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日益普及,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之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科学意识不强,农民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也受到了较大的阻碍。再加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怎么乐观,很多农村家长对教育的认知就会停留在保守的现实功利上而不会考虑长远。因此,应加强农村家长的教育认知水平,让他们树立远大的自身教育和后代教育的目标,因地制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意识和科技水平。
家长的教育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和品行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家长文化程度高的,就能主动指导子女学习,中等文化程度的家长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和学习成绩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对于初等文化程度的家长来说,往往由于自身无力指导,而只能听任自便,并且我们在现实中发现,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道德水准与学生品德面貌存在着极大的关系。而我们所面对的农村家长多属于初等文化程度,甚至文盲。也就给我们农村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每一个人都身处于社会大家庭中,因此每个人都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也不例外,“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早过去了。“读书有什么用。现在连大学生工作都难找,不读书照样挣大钱。”在这种“读书无用论”的耳濡目染下,家长对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就不太重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正确的引导能让孩子形成对学习的正确认识,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与他们的家庭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学生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连小学一二年级的题目都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也只能任其自生自灭。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普遍,许多孩子自身的智力并没有任何问题,却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必要的指导,而进入了学困生的行列。
有些学生家长从事个体经营,忙于赚钱,也有家长确实是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你可以看到来接小孩放学的大部分都是爷爷、奶奶。在农村,大人们都出去打工了,有些父母甚至几年都不回家,留守在家的则是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尚未成年的孩子。爷爷、奶奶毕竟代替不了自己的亲爹妈,爷爷、奶奶只能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可他们却抚慰不了孩子寂寞的心灵,他们更加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
还有些家长宁肯把大把大把的时间放在打麻将、赌博上,也不愿多花一分钟辅导孩子写作业。试想,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哪里还有心思学习。
这些现象折射出农村教育生态,也许有所偏颇,但从中不难发现农村初中教育中某些方面的症结,让我们这些教育人去探讨和思索。
教育,应该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承担责任的发展共同体,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成长要依靠这三者的协同互动。可以说,只有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但如今的农村教育中却存在着严重的教育责任失衡的情况,社会与家庭将自身本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部分或全部推向学校,尤其是农村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校教育的被动,让学校教育显得力不从心,效果甚微。加上有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配合,学生往往变的狂妄自大,不屑一顾。教师不需要学生对自己的权威有所惧怕,但一定要对教师的人格敬畏,对教师的职业仰望,而现在农村有些独生子女的目中无人和自以为是恰恰印证了他们的无知和他们所受教育的缺陷。
与此同时,农村中优秀生源都通过八仙过海的方式去了城市念书,这里可以看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更重要的是是现在的家长对农村教师的信任度、向心力明显的减弱。在家长眼中,学得好是自己孩子聪明,学不好是老师无能。这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样,缺乏宏观和哲学的思考。这也导致了任何人都可以对农村教育指手画脚,在享受的生源明显比城市差一截的语境中,要取得跟城市学校一样的教育质量和发展前途对农村学校来说简直天方夜谭。于是在盲目的流言中,社会进一步扩大了农村学校的缺点,而把城市教育说的天花乱坠,家长选择城市学校也就变得顺理成章、无可抗拒。
这种现象的产生跟现在农村孩子的家长对子女的价值引导不无关系,其实他们的愿望是朴素和美好的: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跳出农门,不要再像他的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离开“他们的世界”,到城市里去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开始令人羡慕的城市生活。然而正是由于他们的价值引导,农村越来越多的出现了“空心村”,乡村的精神和文化因为缺乏传承已逐渐的荒漠,人才在此时没有反哺乡村的情景出现。所以,我们强烈的呼唤着:农村的孩子,什么时候为他们家乡的建设、发展出一份力?农村的孩子,什么时候会对滋养他成长的大地“眼中总含着泪”?这种思维的转变同样是在要求着众多农村家长思维的转变,也许这种转变对他们来说心里是那么的纠结和矛盾。
新农村建设必定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又与教育紧密相关,给农村教育一个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定位也许比千万个希望工程、雪中送炭更具价值意义,兹事甚大,关乎国家的未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教育的舞台很大,农村家长的教育认知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但愿我们的乡村教育实践能在这方面积极探索,谱写出新的农村教育新篇章。
注:该文为河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邢台市城乡教育差别的研究》研究成果
家长的教育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和品行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家长文化程度高的,就能主动指导子女学习,中等文化程度的家长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和学习成绩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对于初等文化程度的家长来说,往往由于自身无力指导,而只能听任自便,并且我们在现实中发现,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道德水准与学生品德面貌存在着极大的关系。而我们所面对的农村家长多属于初等文化程度,甚至文盲。也就给我们农村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每一个人都身处于社会大家庭中,因此每个人都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也不例外,“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早过去了。“读书有什么用。现在连大学生工作都难找,不读书照样挣大钱。”在这种“读书无用论”的耳濡目染下,家长对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就不太重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正确的引导能让孩子形成对学习的正确认识,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与他们的家庭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学生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连小学一二年级的题目都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也只能任其自生自灭。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普遍,许多孩子自身的智力并没有任何问题,却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必要的指导,而进入了学困生的行列。
有些学生家长从事个体经营,忙于赚钱,也有家长确实是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你可以看到来接小孩放学的大部分都是爷爷、奶奶。在农村,大人们都出去打工了,有些父母甚至几年都不回家,留守在家的则是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尚未成年的孩子。爷爷、奶奶毕竟代替不了自己的亲爹妈,爷爷、奶奶只能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可他们却抚慰不了孩子寂寞的心灵,他们更加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
还有些家长宁肯把大把大把的时间放在打麻将、赌博上,也不愿多花一分钟辅导孩子写作业。试想,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哪里还有心思学习。
这些现象折射出农村教育生态,也许有所偏颇,但从中不难发现农村初中教育中某些方面的症结,让我们这些教育人去探讨和思索。
教育,应该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承担责任的发展共同体,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成长要依靠这三者的协同互动。可以说,只有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但如今的农村教育中却存在着严重的教育责任失衡的情况,社会与家庭将自身本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部分或全部推向学校,尤其是农村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校教育的被动,让学校教育显得力不从心,效果甚微。加上有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配合,学生往往变的狂妄自大,不屑一顾。教师不需要学生对自己的权威有所惧怕,但一定要对教师的人格敬畏,对教师的职业仰望,而现在农村有些独生子女的目中无人和自以为是恰恰印证了他们的无知和他们所受教育的缺陷。
与此同时,农村中优秀生源都通过八仙过海的方式去了城市念书,这里可以看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更重要的是是现在的家长对农村教师的信任度、向心力明显的减弱。在家长眼中,学得好是自己孩子聪明,学不好是老师无能。这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样,缺乏宏观和哲学的思考。这也导致了任何人都可以对农村教育指手画脚,在享受的生源明显比城市差一截的语境中,要取得跟城市学校一样的教育质量和发展前途对农村学校来说简直天方夜谭。于是在盲目的流言中,社会进一步扩大了农村学校的缺点,而把城市教育说的天花乱坠,家长选择城市学校也就变得顺理成章、无可抗拒。
这种现象的产生跟现在农村孩子的家长对子女的价值引导不无关系,其实他们的愿望是朴素和美好的: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跳出农门,不要再像他的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离开“他们的世界”,到城市里去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开始令人羡慕的城市生活。然而正是由于他们的价值引导,农村越来越多的出现了“空心村”,乡村的精神和文化因为缺乏传承已逐渐的荒漠,人才在此时没有反哺乡村的情景出现。所以,我们强烈的呼唤着:农村的孩子,什么时候为他们家乡的建设、发展出一份力?农村的孩子,什么时候会对滋养他成长的大地“眼中总含着泪”?这种思维的转变同样是在要求着众多农村家长思维的转变,也许这种转变对他们来说心里是那么的纠结和矛盾。
新农村建设必定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又与教育紧密相关,给农村教育一个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定位也许比千万个希望工程、雪中送炭更具价值意义,兹事甚大,关乎国家的未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教育的舞台很大,农村家长的教育认知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但愿我们的乡村教育实践能在这方面积极探索,谱写出新的农村教育新篇章。
注:该文为河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邢台市城乡教育差别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