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分析

来源 :成功密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dezhufangchu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闪耀着古代劳动人民思想的光辉,值得学生学习并传承。在初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语文课堂有着独特的优势。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手段,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通过课内外的熏陶,使传统文化全方位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同时,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不应当局限于教授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当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所以,将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融合,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学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智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生抒发浓浓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创新教学方式,激发积极性
  初中语文知识涉及面很广,历史、人文、地理等知识均有体现,这要求语文教师不应当把眼光局限于语文知识,要摒弃单一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出发,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拓展传统文化知识。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多元,书法、字画、传统习俗等,都值得学生深入了解,增长见识。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运用书法的形式将其默写下来,举办一个小型的书法比赛,由教师进行打分。在这种传统文化气息浓郁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个人特长能够得到发挥和展示。同时,在书法练习中,学生不仅夯实了古诗词基础,还能够修身养性。而欣赏名家书法作品,则带给了学生美的体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修养。
  二、课内外结合,多方位渗透
  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与其他学科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给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语文的课时安排和课堂时长毕竟十分有限,在语文课内基础知识讲解明晰的基础上,教师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拓展较多传统文化内容。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只知皮毛,在教师讲解了部分拓展知识后,意犹未尽便戛然而止,很难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应当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挖掘学生在课外时间学习的空间,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内外结合与多方位渗透。例如《赤壁》一诗,是作者在经过赤壁这一著名的古战场时,回想起赤壁之战,在峥嵘的三国时代,英雄人物辈出时有感而作的。在学生基本掌握这首诗的内容后,往往会对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所隐含的三国时代的历史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便以此为切入点,推荐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篇目。
  三、提高自身素质,进行言传身教
  学生一般都会将教师当成自己的榜樣,有意无意地模仿教师的思想与行为,因此,教师自身的个人素质十分重要。在传统文化向初中语文课堂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本着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增加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综合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唯有教师事先了解了大量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学生发问时为学生详细地讲解,深入浅出地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拓展。如果教师自己都不知道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特点等文化知识,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无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会丧失在学生面前的威信。所以,只有教师自身拥有足够高的个人素质,才能自如地进行教学,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
  例如教师在教授《范进中举》一文时,学生在课文中体会到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也会对应试、科场知识产生好奇,教师应当在备课阶段就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为相关知识的拓展做好准备。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乡试、什么是进士、科举制度的细则、各个阶段的难度、时长等,不仅能够对课文内容把握更加透彻,还了解了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此时教师只需予以适当点拨,学生便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封建社会人们热衷功名与富贵的恶劣风气的辛辣讽刺,加深对中国古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了解。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中通过多种途径能够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古代圣贤的优秀思想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眼界更加开阔,获得更多课外知识,懂得了更多人生的道理。因此,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取得更大的进步。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显著提高,信息化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已经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是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而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值得我们不断地发掘和研究。本文就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和具体方式进行简单的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和教育从业者们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可更好地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结合情境增强文本的直观性,辅助学生联想。所以,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非常有必要,也具有极大的可行性,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教学,提高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的能力。  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使用,可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深化学科改革,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但是,情境法所形成的直观学习的效果
期刊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教育探索过程中的重要收获。在发展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大力推行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语文学科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其他学科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更新,其教学目的不再局限于提高小学生的学科成绩,而是更加看重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但并不是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有这种观念转变,
期刊
初中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学科。同小学语文识字、辨音、造句、作简易文的特点相比,初中语文更侧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接触一些比较难懂的古文,涵养传统文化修为;需要独立创作难度系数较大的习作,筑牢文字功底;需要看懂各种体裁的文章内容,增强阅读能力。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学生通过一系列能力的培养锻造,在增进语文学识的同时,也养成的深厚的民族品格,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期刊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知识,识字是最基础的一项任务。受生活环境、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三年级的学生汉字基础不太牢固,他们仍旧会在理解、记忆等方面陷入误区。对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识字教学中,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对促进学习大有裨益。文章便由此出发,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展开了分析。  识字,是小学语文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词语、阅读并理解文章、写作并进行语言表达
期刊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注重情感教育的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融情感教育于课堂之中。传授知识和情感教育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达到最佳效果。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教育。作为一种启蒙教育,在思政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离不开情感教育。 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健康快乐地成长,用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有一
期刊
宋代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生若对课堂不感兴趣,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系列问题,例如:上课前安静不下来,同学们喧闹躁动,其实根本原因是对课程内容没有期待感。  上课过程中小动作不断,或者抽空说闲话,其实是因为可以随时随地在课本上找到所学知识,而且一看就会。  上完本节课之后,也不会觉得有必要复习,因为不难,也因为觉得自己都知道,没有兴趣再回头看。  如何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进
期刊
现在的小学生一说到写作就无话可谈,无从写起。对此现象,家长只会经常叮嘱孩子多看作文书,但收效甚微。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小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谈谈几点建议。  第一,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  作文的题材源于生活,只有热爱生活的学生,才会积极乐观地去感受生活,坦然地去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用一颗火热的心去拥抱生活。这样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
期刊
家庭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但很多家长以工作为重心,认为只要给予孩子好的物质生活,就能够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殊不知,家长的陪伴对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家庭生活、教养态度、家长素质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能够极大影
期刊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以及写作属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密切关联。阅读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分析文章,这能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写作思维方法以及写作素材,而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更加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协助学生理解相关的阅读内容。随着全新的教育体系趋于变革,教师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入手,实现初中语文同写作教学进行融合,进而不断挖掘学生内在所需以及情感感受,最终递增语文教学实际,提高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