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们"豁然开朗":教师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联系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例如:教学六年级"圆锥的体积"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前我准备了一些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圆锥装满沙子倒进空的圆柱里。这样倒了三次,正好装满这个圆柱。学生们从中发现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三倍,即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1/3。圆柱体体积公式学生已经掌握V柱= sh,所以学生很快就推导出V锥=1/3sh。经过操作,学生对圆锥体体积公式,得到了强化认识,在实践中建立正确、牢固的数学概念。要轻易上当受骗。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参考文献】
[1]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作者简介:王丹,女,保定市雄县大步村小学教师,小学一级职称
【关键词】数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联系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例如:教学六年级"圆锥的体积"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前我准备了一些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圆锥装满沙子倒进空的圆柱里。这样倒了三次,正好装满这个圆柱。学生们从中发现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三倍,即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1/3。圆柱体体积公式学生已经掌握V柱= sh,所以学生很快就推导出V锥=1/3sh。经过操作,学生对圆锥体体积公式,得到了强化认识,在实践中建立正确、牢固的数学概念。要轻易上当受骗。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参考文献】
[1]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作者简介:王丹,女,保定市雄县大步村小学教师,小学一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