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好物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通过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掌握物理知识的渴望,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并注意教师的语言艺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和发展。
[关键词]探索教学;实验;多媒体;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学生的大脑神经系统正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的学习最容易从兴趣出发、被兴趣左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都和兴趣紧密相连。要在物理教学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感到物理学习有趣有用。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一切心理活动都是贯穿着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良好的氛围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学生对新知识开始都感兴趣,注意力也集中,他们急于知道这些新知识与他们日常生活有何关系,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帮助他们认识所关心的事物对自已是有用的,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如果他们感到与自己无关,不知道新知识对他们有何用,就会感到是一种负担,兴趣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这样就完不成教学任务。我在教《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一节时,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征,在导入新课时讲了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将刚烧开的一大壶水不小心泼到了脚上,当时痛得很厉害,但我却不看医生,不花一分钱,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烫伤治好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当你学完今天新课《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后,你会觉得学习物理真有用!这样学生在置疑的氛围下很感兴趣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他们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下,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然后告诉学生:我被烫伤后马上把脚连同鞋和裤子浸入冷水桶里。灼痛的感觉逐渐减小,过一会儿几乎不痛了,我抬脚离开水面后又感到灼痛难熬。于是再次把脚浸入冷水中,痛感又逐渐消失了。这样反复几次,越到后来痛感越小。大约浸泡三十多分钟,烫伤完全好了。然后启发学生讨论并明确:当高温的开水向低温的皮肤传递热量,使皮肤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表皮和真皮肌肉充血红肿,而引起伤痛,当脚下伸进冷水后高温红肿的脚放热,低温的冷水吸热,通过热传递皮肤的温度降到足够低时,烫伤部位的红肿消失,烫伤便治好了。根据热传递的规律冰水、冰块比冷水的效果更好,还要告诉学生,冷水治烫伤要及时,若皮肤烫伤延误时机,使皮肤起水泡后此法不能用,可能会引起感染并发症。由于教师本人亲身经历,令学生更信服。
二、要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实验都怀有好奇心,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最好的手段。教师应该使实验尽可能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1.由实验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先用一个有趣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引入《大气的压强》时,先做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手没有托着硬纸板,倒立的茶杯里的水都不掉下来,纸板反而紧紧“吸”在杯口上呢?引入大气压强以后,叫学生自己解释这一现象,这样效果好。
又如:在讲授《光的色散》内容时,先叫学生透过三棱镜观察窗户或窗户外的物体,发现物体镶上了彩色的边。这样,先引起学生的好奇,教师再发问,导入新课。
2.将有的实验故意造成带有惊险性或破坏性
实验带有惊险性或破坏性,学生非常好奇,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深刻。如下面几例:
a、教师可用一根弹簧拉几次,弹簧能恢复原长,而加大拉力拉一次,使得撤去拉力,弹簧不能恢复原长了,这样来说胡弹簧秤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
b、在讲授热膨胀的意义时,可做这样一个实验:用一块玻璃放在铁架台装置上,再用酒精灯在玻璃块的下面中央加热,一会儿,玻璃块崩裂。说明了物质受热膨胀,并且膨胀时产生的力很大。
c、在讲授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时,可按图一的电路安排一个演示实验.灯泡的额定电压已知(告诉学生),闭合电键后,移动滑片P,直至小灯泡被“烧坏”。这个实验有助于讲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意义。
3.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演示实验,效果如果不明显或学生观察不清楚,不仅影响课堂秩序,也影响学生的兴趣。因此,有的实验装置可以改进,提高可见度。例如:做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大小演示实验。当螺线管内没有插入铁棒时,通的电流即使较大,弹簧伸长仍不明显。就是有一点伸长,没有背景衬托或刻度的显示,要让全体同学观察到弹簧的伸长是困难的。我用一根指针将伸长放大,有条件的还可用投影机将实验装置投影到白墙上,可见度就大了。实验装置改进以后如图二,指针的A端定位,但能转动,B端有固定位置的刻度尺。(若要投影,B尺用玻璃制。)
又如:在热学教材中,有的定性了解温度高低的实验中可将液体温度计换成如图三所示的装置,相当于气体温度计(原理稍加提示学生便知),课本中比热容一节和汽化一节中有关定性的实验,都可以用这种装置。用两个相同的这种装置,一只试管内装染有红色的水,另一只试管内只是空气。将两只试管放入装有清水的烧杯里,如图四,用酒精灯给烧杯底加热,会发现.右边U形管内的有色水比左边U形管内的有色水上升得。说明受热条件相同时,气体膨胀比液体膨胀显著。
4.开辟第二课堂,做一些课外实验
课本中的小实验及习题中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完成的,这就需要在课外进行。在班级上组织兴趣小组或实验小组,在教师的带动和指导下,学生自找、自制器材。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发明创造,做一些有趣的课外实验。这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是非常有益的。
例如:在讲授《液体对压强的传递》时,演示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室没有。我问学生:这个器材能不能用竹子代替呢?学生很快想到了“水枪”。好多同学做了“水枪”,并在“水枪”前端周围钻了几个眼。学生自己实验,再通过我的诱导,便很快理解了帕斯卡定律。
三、要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又动脑中尝到甜头
课本中有的章节,可由教师提出思考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看书,做实验,总结规律。然后又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将概念的错误和概念间的混淆暴露出来。由学生思考回答,回答不出的,再由教师澄清。
例如:物理课本《力的测量》一节教学中,我做了尝试:将这一节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每张桌上都有实验装置和弹簧秤。我先叫学生观察弹簧秤,尔后,我提出问题:弹簧秤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呢?弹簧秤上的刻度为什么是均匀的?在我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看书做实验。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弹簧的伸长跟它的拉力成正比”。这时,我又提出:将弹簧秤睡倒放在桌上,用力压弹簧(在弹簧的侧面)会有这样的结论吗?学生直接或通过自己试了试就能正确地作出回答,进而得出弹簧的伸长是与拉力成正比,不是与外力成正比。接着又问:弹簧的下端能无限地加钩码吗?通过我演示实验,或学生在弹簧秤下端多加钩码,看到弹簧的伸长跟它受到的拉力不成正比,学生很快作了理想的回答。这节课,虽然时间延长了,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到了知识,尝到了甜头。
四、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更能引起兴趣
学生是抽象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还是抽象思维的成熟期。但仍然依靠感性材料的帮助,直观形象的帮助。才能逐步获得抽象的理解。实用性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对他们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教师演示时,要力求可见度大,重点突出,操作熟练,效果明显,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教师要用清晰的语言恰当的时候介绍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和方法,指导观察,组织讨论,引导分析、归纳,使学生不停留在无意注意看热闹上,而是通过实验学习物理知识,培养观察、思维能力,掌握操作技能,把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
五、教师的语言与学生的兴趣
教师认真钻研大纲,钻研教材,备好课后,还不能决定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也显得重要。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声调没有高低起伏之别,就不能吸引住学生,尤如演员不能感染观众一样。即使教师讲的吃力,也用了启发式,可学生听得乏味,昏昏欲睡。我体会到,教师在讲述中,也要讲究语言、语音准确、清楚、抑扬顿挫,再配以谐调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借以有趣而又形象的比方,整个教学过程中,又巧妙地运用启发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有问有答,甚至有学生的讨论,气氛活跃,学生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被所授的内容吸引,显得“动”而不乱,“静”而不呆。使学生感到上物理课没有负担,轻松愉快,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另外,重点语句或字词,不仅在板书时注上记号,还应在语言的轻重缓急将它们突出出来。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要突出“一切”“没有”“外力”“总”——不能丢,“或”——不是“和”)
总之,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是靠哪一点哪一方面,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好物理。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陶洪.物理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探索教学;实验;多媒体;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学生的大脑神经系统正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的学习最容易从兴趣出发、被兴趣左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都和兴趣紧密相连。要在物理教学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感到物理学习有趣有用。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一切心理活动都是贯穿着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良好的氛围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学生对新知识开始都感兴趣,注意力也集中,他们急于知道这些新知识与他们日常生活有何关系,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帮助他们认识所关心的事物对自已是有用的,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如果他们感到与自己无关,不知道新知识对他们有何用,就会感到是一种负担,兴趣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这样就完不成教学任务。我在教《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一节时,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征,在导入新课时讲了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将刚烧开的一大壶水不小心泼到了脚上,当时痛得很厉害,但我却不看医生,不花一分钱,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烫伤治好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当你学完今天新课《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后,你会觉得学习物理真有用!这样学生在置疑的氛围下很感兴趣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他们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下,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然后告诉学生:我被烫伤后马上把脚连同鞋和裤子浸入冷水桶里。灼痛的感觉逐渐减小,过一会儿几乎不痛了,我抬脚离开水面后又感到灼痛难熬。于是再次把脚浸入冷水中,痛感又逐渐消失了。这样反复几次,越到后来痛感越小。大约浸泡三十多分钟,烫伤完全好了。然后启发学生讨论并明确:当高温的开水向低温的皮肤传递热量,使皮肤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表皮和真皮肌肉充血红肿,而引起伤痛,当脚下伸进冷水后高温红肿的脚放热,低温的冷水吸热,通过热传递皮肤的温度降到足够低时,烫伤部位的红肿消失,烫伤便治好了。根据热传递的规律冰水、冰块比冷水的效果更好,还要告诉学生,冷水治烫伤要及时,若皮肤烫伤延误时机,使皮肤起水泡后此法不能用,可能会引起感染并发症。由于教师本人亲身经历,令学生更信服。
二、要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实验都怀有好奇心,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最好的手段。教师应该使实验尽可能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1.由实验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先用一个有趣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引入《大气的压强》时,先做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手没有托着硬纸板,倒立的茶杯里的水都不掉下来,纸板反而紧紧“吸”在杯口上呢?引入大气压强以后,叫学生自己解释这一现象,这样效果好。
又如:在讲授《光的色散》内容时,先叫学生透过三棱镜观察窗户或窗户外的物体,发现物体镶上了彩色的边。这样,先引起学生的好奇,教师再发问,导入新课。
2.将有的实验故意造成带有惊险性或破坏性
实验带有惊险性或破坏性,学生非常好奇,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深刻。如下面几例:
a、教师可用一根弹簧拉几次,弹簧能恢复原长,而加大拉力拉一次,使得撤去拉力,弹簧不能恢复原长了,这样来说胡弹簧秤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
b、在讲授热膨胀的意义时,可做这样一个实验:用一块玻璃放在铁架台装置上,再用酒精灯在玻璃块的下面中央加热,一会儿,玻璃块崩裂。说明了物质受热膨胀,并且膨胀时产生的力很大。
c、在讲授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时,可按图一的电路安排一个演示实验.灯泡的额定电压已知(告诉学生),闭合电键后,移动滑片P,直至小灯泡被“烧坏”。这个实验有助于讲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意义。
3.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演示实验,效果如果不明显或学生观察不清楚,不仅影响课堂秩序,也影响学生的兴趣。因此,有的实验装置可以改进,提高可见度。例如:做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大小演示实验。当螺线管内没有插入铁棒时,通的电流即使较大,弹簧伸长仍不明显。就是有一点伸长,没有背景衬托或刻度的显示,要让全体同学观察到弹簧的伸长是困难的。我用一根指针将伸长放大,有条件的还可用投影机将实验装置投影到白墙上,可见度就大了。实验装置改进以后如图二,指针的A端定位,但能转动,B端有固定位置的刻度尺。(若要投影,B尺用玻璃制。)
又如:在热学教材中,有的定性了解温度高低的实验中可将液体温度计换成如图三所示的装置,相当于气体温度计(原理稍加提示学生便知),课本中比热容一节和汽化一节中有关定性的实验,都可以用这种装置。用两个相同的这种装置,一只试管内装染有红色的水,另一只试管内只是空气。将两只试管放入装有清水的烧杯里,如图四,用酒精灯给烧杯底加热,会发现.右边U形管内的有色水比左边U形管内的有色水上升得。说明受热条件相同时,气体膨胀比液体膨胀显著。
4.开辟第二课堂,做一些课外实验
课本中的小实验及习题中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完成的,这就需要在课外进行。在班级上组织兴趣小组或实验小组,在教师的带动和指导下,学生自找、自制器材。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发明创造,做一些有趣的课外实验。这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是非常有益的。
例如:在讲授《液体对压强的传递》时,演示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室没有。我问学生:这个器材能不能用竹子代替呢?学生很快想到了“水枪”。好多同学做了“水枪”,并在“水枪”前端周围钻了几个眼。学生自己实验,再通过我的诱导,便很快理解了帕斯卡定律。
三、要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又动脑中尝到甜头
课本中有的章节,可由教师提出思考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看书,做实验,总结规律。然后又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将概念的错误和概念间的混淆暴露出来。由学生思考回答,回答不出的,再由教师澄清。
例如:物理课本《力的测量》一节教学中,我做了尝试:将这一节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每张桌上都有实验装置和弹簧秤。我先叫学生观察弹簧秤,尔后,我提出问题:弹簧秤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呢?弹簧秤上的刻度为什么是均匀的?在我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看书做实验。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弹簧的伸长跟它的拉力成正比”。这时,我又提出:将弹簧秤睡倒放在桌上,用力压弹簧(在弹簧的侧面)会有这样的结论吗?学生直接或通过自己试了试就能正确地作出回答,进而得出弹簧的伸长是与拉力成正比,不是与外力成正比。接着又问:弹簧的下端能无限地加钩码吗?通过我演示实验,或学生在弹簧秤下端多加钩码,看到弹簧的伸长跟它受到的拉力不成正比,学生很快作了理想的回答。这节课,虽然时间延长了,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到了知识,尝到了甜头。
四、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更能引起兴趣
学生是抽象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还是抽象思维的成熟期。但仍然依靠感性材料的帮助,直观形象的帮助。才能逐步获得抽象的理解。实用性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对他们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教师演示时,要力求可见度大,重点突出,操作熟练,效果明显,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教师要用清晰的语言恰当的时候介绍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和方法,指导观察,组织讨论,引导分析、归纳,使学生不停留在无意注意看热闹上,而是通过实验学习物理知识,培养观察、思维能力,掌握操作技能,把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
五、教师的语言与学生的兴趣
教师认真钻研大纲,钻研教材,备好课后,还不能决定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也显得重要。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声调没有高低起伏之别,就不能吸引住学生,尤如演员不能感染观众一样。即使教师讲的吃力,也用了启发式,可学生听得乏味,昏昏欲睡。我体会到,教师在讲述中,也要讲究语言、语音准确、清楚、抑扬顿挫,再配以谐调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借以有趣而又形象的比方,整个教学过程中,又巧妙地运用启发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有问有答,甚至有学生的讨论,气氛活跃,学生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被所授的内容吸引,显得“动”而不乱,“静”而不呆。使学生感到上物理课没有负担,轻松愉快,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另外,重点语句或字词,不仅在板书时注上记号,还应在语言的轻重缓急将它们突出出来。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要突出“一切”“没有”“外力”“总”——不能丢,“或”——不是“和”)
总之,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是靠哪一点哪一方面,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好物理。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陶洪.物理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