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冷得直哆嗦,你们愿意把自己的外套借给她穿吗?”这是有关专家在进行一项相关心理测验时向幼儿提出的一个问题,当时,半天都没一个孩子说话,班上的教师只好点名让孩子回答。第一个孩子说:“病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会生病的,我妈妈就得花钱了。”第二个孩子说:“我妈妈不让的,我妈妈会打我的。”第三个孩子说会弄脏的,第四个孩子则说会弄丢的……经统计,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各种理由,拒绝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穿。在场的一位幼儿园教师纳闷了,她有所不甘,将问题改为“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得哭了,你正在吃早点,你该怎么做呢”,然后去问自己4岁的儿子。尽管再三启发,儿子还是十分干脆地回答:“不给!”妈妈继续开导:“可是,那个小朋友都饿哭了呀!”儿子竟回答道:“他活该!”
上述案例来自媒体报道,折射出来的是幼儿同情心缺失的问题,应该说这并不是一个特例。学者、教师和家长在担忧之余,不免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归因。除了与社会道德滑坡、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等外部环境因素有关外,大家认识到,幼儿教育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有人认为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导致孩子缺乏与同伴分享学习的机会;也有人认为是独二代父母的教育观念出了问题,他们只关注孩子的智育,不重视孩子的情感和道德教育;还有人认为是当今幼儿园情感教育缺失所致,因此建议幼儿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以系统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和助人行为。
这里反映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情感教育到底该如何实施?是通过显性课程来实现,还是通过隐性课程来渗透?新近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把“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幼儿感到温暖和愉悦”列为考量幼儿园教师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这其实就说明,教师在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的同时,还应努力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从这个角度看,情感教育应是一种隐性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适宜的情感教育可为教学、游戏、生活等活动创造积极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各类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强调情感教育重要并不是一定要设计专门的情感教育课程来体现,有时刻意而为的情感教育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相反,在日常的师幼互动中,适时、适地、无痕渗透的情感教育可能效果更佳。笔者曾在某幼儿园观摩了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教师的半日活动,发现良好的师幼互动产生了许多情感教育的契机。
镜头一:早晨,教师面带微笑向每一位来园的孩子微微鞠躬并真诚地说上一句“××小朋友,欢迎你”。这种场景我们似乎只在乘飞机时遇到过,而这里的孩子却能天天得到这种贵宾般的礼遇。这个简单的互动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受尊重,并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和礼貌待人。
镜头二:语言活动开始了,孩子们依然很兴奋。教师说:“今天老师的嗓子有点哑,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部分孩子都说“感冒了”,但有一个孩子轻声说“因为我们不听话”。教师的本意是想提醒孩子们在季节转换时节要注意预防感冒,但这个孩子的回答却启发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是的,老师今天确实是感冒了,嗓子有点疼,所以讲话声音可能会比平时轻些,希望大家能体谅我、照顾我。”话音刚落,活动室很快就安静了下来。但过了一会儿,几个平日里好动的孩子又嬉笑打闹起来,干扰了学习秩序。教师见状,走到他们身边轻轻地对他们说道:“你们看,××小朋友很安静,老师知道她在默默地照顾我,可是有的小朋友好像忘了生病的时候老师是怎么照顾他的了。”就这么几句话,就让孩子们明白了为什么要将心比心体谅、关心他人的道理了。
镜头三: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求孩子们互相为小伙伴的画设计一个漂亮的边框,并把这些画作为毕业时相互赠送的礼物。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大多数孩子都认真构思、细致描画起来,但有个别孩子怎么也安静不下来,甚至干扰了他人的活动。此时,教师用平和的语调说道:“××小朋友画得好认真,我知道他想把小伙伴的画装饰得更漂亮些。认真画的小朋友,说明心里装着别人。”短短的几句话不仅让吵闹的孩子看到了学习的榜样,也让守纪的孩子得到了口头嘉奖,并促使他们在正向的行为和积极的情感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
我们常常有一种惯性思维,那就是看到某方面教育有缺失或要强调某方面教育时,就会想到要开发这方面的课程。其实,有些教育完全可以在日常活动中无声地进行。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更有利于幼儿同情心和爱心的培养,当然,这需要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体现更多的智慧,付出更多的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13)
上述案例来自媒体报道,折射出来的是幼儿同情心缺失的问题,应该说这并不是一个特例。学者、教师和家长在担忧之余,不免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归因。除了与社会道德滑坡、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等外部环境因素有关外,大家认识到,幼儿教育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有人认为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导致孩子缺乏与同伴分享学习的机会;也有人认为是独二代父母的教育观念出了问题,他们只关注孩子的智育,不重视孩子的情感和道德教育;还有人认为是当今幼儿园情感教育缺失所致,因此建议幼儿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以系统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和助人行为。
这里反映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情感教育到底该如何实施?是通过显性课程来实现,还是通过隐性课程来渗透?新近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把“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幼儿感到温暖和愉悦”列为考量幼儿园教师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这其实就说明,教师在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的同时,还应努力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从这个角度看,情感教育应是一种隐性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适宜的情感教育可为教学、游戏、生活等活动创造积极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各类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强调情感教育重要并不是一定要设计专门的情感教育课程来体现,有时刻意而为的情感教育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相反,在日常的师幼互动中,适时、适地、无痕渗透的情感教育可能效果更佳。笔者曾在某幼儿园观摩了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教师的半日活动,发现良好的师幼互动产生了许多情感教育的契机。
镜头一:早晨,教师面带微笑向每一位来园的孩子微微鞠躬并真诚地说上一句“××小朋友,欢迎你”。这种场景我们似乎只在乘飞机时遇到过,而这里的孩子却能天天得到这种贵宾般的礼遇。这个简单的互动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受尊重,并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和礼貌待人。
镜头二:语言活动开始了,孩子们依然很兴奋。教师说:“今天老师的嗓子有点哑,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部分孩子都说“感冒了”,但有一个孩子轻声说“因为我们不听话”。教师的本意是想提醒孩子们在季节转换时节要注意预防感冒,但这个孩子的回答却启发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是的,老师今天确实是感冒了,嗓子有点疼,所以讲话声音可能会比平时轻些,希望大家能体谅我、照顾我。”话音刚落,活动室很快就安静了下来。但过了一会儿,几个平日里好动的孩子又嬉笑打闹起来,干扰了学习秩序。教师见状,走到他们身边轻轻地对他们说道:“你们看,××小朋友很安静,老师知道她在默默地照顾我,可是有的小朋友好像忘了生病的时候老师是怎么照顾他的了。”就这么几句话,就让孩子们明白了为什么要将心比心体谅、关心他人的道理了。
镜头三: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求孩子们互相为小伙伴的画设计一个漂亮的边框,并把这些画作为毕业时相互赠送的礼物。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大多数孩子都认真构思、细致描画起来,但有个别孩子怎么也安静不下来,甚至干扰了他人的活动。此时,教师用平和的语调说道:“××小朋友画得好认真,我知道他想把小伙伴的画装饰得更漂亮些。认真画的小朋友,说明心里装着别人。”短短的几句话不仅让吵闹的孩子看到了学习的榜样,也让守纪的孩子得到了口头嘉奖,并促使他们在正向的行为和积极的情感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
我们常常有一种惯性思维,那就是看到某方面教育有缺失或要强调某方面教育时,就会想到要开发这方面的课程。其实,有些教育完全可以在日常活动中无声地进行。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更有利于幼儿同情心和爱心的培养,当然,这需要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体现更多的智慧,付出更多的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