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信息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广大的学科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更应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而河北省由于硬件设备匮乏、其培训机会覆盖面小、老师们的培训意识淡薄、同时也缺乏后续性指导,广大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帮助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11-02
一、导言
在当今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现代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获得能力、网络信息检索能力,这是教师基本素养的一个体现。如今信息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综合素质,教学能力等全方面的提高。
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广大的学科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更应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根据Jia & Wen(2008)[1]综合研究结果,当代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标准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知识层面:要具备一定的信息专业知识。教师应该基本了解电脑软硬件构成、掌握基本的电脑网络及多媒体工作原理,同时警惕信息安全问题,具备尊重知识产权和遵守网络道德的素养。另外,要掌握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的知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管理学习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开发教学新策略和评价教学效果。
技能层面:一方面要有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也就是说,会操作电脑和网络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评估和有效整合;同时掌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技能。另一方面,要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设计以及综合管理教学资源、学生数据等。
态度层面:包括对互联网信息的认知度,网络知识产权的态度,网络信息的可信度、有效度的把握;网络信息在课堂运用的认可度以及如何看待利用互联网信息终身学习的问题等。
国家充分意识到了对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进一步明确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能力。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进而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教师进行教师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旨在提高其信息综合素养。
二、河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现状
(一)硬件设备匮乏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电脑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也逐渐开始普及。可是就河北省而言,农村中小学的多媒体设备仍然存在很大的缺憾。学校虽然开始重视配套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对于在教学资料、设备、教室等方面的需求,一半左右的学校能做到尽量想办法解决,但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很多学校并不能为多数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不能满足大多数英语教师的教学需求。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难以正常开展。这种情况下,教师接触多媒体的机会也就很少,教师也就缺乏相应的基本信息知识。
另外,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农村地区开始逐步普及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大部分学校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能够为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某些学校规定其使用仅限于学生,甚至仅限于公开课。因此,即便教师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也因为学校政策而弃之不用,选择传统的纸质教案,粉笔黑板,久而久之,习惯了传统方式,也会规避新兴技术应用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二)培训覆盖面小
河北省每年针对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有一到两次大规模集中培训,以省级培训和国家培训为主,并且河北省也逐步意识到了农村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的问题,在名额分配上,对处于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培训课程专门设置了与现代教育技术有关课程,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特意添加了《信息检索》,《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应用》等课程用来专门集中提升培训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但由于每次培训人数有限,能够获得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另外,很多学校不愿意因为外出培训耽误正常教学活动,很多教师即便获得培训名额,学校也不批准,错失培训机会。同样的原因,免费师范生、顶岗实习、免费教育硕士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师范生实习支教等诸多政策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少数受训教师的信息素养,但是由于培训覆盖面小,不能形成大规模的影响。
(三)培训意识淡薄
农村地区本来就不具备硬件设施的优越条件,学校的师资也相对较弱,因此在生源的抢夺中不占优势,大部分优秀学生都流向了师资和硬件相对较强的市或县里。因此,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领导十分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分数提高才能带来生源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来说,分数是唯一评判标准。由此产生的后果是部分农村中小学校没有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没有对于缺乏信息素会逐渐被社会淘汰而产生的危机意识与紧迫感。因为信息素养的培训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分数的提高,他们把教师培训当作额外的负担,不情愿甚至是被动地参加培训。缺乏了内在驱动力,自然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和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淡薄,也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
(四)缺乏后续性指导
很多受训教师反映,即便参加了培训,甚至也顺利通过了培训考核,但却仅仅是为了培训而学习,没有办法把所学到的多媒体应用知识应用到教学中去。主要原因是,虽然教师接受了相关培训,可是学校的硬件措施上不去,没有使用和操练的机会。另外,集中培训的弊端是,培训时间短,没有后续的跟踪实践活动,缺乏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日后的教学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受训教师没有精力或者不愿意浪费大量时间去解决这些问题,久而久之,放弃了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
三、培训模式研究
Nancy Dennis(2001)[2] 指出:“对于在职老师的信息素养培训,不应该凭空假设老师的需求,而应该帮助老师创造独立获取信息的渠道。”我们可以把培训的重点从传统的单纯讲解如何获取信息的讲座转为创造需求机会,帮助老师们自己构建选择信息的标准。结合河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实际需求,总结前人经验,笔者认为,对于在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应该从参训老师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参训老师需求为中心设计活动,帮助他们实际解决在现实生活中信息检索、甄选和综合利用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为参训老师提供实际可操作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一)提高信息素养的第一步是要让参训教师理解网络信息的分类和用途。通常利用网络查找信息的第一步便是检索,因此在培训第一部分,参训老师首先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同一检索网页陈列出的信息源进行甄别。这部分培训的目的在于告知参训老师网络信息源各有目的,并不是所有存在的都是正确或毫无偏见的;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拿来就能用的。判断网络信息源与书本信息源的标准是不同的。网络信息源的质量和其呈现形式是无关的。
(二)相关度是指信息源呈现的内容和我们检索的关键字之间的相关程度。越是相关自然越会引起注意。围绕可信度展开的问题有:作者的信息陈列方式是否清晰、可理解?援引的数据是否有出处?Johan Olaisen(1990) [3]提供了几个辨别可信度的指数:作者的专业,作者所在单位的素质,出版商或网站的名誉,专业机构的担保,政府信息等等。知识的外在体现形式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并确定信息的类型,并且避免不必要的认知工作。
(三)信息检索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检索出来的信息源的相关度。新型学习理论中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题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学习者的信息处理认知网络一般有三个层次组成:输入层,内隐层和输出层;输入层接受输入的表征,输出层提供输出应有的表征,而内隐层则存储网络所学习到的知识表征。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检索过程显然也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另有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个体是否受信息的影响取决于自身的信息处理方式。经验式-系统式模型(Heuristic-systematic Model,HSM)描述了两种人类信息处理的方式: 经验式和系统式。经验式信息处理方式是决策者缺乏相应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而只能以简单的决策规则进行判断。系统式信息处理方式,是指决策者会投入更多的脑力劳动,能够全面综合地做出决策。通过这部分的培训,希望参训教师能够不单单利用经验,而更能侧重运用系统式信息处理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四)培训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培训的完结。短期集训之后,应该设立专门的论坛或者qq群为广大受训教师提供后续的可持续发展。一来,教师们在遇到问题后可以咨询;二来,教师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四、结语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多样,不再拘泥与书本。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要求,教师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只有扩大自身的信息储备,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培养迫在眉睫。而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事情,开展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也是建立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保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培训学校和教师本人需要共同努力。一定要看到当前的现状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村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Jia Rong Wen&Wen Ling Shih.Explor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e standards for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teachers.Computers&Education,2008,(50):787-806.
[2]Dennis,N.Using inquiry methods to foster information literacy partnerships.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01,(29-2):122-131.
[3]Olaisen,J.Information quality factors and the cognitive authority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A].In Irene Wormell(Ed.)Information quality:Definitions and dimensions[C].London:Taylor Graham,1990:96-100.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11-02
一、导言
在当今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现代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获得能力、网络信息检索能力,这是教师基本素养的一个体现。如今信息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综合素质,教学能力等全方面的提高。
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广大的学科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更应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根据Jia & Wen(2008)[1]综合研究结果,当代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标准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知识层面:要具备一定的信息专业知识。教师应该基本了解电脑软硬件构成、掌握基本的电脑网络及多媒体工作原理,同时警惕信息安全问题,具备尊重知识产权和遵守网络道德的素养。另外,要掌握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的知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管理学习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开发教学新策略和评价教学效果。
技能层面:一方面要有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也就是说,会操作电脑和网络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评估和有效整合;同时掌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技能。另一方面,要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设计以及综合管理教学资源、学生数据等。
态度层面:包括对互联网信息的认知度,网络知识产权的态度,网络信息的可信度、有效度的把握;网络信息在课堂运用的认可度以及如何看待利用互联网信息终身学习的问题等。
国家充分意识到了对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进一步明确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能力。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进而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教师进行教师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旨在提高其信息综合素养。
二、河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现状
(一)硬件设备匮乏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电脑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也逐渐开始普及。可是就河北省而言,农村中小学的多媒体设备仍然存在很大的缺憾。学校虽然开始重视配套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对于在教学资料、设备、教室等方面的需求,一半左右的学校能做到尽量想办法解决,但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很多学校并不能为多数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不能满足大多数英语教师的教学需求。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难以正常开展。这种情况下,教师接触多媒体的机会也就很少,教师也就缺乏相应的基本信息知识。
另外,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农村地区开始逐步普及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大部分学校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能够为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某些学校规定其使用仅限于学生,甚至仅限于公开课。因此,即便教师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也因为学校政策而弃之不用,选择传统的纸质教案,粉笔黑板,久而久之,习惯了传统方式,也会规避新兴技术应用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二)培训覆盖面小
河北省每年针对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有一到两次大规模集中培训,以省级培训和国家培训为主,并且河北省也逐步意识到了农村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的问题,在名额分配上,对处于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培训课程专门设置了与现代教育技术有关课程,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特意添加了《信息检索》,《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应用》等课程用来专门集中提升培训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但由于每次培训人数有限,能够获得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另外,很多学校不愿意因为外出培训耽误正常教学活动,很多教师即便获得培训名额,学校也不批准,错失培训机会。同样的原因,免费师范生、顶岗实习、免费教育硕士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师范生实习支教等诸多政策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少数受训教师的信息素养,但是由于培训覆盖面小,不能形成大规模的影响。
(三)培训意识淡薄
农村地区本来就不具备硬件设施的优越条件,学校的师资也相对较弱,因此在生源的抢夺中不占优势,大部分优秀学生都流向了师资和硬件相对较强的市或县里。因此,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领导十分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分数提高才能带来生源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来说,分数是唯一评判标准。由此产生的后果是部分农村中小学校没有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没有对于缺乏信息素会逐渐被社会淘汰而产生的危机意识与紧迫感。因为信息素养的培训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分数的提高,他们把教师培训当作额外的负担,不情愿甚至是被动地参加培训。缺乏了内在驱动力,自然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和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淡薄,也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
(四)缺乏后续性指导
很多受训教师反映,即便参加了培训,甚至也顺利通过了培训考核,但却仅仅是为了培训而学习,没有办法把所学到的多媒体应用知识应用到教学中去。主要原因是,虽然教师接受了相关培训,可是学校的硬件措施上不去,没有使用和操练的机会。另外,集中培训的弊端是,培训时间短,没有后续的跟踪实践活动,缺乏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日后的教学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受训教师没有精力或者不愿意浪费大量时间去解决这些问题,久而久之,放弃了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
三、培训模式研究
Nancy Dennis(2001)[2] 指出:“对于在职老师的信息素养培训,不应该凭空假设老师的需求,而应该帮助老师创造独立获取信息的渠道。”我们可以把培训的重点从传统的单纯讲解如何获取信息的讲座转为创造需求机会,帮助老师们自己构建选择信息的标准。结合河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实际需求,总结前人经验,笔者认为,对于在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应该从参训老师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参训老师需求为中心设计活动,帮助他们实际解决在现实生活中信息检索、甄选和综合利用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为参训老师提供实际可操作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一)提高信息素养的第一步是要让参训教师理解网络信息的分类和用途。通常利用网络查找信息的第一步便是检索,因此在培训第一部分,参训老师首先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同一检索网页陈列出的信息源进行甄别。这部分培训的目的在于告知参训老师网络信息源各有目的,并不是所有存在的都是正确或毫无偏见的;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拿来就能用的。判断网络信息源与书本信息源的标准是不同的。网络信息源的质量和其呈现形式是无关的。
(二)相关度是指信息源呈现的内容和我们检索的关键字之间的相关程度。越是相关自然越会引起注意。围绕可信度展开的问题有:作者的信息陈列方式是否清晰、可理解?援引的数据是否有出处?Johan Olaisen(1990) [3]提供了几个辨别可信度的指数:作者的专业,作者所在单位的素质,出版商或网站的名誉,专业机构的担保,政府信息等等。知识的外在体现形式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并确定信息的类型,并且避免不必要的认知工作。
(三)信息检索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检索出来的信息源的相关度。新型学习理论中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题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学习者的信息处理认知网络一般有三个层次组成:输入层,内隐层和输出层;输入层接受输入的表征,输出层提供输出应有的表征,而内隐层则存储网络所学习到的知识表征。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检索过程显然也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另有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个体是否受信息的影响取决于自身的信息处理方式。经验式-系统式模型(Heuristic-systematic Model,HSM)描述了两种人类信息处理的方式: 经验式和系统式。经验式信息处理方式是决策者缺乏相应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而只能以简单的决策规则进行判断。系统式信息处理方式,是指决策者会投入更多的脑力劳动,能够全面综合地做出决策。通过这部分的培训,希望参训教师能够不单单利用经验,而更能侧重运用系统式信息处理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四)培训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培训的完结。短期集训之后,应该设立专门的论坛或者qq群为广大受训教师提供后续的可持续发展。一来,教师们在遇到问题后可以咨询;二来,教师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四、结语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多样,不再拘泥与书本。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要求,教师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只有扩大自身的信息储备,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培养迫在眉睫。而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事情,开展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也是建立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保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培训学校和教师本人需要共同努力。一定要看到当前的现状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村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Jia Rong Wen&Wen Ling Shih.Explor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e standards for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teachers.Computers&Education,2008,(50):787-806.
[2]Dennis,N.Using inquiry methods to foster information literacy partnerships.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01,(29-2):122-131.
[3]Olaisen,J.Information quality factors and the cognitive authority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A].In Irene Wormell(Ed.)Information quality:Definitions and dimensions[C].London:Taylor Graham,1990: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