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阐明科学探究教学的内涵及其作用的基础上,探讨教师在中学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引导艺术。
【关键词】中学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引导艺术
1.科学探究教学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所谓的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去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索的理解,体验探究过程。”为了掌握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本质,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以便更好地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设想教学也可以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来进行,于是便有了探究教学研究及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启发和鼓励学生,依据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引发讨论,进行批评性思考和实验验证。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科学探究教学强调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体会科学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在教学目标上,从注重知识本位转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
2.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艺术的作用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没有很好的掌握这种艺术。物理课只能照本宣科变得呆板,生硬味如嚼蜡,催人入眠,自然得不到好收获。反之,若掌握了这门艺术就可以让物理课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热情,课堂效率自然高。
2.1 激发求知欲。
求知欲也叫学习兴趣,是力求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即学习兴趣。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开始时,教师将一块黑板擦轻轻的用手在讲台推动,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会运动?”学生回答:“因为受到推力的作用。”马上停止推动,黑板擦静止下来,又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停止了运动?”学生答:“因为它没有受到推力的作用。”再问:“空中飞行的子弹是否受到推力的作用?它为什么能继续飞行呢?”这样通过逻辑推理,步步设疑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兴趣,这无疑是一种艺术的体现。激发兴趣,深化兴趣,增强兴趣,这一兴趣链的形成和发展,正是教师高超的艺术水平发挥的结果。
2.2 揭示科学美。
一堆泥土是枯燥乏味的,然而经过艺术家的塑造,成为艺术品如一匹腾飞的骏马或其他艺术品,耸立在街心或展览大厅时,它给人们的感受决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一种生机或一种心灵的震撼。这就是艺术的美所产生的魅力。同样,物理学的知识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公式和符号,然而当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和科学,或航天事业上等等;这时物理知识也决不再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公式和符号,而是一种愉悦的力量,这就是科学的美感。对物理科学美的认识是对物理学理论更深层次的认识,是从整体上对物理科学特性的一种把握。从教学内容中挖掘物理科学美,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物理学科的美学和美的意境,让学生明显的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培养,这就是教师教学艺术的表现。因而,教师的引导艺术起着关键的作用。
2.3 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是创新的必要前提,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提出了问题只是探索的开始。这接下来就是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索和验证,去收集相关的信息。如书后列出的可供学生选做的“研究课题示例”是教材针对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而提供的。通过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设计出具体的探究程序和步骤,逐步引导和帮助学生体会和学习如何一步步展开探究,如何完成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资料与证据——形成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探究教学强调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知识创新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3.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艺术
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为智力活动提供愉悦的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德莫克利特说:“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教师就应该点燃智慧,点燃对于生命的渴望和激情。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引导这一教学艺术。
3.1 从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掌握科学规律,获得系统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但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对实验教学理解的偏差与局限,对实验教学的深入研究和改革力度不够。特别是演示实验,大多数只是按实验室配备现成教具,教材的固定模式,应付了事。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发展趋势,我们可把纯粹的验证实验改为实验探究。“实验探究”为了让学生自己体验总结,归纳某一物理现象和规律,创设物理环境、物理问题让学生主动做实验,明白事物的来龙去脉,建立科学的探究精神。
3.2 从概念理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初中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讲清楚物理概念使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学会运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概念作为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教学中,其引入方法是否恰当,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影响到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掌握物理概念的外延就是理解概念的适用条件,定义式的应用范围和公式中各个物理符号的具体物理意义,避免学生乱套公式,思维混乱的情况。常听学生说:“看不懂题目,不理解概念,不懂用什么公式,定理或随便套用公式等”。这是由于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3.3 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许多与物理有关的现象和事实,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可以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当汽车突然停止时,坐在汽车上的人会朝汽车前进方向倾倒;雨后的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为什么汽车突然停止时,坐在汽车上的人会前倾?为什么雨后的天空会出现彩虹?又如在进行密度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早已获得铁比木头重,铅比铝重,水比汽油重等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比较集中地再现这些感性知识,然后提出问题:“难道一根小铁钉比一根木头还重吗?难道一杯水比一桶汽油重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重”这个词不能说明上述事实。那么,应该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性质呢?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加工,建立密度的概念,对于密度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得十分深刻。
除了以上几种引导方式外,还有习题引导、复习引导、猜想引导,多媒体教学引导等。不管哪种引导,引导时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在方法的选用上要灵活,精心设计,力求简洁明快,启发思维。
参考文献
[1] 阎金译.物理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3.
[2] 陈世平.物理教学探究,2008年10期.
[3] 闫建.探讨“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物理教学探讨2009年4期.
[4] 赵剑武.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物理教学探讨2010年2期.
[5] 徐胜.物理教材中小栏目及其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功能,物理教学探,2011-4.
【关键词】中学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引导艺术
1.科学探究教学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所谓的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去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索的理解,体验探究过程。”为了掌握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本质,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以便更好地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设想教学也可以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来进行,于是便有了探究教学研究及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启发和鼓励学生,依据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引发讨论,进行批评性思考和实验验证。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科学探究教学强调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体会科学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在教学目标上,从注重知识本位转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
2.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艺术的作用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没有很好的掌握这种艺术。物理课只能照本宣科变得呆板,生硬味如嚼蜡,催人入眠,自然得不到好收获。反之,若掌握了这门艺术就可以让物理课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热情,课堂效率自然高。
2.1 激发求知欲。
求知欲也叫学习兴趣,是力求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即学习兴趣。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开始时,教师将一块黑板擦轻轻的用手在讲台推动,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会运动?”学生回答:“因为受到推力的作用。”马上停止推动,黑板擦静止下来,又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停止了运动?”学生答:“因为它没有受到推力的作用。”再问:“空中飞行的子弹是否受到推力的作用?它为什么能继续飞行呢?”这样通过逻辑推理,步步设疑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兴趣,这无疑是一种艺术的体现。激发兴趣,深化兴趣,增强兴趣,这一兴趣链的形成和发展,正是教师高超的艺术水平发挥的结果。
2.2 揭示科学美。
一堆泥土是枯燥乏味的,然而经过艺术家的塑造,成为艺术品如一匹腾飞的骏马或其他艺术品,耸立在街心或展览大厅时,它给人们的感受决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一种生机或一种心灵的震撼。这就是艺术的美所产生的魅力。同样,物理学的知识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公式和符号,然而当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和科学,或航天事业上等等;这时物理知识也决不再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公式和符号,而是一种愉悦的力量,这就是科学的美感。对物理科学美的认识是对物理学理论更深层次的认识,是从整体上对物理科学特性的一种把握。从教学内容中挖掘物理科学美,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物理学科的美学和美的意境,让学生明显的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培养,这就是教师教学艺术的表现。因而,教师的引导艺术起着关键的作用。
2.3 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是创新的必要前提,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提出了问题只是探索的开始。这接下来就是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索和验证,去收集相关的信息。如书后列出的可供学生选做的“研究课题示例”是教材针对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而提供的。通过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设计出具体的探究程序和步骤,逐步引导和帮助学生体会和学习如何一步步展开探究,如何完成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资料与证据——形成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探究教学强调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知识创新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3.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艺术
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为智力活动提供愉悦的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德莫克利特说:“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教师就应该点燃智慧,点燃对于生命的渴望和激情。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引导这一教学艺术。
3.1 从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掌握科学规律,获得系统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但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对实验教学理解的偏差与局限,对实验教学的深入研究和改革力度不够。特别是演示实验,大多数只是按实验室配备现成教具,教材的固定模式,应付了事。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发展趋势,我们可把纯粹的验证实验改为实验探究。“实验探究”为了让学生自己体验总结,归纳某一物理现象和规律,创设物理环境、物理问题让学生主动做实验,明白事物的来龙去脉,建立科学的探究精神。
3.2 从概念理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初中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讲清楚物理概念使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学会运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概念作为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教学中,其引入方法是否恰当,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影响到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掌握物理概念的外延就是理解概念的适用条件,定义式的应用范围和公式中各个物理符号的具体物理意义,避免学生乱套公式,思维混乱的情况。常听学生说:“看不懂题目,不理解概念,不懂用什么公式,定理或随便套用公式等”。这是由于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3.3 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许多与物理有关的现象和事实,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可以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当汽车突然停止时,坐在汽车上的人会朝汽车前进方向倾倒;雨后的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为什么汽车突然停止时,坐在汽车上的人会前倾?为什么雨后的天空会出现彩虹?又如在进行密度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早已获得铁比木头重,铅比铝重,水比汽油重等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比较集中地再现这些感性知识,然后提出问题:“难道一根小铁钉比一根木头还重吗?难道一杯水比一桶汽油重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重”这个词不能说明上述事实。那么,应该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性质呢?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加工,建立密度的概念,对于密度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得十分深刻。
除了以上几种引导方式外,还有习题引导、复习引导、猜想引导,多媒体教学引导等。不管哪种引导,引导时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在方法的选用上要灵活,精心设计,力求简洁明快,启发思维。
参考文献
[1] 阎金译.物理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3.
[2] 陈世平.物理教学探究,2008年10期.
[3] 闫建.探讨“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物理教学探讨2009年4期.
[4] 赵剑武.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物理教学探讨2010年2期.
[5] 徐胜.物理教材中小栏目及其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功能,物理教学探,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