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西湖山庄”在何处?许多人不知道。坦言之,笔者也是最近才获悉的。不过,只要是杭州人,说到“北山路84号大院”,无人不知,那里是浙江省委领导宿舍,人称“杭州的中南海”。多年以来,老百姓从湖上眺望,湖山深处,房屋错落有序,别致典雅,俯瞰湖山,让人不由联想到莫干山或庐山的别墅群。居住者并非等闲之辈,乃是当代风云人物。
可以说,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流逝,全省百姓的衣食住行、风吹草动,无不与他们息息相关。有道是“建筑是凝固的历史”,84号大院,其实牵涉到几代人难于抹去的记忆。
只是昔日的浙江省委宿舍,今已更名为“西湖山庄”,老建筑不多,建造了不少新楼。踏进院内,丹桂飘香,绿茵铺地,一幢幢新建筑隐蔽于林荫深处。进楼,有宽畅的厅堂、餐厅,还有卧卫俱全的标房。
时至今日,84号老建筑已拆毁得差不多了,仅存的有两幢,一幢称为“五四纪念馆”,旁边的另一座小筑,据介绍是铁瑛旧居。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是在五四纪念馆里起草的。1953年12月27日,毛主席率宪法起草小组抵杭。毛主席住在刘庄西湖国宾馆1号楼,办公地点则设在84号大院的30号楼(今五四纪念馆所在地)。毛主席日以继夜地工作,直至1954年3月15日,离杭返京。毛主席自始至终参加了“五四宪法”的起草与制定,成为宪法总监制人。1954年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第13次会议上通过了“五四宪法”草案。
毛主席每年来杭州,不是来休息,而是来工作的,制定事关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例如:1957年决定开展反右运动;1958年制定《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等等,几乎都是在杭州决定的。1958年,毛主席在杭州制定《农业发展纲要》时,最初没叫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参加,会议快结束,要通过决议时,才将他叫来。《纲要》本来只有三十九条,罗瑞卿提出要加一条,把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五类人也列为专政对象。主席听了,说这条很重要,当场表扬了瑞卿同志。由此,也就形成了家喻户晓的《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
84号大院地处北山路,今称“民国文化一条街”。民国时,没有这间大院,统称葛岭路X号。从资料上读到,84号地块上曾住过两位“世纪文化人”,一位是华裔画家赵无极,另一位叫做“无名氏”。赵无极是国际知名艺术大师,“无名氏”则有名有姓,大名卜乃夫,又名卜宁,“无名氏”只是笔名,一位国宝级两岸作家。上世纪30年代,卜乃夫创作《北极星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等书,风行一时,为无数青年男女所推崇。时至80年代,新文学时期的名家寥若晨星,大陆仅存巴金,台湾也只有卜乃夫一个了。两位文人怎会不约而同地出现在葛岭路(西湖山庄旧址)上呢?还有一段插曲:1946年,卜乃夫到杭,贪图佛门清静,为避尘嚣,寄居慧心庵,清心寡欲,奋笔疾书。不过,卜乃夫爱好绘画,对画家林风眠推崇备至,成为林家座上宾。
在林风眠家,卜乃夫结识了他的学生赵无极、谢锦兰夫妇。他非常欣赏赵无极的画作,由此,写了篇《赵无极,中国油画界的一颗慧星》介绍赵无极的绘画艺术,两人遂成挚友。
无极之父,赵桐庆,字汉生,为沪上银行家,在葛岭路有幢房子(葛岭路24号),占地两亩七分,仅花园就有二亩,二层小筑。赵氏常年在上海,偶尔才到杭小住。无极出国后,屋内只剩下赵母与无极之妹赵无华二人居住。
赵无华,一位兼具文学、艺术、绘画、音乐天赋的女性,性格贤淑、柔静、开朗。卜乃夫在赵宅与无华不期而遇,演绎一场旷世之恋。无华柔弱,“脸色总是黄黄的”。在卜眼中,世上女人“只有典黄的脸庞才是美的”“爱情,会连人的审美观也会一起改变”。在他的笔下,俩人柔情蜜意,爱得如醉如痴,一行一言,跃然纸上:“那时,我什么事都不做,只是和她恋爱。我的胡子是不刮的,我喜欢剪胡子。她帮我剪,一面剪,一面听我说话。她也不插嘴,只是笑,胡子左也剪不完,右也剪不完,居然剪了三个多小时!”(《无名氏散文》)
又说:“有一天早上,我和她准备出去。她说,我要先洗脸。我拉住她说:‘不要洗了,你今天的脸上留着昨天的梦痕,美极了!’于是,她好开心,没有洗脸!”可惜卜乃夫只与无华在一起相处相恋了83天。未久,无华离杭去沪治病,说道:“有这两个多月的爱,就是死了,我也没有遗憾了!”无华病重时,卜乃夫侍奉左右。可叹的是,苍天不怜有情人!一个秋日的下午,无华芳魂西去。他们在葛岭山庄谱写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世纪之恋,令无数读者潸然泪下。
笔者故地寻觅,在西湖山庄侧面,石级仍在,墙外为玛瑙寺。在此地块上,曾是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甚或不少文人留下了趣闻逸事,千秋功罪,自有史家评说。现实而言,无论是从旅游开发角度,还是从西湖文化挖掘而言,都值得落下一笔。坦言之,西湖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它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可以说,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流逝,全省百姓的衣食住行、风吹草动,无不与他们息息相关。有道是“建筑是凝固的历史”,84号大院,其实牵涉到几代人难于抹去的记忆。
只是昔日的浙江省委宿舍,今已更名为“西湖山庄”,老建筑不多,建造了不少新楼。踏进院内,丹桂飘香,绿茵铺地,一幢幢新建筑隐蔽于林荫深处。进楼,有宽畅的厅堂、餐厅,还有卧卫俱全的标房。
时至今日,84号老建筑已拆毁得差不多了,仅存的有两幢,一幢称为“五四纪念馆”,旁边的另一座小筑,据介绍是铁瑛旧居。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是在五四纪念馆里起草的。1953年12月27日,毛主席率宪法起草小组抵杭。毛主席住在刘庄西湖国宾馆1号楼,办公地点则设在84号大院的30号楼(今五四纪念馆所在地)。毛主席日以继夜地工作,直至1954年3月15日,离杭返京。毛主席自始至终参加了“五四宪法”的起草与制定,成为宪法总监制人。1954年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第13次会议上通过了“五四宪法”草案。
毛主席每年来杭州,不是来休息,而是来工作的,制定事关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例如:1957年决定开展反右运动;1958年制定《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等等,几乎都是在杭州决定的。1958年,毛主席在杭州制定《农业发展纲要》时,最初没叫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参加,会议快结束,要通过决议时,才将他叫来。《纲要》本来只有三十九条,罗瑞卿提出要加一条,把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五类人也列为专政对象。主席听了,说这条很重要,当场表扬了瑞卿同志。由此,也就形成了家喻户晓的《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
84号大院地处北山路,今称“民国文化一条街”。民国时,没有这间大院,统称葛岭路X号。从资料上读到,84号地块上曾住过两位“世纪文化人”,一位是华裔画家赵无极,另一位叫做“无名氏”。赵无极是国际知名艺术大师,“无名氏”则有名有姓,大名卜乃夫,又名卜宁,“无名氏”只是笔名,一位国宝级两岸作家。上世纪30年代,卜乃夫创作《北极星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等书,风行一时,为无数青年男女所推崇。时至80年代,新文学时期的名家寥若晨星,大陆仅存巴金,台湾也只有卜乃夫一个了。两位文人怎会不约而同地出现在葛岭路(西湖山庄旧址)上呢?还有一段插曲:1946年,卜乃夫到杭,贪图佛门清静,为避尘嚣,寄居慧心庵,清心寡欲,奋笔疾书。不过,卜乃夫爱好绘画,对画家林风眠推崇备至,成为林家座上宾。
在林风眠家,卜乃夫结识了他的学生赵无极、谢锦兰夫妇。他非常欣赏赵无极的画作,由此,写了篇《赵无极,中国油画界的一颗慧星》介绍赵无极的绘画艺术,两人遂成挚友。
无极之父,赵桐庆,字汉生,为沪上银行家,在葛岭路有幢房子(葛岭路24号),占地两亩七分,仅花园就有二亩,二层小筑。赵氏常年在上海,偶尔才到杭小住。无极出国后,屋内只剩下赵母与无极之妹赵无华二人居住。
赵无华,一位兼具文学、艺术、绘画、音乐天赋的女性,性格贤淑、柔静、开朗。卜乃夫在赵宅与无华不期而遇,演绎一场旷世之恋。无华柔弱,“脸色总是黄黄的”。在卜眼中,世上女人“只有典黄的脸庞才是美的”“爱情,会连人的审美观也会一起改变”。在他的笔下,俩人柔情蜜意,爱得如醉如痴,一行一言,跃然纸上:“那时,我什么事都不做,只是和她恋爱。我的胡子是不刮的,我喜欢剪胡子。她帮我剪,一面剪,一面听我说话。她也不插嘴,只是笑,胡子左也剪不完,右也剪不完,居然剪了三个多小时!”(《无名氏散文》)
又说:“有一天早上,我和她准备出去。她说,我要先洗脸。我拉住她说:‘不要洗了,你今天的脸上留着昨天的梦痕,美极了!’于是,她好开心,没有洗脸!”可惜卜乃夫只与无华在一起相处相恋了83天。未久,无华离杭去沪治病,说道:“有这两个多月的爱,就是死了,我也没有遗憾了!”无华病重时,卜乃夫侍奉左右。可叹的是,苍天不怜有情人!一个秋日的下午,无华芳魂西去。他们在葛岭山庄谱写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世纪之恋,令无数读者潸然泪下。
笔者故地寻觅,在西湖山庄侧面,石级仍在,墙外为玛瑙寺。在此地块上,曾是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甚或不少文人留下了趣闻逸事,千秋功罪,自有史家评说。现实而言,无论是从旅游开发角度,还是从西湖文化挖掘而言,都值得落下一笔。坦言之,西湖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它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