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读懂学生,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意义重大。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程;教师引导
中国分类号:G633.6
引言:现代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书籍、网络、长者、同伴……,都会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教学起点,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就会出现一些尴尬的场面。场面一:教师带着一份精心准备,自认为很完美的教案走进教室,准备和学生一起完成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但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却不尽人意,本是需要学生们通过猜测、活动、探讨才得出的结论,学生却一下子说出了结果,而对于这种课堂反应,有的老师还是按照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往下教,把他们都当做一张“白纸”,让学生“假装不懂”,不顾学生的情绪,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受到打击,而在之后的课堂中,学生的配合意识就会逐渐减弱。场面二:有些教师在备课时,理所当然地以学生会做的思维主线去设计问题,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那么课堂上就会出现冷场,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结果学生兴趣低,老师教的费劲,整个课堂就会出现以老师为主的满堂灌现象。基于以上两点,下面我就从如何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促进有效教学,谈谈我的想法:
一、整体把握教材,基于学生的起点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过程。教材的编排有其自身依据的起点,而对学生个体而言,由于受生活环境、认知经验、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其学习的起点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往往与教材的起点不在同一线上。因而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即要重视教材编排的逻辑起点,也要寻找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优化教材,以保证学习的实效性。
1、整体把握教材结构。数学教材的编写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螺旋上升编排的。所以教师要钻研整套教材,对小学阶段的所有教学内容都应该有大致的了解,做到每教一个知识点,都要搞清楚学生此前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点,以后还有哪些知识点与此相关,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数学学习。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知识点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了解教材编写的特点:教材在第一、二学段有层次地安排了分数的认识、比较分数的大小、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约分等相关的知识,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不断地完善。
2、“蹲下身来”备课。教师除了整体地把握教材的教学内容,更应“蹲下身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掌握的知识点,他们在课堂中的需求,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摸清学生真实想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正确的科学概念,这样的教学才能有针对性,才更有效。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年月日》这节课时,我进行了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有些概念不够完整,所以在上课之前,提问学生:“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学生在汇报时,我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分类板书,并不做评判它的正确与否,接下来请学生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年历卡,验证同学们刚才说的信息,并随机教学大、小月的知识和计算一年的天数,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感知。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
虽然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现实知识水平,有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往往会发生我们寻找到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造成教师无法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而这种预设方案的调整,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1、关注教学中的“生成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做出相应地变动。”因此,我们不可能在课前完全准确地把握学习起点,但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善于倾听,及时从学生那获取信息,把握学生在课堂的“生成点”,及时根据课堂教学进程调整教学预案,积极顺应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圆的周长,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呢?生:可以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原本想让学生说:用绳子绕圆一圈,再用尺子去量绳子的长度,或沿着尺子将圆滚动一周,没想到学生一上来就说出了计算公式)。这时,我稍一愣,顺势提问:为什么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呢?把教学的重点转到验证理解计算公式,探究可以这样计算的原因上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从而减少无效学习。
2、在练习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在练习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我们可以利用课堂中前5分钟的时间,设计常规积累练习,练习有学生已经掌握的,还有一些即将学习的,而这些练习题的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确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选择相应的教学起点。第二,读懂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以学论教的前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巩固阶段,通过设计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需要巩固的知识点等等,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预案,抓住学生的错误点,进行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朱德江老师说过,感悟学生、读懂学生是教学的基础。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一位富有教育责任感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估计、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有正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有效的加以利用,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彰显数学课堂生命的活力;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各自的“起跳板”上勇敢自信的往前跳,让他们赢在起跳板上。
参考文献:
[1]李衍妮.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2]左敬亮,侯学萍.谈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7(24)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程;教师引导
中国分类号:G633.6
引言:现代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书籍、网络、长者、同伴……,都会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教学起点,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就会出现一些尴尬的场面。场面一:教师带着一份精心准备,自认为很完美的教案走进教室,准备和学生一起完成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但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却不尽人意,本是需要学生们通过猜测、活动、探讨才得出的结论,学生却一下子说出了结果,而对于这种课堂反应,有的老师还是按照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往下教,把他们都当做一张“白纸”,让学生“假装不懂”,不顾学生的情绪,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受到打击,而在之后的课堂中,学生的配合意识就会逐渐减弱。场面二:有些教师在备课时,理所当然地以学生会做的思维主线去设计问题,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那么课堂上就会出现冷场,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结果学生兴趣低,老师教的费劲,整个课堂就会出现以老师为主的满堂灌现象。基于以上两点,下面我就从如何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促进有效教学,谈谈我的想法:
一、整体把握教材,基于学生的起点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过程。教材的编排有其自身依据的起点,而对学生个体而言,由于受生活环境、认知经验、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其学习的起点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往往与教材的起点不在同一线上。因而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即要重视教材编排的逻辑起点,也要寻找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优化教材,以保证学习的实效性。
1、整体把握教材结构。数学教材的编写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螺旋上升编排的。所以教师要钻研整套教材,对小学阶段的所有教学内容都应该有大致的了解,做到每教一个知识点,都要搞清楚学生此前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点,以后还有哪些知识点与此相关,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数学学习。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知识点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了解教材编写的特点:教材在第一、二学段有层次地安排了分数的认识、比较分数的大小、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约分等相关的知识,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不断地完善。
2、“蹲下身来”备课。教师除了整体地把握教材的教学内容,更应“蹲下身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掌握的知识点,他们在课堂中的需求,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摸清学生真实想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正确的科学概念,这样的教学才能有针对性,才更有效。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年月日》这节课时,我进行了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有些概念不够完整,所以在上课之前,提问学生:“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学生在汇报时,我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分类板书,并不做评判它的正确与否,接下来请学生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年历卡,验证同学们刚才说的信息,并随机教学大、小月的知识和计算一年的天数,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感知。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
虽然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现实知识水平,有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往往会发生我们寻找到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造成教师无法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而这种预设方案的调整,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1、关注教学中的“生成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做出相应地变动。”因此,我们不可能在课前完全准确地把握学习起点,但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善于倾听,及时从学生那获取信息,把握学生在课堂的“生成点”,及时根据课堂教学进程调整教学预案,积极顺应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圆的周长,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呢?生:可以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原本想让学生说:用绳子绕圆一圈,再用尺子去量绳子的长度,或沿着尺子将圆滚动一周,没想到学生一上来就说出了计算公式)。这时,我稍一愣,顺势提问:为什么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呢?把教学的重点转到验证理解计算公式,探究可以这样计算的原因上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从而减少无效学习。
2、在练习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在练习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我们可以利用课堂中前5分钟的时间,设计常规积累练习,练习有学生已经掌握的,还有一些即将学习的,而这些练习题的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确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选择相应的教学起点。第二,读懂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以学论教的前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巩固阶段,通过设计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需要巩固的知识点等等,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预案,抓住学生的错误点,进行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朱德江老师说过,感悟学生、读懂学生是教学的基础。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一位富有教育责任感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估计、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有正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有效的加以利用,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彰显数学课堂生命的活力;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各自的“起跳板”上勇敢自信的往前跳,让他们赢在起跳板上。
参考文献:
[1]李衍妮.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2]左敬亮,侯学萍.谈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