕上的文章拉到“人们常说,夏天就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处,说:“人们常说,夏天就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没有想到春天也是这样。”我话音一落,学生“哇”声一片,有的说:“加得太妙了。”
接着,我给学生讲了我的这篇考场作文的结果:等下一次到教育学院面授时,教我“写作学”的江开勇老师见到我,对我说:“黄兴东,这次作文考试,你的作文是中文系的最高分,你的语言真美。”
我总结道:“何永康教授所说的情况,真实地在我身上发生过,是不是值得大家借鉴?希望大家平时写作文,不仅要多写,更要多修改,说不定哪一篇修改过的好作文在考试时就有了用武之地。”
至此,我的课并没有结束,接着我就《这里》这篇散文给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这篇散文注重不注重点题?二是这篇散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经过学生的再次阅读和共同讨论,在他们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我强调:“一是我写这篇散文,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文章题目是‘这里’,文章从开篇到结束多次出现‘这里’两个字。这叫什么?这叫点题。平时写文章都讲究点题,那么考试的作文就更要讲究点题。二是我写的这篇散文,句式是以散句为主,但不全是散句,而是在散句中多次插入双齐句。散句与整句的结合运用,使参差不齐的语言在变化中富有了节奏感,这是增强语言美的一个重要技巧。大家写作文时不妨多学习多运用。”
课上到这里,也差不多快到下课时间了,我说:“我的这篇散文后来发表在我们信阳文联主办的杂志《报晓》上。同学们,《这里》所写的是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事情。如果大家觉得感人,那是因为写的是真情实感。”
我的话音刚落,一个学习成绩一向出类拔萃的男生曾嵘同学冷不丁地冒出来一句:“老师,你说你不会离开‘这里’,你怎么到深圳来了?”他的话音刚落,下课铃声响了。
我一听,这问题很是尖锐,于是就告诉他:“现在下课了,下节课我用一首诗回答你这个问题。”
第二天,语文课上,我投影了我写的一首诗:
那年,挥别母亲
那年,我揣着挣得一把的梦,
挣得一把再能救治亲人生命的梦,
毅然告别了生我养我的故乡,
那是我第一次要长久地远行。
母亲送我到村头,
当我再一次向母亲道别时,
母爱再也忍不住迸发了出来:
孩子,能不去吗?
我扶着已显苍老的母亲,
连忙接住沉甸甸的母爱:
妈,没事,不行我就回来。
然后,我大步地走了。
等我再回头向母亲挥别,
母亲还在后面依依地送着,
手并没有举起向我挥别,
眼角却在不停地流淌着不舍……
等我把诗朗诵完,我告诉学生:“我为什么要‘毅然告别了生我养我的故乡’‘长久地远行’,是因为要‘挣得一把再能救治亲人生命的夢’。大家知道我有哪位亲人因为没有钱救治而失去了生命吗?”
学生沉默不语,我说:“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1990年生病,1991年去世。他是一名教师,本来应该享受公费医疗待遇,但由于我们那个地方当时财政困难,公费医疗几近停止。我家里非常贫困,我兄弟姐妹五人,只有我这个长子参加了工作,弟妹们都在上学。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农民,虽然我参加了工作,但工资一直很低,每月只有五十几元,我妻子的工资比我更低,我们每月发下来的工资,除了留一点生活费,其余都给我父亲治病。因为家里没有钱,父亲的病越来越重,直到父亲去世,我们也没有钱到大医院给父亲查清楚到底得的是什么病。”
我停了停,接着说:“父亲去世几年后,母亲的身体也不是很好,时不时生病。看到这种情况,我就产生了到南方找工作的想法,我不能再因为家里没有钱,让生病的母亲也得不到治疗。”
讲到这里,我对曾嵘同学说:“曾嵘,我的这首诗回答了你提出的问题。我不知道我的这个回答令你满意不?”曾嵘同学说:“老师,我错了。”我说:“你没有错。虽然问题提得很尖锐,但这说明你善于发现问题。我送一首诗给你吧。”说罢,我将诗写在黑板上:
赠曾嵘同学
袅袅秋风拂课堂,携来阵阵果清香。
天生嗅觉君机警,敏感风中异味藏。
我板书完朗读了一遍,学生鼓掌,曾嵘站起来说:“谢谢老师。”
当时正值诗歌鉴赏复习,当我用诗回答了曾嵘同学提出的问题后,我就借着我写的这两首诗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说说,我的这两首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学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踊跃回答。当学生在一次次的回答和讨论中弄明白了我这两首诗中一些诗句的表现手法后,我顺势转入到诗词表现手法的复习。
语文课应是丰富多彩的,生动的,而非单调乏味的,刻板的。语文课上如果遇到学生提出尖锐的问题,语文教师最好还是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高雅。作为语文教师,我常常告诉自已,语文教师应是一本丰富多彩的语文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近语文老师,才会喜欢学习语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
编辑:木槿
责任编辑: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