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书伍:从“大酱”到“大将”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52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身于教师家庭,我的祖父与外祖父都是校长。父母分别是中学及幼儿园教员。也许是家庭关系,我一直被教育要踏实,这才帮助我在台湾飞速成长的膨胀年代里既保持着企图心,又还没有躁进、遇到诱惑摇来摆去。
  我觉得影响我职业生涯的关键选择有两次,一次发生在我出来工作大概快四年时,有人用double(双倍)的薪水来挖我。我那时负责英特尔微处理器的推广,薪水2万出头一点。对方做电子打卡钟,用5万挖我。因为对方的产品要外销,还对我说:“我就给你50万,你跟我去国外跑。”那时候,这笔钱很大很大。我想,天底下从来不会有好事掉下来。这个人出手这么阔绰,代表他的行事作风不踏实。这笔钱我能拿六个月还是一年?所以最后我就没有去。
  另外一次是我大四时在外校教高三数学。服完兵役回来后,校长来找我要我去教书。我约略算一下,去教书,至少一个月有4500块,我当时薪水差不多是7000块,等于是兼一份差,薪水增加六成,但我还是拒绝了。因为老师领的是钟点费。薪水不错,但增幅有限,又不是我的主业。我投入公司的工作,薪水可能会增长很快,所以我决定专注做我的本业。
  我一直相信,在讲求扎实、渐进的原则下,内涵和速度要能拿捏得宜。一旦感觉事物的发展出现豆芽现象时,可将之视为一个警讯,维持一个“成长而不紊乱”的成长步调,将能在高度竞争下兼顾成长与内涵。
  职涯的成长过程,并非反映在有形的头衔,而是实质的能力。唯有实力够扎实,才能针对工作上被赋予的新功能进行有效学习。没有实力。机会都不是你的。而只要实力够了,机会其实随时都有。我用公交车来譬喻,尽早让自己站上公交车站台,机会来时你才上得去。但有时候你站在那里,机会还没来,你也要耐心等。
  
  自我认识:你的能力等级是多少?
  
  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然而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能力也大概能分五个等级:不会、会、熟、精、通。
  人总是从“不会”的阶段开始的,知道了基本的方法与步骤,等于“会”。学会了一件事情,通过反复不断地练习,能够把这件事做得又快又好,这叫“熟”。到了这个等级时。我们大抵可以说这个人能表现得中规中矩,还算称职了。
  不过,很多人到了“熟”之后,会陷入一个盲点,认为“够了”。殊不知,“熟”充其最也只是依样画葫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稍有变化,很可能就无从下手。一个人的能力若一直停留于此,往往成为所谓的“万年科员”,也可能因为客观环境改变,被甩在身后,只能从头学起。
  “熟”往上是“精”。达到这个等级才有资格在公司担任基层主管到中级主管。“精”的条件是要对工作有“深度”了解。这就要求这个人有“独立思考”,不仅知道如何做,还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能找出当中不够完善之处,加以改善;遇到变化,也知如何应对。
  从“精”到“通”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一个人必须在同一个领域中,“精”于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事物,比较差异、去异求同后才能够通。所以,千万不要一知半解就停下来,匆匆跳槽,这是最可怕的现象。
  
  学习:小流氓打架,还是张无忌练剑?
  
  大家小时候都看过小流氓打架,乍看之下神勇无比,但仔细观察,实际是胡乱挥舞一通,不一会儿就筋疲力竭,几乎没有任何一招能痛击对手要害。
  受过武术训练的人则不同。它依照一套前人整理得出的最有效的打架方法,每个招式都是最精省有力的打法,而且招式与招式之间彼此连贯。
  然而,最上乘的武功还不仅止于此。因为如果只按照招式打,敌人稍有变化。就难以招架。真正的武林高手是像《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一样,先强记所有招式,反复演练,直到“全忘光了”才出手。因此不仅招式无比精准。还不会拘于“有形”的招式,反而无穷变化,抵御强敌。
  这三个打架层次,也说明了我们进入一家制度规范的大企业后学习的三种层次。为什么同样进入了大企业,有的却无法出师,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架势都学不会?论其缘由,实与其学习的心态与悟性有关。
  有一类人是叛逆性格,看到要学习的是制度、流程或运作模式,就刻板地认为是过时、陈腐的“公司规定”,因而“自作聪明”地采用“自以为创新”的做法;即便被要求要先依样画葫芦,也因为并不真心接受,不愿用心学习,不知不觉便陷入“小流氓式”见招拆招的工作方式。
  也有一些人,因为较顺从,一开始确实按制度、流程与运作模式的程序、步骤一步步学起。却因一味地重视学得像、学得快,未用心体悟制度、流程与运作模式背后的精神,只学到其表象而不自知。回过头来,执行时便显得僵化、不知变通,更不可能进一步改善之。不知不觉,这类人便沦为同仁眼中“僵化”、“官僚”之人,最终就是经常拿“公司规定”作为无法应变的挡箭牌。
  为了避免上述两种状况,进入企业学习的个人,必须拥有两个正确的认知:先要认知到“制度”、“流程”与“运作模式”的价值,了解其为企业专业模式之所在;其次,则要注意是否确实抓准每个制度、流程与运作模式背后的精神。一旦拥有正确的认知,只要具备足够的企图心,用心演练、体悟,相信很快能具备基本的专业架势,扎实而稳健地提升个人专业能力,最终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刻意延长实务历练时间两三倍
  
  聪明人拥有很多优势。首先,他们逻辑性强、思路灵活,理解事物很快,因而经常很有创意。然而这种优势有时候却往往成了阻挡他们前进的障碍a因为聪明人的优势主要来自于逻辑推理能力高人一等,然而,逻辑推理与实务运作间,却有很大的鸿沟——逻辑推理是“静态的”,是假设外在环境不变;但真正的实务会牵涉到环境与人的因素,两者皆不可捉摸,因而是“动态的”。
  而且。人性的因素又远较环境复杂。不同背景的人,其心理、情绪、行为都千差万别;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也经常前后有别;更何况,人还会有非理性的时候,这就更难预测、掌握了。
  因而,逻辑上可行的事物,若再加上人与环境的变动因素,就会变得非常复杂,难度大为增加。
  然而,动态的实务究竟要如何掌握呢?事实上,它是通过点点滴滴的观察与经验积累而成的;体验的时间不够久、经历的案例不够多,深度与火候就不够。也就是说,实务必须要靠“务实地”去亲身体验、观察,而这些都需要时间,无法速成。
  聪明人虽然有时候也认知到自己亟欲加强实务世界的磨炼。然而,却因为“容易”的习惯根深蒂固,加上凡事求快的习惯,以至于“实务世界”的积累还不足,一旦觉得学会了,不自觉又缩回擅长、习惯的“逻辑推理的世界”。能力的火候总是难以坚实。
  那些想要务实的聪明人,不妨尝试建立一个提醒机制。学习事物时,一旦出现“我懂了”的念头,就将其视为一个警讯,提醒自己,“应 该没有那么容易”、“实际上可能还不够”。进而,刻意延长实务历练时间两三倍,去体会真正长期涉猎实务后的扎实感,改善不自觉偏重逻辑推理的习惯。
  
  将才是反复淬炼出的
  
  大将之才具有几项基本条件。首先,要能客观地看待所有事物,唯有客观,才能够做到无私。若把私人利益掺杂在其中。判断的方向势必朝私人利益偏斜。主观、存有死心就会有所局限,格局便无法扩大。
  其次,则是思考、判断事物时的平衡感。主管在作决策的时候,必须要能综观全局,全盘考量各个牵涉到的层面,而非单点思考。除了看的面要广之外,还要看得远,如此一来,决策的品质才能提升。
  举个例子来说,公司福利政策的制定必须全盘考量所有员工的需求,将有限的资源做最有效的分配与运用,而不是将所有资源全部投注在少数人身上。要对众人付出“大爱”,而非对个人施以“妇人之仁”,其差别在于前者能够平衡地考量,后者则是单点思考。
  再就公司的经营来看,经营者必须均衡且长远地考量员工、公司与股东三方面,不能偏厚任何一方。例如,不能为了提高公司的竞争力而给员工过低的薪资,但也不能为了满足员工高收入的期望而给予过高的薪资,虽然员工短期内很高兴,但是公司在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长久下来,可能无法持续经营,连员工的工作都不保。
  同样地,股东投资公司自然希望有好的投资回报率,但公司除了将获利分配给股东之外,抽出一部分利润与员工分享,让员工更努力地投入工作,无疑会使公司的获利更佳,股东与员工均得到更大的利益。
  然而,这样的观念与养成过程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不见得可以轻易地做到。例如。公司为了长远发展的考量而扩大投资规模,但是员工的短期福利势必受到影响。可能会导致员工的抱怨、疑虑,甚至因心情不佳而士气低落。面对这种情形,如果碍于眼前一时的影响而退缩,则长远考量下的目标便无法达成。所以,主管要有为了坚持长远正确的目标而承受眼前困难的毅力,并且耐心、妥善地处理。而非退缩。
  要培养自己成为大将之才,必须要面对问题,不畏困难的存在,进而苦思解决问题的方案。也由于问题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全面解决,每想出一个解决方案只是减少一部分阻碍,因此,面对问题的同时,还必须能够忍受解决问题时的艰辛,持之以恒地克服一关又一关的挑战。能够如此。不仅能够真正把问题解决,更能在此过程中练就一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毅力。
  要培养出大格局,必须要有去克服、去执行的积极态度,而不是消极地逃避,或便宜行事、得过且过。
  如此复以持之以恒地不断自我淬炼。则成为大将之才指日可待。
其他文献
偶像轰然崩塌,人们捡起碎片议论纷纷。  号称中国身价最高的职业经理人因为博士学历的真假再一次成为公众焦点,真相披露、道德评判、校友申辩,职场人最近谈资很丰富。此期间,一位睿智的长者对我说,事态不会发展太大,因为身背假学历的人太多了,虽然假的表现不同,但自己都清楚起码是“不真”,这些人已经是各类精英,他们不会参与到扩大事态的活动中来。中国人传统文化中,讲究“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
期刊
Mark是台湾备受喜欢的漫画红人,他常常画出办公室里令人捧腹的一些微妙时刻,比如辞职时要不要说真话这个问题。  1 错误的真话:我主管是个脑子和核桃一样大的混蛋,在这里工作没有未来。  正确的谎言:我计划要出国念书充实自己。  2 错误的真话:工作划分不清,同事勾心斗角,推工诿过,老子不想干了。  正确的谎言:我打算和几个朋友一起创业。  3 错误的真话:我找到一家薪水好、福利好、老板又帅的公司,
期刊
说起来让人有些失笑,印熙俊身份的转变,竟然是为了一个赌约。2009年,女友跟印熙俊炫耀认识一个网络上很有名的人。有些不服气的印熙俊半开玩笑地跟女友打了一个赌,要在半年之内,也成为网络红人,并且还要做到人气后来居上。  印熙俊没有去想找网络推手,而是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系列的蹿红方法。印熙俊在自己的个人空间里放上了很多自己的照片,标签都标上“帅哥”“红人”的关键字,以便于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到他,同时,他
期刊
如果你身边有朋友是文艺青年,那么你一定有这样的经验:他们怀揣着梦想,但是却赚不到钱,在现实里总是很潦倒。越赚不到钱,就越排斥商业,甚至连商业电影都嗤之以鼻。大家都认为“先锋艺术”和“商业”水火不容。因此距离也就越来越远。  可小石就是打破这个“常规理念”的人。打开新茶网的网站页面,到处都是插画、动画、摄影、平面设计、街头艺术……华丽绚烂得就像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它是干什么的呢?简单一点说,你可以把
期刊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即将进入“永远在线”的状态。汤姆·海斯、迈克尔·马隆所著的《湿营销:最具颠覆性的营销革命》看似讨论营销,实质却是对互联时代的人性解读:如果说选择加入网络社区和虚拟群体是由人类内心需求决定的。那么我们愿意在此停留的真正原因则在于,它们能为我们提供帮助、归属感,以及逃避现实的心灵港湾。  这个断言的背后逻辑是,互联网不是信息的载体,而是社群的舞台。对从传统原子世界转移到数
期刊
我是一个工作狂,常常同时做一大堆事情,最常被别人说的就是:“你应该专一一点。”不过,几周前看到的一篇科学报道为我找到了一个开脱的理由。报道引述了来自法国的最新研究——人脑其实能同时做两件事。  法国科学家找来32位右手写字的人,丢给他们一堆字母,请他们将类似的字母找出来,找到越多,就可以得到越多奖金。科学家在旁边用fMRI核磁共振仪器来监测他们的脑部运动,结果发现,实验者左右脑内的“额叶内区”(m
期刊
最近职场学历是比较热门的话题,我不去评价唐骏的真假是非。只从这个话题生发出去。谈谈我眼中的“职场学历”供大家参考。  刚刚加入IBM的时候,我是当时部门里最年轻的员工。同事都是硕士或者是商学院MBA毕业,有北大、清华的。也有长江商学院出来的,而且大都是一期学员。而我不过是个两年的大专学历毕业,自然就年轻很多。可毕竟大家同时步入了IBM的门槛,都是新员工,级别和工资差不多,地位也都平起平坐。我最多叫
期刊
因为爱好,卢十四没有再继续走物理的路。因为信任,他结识了当当网副总裁,做起了图书运营。卢十四的快乐工作经验是:有正确的心理预期;认清自己;负自己的责任,也负起社会的责任。    本月Q乐工作人    爱好:足球和书  世界杯期间,每晚看球至凌晨四点才睡觉,除了同时进行的比赛,其余一场不漏。挚爱的国米今年夺得了欧冠,作为球迷的他很幸福。对于书的渴望更甚,在公交、在地铁,从来都是手捧一卷书,根本无暇顾
期刊
太田元子来中国“定居”已经六年了。她管理着一个7人的编辑和设计团队,每月定期向工作和生活在中国广东、香港等地的日本同胞发行一本叫《Whenever广东》的日文杂志。从创刊到现在刚好五年半。  最近太田元子遇到了一件让她烦恼不已的问题。  她的部门里最重要的一个设计师的太太快要生孩子了,预产期刚好在杂志出版档期的空隙,况且是生孩子这样的人生大事,她爽快地准了设计师的假。  本来两全其美。可是小宝贝不
期刊
这几天在唐骏博士文凭上的纠缠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因为这个细节实在是无关大局。唐骏究竟是美国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还是加州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系博士,本来不应该是问题的焦点。问题的焦点在于:为什么多年来各种吹牛撒大谎的家伙总有市场,总会被炮制为神话?  从意念可以致偏导弹、大兴安岭灭火的严新老师,到凭着一张嘴要炸开喜马拉雅山让高原变绿洲的牟其中老师,更别说芒硝治百病的蒙古大夫、拍摄年画华南虎的农民,以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