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学,无论是什么学科的教学,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易考点,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因此这二者都应该作为我们教学时重点关注的地方。本文探讨了数学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希望可以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苏教版;重难点
中国分类号:G623.5
引言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想让学生把所教的知识学得更全面,所以我们会在上课时“面面俱到”,无微不至,但是效果往往是差强人意,在考试时我们会发现学生对重点部分掌握得不够牢固,在难点之处错误率很多。其实,小学数学教学中,每册书、每个单元、每个课时都会存在着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些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都在不断探索的。下面,我们从数学学科特点入手,对重难点的突破方法进行一一解析。
一、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不同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注重积累,但是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课程,它环环紧扣,每个知识点掌握不牢固,都有可能会影响下面的学习,每一个知识漏洞,都有可能引发更大的漏洞,最后可能会导致漏洞无法填补。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尤其是在重难点的讲授上,一定要夯实,打牢,不然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后面学习的困难。但是重难点却是知识中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所以还需要我们教师进行重点突破。
二、数学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
如何突破重难点呢?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探究。
1、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
要想突破重难点,就要先弄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一般来说,大纲上面强调的便是重点,考试中经常考到的就是重点,这需要我们教师多用心总结、发现、记录,之后具体讲解、强调。哪些是难点呢?学生学过之后,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掌握的概念和知识点就是难点,在讲授时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有疑问,则停下来细讲,即使学生没有表现出疑问,对于一些看上去就比较难的内容教师也要多问几个“听懂了吗?”“明白了吗”。此外,教师在以前学生的易错题中也可以知道哪些难以掌握,在这些知识点的讲授时要着重注意。
2、利用知识迁移突破重难点
我们前面已经分析,小学数学学科逻辑性、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新知识对旧知识作出了巩固,旧知识对新知识做好了铺垫,因此新知识和旧知识互为迁移,这些新旧知识节节相连,环环相扣,形成了数学庞大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如果利用知识迁移来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让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而学会新知识,并打牢旧知识的基础,会更加轻松的突破重难点。
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就有一些学生难以理解。对于梯形这样的图形,如何让学生理解,并熟练地计算面积呢?这就需要运用知识迁移来破解。因为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和梯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几何求积”的数学问题。于是我让学生将梯形分割或拼接为熟悉的图形。学生将梯形分割、拼接为了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然后我引导学生分别求出这些的面积,进行相加得出梯形的面积,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知识。
3、联系实际生活突破重难点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教学中很多抽象、难懂的内容都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来解决,对于一些重点,如果联系实际生活,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重难点知识得到较持久的保持,学生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起来更牢固。
比如,平面几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其中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的稳定性更是重中之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呢?我就联系实际生活,开了一课操作活动课,要求学生用一根小棒固定吸管做三角形或者长方形,看谁绑好的最稳固。通过操作、比较,孩子们发现绑出的长方形容易变形,而三角形是牢固不变的,从而加深了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和掌握。
4、增强课后练习突破重难点
要想突破重难点,仅仅靠教师的指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课下增强练习,针对重点和难点的知识多做练习,从练习中学得知识,巩固认识,多做几遍题,每做一遍都会加深一遍印象,长此以往,学生印象就会比较深刻,对于重难点的把握也就会轻车熟路。当然,学生自己很难有自制力去做练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强制性的布置一些包含所学内容重难点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这样学生才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所布置的作业去做练习,从而突破重难点。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方程》时,很多学生都难以掌握ax±bx=c这类方程的解法,一到这种类型的题目就做错,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于是我就找来了几道应用题,让孩子们进行对比练习,要求学生必须独立按时的完成。开始做题时,学生总是抓耳挠腮,错误百出,但是做过几道之后逐渐摸清了规律,后面的题目也就轻而易举地解答出来了。经过这几道应用题,我感觉到学生对于方程这一难点知识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于是再完成該单元的授课后,学生对于方程这一难点越来越熟练。后面的很多难点,我都是采用增强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一点点攻克难关,取得胜利。
三、结语
以上,我们从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利用知识迁移突破重难点、联系实际生活突破重难点、增强课后练习突破重难点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仅是一己之见,更多的突破方法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懈努力、探索,不断发现,寻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重点和难点,进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其宝,李少群.新课标背景下教学重、难点选择与突破的“点”、“线”、“面”[J].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04期
[2]金海滨.目标引领下教学重、难点的“多通道”思维方式[J].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04期
[3]张子恒,贾利军,王丹.教学重点及难点的解决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04期
[4]张龙海,李安英.如何突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贵州教育.2012年23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苏教版;重难点
中国分类号:G623.5
引言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想让学生把所教的知识学得更全面,所以我们会在上课时“面面俱到”,无微不至,但是效果往往是差强人意,在考试时我们会发现学生对重点部分掌握得不够牢固,在难点之处错误率很多。其实,小学数学教学中,每册书、每个单元、每个课时都会存在着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些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都在不断探索的。下面,我们从数学学科特点入手,对重难点的突破方法进行一一解析。
一、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不同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注重积累,但是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课程,它环环紧扣,每个知识点掌握不牢固,都有可能会影响下面的学习,每一个知识漏洞,都有可能引发更大的漏洞,最后可能会导致漏洞无法填补。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尤其是在重难点的讲授上,一定要夯实,打牢,不然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后面学习的困难。但是重难点却是知识中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所以还需要我们教师进行重点突破。
二、数学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
如何突破重难点呢?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探究。
1、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
要想突破重难点,就要先弄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一般来说,大纲上面强调的便是重点,考试中经常考到的就是重点,这需要我们教师多用心总结、发现、记录,之后具体讲解、强调。哪些是难点呢?学生学过之后,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掌握的概念和知识点就是难点,在讲授时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有疑问,则停下来细讲,即使学生没有表现出疑问,对于一些看上去就比较难的内容教师也要多问几个“听懂了吗?”“明白了吗”。此外,教师在以前学生的易错题中也可以知道哪些难以掌握,在这些知识点的讲授时要着重注意。
2、利用知识迁移突破重难点
我们前面已经分析,小学数学学科逻辑性、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新知识对旧知识作出了巩固,旧知识对新知识做好了铺垫,因此新知识和旧知识互为迁移,这些新旧知识节节相连,环环相扣,形成了数学庞大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如果利用知识迁移来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让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而学会新知识,并打牢旧知识的基础,会更加轻松的突破重难点。
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就有一些学生难以理解。对于梯形这样的图形,如何让学生理解,并熟练地计算面积呢?这就需要运用知识迁移来破解。因为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和梯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几何求积”的数学问题。于是我让学生将梯形分割或拼接为熟悉的图形。学生将梯形分割、拼接为了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然后我引导学生分别求出这些的面积,进行相加得出梯形的面积,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知识。
3、联系实际生活突破重难点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教学中很多抽象、难懂的内容都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来解决,对于一些重点,如果联系实际生活,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重难点知识得到较持久的保持,学生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起来更牢固。
比如,平面几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其中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的稳定性更是重中之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呢?我就联系实际生活,开了一课操作活动课,要求学生用一根小棒固定吸管做三角形或者长方形,看谁绑好的最稳固。通过操作、比较,孩子们发现绑出的长方形容易变形,而三角形是牢固不变的,从而加深了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和掌握。
4、增强课后练习突破重难点
要想突破重难点,仅仅靠教师的指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课下增强练习,针对重点和难点的知识多做练习,从练习中学得知识,巩固认识,多做几遍题,每做一遍都会加深一遍印象,长此以往,学生印象就会比较深刻,对于重难点的把握也就会轻车熟路。当然,学生自己很难有自制力去做练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强制性的布置一些包含所学内容重难点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这样学生才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所布置的作业去做练习,从而突破重难点。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方程》时,很多学生都难以掌握ax±bx=c这类方程的解法,一到这种类型的题目就做错,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于是我就找来了几道应用题,让孩子们进行对比练习,要求学生必须独立按时的完成。开始做题时,学生总是抓耳挠腮,错误百出,但是做过几道之后逐渐摸清了规律,后面的题目也就轻而易举地解答出来了。经过这几道应用题,我感觉到学生对于方程这一难点知识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于是再完成該单元的授课后,学生对于方程这一难点越来越熟练。后面的很多难点,我都是采用增强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一点点攻克难关,取得胜利。
三、结语
以上,我们从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利用知识迁移突破重难点、联系实际生活突破重难点、增强课后练习突破重难点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仅是一己之见,更多的突破方法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懈努力、探索,不断发现,寻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重点和难点,进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其宝,李少群.新课标背景下教学重、难点选择与突破的“点”、“线”、“面”[J].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04期
[2]金海滨.目标引领下教学重、难点的“多通道”思维方式[J].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04期
[3]张子恒,贾利军,王丹.教学重点及难点的解决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04期
[4]张龙海,李安英.如何突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贵州教育.2012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