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中期,以“扬州八怪”为主的扬州画派,他们以大胆的创新精神,给萎糜的中国画坛注入了生机。然而清代晚期,由于盐运改道、运河失修、铁路兴起及上海开埠等原因,扬州画派逐渐为海上画派所代替。在这过程中,扬州画坛上却出现了著名画家陈崇光。他以沉雄浑厚的画风驰骋画坛数十年,使衰落的扬州画派又重现生机。
陈崇光(1838-1896年),原名 ,字崇光,后改字若木、栎生,号纯道人,江苏扬州人。初为雕花工,后为扬州名画家虞蟾弟子。二十岁前曾参加太平天国革命,随虞蟾同在天京(今南京)绘制壁画。在天京时,陈崇光奉命管理宋元古画,此间他勤奋临摹,艺事益进。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客寓皖中蒯氏家,又多见宋元名人真迹,得以认真观摩钻研,故此力追古人,画艺锐进。陈崇光工花鸟、人物、草虫、山水,尤长双钩花卉。此后他定居扬州,也曾到浙、沪等地卖画,画名日渐昭著,是一位由画工而进入文人画家行列的佼佼者。他的诗、书、画均有极深的造诣。其画风沉雄浑厚,力追古人。工诗,有《一沤吟馆选集》。光绪十三年(1887年),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来到扬州向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学花鸟。他对陈崇光极其推崇,誉其“沉雄浑厚”、“画双色花卉最著名”。海上巨擘吴昌硕誉其“笔法古严,妙意从草篆中流出”。今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收藏的《仿大痴秋山叠巘图》,就是他在光绪二年(1876年)的作品,从中可欣赏其高超的书画艺术。
陈崇光《仿大痴秋山叠巘图》,纵140厘米,横50厘米,纸本,水墨山水画。此图立意高古,构图雅致,运笔明洁秀润,气韵浓郁。所绘秋山层峦叠嶂,碧水环绕,草木华滋,深秋的景色跃然纸上,表现了锦绣江南的美丽景色。其近景乃一片拳石累累、层叠堆砌的丘坡,坡上几株老树杂木,前后穿插,俯仰峥嵘,曲尽其态。林下有一小屋,屋中无人,给人以空寂幽静之感。坡下碧波清溪,水光涟滟,更增加了生动灵秀的气氛。溪上有木桥一座,经此可达对岸。山势由此逶迤而上,蜿蜒曲折,连绵不绝。最后是高峰突起,远山隐约,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好像无限风光,凝聚在峰巅。画面右上角有作者题诗和题词,记述了作者对倪云林、黄公望、董其昌山水画艺术的向往和作画因缘。其诗云:“溪山曾是经行履,脱于云岚麝墨青。谁向倪黄问真际,眼前难得董华亭。”其词云:“丙子秋日薄游淮阴,与冠山兄共晨夕者匝月,论诸六法,获取实多,偶以佳楮属绘户,遂为大痴秋山叠巘图笔意,愧不值大雅一笑也。”题词中的“丙子”即清光绪二年(1876年),其中的“冠山兄”为淮安书画家赵冕。据考,赵冕,字冠山,清末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淮安山阳人(今淮安市楚州区),《续篡山阳县志》有其传。落款为“若木陈崇光”,上钤“葆素庵”起首章,下钤“崇光之印”白文印,“若木”朱文印。画左下钤“一沤吟馆”堂号印。
由题款得知,此画是作者旅居淮阴时所作,是年陈氏已三十八岁,是一件仿黄公望笔意的山水画作品。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老人,“元四家”之首,是中国山水画大师,所作《秋山叠巘图》层峦叠嶂,法度井然,是中国古代名画之一。此图虽是仿大痴《秋山叠巘图》,但已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参入己意,借古人技法来表现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创作理想。因此,此图是以黄公望的笔意为主,又融合“四王”之一王原祁的笔墨艺术,将原作中的山壑树石等造型方法融会贯通,按照自己的构图方式进行组合,追求平淡天真、空灵洒脱的风格,形成自家面目。在这幅画里,作者用笔干净利索,无轻浮之感,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用笔或有尖笔和秃毫,或用干笔皴擦,或用湿润的披麻皴,笔势潇洒而秀润,墨色透明而凝重。画中山石树木先用淡墨勾出轮廓,再用深浅不同的墨色,略微皴擦,长短披麻相参,分出阴阳向背,以增强山石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溪边树木,枯树用蟹爪,杂树用“介”字或“个”字点染勾叶,显得蓊密丰茂。中景小山用淡墨横点,再以重墨破醒,达到破醒的效果。这种纵横交错的用笔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在浓重的树叶对比下,山峦显得像白玉一样温润透明,溪水像明镜一样的清澈明亮,草木像刚沐过雨一样的清新秀润。所有这一切笔墨效果,都非常恰当地表现了作者所追求的那种超脱、空灵的精神境界。因此,此画较原作更加清润、明洁,高雅秀逸之气洋溢,金石书卷之气浓郁。
画上左下角有“京似审定”审定印和“沈京似小尹遭寇难后金石书画记”收藏印各一方。据此可知,此画曾经沈京似审定和收藏。据考,沈京似(1897-1988年),江苏淮安人,原籍浙江鄞县,为甬上望族,官宦世家,明代宰辅沈一贯和诗人沈明臣就是其祖先。其祖父沈敦兰,曾官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加布政使衔,驻节镇江。退职后于淮安购房置业,以为家焉。其中的蝴蝶厅造型奇特,保存完整,现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沈京似出生于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楚州区),成年后风流儒雅,名重一时,娶清末重臣李鸿章之兄、漕运总督李瀚章的曾孙女李仲明为妻。上世纪三十年代出任上海中孚银行副经理,住极司菲尔路,所住洋房就是太太李仲明的陪嫁。后因遭遇土匪绑架,为避寇难移居苏州。解放后任苏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江苏省博物馆审定委员。1953年又移居上海,任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特邀顾问,是美食家和文物收藏家,所主持编辑的《菜谱集锦》一书,影响很大。业余时间,喜爱书画和文物收藏,时常将文物捐赠于地方,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楚州博物馆都曾接受过他的捐赠。1988年因病住院,临终前还嘱咐家人,将家藏文物捐赠淮安,是一位对淮安有深厚感情的爱国民主人士。其“沈京似小尹遭寇难后金石书画记”收藏印是沈氏移居苏州后所治,在上海遭绑匪劫难后,沈氏将幸存下来的文物藏品重新整理审定,并治此印钤于书画之上。因此,此画见证了当时社会动乱的历史,是一件保存完好和流传有序的作品。
(责编:李禹默)
陈崇光(1838-1896年),原名 ,字崇光,后改字若木、栎生,号纯道人,江苏扬州人。初为雕花工,后为扬州名画家虞蟾弟子。二十岁前曾参加太平天国革命,随虞蟾同在天京(今南京)绘制壁画。在天京时,陈崇光奉命管理宋元古画,此间他勤奋临摹,艺事益进。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客寓皖中蒯氏家,又多见宋元名人真迹,得以认真观摩钻研,故此力追古人,画艺锐进。陈崇光工花鸟、人物、草虫、山水,尤长双钩花卉。此后他定居扬州,也曾到浙、沪等地卖画,画名日渐昭著,是一位由画工而进入文人画家行列的佼佼者。他的诗、书、画均有极深的造诣。其画风沉雄浑厚,力追古人。工诗,有《一沤吟馆选集》。光绪十三年(1887年),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来到扬州向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学花鸟。他对陈崇光极其推崇,誉其“沉雄浑厚”、“画双色花卉最著名”。海上巨擘吴昌硕誉其“笔法古严,妙意从草篆中流出”。今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收藏的《仿大痴秋山叠巘图》,就是他在光绪二年(1876年)的作品,从中可欣赏其高超的书画艺术。
陈崇光《仿大痴秋山叠巘图》,纵140厘米,横50厘米,纸本,水墨山水画。此图立意高古,构图雅致,运笔明洁秀润,气韵浓郁。所绘秋山层峦叠嶂,碧水环绕,草木华滋,深秋的景色跃然纸上,表现了锦绣江南的美丽景色。其近景乃一片拳石累累、层叠堆砌的丘坡,坡上几株老树杂木,前后穿插,俯仰峥嵘,曲尽其态。林下有一小屋,屋中无人,给人以空寂幽静之感。坡下碧波清溪,水光涟滟,更增加了生动灵秀的气氛。溪上有木桥一座,经此可达对岸。山势由此逶迤而上,蜿蜒曲折,连绵不绝。最后是高峰突起,远山隐约,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好像无限风光,凝聚在峰巅。画面右上角有作者题诗和题词,记述了作者对倪云林、黄公望、董其昌山水画艺术的向往和作画因缘。其诗云:“溪山曾是经行履,脱于云岚麝墨青。谁向倪黄问真际,眼前难得董华亭。”其词云:“丙子秋日薄游淮阴,与冠山兄共晨夕者匝月,论诸六法,获取实多,偶以佳楮属绘户,遂为大痴秋山叠巘图笔意,愧不值大雅一笑也。”题词中的“丙子”即清光绪二年(1876年),其中的“冠山兄”为淮安书画家赵冕。据考,赵冕,字冠山,清末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淮安山阳人(今淮安市楚州区),《续篡山阳县志》有其传。落款为“若木陈崇光”,上钤“葆素庵”起首章,下钤“崇光之印”白文印,“若木”朱文印。画左下钤“一沤吟馆”堂号印。
由题款得知,此画是作者旅居淮阴时所作,是年陈氏已三十八岁,是一件仿黄公望笔意的山水画作品。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老人,“元四家”之首,是中国山水画大师,所作《秋山叠巘图》层峦叠嶂,法度井然,是中国古代名画之一。此图虽是仿大痴《秋山叠巘图》,但已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参入己意,借古人技法来表现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创作理想。因此,此图是以黄公望的笔意为主,又融合“四王”之一王原祁的笔墨艺术,将原作中的山壑树石等造型方法融会贯通,按照自己的构图方式进行组合,追求平淡天真、空灵洒脱的风格,形成自家面目。在这幅画里,作者用笔干净利索,无轻浮之感,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用笔或有尖笔和秃毫,或用干笔皴擦,或用湿润的披麻皴,笔势潇洒而秀润,墨色透明而凝重。画中山石树木先用淡墨勾出轮廓,再用深浅不同的墨色,略微皴擦,长短披麻相参,分出阴阳向背,以增强山石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溪边树木,枯树用蟹爪,杂树用“介”字或“个”字点染勾叶,显得蓊密丰茂。中景小山用淡墨横点,再以重墨破醒,达到破醒的效果。这种纵横交错的用笔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在浓重的树叶对比下,山峦显得像白玉一样温润透明,溪水像明镜一样的清澈明亮,草木像刚沐过雨一样的清新秀润。所有这一切笔墨效果,都非常恰当地表现了作者所追求的那种超脱、空灵的精神境界。因此,此画较原作更加清润、明洁,高雅秀逸之气洋溢,金石书卷之气浓郁。
画上左下角有“京似审定”审定印和“沈京似小尹遭寇难后金石书画记”收藏印各一方。据此可知,此画曾经沈京似审定和收藏。据考,沈京似(1897-1988年),江苏淮安人,原籍浙江鄞县,为甬上望族,官宦世家,明代宰辅沈一贯和诗人沈明臣就是其祖先。其祖父沈敦兰,曾官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加布政使衔,驻节镇江。退职后于淮安购房置业,以为家焉。其中的蝴蝶厅造型奇特,保存完整,现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沈京似出生于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楚州区),成年后风流儒雅,名重一时,娶清末重臣李鸿章之兄、漕运总督李瀚章的曾孙女李仲明为妻。上世纪三十年代出任上海中孚银行副经理,住极司菲尔路,所住洋房就是太太李仲明的陪嫁。后因遭遇土匪绑架,为避寇难移居苏州。解放后任苏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江苏省博物馆审定委员。1953年又移居上海,任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特邀顾问,是美食家和文物收藏家,所主持编辑的《菜谱集锦》一书,影响很大。业余时间,喜爱书画和文物收藏,时常将文物捐赠于地方,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楚州博物馆都曾接受过他的捐赠。1988年因病住院,临终前还嘱咐家人,将家藏文物捐赠淮安,是一位对淮安有深厚感情的爱国民主人士。其“沈京似小尹遭寇难后金石书画记”收藏印是沈氏移居苏州后所治,在上海遭绑匪劫难后,沈氏将幸存下来的文物藏品重新整理审定,并治此印钤于书画之上。因此,此画见证了当时社会动乱的历史,是一件保存完好和流传有序的作品。
(责编: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