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谱教学及所涉及的唱名法问题,始终是困扰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识谱问题可以说是教师投入力量最大,而收效甚微,是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主要问题所在。
众所周知,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没有乐谱就无法记录稍纵即逝的音乐,就会给音乐的保存、传播、学习带来困难,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乐谱也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之一,鉴赏音乐、歌唱、乐器演奏和创作活动都是需要乐谱加以记谱和表达,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必要进行识谱教学,也正因为如此,历来的音乐教学都把“识谱教学”做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并且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识谱读乐”的要求,这与以往相比降低; 识谱教学的要求,有利于更好的体现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在音乐实践中学习识谱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活动密切结合”。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听唱法学习唱歌,可以使用模仿的方法学习演奏,还可以用即兴是方法创造音乐,把枯燥的音符转化成鲜活的音乐形象,这样一方面更加形象、具体,另一方面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也调动了学生学习识谱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学生学会读谱主要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而不是通过专门的读谱练习,现在世界上音乐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专门研究儿童学习器乐从听入手,并不先教识谱再教弹琴,就是以听唱(奏)法进行识谱教学,这就意味着在进行歌曲教唱、演奏乐器、欣赏乐曲等活动时“捎带着”学习识谱,而不是借这些教学活动达到学习识谱的目的,每个人都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听会唱的歌曲,是通过“听”会的多?还是通过识谱“学”会的多?这就足以说明问题。
在唱歌课的教学中,先让他们把歌曲唱会,然后再唱曲谱。由于歌曲的曲调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印象,那么,他们便会很快反应过来:这个音应该唱多长;下一个音又应该唱多长;这个音应该唱多高;下一个音又应该唱多高……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头脑中会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音高和节奏的感觉。我想,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音高和节奏感(尤其在学生基础较差的阶段)是很有帮助的。当学生对这曲谱很熟悉了的时候,我们再把中间的识谱知识拣出来解释给他们听。这样的话,学生即能很轻松地理解这些概念,而且还能加深对概念的记忆。
音乐课提倡乐器进课堂,这是识谱教学最好的实践活动。通过电子琴的演奏和竖笛等乐器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提高识谱能力。
音乐课提倡乐器进课堂,这是识谱教学最好的实践活动。通过电子琴的演奏和竖笛等乐器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提高识谱能力。
二、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
《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了不同的学段不同年级“识读乐谱”的要求:1)小学低年级做为识谱教育的准备阶段,从感性上积累音乐的节奏感和音高感,通过听唱学习唱歌,用“模唱唱名”的方法学习唱谱,并要求学生多做“背唱歌曲的唱名”,有了大量的感性积累,就比较牢固的建立起“唱名音高感”,为以后的正式识谱学习打下基础。2)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看谱唱歌,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学会识谱。
学生的识谱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材只给我们提供了素材,音乐老师如何运用好这些素材,需要根据每一年段的要求制定明确的识谱计划,结合每一课创造性的来做好每一环节。
三、结合学生实际 慎重选择简谱和五线谱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曾有多次推动“简谱改五线谱”的努力,然而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我国广泛使用简谱的现实倒得到了一些外国教育家的赞许。其实,衡量音乐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高低,不能以选择何种乐谱为依据,学习简谱未必就是“拖了音乐教育的后腿”,改学五线谱也未必能获得“提高音乐教学水平”的效果,因此,在选择使用何种乐谱的问题上,要注意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调查了解本地区、本校近年来使用谱种的具体情况,慎重做出选择。
四、五线谱识谱教学应采用首调唱名法
显然,首调唱名法比起固定唱名法大大降低了难度,学生更容易接受,固定唱名法有利于某些乐器的学习,但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使用这些乐器的机会不多,使用首调唱名法来学习这些乐器不会带来太大的困难。因此,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性质和有利于民族音乐调感性的建立等多种角度考虑,首调唱名法更为合适。
总之,不能把识谱作为教学的目的,而应作为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一种辅助手段和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工具,应把识谱教学放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并顺带解决,使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
众所周知,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没有乐谱就无法记录稍纵即逝的音乐,就会给音乐的保存、传播、学习带来困难,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乐谱也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之一,鉴赏音乐、歌唱、乐器演奏和创作活动都是需要乐谱加以记谱和表达,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必要进行识谱教学,也正因为如此,历来的音乐教学都把“识谱教学”做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并且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识谱读乐”的要求,这与以往相比降低; 识谱教学的要求,有利于更好的体现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在音乐实践中学习识谱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活动密切结合”。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听唱法学习唱歌,可以使用模仿的方法学习演奏,还可以用即兴是方法创造音乐,把枯燥的音符转化成鲜活的音乐形象,这样一方面更加形象、具体,另一方面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也调动了学生学习识谱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学生学会读谱主要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而不是通过专门的读谱练习,现在世界上音乐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专门研究儿童学习器乐从听入手,并不先教识谱再教弹琴,就是以听唱(奏)法进行识谱教学,这就意味着在进行歌曲教唱、演奏乐器、欣赏乐曲等活动时“捎带着”学习识谱,而不是借这些教学活动达到学习识谱的目的,每个人都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听会唱的歌曲,是通过“听”会的多?还是通过识谱“学”会的多?这就足以说明问题。
在唱歌课的教学中,先让他们把歌曲唱会,然后再唱曲谱。由于歌曲的曲调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印象,那么,他们便会很快反应过来:这个音应该唱多长;下一个音又应该唱多长;这个音应该唱多高;下一个音又应该唱多高……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头脑中会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音高和节奏的感觉。我想,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音高和节奏感(尤其在学生基础较差的阶段)是很有帮助的。当学生对这曲谱很熟悉了的时候,我们再把中间的识谱知识拣出来解释给他们听。这样的话,学生即能很轻松地理解这些概念,而且还能加深对概念的记忆。
音乐课提倡乐器进课堂,这是识谱教学最好的实践活动。通过电子琴的演奏和竖笛等乐器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提高识谱能力。
音乐课提倡乐器进课堂,这是识谱教学最好的实践活动。通过电子琴的演奏和竖笛等乐器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提高识谱能力。
二、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
《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了不同的学段不同年级“识读乐谱”的要求:1)小学低年级做为识谱教育的准备阶段,从感性上积累音乐的节奏感和音高感,通过听唱学习唱歌,用“模唱唱名”的方法学习唱谱,并要求学生多做“背唱歌曲的唱名”,有了大量的感性积累,就比较牢固的建立起“唱名音高感”,为以后的正式识谱学习打下基础。2)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看谱唱歌,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学会识谱。
学生的识谱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材只给我们提供了素材,音乐老师如何运用好这些素材,需要根据每一年段的要求制定明确的识谱计划,结合每一课创造性的来做好每一环节。
三、结合学生实际 慎重选择简谱和五线谱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曾有多次推动“简谱改五线谱”的努力,然而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我国广泛使用简谱的现实倒得到了一些外国教育家的赞许。其实,衡量音乐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高低,不能以选择何种乐谱为依据,学习简谱未必就是“拖了音乐教育的后腿”,改学五线谱也未必能获得“提高音乐教学水平”的效果,因此,在选择使用何种乐谱的问题上,要注意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调查了解本地区、本校近年来使用谱种的具体情况,慎重做出选择。
四、五线谱识谱教学应采用首调唱名法
显然,首调唱名法比起固定唱名法大大降低了难度,学生更容易接受,固定唱名法有利于某些乐器的学习,但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使用这些乐器的机会不多,使用首调唱名法来学习这些乐器不会带来太大的困难。因此,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性质和有利于民族音乐调感性的建立等多种角度考虑,首调唱名法更为合适。
总之,不能把识谱作为教学的目的,而应作为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一种辅助手段和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工具,应把识谱教学放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并顺带解决,使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