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山庄”断想

来源 :杭州·生活品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e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西湖山庄”在何处?许多人不知道。坦言之,笔者也是最近才获悉的。不过,只要是杭州人,说到“北山路84号大院”,无人不知,那里是浙江省委领导宿舍,人称“杭州的中南海”。多年以来,老百姓从湖上眺望,湖山深处,房屋错落有序,别致典雅,俯瞰湖山,让人不由联想到莫干山或庐山的别墅群。居住者并非等闲之辈,乃是当代风云人物。
  可以说,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流逝,全省百姓的衣食住行、风吹草动,无不与他们息息相关。有道是“建筑是凝固的历史”,84号大院,其实牵涉到几代人难于抹去的记忆。
  只是昔日的浙江省委宿舍,今已更名为“西湖山庄”,老建筑不多,建造了不少新楼。踏进院内,丹桂飘香,绿茵铺地,一幢幢新建筑隐蔽于林荫深处。进楼,有宽畅的厅堂、餐厅,还有卧卫俱全的标房。
  时至今日,84号老建筑已拆毁得差不多了,仅存的有两幢,一幢称为“五四纪念馆”,旁边的另一座小筑,据介绍是铁瑛旧居。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是在五四纪念馆里起草的。1953年12月27日,毛主席率宪法起草小组抵杭。毛主席住在刘庄西湖国宾馆1号楼,办公地点则设在84号大院的30号楼(今五四纪念馆所在地)。毛主席日以继夜地工作,直至1954年3月15日,离杭返京。毛主席自始至终参加了“五四宪法”的起草与制定,成为宪法总监制人。1954年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第13次会议上通过了“五四宪法”草案。
  毛主席每年来杭州,不是来休息,而是来工作的,制定事关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例如:1957年决定开展反右运动;1958年制定《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等等,几乎都是在杭州决定的。1958年,毛主席在杭州制定《农业发展纲要》时,最初没叫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参加,会议快结束,要通过决议时,才将他叫来。《纲要》本来只有三十九条,罗瑞卿提出要加一条,把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五类人也列为专政对象。主席听了,说这条很重要,当场表扬了瑞卿同志。由此,也就形成了家喻户晓的《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
  84号大院地处北山路,今称“民国文化一条街”。民国时,没有这间大院,统称葛岭路X号。从资料上读到,84号地块上曾住过两位“世纪文化人”,一位是华裔画家赵无极,另一位叫做“无名氏”。赵无极是国际知名艺术大师,“无名氏”则有名有姓,大名卜乃夫,又名卜宁,“无名氏”只是笔名,一位国宝级两岸作家。上世纪30年代,卜乃夫创作《北极星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等书,风行一时,为无数青年男女所推崇。时至80年代,新文学时期的名家寥若晨星,大陆仅存巴金,台湾也只有卜乃夫一个了。两位文人怎会不约而同地出现在葛岭路(西湖山庄旧址)上呢?还有一段插曲:1946年,卜乃夫到杭,贪图佛门清静,为避尘嚣,寄居慧心庵,清心寡欲,奋笔疾书。不过,卜乃夫爱好绘画,对画家林风眠推崇备至,成为林家座上宾。
  在林风眠家,卜乃夫结识了他的学生赵无极、谢锦兰夫妇。他非常欣赏赵无极的画作,由此,写了篇《赵无极,中国油画界的一颗慧星》介绍赵无极的绘画艺术,两人遂成挚友。
  无极之父,赵桐庆,字汉生,为沪上银行家,在葛岭路有幢房子(葛岭路24号),占地两亩七分,仅花园就有二亩,二层小筑。赵氏常年在上海,偶尔才到杭小住。无极出国后,屋内只剩下赵母与无极之妹赵无华二人居住。
  赵无华,一位兼具文学、艺术、绘画、音乐天赋的女性,性格贤淑、柔静、开朗。卜乃夫在赵宅与无华不期而遇,演绎一场旷世之恋。无华柔弱,“脸色总是黄黄的”。在卜眼中,世上女人“只有典黄的脸庞才是美的”“爱情,会连人的审美观也会一起改变”。在他的笔下,俩人柔情蜜意,爱得如醉如痴,一行一言,跃然纸上:“那时,我什么事都不做,只是和她恋爱。我的胡子是不刮的,我喜欢剪胡子。她帮我剪,一面剪,一面听我说话。她也不插嘴,只是笑,胡子左也剪不完,右也剪不完,居然剪了三个多小时!”(《无名氏散文》)
  又说:“有一天早上,我和她准备出去。她说,我要先洗脸。我拉住她说:‘不要洗了,你今天的脸上留着昨天的梦痕,美极了!’于是,她好开心,没有洗脸!”可惜卜乃夫只与无华在一起相处相恋了83天。未久,无华离杭去沪治病,说道:“有这两个多月的爱,就是死了,我也没有遗憾了!”无华病重时,卜乃夫侍奉左右。可叹的是,苍天不怜有情人!一个秋日的下午,无华芳魂西去。他们在葛岭山庄谱写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世纪之恋,令无数读者潸然泪下。
  笔者故地寻觅,在西湖山庄侧面,石级仍在,墙外为玛瑙寺。在此地块上,曾是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甚或不少文人留下了趣闻逸事,千秋功罪,自有史家评说。现实而言,无论是从旅游开发角度,还是从西湖文化挖掘而言,都值得落下一笔。坦言之,西湖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它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其他文献
期刊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每当听到台湾女作家三毛作词的《橄榄树》,心中总是难以平静。虽然她辞世已经16年了,但我看着她第一次回故乡同我在花家山宾馆的合影时,一个浪迹天涯的三毛又出现在我的面前。  那是1989年5月6日,海峡两岸刚恢复来往不久,三毛来到杭州,下榻西湖边花家山宾馆。浙江省台办为她洗尘接风,我作为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应邀作陪。谁知宴会晚上六
期刊
这两年来对杭州有三件事印象很深,也引发了从职业道德体系建设和提升职业品质这两个相对微观的视角,对核心价值大众化作出一些思考.一是公交礼让行人。二是“杭图模式”。三
期刊
2008年10月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召开的各种国际会议一场接一场,从7国集团(G7)到20国集团(G20)会议;从欧元区15国峰会到欧盟27国首脑秋季会议,甚至还召开了全球峰会.频
世上很多相似的事物,总令人难以分辨:双胞胎的面孔,葡萄酒的年份,此鸟与彼鸟(鸟的名字极为繁多),芋头与滴水观音(一种可以吃,另一种有剧毒),以及海里的东西。  海里的东西太多,试举一例,螺。到海边去,菜市场里常可见到各种各样的贝与壳,光是螺这一族群,就有香螺、花螺、油螺、辣螺、钉螺、响螺、八角螺、鹦鹉螺、猪仔螺、带子螺、鸡心螺、红螺、青口螺、夜光螺、骨螺……太多了,外乡人实在难以分清。  再举一例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