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叶小红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per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冷得直哆嗦,你们愿意把自己的外套借给她穿吗?”这是有关专家在进行一项相关心理测验时向幼儿提出的一个问题,当时,半天都没一个孩子说话,班上的教师只好点名让孩子回答。第一个孩子说:“病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会生病的,我妈妈就得花钱了。”第二个孩子说:“我妈妈不让的,我妈妈会打我的。”第三个孩子说会弄脏的,第四个孩子则说会弄丢的……经统计,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各种理由,拒绝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穿。在场的一位幼儿园教师纳闷了,她有所不甘,将问题改为“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得哭了,你正在吃早点,你该怎么做呢”,然后去问自己4岁的儿子。尽管再三启发,儿子还是十分干脆地回答:“不给!”妈妈继续开导:“可是,那个小朋友都饿哭了呀!”儿子竟回答道:“他活该!”
  上述案例来自媒体报道,折射出来的是幼儿同情心缺失的问题,应该说这并不是一个特例。学者、教师和家长在担忧之余,不免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归因。除了与社会道德滑坡、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等外部环境因素有关外,大家认识到,幼儿教育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有人认为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导致孩子缺乏与同伴分享学习的机会;也有人认为是独二代父母的教育观念出了问题,他们只关注孩子的智育,不重视孩子的情感和道德教育;还有人认为是当今幼儿园情感教育缺失所致,因此建议幼儿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以系统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和助人行为。
  这里反映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情感教育到底该如何实施?是通过显性课程来实现,还是通过隐性课程来渗透?新近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把“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幼儿感到温暖和愉悦”列为考量幼儿园教师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这其实就说明,教师在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的同时,还应努力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从这个角度看,情感教育应是一种隐性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适宜的情感教育可为教学、游戏、生活等活动创造积极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各类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强调情感教育重要并不是一定要设计专门的情感教育课程来体现,有时刻意而为的情感教育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相反,在日常的师幼互动中,适时、适地、无痕渗透的情感教育可能效果更佳。笔者曾在某幼儿园观摩了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教师的半日活动,发现良好的师幼互动产生了许多情感教育的契机。
  镜头一:早晨,教师面带微笑向每一位来园的孩子微微鞠躬并真诚地说上一句“××小朋友,欢迎你”。这种场景我们似乎只在乘飞机时遇到过,而这里的孩子却能天天得到这种贵宾般的礼遇。这个简单的互动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受尊重,并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和礼貌待人。
  镜头二:语言活动开始了,孩子们依然很兴奋。教师说:“今天老师的嗓子有点哑,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部分孩子都说“感冒了”,但有一个孩子轻声说“因为我们不听话”。教师的本意是想提醒孩子们在季节转换时节要注意预防感冒,但这个孩子的回答却启发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是的,老师今天确实是感冒了,嗓子有点疼,所以讲话声音可能会比平时轻些,希望大家能体谅我、照顾我。”话音刚落,活动室很快就安静了下来。但过了一会儿,几个平日里好动的孩子又嬉笑打闹起来,干扰了学习秩序。教师见状,走到他们身边轻轻地对他们说道:“你们看,××小朋友很安静,老师知道她在默默地照顾我,可是有的小朋友好像忘了生病的时候老师是怎么照顾他的了。”就这么几句话,就让孩子们明白了为什么要将心比心体谅、关心他人的道理了。
  镜头三: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求孩子们互相为小伙伴的画设计一个漂亮的边框,并把这些画作为毕业时相互赠送的礼物。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大多数孩子都认真构思、细致描画起来,但有个别孩子怎么也安静不下来,甚至干扰了他人的活动。此时,教师用平和的语调说道:“××小朋友画得好认真,我知道他想把小伙伴的画装饰得更漂亮些。认真画的小朋友,说明心里装着别人。”短短的几句话不仅让吵闹的孩子看到了学习的榜样,也让守纪的孩子得到了口头嘉奖,并促使他们在正向的行为和积极的情感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
  我们常常有一种惯性思维,那就是看到某方面教育有缺失或要强调某方面教育时,就会想到要开发这方面的课程。其实,有些教育完全可以在日常活动中无声地进行。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更有利于幼儿同情心和爱心的培养,当然,这需要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体现更多的智慧,付出更多的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13)
其他文献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园采用情感专题活动提高幼儿的情绪能力初见成效。在情感专题活动中,我园围绕培养一种情感品质或能力为幼儿选择和创设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综合性活动,启发幼儿在情境中积极实践、充分体验,并用归因提炼等方法形成策略,加以运用。情感专题活动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幼儿的情绪事件,如同伴冲突、受到教师批评、需要未得到满足等。与以往幼儿园情感教育大多以说教灌输为主相比,我们
走进我班的“休闲小站”,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在下飞行棋时无需等到骰子掷到数字“6”“飞机”才起飞,而是掷到“4”就可起飞。你可别奇怪,这是我班自定的下棋规则——“4”点出发,骰子也是自制的。  那天,我和安安等三个孩子一起下飞行棋。第一轮,我和另两个孩子相继投到了骰子上的数字“6”,“飞机”顺利起飞。只有安安一直没投到数字“6”,他所有的棋子都在原地不能动,安安一脸无奈。  第二轮,安安还
很早以前读卡伦·荷尼的《自我的挣扎》一书,书中有一句话至今还记得:人无需硬教橡籽长成橡树,只要有适宜的环境,它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成长为橡树。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要让橡籽成长为橡树,我们只需提供适合它成长的环境就足够了,而无需硬要教它如何成长。换句话说,要让橡籽成长为橡树就要按照橡籽的成长规律办事,千万不要做那种违背规律的揠苗助长的蠢事。  这个道理同样也适合学前教育。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橡籽,
编者按:图画书是促进幼儿语言和读写能力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将图画书阅读等同于看图讲述。将图画书阅读教学等同于故事教学。那么,图画书阅读教学与故事教学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在图画书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幼儿什么样的核心经验?本期“儿童前阅读核心经验研究专辑”将全面梳理幼儿图画书阅读的“前阅读”核心经验及其发展阶段。并提供有关幼儿“前阅读”核心经验培养的教育建议。同时对两个不同类型的图画书
吃过早餐后,小班幼儿纷纷进入美工区、益智区、建构区、娃娃家等区域活动。刚开始,慧慧选的是建构区,但不一会儿,她就转身离开建构区走向娃娃家。我见状马上提醒她回到建构区去。她停下脚步,好像迟疑了起来。但等我一走开。她又悄悄地溜进了娃娃家。班上好几个孩子来“告状”,说慧慧又跑到娃娃家去玩了。  平时有事没事。慧慧就喜欢往娃娃家跑,每路过一次都要蹲在那里玩一会儿,家长来接她时也要跑过去玩一会儿。接到孩子的
原方案的取材和幼儿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幼儿再现经验和获得真切的体验。但是,活动内容安排得多并不代表活动丰富,也并不能说明活动开展充分。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我们要认清活动性质,找准活动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使活动过程在目标的指导下合情合理地开展。  我认为认识春联是一种经验再现和看“图”说话的活动。围绕这一定位,我们首先可以质疑幼儿究竟能够“探索”出多少春联的秘密。原方案中有好几个环节涉及春联的“小秘密”
故事《金鸡冠的公鸡》情节简单但很生动,在重复中逐步递进,动物形象诙谐有趣,很受幼儿喜爱。不过,它篇幅长,画面多(有15幅图),作为大班集体教学活动的材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在组织该故事的集体阅读活动时,运用开放的教学策略,为幼儿的主动参与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师幼共同经历了一个有趣又有效的教学过程,从而提升了本次活动的价值。    一、个体阅读与合作阅读相结合    〔教学片断〕  1.师:今天
一、项目的背景    施瓦因哈特、巴尼斯和韦卡特的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成长的外部环境是其大脑突触联结数量和复杂性的主要成因(Schweinhart, Barnes
由OMEP巴西委员会承办的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2012年工作会议和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7月17~21日在巴西大坎普市举行。下面是有关这两个会议情况的报告。  一、2012年年度工作会议  OMEP年度工作会议于2012年7月17~18日举行。OMEP主席英格里德·塞缪尔森(Ingrid P. Samuelsson)教授、负责OMEP五大洲地区事务的5位副主席、财务部长和来自19个国家和地
小学附设学前班在农村很常见,但随着学前教育“去小学化倾向”的行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学前班这种学前教育形式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目前,已有不少地区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取缔了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其他一些地区虽然暂时还未采取行动,但也对小学附设学前班的质量产生了疑问,大家的质疑多集中在“硬件差”“教师缺”“课程和教学方面小学化严重”等问题上。  去年8月,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在四川省五个县的30所农村学前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