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云,诗无达诂。这句话饱含着很丰富的内容,同时也说明对一首诗歌的解释具有较大的弹性。古诗是乡土文化经验的重要载体,古代诗人更是乡土文化经验的重要体验者与传播者。如何正确理解“迟曰江山丽”这句古诗,却涉及乡土文化经验的问题。
关键词:“迟日江山丽”;乡土文化经验;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大量古诗凝聚着诗人丰富的乡土生命体验。如果我们不解其意,就难以理解其中的审美滋味,更谈不上正确地品读诗歌美的魅力。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体制规约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耕读世家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代知识分子中,农民出身的占了很大比例。早年的乡村生活经验使他们对乡土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兴趣和深刻的生命体验。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诗人多出身于中下层阶级,即使出身于上层社会,也因性格习惯、党派之争等因素而遭贬谪。巨大的人生落差乃是诗人成为作家的重要前提。因此,每一时代最优秀的诗人多是命运多舛者。他们的作品多融入丰富的乡土文化经验。可以说,读者乡土文化经验的缺失是难以准确把握他们的精神世界的。
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第一句就值得我们细细思量。人教版对“迟日”的注释是:春季太阳落山渐晚。“迟日”和“太阳落山”构成了因果关系。落日早是否就变成了“早日”呢?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我们就会继续追问:夏天的太阳叫什么?夏至那一天的太阳又该如何称呼?因此,仅以日落的长短、早迟来命名是难以成立的,也是缺少说服力的。如果我们不囿于教材的解释,或不把教材的解释奉为唯一正确注释的话,把眼界放开、放远一点,就会有进一步阐释的空间。这首诗是杜甫卜居于成都浣花溪时所作。安史之乱期间,在成都的日子是杜甫一生最为幸福的时光。像“两个黄鹂鸣翠柳”等清新明快、生意盎然的诗句多写于此,这首绝句也不例外。全诗主要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象和勃勃生机的,间接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和喜悦之情。如果联系到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之关系,我们就会有更好的理解。地理上有“蜀犬吠日”之说,就是因为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平原的水汽不易散開,空气潮湿,多云多雾。成都平原犹如锅底,水汽不易散发,平时多云多雾,人们不常见到太阳。一年四季皆如此,冬季尤甚。当地的狗一看到太阳就觉得奇怪而狂叫。因此,“蜀犬吠日”和“天无三日晴”直接相关。冬至之后,白天渐长;春分之后,白昼长于夜晚,直至夏至白天最长。春天到来,白天渐长,温度较高,太阳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多。相较于缺少阳光朗照的漫长冬季,春天的太阳不就显得姗姗来迟吗?显然,这里的“迟日”是指太阳来得稍迟,暗含有对太阳的期盼、渴望之意。“冬天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吗”(雪莱)。事实上,太阳照常运转,来得并不迟,只是抒情主人公相见恨晚的心理感受在作怪。相较而言,春天的日出次数要比冬天多。太阳出来了,气温升高,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江山才显得格外美丽。正因为太阳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多,才有“春风花草香”。继而才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正因为太阳朗照的机会增多,温度逐渐升高,冰冻的土壤开始融化,冰封的江水开始解冻。作为春天使者的燕子也开始翩翩起舞,在房梁上、院子里到处飞翔。浣花溪边的沙滩上,江水也开始逐渐温暖起来,因此,才有“沙暖”而“鸳鸯”在上面酣睡的美景。
由此可见,古诗的欣赏与阐释应该开阔眼界,不拘一格,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成立。因此,要想读懂古诗、讲好古诗,不仅要读好参考书,还要具备教材和教参之外许多文化修养。
注:本文为阜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成果培育专项“农耕经验传承与城乡基础教育语文教育过程的关联性研究”(课题编号:2018JCJY06)研究成果。
(责编 张欣)
参考文献:
[1]吕雪华.指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
关键词:“迟日江山丽”;乡土文化经验;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大量古诗凝聚着诗人丰富的乡土生命体验。如果我们不解其意,就难以理解其中的审美滋味,更谈不上正确地品读诗歌美的魅力。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体制规约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耕读世家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代知识分子中,农民出身的占了很大比例。早年的乡村生活经验使他们对乡土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兴趣和深刻的生命体验。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诗人多出身于中下层阶级,即使出身于上层社会,也因性格习惯、党派之争等因素而遭贬谪。巨大的人生落差乃是诗人成为作家的重要前提。因此,每一时代最优秀的诗人多是命运多舛者。他们的作品多融入丰富的乡土文化经验。可以说,读者乡土文化经验的缺失是难以准确把握他们的精神世界的。
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第一句就值得我们细细思量。人教版对“迟日”的注释是:春季太阳落山渐晚。“迟日”和“太阳落山”构成了因果关系。落日早是否就变成了“早日”呢?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我们就会继续追问:夏天的太阳叫什么?夏至那一天的太阳又该如何称呼?因此,仅以日落的长短、早迟来命名是难以成立的,也是缺少说服力的。如果我们不囿于教材的解释,或不把教材的解释奉为唯一正确注释的话,把眼界放开、放远一点,就会有进一步阐释的空间。这首诗是杜甫卜居于成都浣花溪时所作。安史之乱期间,在成都的日子是杜甫一生最为幸福的时光。像“两个黄鹂鸣翠柳”等清新明快、生意盎然的诗句多写于此,这首绝句也不例外。全诗主要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象和勃勃生机的,间接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和喜悦之情。如果联系到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之关系,我们就会有更好的理解。地理上有“蜀犬吠日”之说,就是因为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平原的水汽不易散開,空气潮湿,多云多雾。成都平原犹如锅底,水汽不易散发,平时多云多雾,人们不常见到太阳。一年四季皆如此,冬季尤甚。当地的狗一看到太阳就觉得奇怪而狂叫。因此,“蜀犬吠日”和“天无三日晴”直接相关。冬至之后,白天渐长;春分之后,白昼长于夜晚,直至夏至白天最长。春天到来,白天渐长,温度较高,太阳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多。相较于缺少阳光朗照的漫长冬季,春天的太阳不就显得姗姗来迟吗?显然,这里的“迟日”是指太阳来得稍迟,暗含有对太阳的期盼、渴望之意。“冬天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吗”(雪莱)。事实上,太阳照常运转,来得并不迟,只是抒情主人公相见恨晚的心理感受在作怪。相较而言,春天的日出次数要比冬天多。太阳出来了,气温升高,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江山才显得格外美丽。正因为太阳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多,才有“春风花草香”。继而才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正因为太阳朗照的机会增多,温度逐渐升高,冰冻的土壤开始融化,冰封的江水开始解冻。作为春天使者的燕子也开始翩翩起舞,在房梁上、院子里到处飞翔。浣花溪边的沙滩上,江水也开始逐渐温暖起来,因此,才有“沙暖”而“鸳鸯”在上面酣睡的美景。
由此可见,古诗的欣赏与阐释应该开阔眼界,不拘一格,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成立。因此,要想读懂古诗、讲好古诗,不仅要读好参考书,还要具备教材和教参之外许多文化修养。
注:本文为阜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成果培育专项“农耕经验传承与城乡基础教育语文教育过程的关联性研究”(课题编号:2018JCJY06)研究成果。
(责编 张欣)
参考文献:
[1]吕雪华.指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