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伶人身怀绝技,头顶星辰,去践履粉墨一生的意义和使命……
“人生出来就是受苦的,一出生就是“哇”的一声哭。既然不如意事常八九,那你就把生活当作战斗,一直斗下去,争下去,就是了。”
孙毓敏,汉族,前北京戏曲学校校长,京剧荀派掌门人。1940年生于上海。8岁第一次参加演出。1959年工作于荀慧生剧团,被选为继承流派的学生,拜荀慧生先生为师。
1963年调入梅兰芳剧团。
1966年下放河南省京剧团,1968年被迫害,自杀未遂致残,右足跛,在病榻瘫痪5年之久。在养病期间,写下〈京剧唱腔体会点滴〉、〈荀氏水袖、动作及手势介绍〉等讲稿,经艰苦锻炼于1978年重返北京舞台,任北京京剧院三团主演。
1991年起担任北京戏曲艺术学校(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校长以来,她励志图新,辛勤耕耘,把一个举步维艰的学校办成了人才辈出的全国重点学校。除此之外,她还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委员、中国剧作家协会理事。
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坎坷的梨园之路,纵观孙先生这一辈子,她说:“我活了两生”。
杂志约了孙先生专访,坐在出租车上,一路从北城赶往南城,入目满眼的要么就是地铁站、立交桥,要么就是高档的写字楼,甚至连景点都拾掇得清爽干净……只是记忆中的老北京感觉,全无。
到了北京戏曲艺术学校,晃晃悠悠找吃饭的地方。
南城果然有些破败。
旧旧的居民楼,几个纳凉的老人,我寻了半天,竟然没有一个看起来干净比较大的餐馆。没办法,只得挑了一间相对来说干净的小店,在凉棚中坐了下来。
来来往往的一些人,明显就是戏校的学生。其中有两个停在小摊子上吃面的男孩,张口就是一幅亮堂的好嗓子,顶着寸头,身板直挺,一派健康的阳光气质。就连吃个担担面,举手投足都架势十足,估计是学武生的。
然后我见到了一个最北京感觉的老爷子——
穿着祁连马褂,踱着步,三十多度的天气,依旧气定神闲。如不是手中提着的是装着黄瓜的环保袋,我真的会以为他是打大清朝穿越过来的。
一开口,那浓浓的老北京味,一下子唤起了这座城市全部的感觉!而不远处在午后小憩的戏校,现代化的外观,似乎也渐渐模糊起来……
《女起解》,初登台
孙毓敏的初次登台,便是执着与怪力乱神的角力。
8岁,师从京剧四小名旦许翰英的琴师葛绥芝,从此,孙毓敏学习入了迷。第一次登台,便是出演《女起解》的小主演,可是偏巧那天风雨齐至,看着跃跃欲试的小毓敏,孙妈妈凄苦叹道:“毓敏第一次登台,就碰上这样的坏天气,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实在是个恶兆头。”好在有一位“票友”生出急智,道:“龙行带雨、虎行生风,今天有风有雨,实在是个好兆头嘛!”就这样,孙毓敏踏上了她的第一个舞台,从此,与京剧纠缠终生。
人人皆知,学戏是最苦的事儿。孙毓敏算是赶上了好时候,解放初的艺培戏校已经不时兴老一套的“边学边唱边挨打”,但“冬练三伏夏练三九”倒也不是说说而已。
每天清晨五点一刻,孙毓敏从家中出发,六点钟赶到学校“喊嗓子”——“清晨遛弯儿喊嗓,在河边喊,或对水井、水桶喊,有水音儿;对着背风喊,有立音儿”;七点钟开始,要练上一趟毯子功、把子功、脚步圆场;所有的课余时间全都要“山后练鞭”——下私功,什么“扎大靠”、“朝天登”、“卧鱼”、“翻后桥”……“我们是唱念坐打翻、手眼声口步,一起练。上步、立腰、梗脖子、别头、瞪眼、闭嘴、闭气、凝外八位一体,然后耗上10分钟——从小就这么练。”
这一练,就是七年,从无间断!
当时已改名北京戏曲艺术学校的艺培戏校,跟现在国外很多芭蕾舞学校的操作模式很像:举办一场毕业演出,邀请各知名舞蹈团前来选生。那一年的毕业汇演,梅兰芳京剧团、荀慧生京剧团、尚小云京剧团等各大京剧名团都前来挑选优秀毕业生,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更是亲临,十分认真的进行甄选,因为他们不仅在为剧团选人,更在为自己挑选承袭衣钵的弟子。
荀慧生选中了孙毓敏。
立雪荀门
一场《荀灌娘》“兄妹习剑”,孙毓敏正式立雪荀门,从《荀灌娘》开始,荀慧生亲授孙毓敏《红娘》、《金玉奴》、《元宵谜》、《卓文君》、《红楼二尤》等戏,甚至连演员一出场怎么才能使自己特别亮丽、怎样才能用眼睛抓住观众等很多表演方面的小窍门,都毫不吝啬的告知弟子,更将自己最顶峰的《杜十娘》、《勘玉钏》细细讲解一一说明。
正所谓黄金有价艺无价,在旧时代,这些所谓的诀窍、闭门戏是绝不轻传的,而孙毓敏能够得荀慧生倾囊相授,一是她自身的聪敏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二是荀慧生对荀派艺术流传的关切,三是当时中国进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阶段,戏班陆续实行“公私合营”,无论是荀慧生还是孙毓敏,当时都已经属于国家干部,是共产党培养的京剧接班人,自然要不藏不掖、“互相学习”。
舞台上面的孙毓敏,是宠儿,有着光鲜亮丽前途似锦的人生。可是,舞台下面孙毓敏的人生,却是危机四伏的。
卖血
孙毓敏的父亲,很早就抛下她们母女四人,杳无音讯。作为长女,孙毓敏虽没有一般“花朵”们的娇贵,可是,一个十几岁尚在读书、学戏的女孩子,能如何赚钱呢?
孙毓敏选择了——卖血。
从在戏校读书开始,直到文革前夕,孙毓敏前前后后一共卖了16次血,等于全身的鲜血都被换过一遍!靠着卖血换来的钱,补贴着家里的吃穿用度,终于熬到成了角儿,有了收入,一场更大的浩劫,开始了。
风雨初恋
一个人的是非善恶可以用理性原则判断,但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吸引力,却是无法用道理分析的。1963年年底,孙毓敏在一位朋友家里,与一个年轻的香港商人C先生邂逅。同是祖籍上海,同是痴迷京剧,很快两个人便热恋起来。然而,那时已经是文革暴雨前夕,一个是北京的名角儿,一个是香港的商人,完全沉浸在爱情中的孙毓敏不懂得,两个世界的人,可以是朋友、可以是仇人、可以错身而过,却不可能是恋人,结局只有走上毁灭的命运。
1965年,孙毓敏被下放河南,尽管她已经跟C先生断绝音信往来,可是这段曾经的“海外关系”还是害苦了她。1968年冬天,孙毓敏被隔离审查,造反派把一叠纸拍在桌上,叫她写“交代材料”。交代什么呀?!“我又惊恐,又茫然,实在弄不清楚需要交代什么。”然而,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一部分人竟然被赋予了合法地祸害别人的权利!大字报、批斗、折磨、谩骂……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连番审讯、精神折磨之下,孙毓敏崩溃了,以死明志的念头闪过脑际,既然毁灭比存在更臻完美,那么就“质本洁来还洁去”——“我爬上窗台,心一横,双眼一闭,纵身跳了下去……”
我从不认为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怎么死”和“怎样活下去”。孙毓敏活下来了,但在当时的她和所有人来看,这未必是一件幸事——她,瘫痪了。
信命 或 争命
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可是躺在病床上一动不能的孙毓敏,想不透上天还能有什么“大任”需要一个瘫痪的自己来承担!难道当年的风雨无度真的是个“恶兆头”?难道真有所谓的怪力乱神在折磨自己?
正如她所言:“我死过一次了。我活了两生了。”
她跟命“争”命,她跟迫害“争”信念,现在,她需要跟医生“终生瘫痪”的定言“争”“重返舞台”的可能——她信自己能够争得下去,并且“争”来最终的胜利。
一个人的气节和尊严,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体现出来的——第一次自己翻身,第一次自己解手,第一次站立,第一次从床头走到窗台,第一次爬一千阶楼梯……没有亲人陪伴呵护,只有造反派在旁监视,好强的孙毓敏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剧痛中重新走上舞台!
文革浩劫过后,文化部组织了一次“梅、尚、程、荀”流派会演,这是孙毓敏重获新生后首次站在全国同行面前。虽然演出的剧目是她已经练了半辈子的《红娘》中的《悔婚》至《花园》四折,但是孙毓敏丝毫不敢马虎——“我后半生的命运如何,就要看这场考试了!而且我是代表荀派参加,演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荀派的声誉啊!”过关了……演出一共三场,场场爆满、场场喝彩!就这样,孙毓敏被再次调回北京,然而,此时的北京,对孙毓敏来说,早已是物是人非。
三十一岁的孙毓敏经人介绍,嫁给了一位老实忠厚的工人老洪,有了可爱的女儿,慈爱的婆婆更是抚慰了她心中的丧母之痛……孙毓敏终于有了一个完整且温暖的家,一个坚强牢靠的大后方。
多年后,孙毓敏率领学生赴香港演出,意外与阔别30年的C先生见面,一句简单的安慰:“毓敏,我把你害苦了!”令孙毓敏心中百味陈杂……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人和事,所谓沧海桑田,不过是弹指一挥间。30年岁月,彼此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彼此,有人说,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其实,一刹那出现在生命中的火花,何必追究来历?就这样留存在记忆中,也许更美。
孙先生的办公室里有一面镜子,占了整面墙的大小。聊着往事,孙先生的表情会随之黯淡或神采飞扬,每每此时,她总是不由自主的瞄上一眼镜子,校正自己的神态、眼神。说起京剧时,更是张口一句唱腔,让听者立时入境;随手一个捻指,力道、角度丝毫不得出错——这是她一辈子的苦练与坚持。
“伶人身怀绝技,头顶星辰,去践履粉墨一生的意义和使命……他们的种种表情和眼神都是与时代遭遇的直接反应……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仅此一点,就令人动容。”
章诒和的《伶人往事》,讲的是一群戏曲界的天皇巨星的陈年旧事。
孙毓敏错过了那个绚烂的时代,但她的人生依旧传奇。
“人生出来就是受苦的,一出生就是“哇”的一声哭。既然不如意事常八九,那你就把生活当作战斗,一直斗下去,争下去,就是了。”
孙毓敏,汉族,前北京戏曲学校校长,京剧荀派掌门人。1940年生于上海。8岁第一次参加演出。1959年工作于荀慧生剧团,被选为继承流派的学生,拜荀慧生先生为师。
1963年调入梅兰芳剧团。
1966年下放河南省京剧团,1968年被迫害,自杀未遂致残,右足跛,在病榻瘫痪5年之久。在养病期间,写下〈京剧唱腔体会点滴〉、〈荀氏水袖、动作及手势介绍〉等讲稿,经艰苦锻炼于1978年重返北京舞台,任北京京剧院三团主演。
1991年起担任北京戏曲艺术学校(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校长以来,她励志图新,辛勤耕耘,把一个举步维艰的学校办成了人才辈出的全国重点学校。除此之外,她还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委员、中国剧作家协会理事。
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坎坷的梨园之路,纵观孙先生这一辈子,她说:“我活了两生”。
杂志约了孙先生专访,坐在出租车上,一路从北城赶往南城,入目满眼的要么就是地铁站、立交桥,要么就是高档的写字楼,甚至连景点都拾掇得清爽干净……只是记忆中的老北京感觉,全无。
到了北京戏曲艺术学校,晃晃悠悠找吃饭的地方。
南城果然有些破败。
旧旧的居民楼,几个纳凉的老人,我寻了半天,竟然没有一个看起来干净比较大的餐馆。没办法,只得挑了一间相对来说干净的小店,在凉棚中坐了下来。
来来往往的一些人,明显就是戏校的学生。其中有两个停在小摊子上吃面的男孩,张口就是一幅亮堂的好嗓子,顶着寸头,身板直挺,一派健康的阳光气质。就连吃个担担面,举手投足都架势十足,估计是学武生的。
然后我见到了一个最北京感觉的老爷子——
穿着祁连马褂,踱着步,三十多度的天气,依旧气定神闲。如不是手中提着的是装着黄瓜的环保袋,我真的会以为他是打大清朝穿越过来的。
一开口,那浓浓的老北京味,一下子唤起了这座城市全部的感觉!而不远处在午后小憩的戏校,现代化的外观,似乎也渐渐模糊起来……
《女起解》,初登台
孙毓敏的初次登台,便是执着与怪力乱神的角力。
8岁,师从京剧四小名旦许翰英的琴师葛绥芝,从此,孙毓敏学习入了迷。第一次登台,便是出演《女起解》的小主演,可是偏巧那天风雨齐至,看着跃跃欲试的小毓敏,孙妈妈凄苦叹道:“毓敏第一次登台,就碰上这样的坏天气,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实在是个恶兆头。”好在有一位“票友”生出急智,道:“龙行带雨、虎行生风,今天有风有雨,实在是个好兆头嘛!”就这样,孙毓敏踏上了她的第一个舞台,从此,与京剧纠缠终生。
人人皆知,学戏是最苦的事儿。孙毓敏算是赶上了好时候,解放初的艺培戏校已经不时兴老一套的“边学边唱边挨打”,但“冬练三伏夏练三九”倒也不是说说而已。
每天清晨五点一刻,孙毓敏从家中出发,六点钟赶到学校“喊嗓子”——“清晨遛弯儿喊嗓,在河边喊,或对水井、水桶喊,有水音儿;对着背风喊,有立音儿”;七点钟开始,要练上一趟毯子功、把子功、脚步圆场;所有的课余时间全都要“山后练鞭”——下私功,什么“扎大靠”、“朝天登”、“卧鱼”、“翻后桥”……“我们是唱念坐打翻、手眼声口步,一起练。上步、立腰、梗脖子、别头、瞪眼、闭嘴、闭气、凝外八位一体,然后耗上10分钟——从小就这么练。”
这一练,就是七年,从无间断!
当时已改名北京戏曲艺术学校的艺培戏校,跟现在国外很多芭蕾舞学校的操作模式很像:举办一场毕业演出,邀请各知名舞蹈团前来选生。那一年的毕业汇演,梅兰芳京剧团、荀慧生京剧团、尚小云京剧团等各大京剧名团都前来挑选优秀毕业生,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更是亲临,十分认真的进行甄选,因为他们不仅在为剧团选人,更在为自己挑选承袭衣钵的弟子。
荀慧生选中了孙毓敏。
立雪荀门
一场《荀灌娘》“兄妹习剑”,孙毓敏正式立雪荀门,从《荀灌娘》开始,荀慧生亲授孙毓敏《红娘》、《金玉奴》、《元宵谜》、《卓文君》、《红楼二尤》等戏,甚至连演员一出场怎么才能使自己特别亮丽、怎样才能用眼睛抓住观众等很多表演方面的小窍门,都毫不吝啬的告知弟子,更将自己最顶峰的《杜十娘》、《勘玉钏》细细讲解一一说明。
正所谓黄金有价艺无价,在旧时代,这些所谓的诀窍、闭门戏是绝不轻传的,而孙毓敏能够得荀慧生倾囊相授,一是她自身的聪敏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二是荀慧生对荀派艺术流传的关切,三是当时中国进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阶段,戏班陆续实行“公私合营”,无论是荀慧生还是孙毓敏,当时都已经属于国家干部,是共产党培养的京剧接班人,自然要不藏不掖、“互相学习”。
舞台上面的孙毓敏,是宠儿,有着光鲜亮丽前途似锦的人生。可是,舞台下面孙毓敏的人生,却是危机四伏的。
卖血
孙毓敏的父亲,很早就抛下她们母女四人,杳无音讯。作为长女,孙毓敏虽没有一般“花朵”们的娇贵,可是,一个十几岁尚在读书、学戏的女孩子,能如何赚钱呢?
孙毓敏选择了——卖血。
从在戏校读书开始,直到文革前夕,孙毓敏前前后后一共卖了16次血,等于全身的鲜血都被换过一遍!靠着卖血换来的钱,补贴着家里的吃穿用度,终于熬到成了角儿,有了收入,一场更大的浩劫,开始了。
风雨初恋
一个人的是非善恶可以用理性原则判断,但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吸引力,却是无法用道理分析的。1963年年底,孙毓敏在一位朋友家里,与一个年轻的香港商人C先生邂逅。同是祖籍上海,同是痴迷京剧,很快两个人便热恋起来。然而,那时已经是文革暴雨前夕,一个是北京的名角儿,一个是香港的商人,完全沉浸在爱情中的孙毓敏不懂得,两个世界的人,可以是朋友、可以是仇人、可以错身而过,却不可能是恋人,结局只有走上毁灭的命运。
1965年,孙毓敏被下放河南,尽管她已经跟C先生断绝音信往来,可是这段曾经的“海外关系”还是害苦了她。1968年冬天,孙毓敏被隔离审查,造反派把一叠纸拍在桌上,叫她写“交代材料”。交代什么呀?!“我又惊恐,又茫然,实在弄不清楚需要交代什么。”然而,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一部分人竟然被赋予了合法地祸害别人的权利!大字报、批斗、折磨、谩骂……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连番审讯、精神折磨之下,孙毓敏崩溃了,以死明志的念头闪过脑际,既然毁灭比存在更臻完美,那么就“质本洁来还洁去”——“我爬上窗台,心一横,双眼一闭,纵身跳了下去……”
我从不认为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怎么死”和“怎样活下去”。孙毓敏活下来了,但在当时的她和所有人来看,这未必是一件幸事——她,瘫痪了。
信命 或 争命
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可是躺在病床上一动不能的孙毓敏,想不透上天还能有什么“大任”需要一个瘫痪的自己来承担!难道当年的风雨无度真的是个“恶兆头”?难道真有所谓的怪力乱神在折磨自己?
正如她所言:“我死过一次了。我活了两生了。”
她跟命“争”命,她跟迫害“争”信念,现在,她需要跟医生“终生瘫痪”的定言“争”“重返舞台”的可能——她信自己能够争得下去,并且“争”来最终的胜利。
一个人的气节和尊严,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体现出来的——第一次自己翻身,第一次自己解手,第一次站立,第一次从床头走到窗台,第一次爬一千阶楼梯……没有亲人陪伴呵护,只有造反派在旁监视,好强的孙毓敏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剧痛中重新走上舞台!
文革浩劫过后,文化部组织了一次“梅、尚、程、荀”流派会演,这是孙毓敏重获新生后首次站在全国同行面前。虽然演出的剧目是她已经练了半辈子的《红娘》中的《悔婚》至《花园》四折,但是孙毓敏丝毫不敢马虎——“我后半生的命运如何,就要看这场考试了!而且我是代表荀派参加,演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荀派的声誉啊!”过关了……演出一共三场,场场爆满、场场喝彩!就这样,孙毓敏被再次调回北京,然而,此时的北京,对孙毓敏来说,早已是物是人非。
三十一岁的孙毓敏经人介绍,嫁给了一位老实忠厚的工人老洪,有了可爱的女儿,慈爱的婆婆更是抚慰了她心中的丧母之痛……孙毓敏终于有了一个完整且温暖的家,一个坚强牢靠的大后方。
多年后,孙毓敏率领学生赴香港演出,意外与阔别30年的C先生见面,一句简单的安慰:“毓敏,我把你害苦了!”令孙毓敏心中百味陈杂……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人和事,所谓沧海桑田,不过是弹指一挥间。30年岁月,彼此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彼此,有人说,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其实,一刹那出现在生命中的火花,何必追究来历?就这样留存在记忆中,也许更美。
孙先生的办公室里有一面镜子,占了整面墙的大小。聊着往事,孙先生的表情会随之黯淡或神采飞扬,每每此时,她总是不由自主的瞄上一眼镜子,校正自己的神态、眼神。说起京剧时,更是张口一句唱腔,让听者立时入境;随手一个捻指,力道、角度丝毫不得出错——这是她一辈子的苦练与坚持。
“伶人身怀绝技,头顶星辰,去践履粉墨一生的意义和使命……他们的种种表情和眼神都是与时代遭遇的直接反应……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仅此一点,就令人动容。”
章诒和的《伶人往事》,讲的是一群戏曲界的天皇巨星的陈年旧事。
孙毓敏错过了那个绚烂的时代,但她的人生依旧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