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都越来越追捧外国的一些文化,但是却忽视了我国一些传统的文化与经典,所以,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调动人们对于我国各经典文化的兴趣。教育部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且已经将一些经典诵读诗文融入了小学教学中。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小学课堂授课中,一定要保证能够落实经典的诵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研究
小学阶段开展一定的经典诵读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在小学生13岁之前的记忆最佳阶段,让同学们学习并且尽可能多地掌握我国的经典文化,提高他们小学阶段的文化素养,培养一定的道德修养,通过文化教育来不断地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诵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记忆,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量,所以当前各个小学都十分重视经典诵读。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确保诵读的时间
老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有既定的目标,这就导致能够进行诵读的时间比较少,而且这些时间较为分散,不能确保诵读教学的连贯性。同时,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让其课后自己诵读很难实现。经典诵读的有效进行必须保证同学们通过长时间的连续朗读来感受传统文化,所以这种较为分散的时间是不可取的。
(二)老师对这一教学认识有误
许多教师并没有把这一教学内容当作一项单独的教学内容,而且这一教学中“经典”和“诵读”两个方面所包括的内容都是比较广泛的,不同人对它们的认识也相对不同。部分老师对这一教学的认识有误,将它们当成了普通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过多地关注到诗文的理解,然后将一些难以理解的经典从教学中剔除,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理解经典诵读展开的目的——让儿童在黄金记忆时间段尽可能多的积累一些经典的作品。正因为很多老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目的,所以导致他们不能区分经典诵读与古诗文教学的差别。
二、开展策略
(一)通过讲故事激发兴趣
通过开展一定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语文课堂中,通过教学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并体验到文化中所蕴含的精髓以及魅力。新课标中提出让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一定的语感,并且通过阅读不断熏陶自身情感。小学阶段是孩子们的情感和心思较为细腻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同学们的世界是十分洁净的,他们所具备的感情也是十分的真实和深刻的。语文这一门学科作为经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势必要通过一定的诵读,来让同学们加深感情的体验,在诵读体验中学习新的内容,提高他们的经典文化素养。同时通过不断地诵读,来促使他们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加强诵读练习,可以通过讲故事等一系列的方式,来吸引同学们,提高他们参与诵读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有关的诵读诗文讲解之前,可以将诗文所展现的情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教授给同学们,加大他们的参与度。以《静夜思》一课为例,在上课前,可以展示诗文所配的窗前眺望的插图,然后简述李白写下这一首诗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兴趣之后再展开教学。
(二)通过比赛激发兴趣
在诵读中,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来促进学习,将古诗文的学习和诵读比赛结合起来,调动小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诵读学习中。例如,在针对一些低年级同学时,可以在活动日或者课堂中比赛背诵以前学过的一些古诗词,例如《静夜思》《所见》《小池》等古诗,让背诵流畅、声音洪亮的同学担任一天的纪律组长,或者领读队长,这样可以使学生们都能更加积极地背诵这些诗文,通过开展一定的背诵比赛,自习课同学们打闹少了,背诵的现象多了。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可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中融入诵读比赛,然后展开教学工作。例如在讲解《天净沙·秋》这首词时,可以将同学们进行分组,让小组合作探讨一些关于秋天的古诗,背诵出诗句最多的小组获胜并且奖励一定的奖品。这样,可以使所有同学都能参与进来,并且积极地行动,查资料、记录、朗诵,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例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一些朗朗上口的诗,甚至还会读出一些较难的诗句。这样的比赛可以帮助同学们积累更多的知识。
(三)通过表演激发兴趣
新课标要求课堂上师生之间加强互动,做到全程的互动。所以在进行经典的讲解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讲解,可以排练一些与诗文相关的情景剧,让小学生们参与到演绎中来,在角色的扮演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诗文,并且理解这些诗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同时,还可以让同学们在表演过程中感受到诗文学习带给他们的愉悦感。
以四年级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诗的学习为例,在古诗讲解完之后,可以让同学们扮演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创设当时的情景,还原出李白得知友人要去广陵,然后托人带信约见于江夏,几天之后,送别挚友孟浩然,然后写下该诗的这一小故事。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以及情景剧的演绎,让同学们加深对于该诗的认知度,夯实经典知识基础。
三、结束语
小學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课堂经典诵读的教学研究,按照小学阶段新课标的要求,贯彻落实经典诵读教学,将语文教学和经典诵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提高同学们对于诗文的兴趣程度,并且采取讲故事、比赛、角色扮演等方法来让他们深入参与到经典文化学习之中。小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知识,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知识和能力基础,而且还能够促进小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化的传承和热爱。
参考文献
[1]何全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价值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2):177-177.
[2]华福群.低年级古诗文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6(43):40-41.
[3]李伟.论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方法[J].才智,2015(24).
[4]乌达巴拉.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5).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研究
小学阶段开展一定的经典诵读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在小学生13岁之前的记忆最佳阶段,让同学们学习并且尽可能多地掌握我国的经典文化,提高他们小学阶段的文化素养,培养一定的道德修养,通过文化教育来不断地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诵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记忆,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量,所以当前各个小学都十分重视经典诵读。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确保诵读的时间
老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有既定的目标,这就导致能够进行诵读的时间比较少,而且这些时间较为分散,不能确保诵读教学的连贯性。同时,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让其课后自己诵读很难实现。经典诵读的有效进行必须保证同学们通过长时间的连续朗读来感受传统文化,所以这种较为分散的时间是不可取的。
(二)老师对这一教学认识有误
许多教师并没有把这一教学内容当作一项单独的教学内容,而且这一教学中“经典”和“诵读”两个方面所包括的内容都是比较广泛的,不同人对它们的认识也相对不同。部分老师对这一教学的认识有误,将它们当成了普通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过多地关注到诗文的理解,然后将一些难以理解的经典从教学中剔除,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理解经典诵读展开的目的——让儿童在黄金记忆时间段尽可能多的积累一些经典的作品。正因为很多老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目的,所以导致他们不能区分经典诵读与古诗文教学的差别。
二、开展策略
(一)通过讲故事激发兴趣
通过开展一定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语文课堂中,通过教学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并体验到文化中所蕴含的精髓以及魅力。新课标中提出让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一定的语感,并且通过阅读不断熏陶自身情感。小学阶段是孩子们的情感和心思较为细腻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同学们的世界是十分洁净的,他们所具备的感情也是十分的真实和深刻的。语文这一门学科作为经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势必要通过一定的诵读,来让同学们加深感情的体验,在诵读体验中学习新的内容,提高他们的经典文化素养。同时通过不断地诵读,来促使他们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加强诵读练习,可以通过讲故事等一系列的方式,来吸引同学们,提高他们参与诵读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有关的诵读诗文讲解之前,可以将诗文所展现的情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教授给同学们,加大他们的参与度。以《静夜思》一课为例,在上课前,可以展示诗文所配的窗前眺望的插图,然后简述李白写下这一首诗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兴趣之后再展开教学。
(二)通过比赛激发兴趣
在诵读中,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来促进学习,将古诗文的学习和诵读比赛结合起来,调动小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诵读学习中。例如,在针对一些低年级同学时,可以在活动日或者课堂中比赛背诵以前学过的一些古诗词,例如《静夜思》《所见》《小池》等古诗,让背诵流畅、声音洪亮的同学担任一天的纪律组长,或者领读队长,这样可以使学生们都能更加积极地背诵这些诗文,通过开展一定的背诵比赛,自习课同学们打闹少了,背诵的现象多了。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可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中融入诵读比赛,然后展开教学工作。例如在讲解《天净沙·秋》这首词时,可以将同学们进行分组,让小组合作探讨一些关于秋天的古诗,背诵出诗句最多的小组获胜并且奖励一定的奖品。这样,可以使所有同学都能参与进来,并且积极地行动,查资料、记录、朗诵,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例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一些朗朗上口的诗,甚至还会读出一些较难的诗句。这样的比赛可以帮助同学们积累更多的知识。
(三)通过表演激发兴趣
新课标要求课堂上师生之间加强互动,做到全程的互动。所以在进行经典的讲解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讲解,可以排练一些与诗文相关的情景剧,让小学生们参与到演绎中来,在角色的扮演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诗文,并且理解这些诗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同时,还可以让同学们在表演过程中感受到诗文学习带给他们的愉悦感。
以四年级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诗的学习为例,在古诗讲解完之后,可以让同学们扮演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创设当时的情景,还原出李白得知友人要去广陵,然后托人带信约见于江夏,几天之后,送别挚友孟浩然,然后写下该诗的这一小故事。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以及情景剧的演绎,让同学们加深对于该诗的认知度,夯实经典知识基础。
三、结束语
小學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课堂经典诵读的教学研究,按照小学阶段新课标的要求,贯彻落实经典诵读教学,将语文教学和经典诵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提高同学们对于诗文的兴趣程度,并且采取讲故事、比赛、角色扮演等方法来让他们深入参与到经典文化学习之中。小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知识,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知识和能力基础,而且还能够促进小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化的传承和热爱。
参考文献
[1]何全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价值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2):177-177.
[2]华福群.低年级古诗文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6(43):40-41.
[3]李伟.论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方法[J].才智,2015(24).
[4]乌达巴拉.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