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胰岛素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mour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雷德里克·班廷(Frederick Banting)和查尔斯·贝斯特(Charles Best)在多伦多大学首次发现胰岛素。

  这里有两个故事,一个孩子、一位老人,相距100年。
  1922年1月,14岁的男孩伦纳德·汤普森(Leonard Thompson)注射了第一针胰岛素。胰岛素刚刚于前一年被发现,在他之前,糖尿病患者寿命通常都很短,大多数病人会在一两年的时间里死于各种急性并发症。
  这个当时体重不到30公斤、奄奄一息的孩子,后来健康地活了13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他的存活时间远远超过胰岛素诞生前的其他类似患者。
  上海阿姨柴菊梅今年70岁,波浪卷短发,化淡妆,每天忙着社区工作或是参加病友小组的活动。20年前在毫無症状的情况下柴阿姨接受了一次社区糖尿病筛查,血糖指标高得惊人。如果不接受治疗,糖尿病患者会在患病10年后出现并发症,而柴阿姨20年间因为接受了规范的药物和胰岛素治疗,继续着自己精彩的生活。
  100年,世界经历巨变。在所有的巨变中,糖尿病从一种迅速致死的绝症变成可控、可治的常见病、慢性病是其中值得书写的一个。
  胰岛素100年的故事,是人类医学发展的缩影,是人的生命价值一步步受到重视的历程,从更深的视角看,是人类社会自我觉醒、挑战极限的过程。胰岛素100年的故事将继续激励医学的发展,哪怕是在最艰难的时刻。

一名兼职教师的伟大实验


  早上起床,收拾停当,柴菊梅打开自己的胰岛素包,熟练地做好准备,在自己的腹部注射胰岛素。这个动作每天两次,从2015年坚持到现在。“其实2015年以前医生就建议我注射胰岛素,但当时我有很多顾虑。一个是怕痛,一个是觉得麻烦。后来医生反复教育,我才接受了。我现在血糖控制得很好,打针也没那么可怕,关键是只要坚持治疗,吃东西也能比过去宽松一些。”说到这里,上海阿姨柴菊梅像个孩子一样放低声音透露她的秘密:“我可爱吃甜食了,现在少吃点,但还是能吃。”
  今天,全世界无数糖尿病患者因为规范注射胰岛素而重新拥有自由的生活。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胰岛素的发现充满着“戏剧性”。
  中国人说“有志者事竟成”。在胰岛素的发现上,执着精神和充满偶然性的“好运”一起发挥了作用。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过去被称为“世界糖尿病日”。这个日子来自于加拿大人弗雷德里克·班廷(Frederick Banting)的生日,而他就是在发现胰岛素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那个人。
左图:1923年,奥古斯特·克罗和玛丽·克罗将提取和纯化技术从加拿大带回丹麦。右图:早期的胰岛素注射器。

  班廷的人生并不算顺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没能好好完成医学学业,战后他来到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担任兼职教师。1920年11月,班廷要为他的一堂糖尿病课做准备,但其实他自己还有很多问题没搞清楚,为此必须翻阅大量的资料备课。
  糖尿病是一种早已被认识的疾病,而糖尿病与胰岛之间的关联,也已经在19世纪被揭示。生理学家认为胰岛能分泌一种未知的内分泌物来调节糖代谢,此后,这种内分泌物有了名字——胰岛素。
  问题是,此前的科学家没有找到让胰岛素变成可以用来治疗患者的药物的方法,他们曾尝试让患者直接口服动物的胰脏,但没有取得治疗效果。
  看了各种各样的文章后,班廷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结扎狗的胰导管,待其腺泡萎缩只余胰岛后,分离内分泌物用来给患者注射,从而治疗糖尿病。
  有了想法,班廷还需要通过实验去实现它。
  1921年,班廷找到自己母校多伦多大学研究糖代谢的专家麦克劳德教授,因为所需的条件并不算太复杂,听了班廷的设想,麦克劳德决定为他提供实验室,并派贝斯特作为实验助手。
  他们把从实验狗身上获得的胰岛素注射给一只患糖尿病的狗,药物在病狗的身上起效了。接下来他们从屠宰场找到牛胰脏提取胰岛素给糖尿病狗注射,也取得了成功。
  动物身上成功了,人身上呢?这里不得不赞叹班廷和贝斯特的勇气,他们给自己注射了刚刚发现的胰岛素,完成了“人体试验”。
  为班廷提供试验条件的麦克劳德,这时候看到了胰岛素激动人心的前景,开始更加规范地研究并寻求与药厂合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胰岛素已在世界各地的医院使用,取得空前的成效。
早期胰岛素产品。

  1923年,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颁给了班廷和麦克劳德,为这项研究做出贡献的还有贝斯特和生化学者柯利普,他们分享了诺贝尔奖奖金。
  也正是在这年,第一瓶胰岛素在美国正式上市,接下来的几年,胰岛素被带到欧洲各国进行批量生产。各家企业用各自的方法改进胰岛素的生产工艺、提高纯度、增加产量,为更多人用上这个伟大的产品而努力。

从稀缺“神药”到普通人都能用上


  有胰岛素和没有胰岛素的世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组数据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1913年,10岁时确诊为1型糖尿病患儿,平均预期寿命是11.5岁。到了1945年,同样是10岁时确诊1型糖尿病的患儿,他们的平均预期寿命是45岁。而2015年,还是10岁时确诊的1型糖尿病患儿,预期寿命是69岁。
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
动物胰岛素的原料是牛和猪的胰脏。

  胰岛素补充是1型糖尿病唯一的治疗方法,因此这组数据可以直接反映出胰岛素治疗如何延长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命。
  胰岛素的确神奇,但以最初的生产能力,这种“神药”太少了,不是每个患者都能用上。
  最初的几年,2吨动物腺体只能生产出226克胰岛素,这样的生产效率显然不能满足患者治疗的需要。除了产量太低,第一代胰岛素还有严重的副作用,如疼痛和过敏反应。
  各国药企都在想办法解决产量和质量这两个关键问题。其中奥古斯特·克罗(August Krogh)和玛丽·克罗(Marie Krogh)1923年将提取和纯化技术从加拿大带回丹麦。此后,诺和诺德及其前身公司开始胰岛素的商业化生产。诺和诺德后来成为胰岛素迭代创新重要的推动企业之一。1925年,诺和诺德发明第一款简化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的注射器系统——“Novo注射器”。
  第一代胰岛素是动物胰岛素,来源于牛和猪,最明显的缺点是作用时间短,病人每天要多次注射。另一个缺点是纯度不够,一些患者使用后会发生过敏反应。一篇上世纪60 年代早期的文献综述报告显示,在所有接受动物源性胰岛素的患者中,5%-10% 表现出某种过敏反应。
  上世纪70年代,各家企业都在尽力研发副作用更小的动物胰岛素,像诺和诺德推出的单组分胰岛素,副作用比之前的动物胰岛素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过敏反应的发生,显著减少了抗体的产生,患者使用会更加安全。
  但不管怎样,动物胰岛素还是存在比较大的缺陷,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朱大龙教授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介绍:“胰岛素治疗的目标是模拟人体正常的胰岛素分泌曲线,维持住血糖水平。按照这个理论,如果给病人补充人胰岛素,那么效果应该是最好的。”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朱大龙教授。

  但问题是如何获得人胰岛素呢?
  一开始,甚至有人从人类尸体中获得胰岛素。直到1980 年,随着重组DNA 技术的出现,人胰岛素终于被成功研發出来,被称为第二代胰岛素,胰岛素治疗真正迈入了安全、方便的时代。人胰岛素可以在25摄氏度的环境中保存,不需要像动物胰岛素一样冷藏。更重要的是,人胰岛素用量比动物胰岛素用量平均减少30%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相对安全而高产的人胰岛素,终于让更多的糖尿病患者获得了治疗的机会,糖尿病治疗迈入了新的阶段。

告别糖尿病“绝症时代”


  最近,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组织了一场培训,医护人员全员参加,内容是如何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如此郑重其事地培训,并非因为这类病人多了,而是这样的病人如今太罕见了。
  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代谢科主任、国内著名的糖尿病学科专家王卫庆教授向《新民周刊》回忆,上世纪80年代,大医院的内分泌科里,常常收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出现患者死亡并不少见,甚至对科室的考核内容里,就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死亡率这一项。这个现象说明,80年代经济最发达的中国城市里,糖尿病仍然与“死亡”两个字联系在一起。
  仅仅40年前的事,如今看起来却已经如天方夜谭。王卫庆教授说,瑞金医院近十年来没有出现过一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死亡病例,说明糖尿病已经告别了“绝症时代”。医护人员已经看不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什么样,自然对抢救技术比较生疏,因此王卫庆教授组织了这次针对性的培训,以应对万一出现的中毒病人。
  从“绝症”到“慢性病”,改变的过程让朱大龙教授也印象深刻。
  朱大龙教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上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到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工作时,门诊一天大约能遇到10个糖尿病患者,其中可能有1个1型糖尿病。患者人数虽然少,但病情都很重,需要住院治疗。那时只有动物胰岛素,每天需要注射几次,血糖波动大,患者低血糖可能性很大。
  上海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国家重点专科临床药学学科带头人刘皋林教授说,30多年前糖尿病患者到医院就诊,当时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种类非常少,胰岛素的品种也单一,而现在,糖尿病药物和胰岛素种类已多达上百种。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糖尿病患者人数开始明显增加,但因为有了更多的药物可供选择,糖尿病不再那么可怕,人们对糖尿病的恐惧逐渐消散。如今,临床药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可以在糖尿病的治疗、病人用药教育和胰岛素的合理使用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在临床药师指导慢性病临床用药上做了大量的探索。

治疗迭代,越来越接近“真”胰岛素


  就胰岛素这一糖尿病治疗最核心的药物而言,它已经经历了数次迭代,正在向效果更好、更方便使用发展。   让人更为忧心的是,由于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在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还在增加。换句话说,我们还要和糖尿病做持久的斗争。
  接下来我们的期待自然就成了——何时治愈糖尿病?
  常见的糖尿病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的功能完全丧失,只能依靠胰岛素替代来治疗。医学上把1型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中无法通过口服药物控制血糖、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患者,统称为胰岛素依赖患者。
  近十年,胰岛细胞移植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可以治疗部分糖尿病患者,帮助他们达到脱离胰岛素、稳定血糖从而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目标。上海长征医院是国内比较早开展胰岛细胞移植手术的医院,迄今完成了一百多例胰岛细胞移植手术。
  另外,干细胞移植也被认为是一种可以让病人恢复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方法,世界各地都在做这方面的临床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干细胞移植也会被应用到治疗中。
  如果这些技术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胰岛功能,那么就有机会达到治愈的目标。
  看到这里,也许大家仍然会认为治愈糖尿病“遥不可及”。朱大龙教授却从另一个角度告诉公众:2型糖尿病中很多人是生活方式引发的糖尿病,他们完全可以依靠改变生活方式来“治愈”。
  朱教授告诉《新民周刊》,所有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了90%,而一部分2型糖尿病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和纠正。“现在我们常常看到二三十岁的糖尿病患者,大腹便便,体重超标,每天吃得多、消耗少。这一类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够听医生的建议,在接受强化治疗后改变生活方式,把体重控制在理想的范围,那么他们中至少有60%的人是可以被治愈的。”
  道理都懂,真正能改变生活方式的患者并不多,因此接受规范的治疗仍然是大多数患者的需求。
  随着糖尿病药物品种的增加、胰岛素种类的丰富,医生需要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又要符合治疗共识。糖尿病诊断、治疗和患者管理的水平和规范化就非常关键。
  2021年4月19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发布,作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朱大龙教授是这一次指南编制的主要负责人。他向《新民周刊》介绍,最新版的指南强调了治疗理念的变化。过去糖尿病用药以降糖为中心,而现在则以综合管理多重风险因素为中心。也就是说,医生要更多地关注患者可能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为目标。
  胰岛素的出现,不仅是为糖尿病提供了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它还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给后来各种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可以说,胰岛素的出现,就是人类医学新阶段的序曲。
糖尿病患者騎行活动。
其他文献
1990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启动了第一次评选,如今,这一评选已被称为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2021年4月13 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式揭晓。  十个项目经过激烈的角逐脱颖而出,它们从旧石器时代到唐宋元,从黄土地到江浙沿海,从洞穴遗址到祭祀遗址,从不同角度共同讲述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为中国考古学科提供新的内容信息及新的认识。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 (距今4.5万年)一万年
苗炜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藏书的艺术》,这是一本100多年前的老书了,作者叫约翰·威利斯·克拉克,他是英国的建筑学者和文物研究专家,曾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他走访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一些修道院及图书馆,1901年动笔写这本书。  此书的英文原标题是The Care of Books,非常低调谨慎的一个标题。第一次出中文版时,也如实地翻译成“照管图书”,克拉克并不是想写一本“图书馆通史”,他的兴
摘要:古人云,诗无达诂。这句话饱含着很丰富的内容,同时也说明对一首诗歌的解释具有较大的弹性。古诗是乡土文化经验的重要载体,古代诗人更是乡土文化经验的重要体验者与传播者。如何正确理解“迟曰江山丽”这句古诗,却涉及乡土文化经验的问题。  关键词:“迟日江山丽”;乡土文化经验;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大量古诗凝聚着诗人丰富的乡土生命体验。如果我们不解其意,就难以理解其中的审美滋味,更谈不上正确地品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整体难度偏大的学科,不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认知障碍或者学习困惑,久而久之就成了学困生。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科学、精准地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并落实科学有效的关怀措施,以此来帮助学困生的转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关怀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强的学科,不同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使他们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
摘要:英语写作在高考和生活的作用非常重要,写作水平的差异是分值拉开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考英语作文的考察背景体现在考察综合能力、突出生活性、体现文化的传承交融性和弘扬传统文化。高考英语作文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有学生基础薄弱;英语表达汉语化、对语法知识不够了解;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制约这三个方面。其应对高考英语写作的提高方法有夯实基本功、扩大阅读量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学生的高考助力。  关
2020年3月13日,在伊朗德黑兰,消防员在街道上进行消毒作业。  从旧金山飞往夏威夷的航班,3月12日准点起飞。然而,胡女士并沒有登上这班飞机。此前,她退掉了机票,为此可能损失400美元。  “我可以登机和朋友们一起去玩的,可担心新冠肺炎疫情,就躲在家里了。”胡女士所说的家,其实是女儿家。今年1月,胡女士从上海飞往旧金山,准备在女儿家过春节,再小住一段时间。可由于疫情的原因,她的小住时间可能延长
摘要:如今,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人们不再仅仅关注对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也开始关注学生多方面素养的培养。音乐这门能够培养音乐素养、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学科,自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小学音乐教师有必要关注音乐教学的效率,采用多样趣味性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具备音乐学习兴趣,提升音乐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获得综合性的发展。基于此,作者将谈一谈培养小学生音乐学习能力
ES女王样设计的屁屁鼓玩具。  如今逛商场,潮玩盲盒店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打卡点。受欢迎的盲盒背后,盲盒设计师这一新兴职业也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应届盲盒设计师月薪1万元起步”“年薪可达二三十万元”等新闻更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盲盒设计师究竟做什么?设计盲盒真有那么赚钱?这个职业的发展前景又是怎样?  盲盒设计师许鹛婷、Cici、ES女王样、BABYFACE,用她们的切身经历,为自己“代言”。初出茅庐
100天,100集,用鏡头记录武汉从“封城”到重启的日日夜夜;每一镜,每一景,展现英雄城市涅槃重生的点点滴滴。武汉的纪录片导演程逸飞,为人们留下了关于武汉这一年的影像记录,更引发了人们对武汉精神、中国精神的深邃思考。一线记录“封城”全景  2020年1月22日晚,武汉“封城”的前夜,程逸飞决定从第二天起,拍摄武汉抗击疫情的纪录片,并且以每日更新的方式在网络上连载,形成《武汉日记:决战江城之巅》。“
语文教学糅合了科学与艺术,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自身规律,还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情况,充分利用各类不同的教学方法,强化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提问就是当前采取的.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能够促使学生发现、思考问题和答疑解惑。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把握提问时机,有时甚至不知道如何提问。当前中学语文课堂的提问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问题缺乏思辨性。部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