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模式的主轴,但要应用好一个新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反思。
一、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1、注重逐步放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正确方法,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教学中决不能一蹴而就,要体现教给方法示范梳理——设计指向明确的问题指导学生归纳梳理——规定整理目标让学生群策群力充分研讨集体梳理——指导学生注意联系自觉梳理,并形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这样一个以教师为主导逐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
2、注重整理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整理习惯的形成。
不仅在新知识教学前的基本训练,新知识的教学,还是所学知识方法的强化、变式等训练中,都要注意不断提示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显示联系转化的条件方法,揭示知识间联系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不断运用新旧知识结构的良好认知习惯。
二、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应试教育”的影响迫使教学要求无限制提高,严重偏离了教学大纲,这样一来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有碍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1、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深入钻研大纲,把握大纲要求,做到不拔高也不降低,不拖欠也不提前,不搞课内损失课外补,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遵循起点低,台阶密、步子小、容量大的原则设计课堂练习。
2、调整课外作业结构。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是减轻负担的有效措施。从前,以书面形式为主的课外作业,只是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过的习题机械地重复,其作用只能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对作业应付了事,课外作业会因此失去应有的作用。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可将单纯的书面形式变为多种形式,如口头作业、社会实践作业、语文课外活动等形式。例如,我们学了几篇有关描写春天的课文后,结合探究型课程,就可以布置“我眼中的春天”这一作业。学生可以去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谜语、谚语、古诗、诗歌、文章、故事等等;也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画成图画;可以把踏青的春景拍成照片;也可以编制春天的剪贴小报、手抄小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最后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学生在浓浓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体验了“春”的魅力,激发了对“春”的喜爱之情。同时学生的欣赏、想象等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以下是课堂实录的片段: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是那么生机昂然,鸟儿是那么生机勃勃,如果请同学们再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话,你会选择“树”还是“鸟”?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必须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意识,采取相应的对策深化素质教育.真正转化师生角色,努力创造条件,把学生从过去被动学习的境地中解放出来,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让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1、注重逐步放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正确方法,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教学中决不能一蹴而就,要体现教给方法示范梳理——设计指向明确的问题指导学生归纳梳理——规定整理目标让学生群策群力充分研讨集体梳理——指导学生注意联系自觉梳理,并形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这样一个以教师为主导逐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
2、注重整理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整理习惯的形成。
不仅在新知识教学前的基本训练,新知识的教学,还是所学知识方法的强化、变式等训练中,都要注意不断提示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显示联系转化的条件方法,揭示知识间联系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不断运用新旧知识结构的良好认知习惯。
二、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应试教育”的影响迫使教学要求无限制提高,严重偏离了教学大纲,这样一来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有碍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1、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深入钻研大纲,把握大纲要求,做到不拔高也不降低,不拖欠也不提前,不搞课内损失课外补,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遵循起点低,台阶密、步子小、容量大的原则设计课堂练习。
2、调整课外作业结构。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是减轻负担的有效措施。从前,以书面形式为主的课外作业,只是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过的习题机械地重复,其作用只能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对作业应付了事,课外作业会因此失去应有的作用。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可将单纯的书面形式变为多种形式,如口头作业、社会实践作业、语文课外活动等形式。例如,我们学了几篇有关描写春天的课文后,结合探究型课程,就可以布置“我眼中的春天”这一作业。学生可以去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谜语、谚语、古诗、诗歌、文章、故事等等;也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画成图画;可以把踏青的春景拍成照片;也可以编制春天的剪贴小报、手抄小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最后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学生在浓浓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体验了“春”的魅力,激发了对“春”的喜爱之情。同时学生的欣赏、想象等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以下是课堂实录的片段: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是那么生机昂然,鸟儿是那么生机勃勃,如果请同学们再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话,你会选择“树”还是“鸟”?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必须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意识,采取相应的对策深化素质教育.真正转化师生角色,努力创造条件,把学生从过去被动学习的境地中解放出来,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让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