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离子型稀土矿是中国重要的战略关键金属资源,其特殊的成矿特征与稀土元素赋存机制导致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石理化性质及元素分布规律等特性复杂,制约了离子型稀土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本文以江西赣州离子型稀土矿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及矿石物性特征,结果表明江西赣州地处亚热带丘陵地带,气候特征与地质板块运动使得稀土元素能以离子形态在风化壳花岗岩中富集,并迁移吸附于高岭石、伊利石、埃洛石等黏土矿物表面,形成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规律明显且富钇特征显著的中重型稀土矿床.沿矿体垂直方向,稀土
【机 构】
: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省矿冶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子型稀土矿是中国重要的战略关键金属资源,其特殊的成矿特征与稀土元素赋存机制导致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石理化性质及元素分布规律等特性复杂,制约了离子型稀土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本文以江西赣州离子型稀土矿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及矿石物性特征,结果表明江西赣州地处亚热带丘陵地带,气候特征与地质板块运动使得稀土元素能以离子形态在风化壳花岗岩中富集,并迁移吸附于高岭石、伊利石、埃洛石等黏土矿物表面,形成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规律明显且富钇特征显著的中重型稀土矿床.沿矿体垂直方向,稀土元素含量呈上贫中富下贫的分布规律,以全风化层含量最高,矿床类型为浅伏式,采用原地浸矿浸取稀土时注液井深度应尽量控制在全风化层.因稀土矿石比重大、含水率高,因此原地浸矿过程中应适当添加防膨剂以缓解矿物膨胀现象,避免堵塞渗流孔隙;同时矿体渗透性差,矿石粒径分布以粗、细粒为主,溶浸过程极易发生微细粒迁移现象,原地浸矿时应调控浸出剂的流速、浓度、粘度及水力梯度等参数,并添加促渗剂对矿物表面进行润湿,以改善矿物表面的亲水性,从而提高离子型稀土的浸出效率.
其他文献
针对GH4720Li高温合金变形过程中存在的内应力大、易开裂等问题,提出了梯度升温工艺.在室式炉加热工艺条件下,利用1t自由锻锤,对直径50 mm的棒料进行变形量为60%~79%的镦粗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加热工艺不同,对锻件的成材率和品粒组织均有影响.800~1140℃之间采用随炉升温的方式,使得锻件晶粒尺寸异常长大,且变形量超过68%的锻件发生开裂;而相同条件下,采用梯度升温工艺,锻件温度均匀,内应力小,变形量可达到79%以上未出现开裂现象;锻件边部品粒未异常长大且分布均匀,平均晶粒尺寸小于10 μm.
废汽车尾气催化剂是铂族金属(PGMs)最重要的二次资源,铁捕集PGMs技术因环境友好、回收率高等优点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铁捕集得到的Fe-PGMs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Zn粉在高温下对合金碎化、盐酸溶解碎化产物获得PGMs富集物以及王水浸出PGMs,详细讨论了Zn碎化、酸解对PGMs浸出规律的影响,揭示了Zn碎化Fe-PGMs合金机制.结果 表明,Fe-PGMs合金碎化主要由合金中碳化物氧化形成裂缝,以及Zn蒸气在裂缝中氧化生成氧化锌致合金内应力增大引起.在空气气氛、Fe-PGMs与Zn质量比为4∶1、碎
研究了Ce元素对Sn20Bi0.7Cu 1.0Ag/Cu界面层组织异常生长的抑制机制.在铜基底上制备了Sn20Bi0.7Cu1.0Ag-xCe (x=0.01~0.20;%,质量分数)/Cu焊点.采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观察了焊点界面的相组织结构、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层形貌,并测量了IMC层厚度.通过实验数据计算了IMC层的生长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IMC颗粒异常长大,周围β-Sn相开始析出Bi相,继而IMC颗粒周嗣Bi相富集并长大,最终IMC颗粒穿晶断裂.当Ce含量为0~0.05%时,焊点
利用多孔铍实测Shima型屈服准则,运行于MSC.Marc有限元平台,对光学用金属铍冷等静压(CIP)、热等静压(HIP)过程分别进行数值仿真和分析.数值结果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1)基于实测屈服准则对铍粉末冶金过程的仿真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工程要求,对CIP过程,铍坯压实密度的误差低于0.9%,最大尺寸误差约为4%;对HIP过程,铍坯压实密度与实测相同,最大尺寸误差低于2%.(2) CIP过程中铍坯的致密化一直持续进行到降压段前期;而在HIP过程中铍坯的致密化则在升温段基本完成.(3) CIP完成
介绍了一种基于微波真空干燥与微波推板窑煅烧集成工艺制备氧化钇的新方法.利用微波真空干燥炉干燥草酸钇,并结合微波推板窑煅烧干燥过的物料草酸钇,通过控制保温时间得到了粒度分布范围较窄,颗粒均匀的氧化钇粉末.利用差热-热重(TG-DSC)分析草酸钇的分解过程,得出在179℃下可得到Y2(C2O4)3·2H2O,比微波真空干燥炉(135℃)高44℃.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微波推板窑煅烧800℃保温90 min后,草酸钇水合物已形成完整的Y2O3立方晶体结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同样得出90 min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赝势平面波第一性原理方法,理论研究等浓度不同类型本征缺陷对锐钛矿TiO2材料的光电特性的影响.通过对各体系材料键结构和态密度的计算,并结合带间电子跃迁,分析了材料的介电函数、折射率、反射率以及吸收系数.计算结果表明:(1)体系中存在点缺陷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品格畸变,畸变程度与结构中Ti-O键键长以及O,Ti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约束能力强弱相关联;(2)各体系态密度组成相似,价带由O-2p轨道,导带由Ti-3d轨道贡献,氧间隙原子体系中间隙氧原子2p轨道会在体系中形成杂质能级,有利于载流子
催化剂掺杂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改善MgH2储氢性能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过渡金属对氢原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在氢分子的解离或者氢原子的重组过程中,过渡金属的d电子和氢原子/氢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发生转移填充,由此产生的相互作用力促进氢分子的解离和氢原子的重组;掺杂过渡金属氧化物同样可以有效地催化MgH2的吸放氢反应,而且在研磨过程中还可以作为润滑剂和分散剂,防止MgH2颗粒的团聚,细化MgH2颗粒尺寸,加速MgH2的氢解吸动力学,催化MgH2的吸放氢反应;过渡金属卤化物在吸放氢过程与MgH2反应生成的过渡金属氢
基于范德华校正的密度泛函理论(DFT-D3),通过优化乙醇几何参数,计算Pt低指数品面上的吸附能、态密度、功函数和Bader电荷,系统研究了乙醇在Pt低指数晶面上的吸附过程.结果 表明,乙醇分子到Pt(110)晶面的距离最小,相互作用最强;乙醇在Pt低指数晶面上的吸附能顺序为Pt(110)>Pt (100) >Pt(111);通过态密度的计算分析发现,吸附后乙醇的Op轨道向负方向偏移,且偏移程度与吸附能大小一致,其中在Pt(110)品面上的偏移程度最大;Pt(100)和Pt(110)晶面吸附乙醇后功函数变
蒽醌类有机材料是一类具有理论比容量大、氧化还原活性高、电化学可逆性强、结构可设计等优点的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活性材料,其在储能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蒽醌小分子在常用的有机电解液中易于溶解,以蒽醌为电极活性材料的二次电池存在容量易衰减、电池寿命短、电池循环可逆性低、倍率性能较差等问题.随着研究手段的进步,可以通过分子设计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调节,蒽醌类有机材料作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电极活性材料被广泛研究.旨在总结近年来蒽醌类有机电极材料在二次电池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几类典型的蒽醌类小分子化合物、聚
含钒页岩是一种钒储量仅次于钒钛磁铁矿的重要矿物资源,其钒品位均较低,同时含有铝、铁、钙、镁、钼、镍等金属元素.采用常规酸性浸钒工艺产出的酸浸液中杂质元素众多,且目标金属钒浓度较低,从中分离富集钒难度较大,需采取选择性强的方法从中提取钒.首先对含钒页岩酸浸液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各种分离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对选择性分离钒的萃取剂按照酸性磷类萃取剂、碱性胺类萃取剂、中性含磷萃取剂、螯合类萃取剂的分类进行对比分析;在各类萃取剂中,碱性胺类萃取剂在含钒页岩低酸浸出液分离钒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