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然天成 秀逸豪放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o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荃(1624-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顺治九年(1652年)探花,授编修,累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土、礼部侍郎,卒谥文恪。他工书法,宗法米芾、董其昌,是康熙年间最重要的书家之一。
  沈荃与董其昌是同乡,自幼即倾慕董书,并以之为其书学的基础,极得董书的笔法特点与风神。爱好董其昌书法的康熙帝曾向其学习书法,或者说是他专习董书而影响到康熙皇帝。据记载,在康熙皇帝向他学习书法时,他每每能够“下笔即指其弊,兼析其由”。对此,康熙皇帝曾说:“朕初学书,宗敬(沈宗敬)之父荃实侍,屡指陈得失,至今每作书,未尝不思荃之勤也。”据《清史稿》载:“圣祖尝召入内殿赐坐,论古今书法。凡制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铭,辄命荃书之。或自作大书,命题其后。每侍圣祖书,下笔即指其弊,兼析其由,圣祖深嘉其忠益。所赐御书、凤管、蹄、貂袭、文绮、茗馔之属,至不可胜纪。其以是名动天下,与赵孟、董其昌相埒。”他的楷书,结字却以欹侧中求平正为主要特点,且行距颇疏,笔法温润,是从董书中继承、演化而来;他的行书,大体如楷书的行化,或参以米书纵逸丰姿的特点;他的草书虽说是临怀素草法,其实仍是董其昌小行草书的典型面貌。今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收藏的沈荃临米芾行书诗轴,就是他代表性的书法作品。
  《临米芾行书诗轴》,绫本,纵110厘米,横72厘米,立轴,上书米芾《重九会郡楼》七言诗一首。其诗曰:“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舡,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中国传统之佳节,是日秋高气爽,黄菊红茱,竞相怒放。一些文人学士,纷至沓来,名流云集,群贤毕至。他们诗词唱和,酒宴琴歌,论诗作画,品茗赏菊。米芾一时兴起,挥毫濡墨,创作此千古名篇,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重老的习俗。此幅亦在同样的背景下,也是为重九佳节而创作。故笔法潇洒,节奏明快,用墨浓淡相间,枯实互应,结体长于易位,清劲挺拔,章法或大或小,错落有致,笔势成熟稳健,收放自如,线条自由奔放,却得浑然天成、秀逸豪放之美。此幅虽是临米芾书作,但已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吸取米书纵逸丰姿的特点,再加上自己对书法的造诣和理解,使之达到艺术上的升华。看似侧重形式上的表现,但秀雅之中已具神韵。或飘逸清劲、或圆浑厚重的点画,加以隽拔灵秀的结字和气韵畅融之章法,说明晚年的沈荃已基本上摆脱了以生拙为取向、以欹侧求平正的董书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落款为“甲子秋八月临米学士为梅公年翁。沈荃”,此“甲子”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此时作者已六十一岁高龄,是其晚年的作品。也就是在此后不久,作者即驾鹤西去,故而笔墨老辣,秀逸苍劲。下钤“沈荃之印”朱文印、“宗卿宫詹学士”长方印。
  此幅上有收藏者篆额,上书“沈文恪公墨宝”六个篆字,其篆古拙苍秀,金石气味浓郁,落款为“南徐仲子篆”。右有收藏者题诗,诗中赞美了此幅作品,也赞美了沈荃的书品和人品。其诗曰:“三百季来几沧桑,鹅绫墨气尚含芳。米颠豪放思翁秀,融入毫端类凤翔。翰院清华垂直臣,民生利弊剀课陈。衡文一代摧宗匠,片羽流光笔有神。”落款为“己亥九秋手装,赋七绝二章志之,南徐戴中子题”。此“己亥九秋手装”为1959年深秋装裱,此“南徐戴中子”,即戴仲秋。据考,戴仲秋,号南徐仲子,江苏淮阴人。一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文革”动乱,是一位在动乱年代仍热心书画收藏的地方人士,一生收藏了大量书画作品。后随子女移居于江苏镇江,于“文革”后期病故。病故后子女将其收藏悉数捐赠淮安市博物馆,在保护地方历史文化方面作出了出色成绩。此图上有他的装裱题记和题诗,说明此幅曾经戴仲秋装裱和收藏,是一件历经劫难而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物,故而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品。(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7月21日,“第九届南戴河荷花艺术节暨星光大道明星走进南戴河”盛装开幕之际,“名人名画展”亦在南戴河中华荷园咏荷馆隆重举办。  荷风莲韵,翰墨飘香。一幅幅宁静致远的咏莲画,一幅幅暗香浮动的牡丹图,一幅幅惟妙惟肖的油画作品,在古典音乐的悠扬声中愈加熠熠生辉。走进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中华荷园咏荷馆,徜徉其中,时时体会到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感受,艺术之美,凝重深厚,儒雅大气,凝聚着人们对诗情画意的欣赏追求。 
期刊
“哐!底座闷哼一声,本次春拍首个一锤子买卖在贵州达成。付清26万后,某先生喜笑颜开地接过了第一件战利品—一瓶1966年产的贵州茅台。  如果仅仅从上个月许多针对性很强的报道来看,本次春拍不失为成千上万场“喜创新高”的拍卖会中的一员。实际上,精品仍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北京荣宝,一上来就抖出了齐白石的《荷塘春秋》和张大千的《玉簪花》—两位泰斗之作品,对于每场拍卖会来说,已经是赵本山、宋祖英之于春
期刊
阳春三月,正是外出的好时节,爱好美玉的我,每逢周末,必去古玩市场看玉—“淘”一“淘”,“赏”一“赏”。  我之玩玉,只入不出,前些年还比较自在,因当时玉价虽已不菲,但还能接受,然而随着近年来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火爆,玉价飞涨,于是给自己定下了只看不买的纪律。故每每手捧美玉,几番徘徊,度囊中之羞涩,回首流连再三,终顿足不顾而去。  然“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因此偶尔还是难忍心头之好而小有所得。每得一
期刊
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可谓争奇斗艳,无论是青花的淡描雅致,还是五彩的姹紫嫣红,都无时无刻不向世人展示那美妙的身姿,诉说那令人心动的美丽传说。在众多种类中,“釉里红”作为中国瓷坛的一枝奇葩,以其红白相映的独特魅力受到青睐,历来被视为瓷中珍品。  山东博物馆藏有一件明洪武官窑釉里红缠枝花卉碗(见图1)。碗高10厘米,口径20.3厘米,口微撇,深腹,圈足。碗体内外均施釉,纹饰以釉里红彩描绘。碗外壁绘缠枝牡丹
期刊
堆塑瓷瓶是我国宋代时长江下游地区流行的一种有堆贴塑内容的特殊的随葬明器,其典型特征为在主体罐的上部堆贴着飞鸟瑞兽、门阙楼阁、仙佛人像、乐伎杂耍等雕像。堆塑瓷瓶造型独特,雕饰复杂,形态各异。到了元代,造型逐渐简单直至衰落,分布范围小。堆塑瓷瓶将各种丧葬明器浓缩于一身,并组合为一有机的整体,集中了大量的丧葬信息,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历史研究价值以及收藏价值。    一、堆塑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据唐
期刊
2011年7月23日,首届中国青州艺术博览会召开,收藏天下数字频道、山东电视台鉴宝栏目等众多媒体参加,文化部艺术品评估鉴定委员会主任王立军、毛晓沪、夏天星等专家亲临现场鉴宝。笔者有幸将收藏多年的两枚古钱“西周”、“六铢”带到现场请专家对此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均为真品,并出具了三位著名专家签名的鉴定证书。  作为一名普通的古钱收藏爱好者,能拥有两枚上档次、较为珍贵的古钱,笔者倍感荣幸与自豪,兴奋之情溢
期刊
素肌玉骨、沉静典雅的青花瓷器自从元代成熟以来,就广受中外消费者的欢迎,而将青花装饰工艺与其他釉下或釉上装饰方法结合一体也一直是制瓷工匠们探索的内容之一,也因此出现了一些与青花有关的瓷器品种。现将其中的一部分介绍於下:    青花釉里红  是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烧成温度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有差异,因此将二者施于一器并非易事。青花釉里红工艺始于
期刊
PV君是日本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老一代著名的中国古钱收藏大家,曾不惜重金收集大量中国珍稀古钱,因起步早,藏家少,斩获颇丰,但瑕不掩瑜,当然也会有少量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之处,现据拍卖公司彩照,略加评点,不妥之处,敬请商榷。  1.木胎包金贝:此贝笔者曾集得一枚,其含金成色与其相近,形状不同,大约为春秋后期之物,但是否木胎,颇可商榷,以木胎包金之贝币,尚闻所未闻。笔者所藏之品,包金外观尚好,内胎却已
期刊
笔者于数年前在一藏友家中串门时,有幸见到一枚折十型的“大辽天庆”大钱,此钱的详细出处已无从可考。据该藏友介绍,此折十大钱得自于四川省内江市自发形成的古玩钱币市场,为一走乡串户的钱贩所售。当时原钱的主人正欲将此钱与另一位藏友交换第一套旧版人民币,因相商未达成一致而搁浅,后被笔者毫不犹豫地用数十张第一套旧版人民币将这枚折十型“大辽天庆”大钱换下。  这是一枚开门见山的“大辽天庆”折十型大钱,其钱青铜材
期刊
士标,清代书画家,安徽休宁人,与渐江、孙逸、汪   之瑞为“新安派四大家”(即海阳四家)。《仿各家山水册》,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艺术成就。细细观赏这套山水册,如皴法、树法、点苔法、没骨法等技法,可以看出查士标正是在深厚的艺术传统基础上,将自己的心灵与自然景物交融,匠心独运,乘兴点化出不同凡响的作品来,从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  《仿各家山水册》,纸本,共十开,仿十大家画法,每幅纵22厘米,横17厘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