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补充。本文旨在探讨红色文化的内涵,并分析其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融入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具有先进文化的优秀基因,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将红色文化与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红色文化包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重要文化资源。这些经过革命洗礼和实践检验传承下来的伟大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它们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丰富其教育内容。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等各项活动中,可以让他们体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程;感受中国人民在百废待兴、万众一心的建设时期进行社会建设的伟大历程;体味改革开放时期广大知识青年走在时代前沿、永立时代潮流的改革创新精神。以此,增强大学生对于“四史”的了解,增加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此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二、高职院校学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高职院校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内容了解较少且知之尚浅。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对国史党史等掌握不熟悉,对略显枯燥的红色文化难以产生兴趣,容易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波动较。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且思想意识不坚定,极易受到不良班风以及不遵守规矩的学生的影响。推及社会层面,更是容易受到攀比之风等不良社会思想的冲击和影响。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发挥理论课堂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课课堂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提升自身素质的天然场所,因此更应当将红色文化穿插进课堂以及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其相关的名人志士、历史事件以及革命信念等的阐述,带领学生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即使在最艰辛的时期也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促使学生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并引导学生与今日的美好生活相对比,体会和平与幸福的来之不易。同时,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中,特别是相关专题中融入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等红色文化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专业发展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跟祖国共成长、同发展。
(二)校园文化中增加红色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官网、主题活动、橱窗展览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可以有效发挥和传播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可以发挥高职院校官方微信、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的作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红色文化内容,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让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感受红色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大学生们主动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的内容和精神,探究其融入校园文化的途径和渠道,让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感受红色文化的时代传承。
(三)社会实践中融入红色文化的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往往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活动。学校要倾力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集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等活动为一体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多参与、多调查、多探究,亲身经历和感受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同时,要针对学生特性,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的优势,将其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他们更深刻直观的感受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四)打造红色文化研究和传播团队
在高职院校中打造一支红色文化研究和传播团队,可以更加专业和深入的挖掘优秀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发扬当地的红色文化优势。同时,组建红色文化团队,开展包括课题研究、实践探讨、课程思政、学生培养等一系列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研究和传播氛围,发扬光大红色文化。
总之,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和发扬红色文化,可以更有针对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更好的汲取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和实用价值。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勇敢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努力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郑柏松,冯爱利;红色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及实践路径[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
[2]杨建荣,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专题与论述,2020(4)。
[3]路雨彤,红色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与发展[J],高等教育,2020(33)。
[4]廖 佚,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J],绿色科技,2020(5)。
作者简介:
王芳芳,女,1986,汉族,山东潍坊,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具有先进文化的优秀基因,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将红色文化与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红色文化包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重要文化资源。这些经过革命洗礼和实践检验传承下来的伟大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它们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丰富其教育内容。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等各项活动中,可以让他们体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程;感受中国人民在百废待兴、万众一心的建设时期进行社会建设的伟大历程;体味改革开放时期广大知识青年走在时代前沿、永立时代潮流的改革创新精神。以此,增强大学生对于“四史”的了解,增加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此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二、高职院校学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高职院校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内容了解较少且知之尚浅。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对国史党史等掌握不熟悉,对略显枯燥的红色文化难以产生兴趣,容易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波动较。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且思想意识不坚定,极易受到不良班风以及不遵守规矩的学生的影响。推及社会层面,更是容易受到攀比之风等不良社会思想的冲击和影响。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发挥理论课堂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课课堂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提升自身素质的天然场所,因此更应当将红色文化穿插进课堂以及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其相关的名人志士、历史事件以及革命信念等的阐述,带领学生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即使在最艰辛的时期也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促使学生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并引导学生与今日的美好生活相对比,体会和平与幸福的来之不易。同时,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中,特别是相关专题中融入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等红色文化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专业发展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跟祖国共成长、同发展。
(二)校园文化中增加红色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官网、主题活动、橱窗展览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可以有效发挥和传播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可以发挥高职院校官方微信、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的作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红色文化内容,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让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感受红色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大学生们主动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的内容和精神,探究其融入校园文化的途径和渠道,让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感受红色文化的时代传承。
(三)社会实践中融入红色文化的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往往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活动。学校要倾力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集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等活动为一体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多参与、多调查、多探究,亲身经历和感受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同时,要针对学生特性,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的优势,将其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他们更深刻直观的感受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四)打造红色文化研究和传播团队
在高职院校中打造一支红色文化研究和传播团队,可以更加专业和深入的挖掘优秀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发扬当地的红色文化优势。同时,组建红色文化团队,开展包括课题研究、实践探讨、课程思政、学生培养等一系列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研究和传播氛围,发扬光大红色文化。
总之,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和发扬红色文化,可以更有针对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更好的汲取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和实用价值。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勇敢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努力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郑柏松,冯爱利;红色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及实践路径[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
[2]杨建荣,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专题与论述,2020(4)。
[3]路雨彤,红色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与发展[J],高等教育,2020(33)。
[4]廖 佚,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J],绿色科技,2020(5)。
作者简介:
王芳芳,女,1986,汉族,山东潍坊,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