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液晶产业迈入良性发展阶段,液晶行业的全面转暖让不少厂商蠢蠢欲动,又开始谋划新一轮的投资计划。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又能实现差异化和低成本,是面板厂商急需考量的地方。本文主要对液晶面板的行业现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液晶面板;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N2;N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220-01
一、液晶面板概述
液晶研究已有上百年历史。早在1850年,就有人发现神经纤维的萃取物中含有一种不寻常的物质。1883年,奥地利布拉格德国大学的植物生理学家斐德烈·莱尼茨尔在加热安息香酸胆固醇脂时发现:当胆固醇脂加热到145.5℃时熔化,会经历一个不透明的呈白色黏稠浑浊液体状态,并发出多彩而美丽的珍珠光泽;温度升到178.5℃后,它似乎再次熔化,光泽消失,变成清澈透明的液体;当温度下降时,再次出现浑浊状态并变成紫色,最终又恢复成白色的固体。莱尼茨尔反复确定他的发现后,将这种现象告诉给晶体学家诺发斯基,诺发斯基没办法回答他的疑问,建议他向德国亚琛大学物理学教授奥托·雷曼请教。
雷曼了解这一情况后,对这些物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发现了100多种类似性质的材料。他发现,这类白而浑浊的物质外观上虽然属于液体,但却显示出异性晶体特有的双折射性。开始时,雷曼将这些物质称为软晶体,然后改称晶态流体,并分为“晶状液体”和“液态晶体”两大类。这就是液晶名字的来历。同时,雷曼的先期研究,也为1968年液晶产品的问世和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液晶面板的分类
1、TN面板
TN主要是以低廉的生产成本使TN成为了应用最广泛的液晶面板,从目前情况下来看,市面上主要是以中低端的夜间显示屏被人们广泛应用着。TN面板的有点主要是由于输出的灰阶级数比较少,液晶分子偏转速度又比较快,响应时间容易提高,目前市场上液晶产品基本采用的是TN面板。再者,三星还开发出了一种B-TN面板,这种面板主要是在TN面板上面进行改进,但是为了平衡TN面板高速响应就需要牺牲画质,就出现了相应的矛盾。同时对比度可达700∶1,已经可以和MVA或者早期PVA的面板相接近了。台湾很多面板厂商生产TN面板,TN面板属于软屏,用手轻轻划会出现类似的水纹,另外仔细看屏幕大致是这样的:
2、VA面板
VA类面板是高端液晶应用较多的面板类型,属于广视角面板。和TN面板相比,8bit的面板可以提供16.7M色彩和大可视角度是该类面板定位高端的资本,但是价格也相对TN面板要昂贵一些。VA类面板的正面(正视)对比度最高,但是屏幕的均匀度不够好,往往会发生颜色漂移。锐利的文本是它的杀手锏,黑白对比度相当高。
3、IPS面板
IPS技术是日立公司于2001推出的液晶面板技术。IPS面板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两极都在同一个面上,一般情况下,其他的液晶模式都是在电极的上下面,为立体排列。IPS面板的优势也比较多,其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可视角度比较高、响应速度又比较快并且在色彩还原上较为准确、价格便宜,也适合大部分人群的购买力。但是它也有缺点,如漏光比较严重、黑色纯度并不是很高,因此,要靠光学膜的补偿来实现更好的黑色。目前IPS面板主要由LG-飞利浦生产。和其他类型的面板相比,IPS面板的屏幕较为“硬”,用手轻轻划一下不容易出现水纹样变形,因此又有硬屏之称。仔细看屏幕时,如果看到是方向朝左的鱼鳞状象素,加上硬屏的话,那么就可以确定是IPS面板了。
4、CPA面板
CPA模式广视角技术(软屏),CPA模式广视角技术严格来说也属于VA阵营的一员,各液晶分子朝着中心电极呈放射的焰火状排列。由于像素电极上的电场是连续变化的,所以这种广视角模式被称为“连续焰火状排列”模式。
三、液晶面板的相关技术分析
1、广视角技术
可视角度小,在较大的角度观看时画面就会失色,对比度和颜色表现都很差,这样的液晶电视不适合家庭使用。广视角技術不仅关系到液晶显示器的可视角度,还直接影响到了液晶面板的响应时间、亮度等其他性能参数,所以各大厂商都在不断改进广视角技术。
液晶电视主流的广视角技术,主要是利用液晶分子的双向倾斜以大幅度缩短响应时间,改变液晶分子配向让视角更为宽广;而OCB技术,则是光补偿双折射的方法,减少了加电状态下液晶分子的偏转角度;NEC的ExtraView技术,增加了浏览角度;现代的FFS技术,使用了透明的 ITO电极让透光率提高。这些技术虽然是以改善视角为主,但响应时间的缩短、色泽的表现、对比度的提高也都包含在这些技术之中。通过这些技术的不断的完善和应用,市场上主流的液晶面板的可视角度都达到了170度,已经不会对从不同角度观看造成影响,还有一些超广角的产品达到178度。
2、快速响应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响应时间变得越来越短,主流的液晶面板都已经达到了8ms。主要的快速响应技术有过驱动技术和黑屏插入技术,还有一点特别的是的广视角技术在增大视角的同时也降低了响应时间。黑屏插入技术是在每个图像帧之间插入黑色帧,当显示器完成一桢的画面显示后,再插入一桢纯黑色画面,或者关掉背光灯,这样就相当于“切”掉了画面的拖影,从而改善了视觉效果;过驱动技术就是施加的驱动电压在起始的时候稍高于目标状态的对应电压,使得液晶分子转动的速度更快,在到达目标状态时,电压再回落至目标状态的对应电压,这样就有效缩短了反应时间。
四、电子技术的发展情况
电子技术以推动全球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普及化为目标。在电子技术的推动下,自1998年起以丰富的创新能量及对高品质的坚持,致力于液晶面板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制作,以提升人类视觉享受的境界与成就高科技的美学发展。
成功的产品开发能力归因于强大的研发实力,当电子技术拥有资深的TFT-LCD早期优秀研发人才,于初期坚持自主开发技术的理念,采用独特的自建彩色滤光片厂方式,深耕TFT-LCD领域基础,使创新研发动能一向领先布局,质量成果也备受肯定。
电子技术优秀的产品开发能力,表现于2005年成功开发出全球最高分辨率(3840x2160)的56英寸液晶电视面板等高规格产品。在信息产品应用方面,独步全球制定19英寸宽屏及22英寸宽屏面板规格,已引领宽屏市场潮流。在特殊产品应用方面的杰出开发能力,展现在领先全球技术的超高分辨率、高耐候、高耐震及广视角特性的航天显示器,以及超高解析率、高亮度与超高对比度的医疗专用显示器。
"产业聚落化"是光电产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产业聚落化",吸引液晶电视相关产业进驻,包括玻璃、背光板、偏光膜、灯管、驱动IC等重要上游材料,促使采购及设备产生群聚,推动光电产业聚落化,提高国内液晶电视供应链整体效能。
中国液晶电视行业在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液晶电视行业标准不健全,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价格大战越演越烈,竞争企业众多等导致行业利润低下,而严重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品质的提高。因此,中国液晶电视企业必须抓住新的发展形势,加大科技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打造有效推广策略,对液晶电视行业的国家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液晶显示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中国内地面板企业未来的路也会异常艰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是不可避免的步骤。我国企业想要在国际环境中生存,需要吸取面板企业惨痛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所有在这方面取得效果的企业。
参考文献
[1]杨铁军.产业专利分析报告——液晶显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关键词]液晶面板;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N2;N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220-01
一、液晶面板概述
液晶研究已有上百年历史。早在1850年,就有人发现神经纤维的萃取物中含有一种不寻常的物质。1883年,奥地利布拉格德国大学的植物生理学家斐德烈·莱尼茨尔在加热安息香酸胆固醇脂时发现:当胆固醇脂加热到145.5℃时熔化,会经历一个不透明的呈白色黏稠浑浊液体状态,并发出多彩而美丽的珍珠光泽;温度升到178.5℃后,它似乎再次熔化,光泽消失,变成清澈透明的液体;当温度下降时,再次出现浑浊状态并变成紫色,最终又恢复成白色的固体。莱尼茨尔反复确定他的发现后,将这种现象告诉给晶体学家诺发斯基,诺发斯基没办法回答他的疑问,建议他向德国亚琛大学物理学教授奥托·雷曼请教。
雷曼了解这一情况后,对这些物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发现了100多种类似性质的材料。他发现,这类白而浑浊的物质外观上虽然属于液体,但却显示出异性晶体特有的双折射性。开始时,雷曼将这些物质称为软晶体,然后改称晶态流体,并分为“晶状液体”和“液态晶体”两大类。这就是液晶名字的来历。同时,雷曼的先期研究,也为1968年液晶产品的问世和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液晶面板的分类
1、TN面板
TN主要是以低廉的生产成本使TN成为了应用最广泛的液晶面板,从目前情况下来看,市面上主要是以中低端的夜间显示屏被人们广泛应用着。TN面板的有点主要是由于输出的灰阶级数比较少,液晶分子偏转速度又比较快,响应时间容易提高,目前市场上液晶产品基本采用的是TN面板。再者,三星还开发出了一种B-TN面板,这种面板主要是在TN面板上面进行改进,但是为了平衡TN面板高速响应就需要牺牲画质,就出现了相应的矛盾。同时对比度可达700∶1,已经可以和MVA或者早期PVA的面板相接近了。台湾很多面板厂商生产TN面板,TN面板属于软屏,用手轻轻划会出现类似的水纹,另外仔细看屏幕大致是这样的:
2、VA面板
VA类面板是高端液晶应用较多的面板类型,属于广视角面板。和TN面板相比,8bit的面板可以提供16.7M色彩和大可视角度是该类面板定位高端的资本,但是价格也相对TN面板要昂贵一些。VA类面板的正面(正视)对比度最高,但是屏幕的均匀度不够好,往往会发生颜色漂移。锐利的文本是它的杀手锏,黑白对比度相当高。
3、IPS面板
IPS技术是日立公司于2001推出的液晶面板技术。IPS面板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两极都在同一个面上,一般情况下,其他的液晶模式都是在电极的上下面,为立体排列。IPS面板的优势也比较多,其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可视角度比较高、响应速度又比较快并且在色彩还原上较为准确、价格便宜,也适合大部分人群的购买力。但是它也有缺点,如漏光比较严重、黑色纯度并不是很高,因此,要靠光学膜的补偿来实现更好的黑色。目前IPS面板主要由LG-飞利浦生产。和其他类型的面板相比,IPS面板的屏幕较为“硬”,用手轻轻划一下不容易出现水纹样变形,因此又有硬屏之称。仔细看屏幕时,如果看到是方向朝左的鱼鳞状象素,加上硬屏的话,那么就可以确定是IPS面板了。
4、CPA面板
CPA模式广视角技术(软屏),CPA模式广视角技术严格来说也属于VA阵营的一员,各液晶分子朝着中心电极呈放射的焰火状排列。由于像素电极上的电场是连续变化的,所以这种广视角模式被称为“连续焰火状排列”模式。
三、液晶面板的相关技术分析
1、广视角技术
可视角度小,在较大的角度观看时画面就会失色,对比度和颜色表现都很差,这样的液晶电视不适合家庭使用。广视角技術不仅关系到液晶显示器的可视角度,还直接影响到了液晶面板的响应时间、亮度等其他性能参数,所以各大厂商都在不断改进广视角技术。
液晶电视主流的广视角技术,主要是利用液晶分子的双向倾斜以大幅度缩短响应时间,改变液晶分子配向让视角更为宽广;而OCB技术,则是光补偿双折射的方法,减少了加电状态下液晶分子的偏转角度;NEC的ExtraView技术,增加了浏览角度;现代的FFS技术,使用了透明的 ITO电极让透光率提高。这些技术虽然是以改善视角为主,但响应时间的缩短、色泽的表现、对比度的提高也都包含在这些技术之中。通过这些技术的不断的完善和应用,市场上主流的液晶面板的可视角度都达到了170度,已经不会对从不同角度观看造成影响,还有一些超广角的产品达到178度。
2、快速响应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响应时间变得越来越短,主流的液晶面板都已经达到了8ms。主要的快速响应技术有过驱动技术和黑屏插入技术,还有一点特别的是的广视角技术在增大视角的同时也降低了响应时间。黑屏插入技术是在每个图像帧之间插入黑色帧,当显示器完成一桢的画面显示后,再插入一桢纯黑色画面,或者关掉背光灯,这样就相当于“切”掉了画面的拖影,从而改善了视觉效果;过驱动技术就是施加的驱动电压在起始的时候稍高于目标状态的对应电压,使得液晶分子转动的速度更快,在到达目标状态时,电压再回落至目标状态的对应电压,这样就有效缩短了反应时间。
四、电子技术的发展情况
电子技术以推动全球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普及化为目标。在电子技术的推动下,自1998年起以丰富的创新能量及对高品质的坚持,致力于液晶面板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制作,以提升人类视觉享受的境界与成就高科技的美学发展。
成功的产品开发能力归因于强大的研发实力,当电子技术拥有资深的TFT-LCD早期优秀研发人才,于初期坚持自主开发技术的理念,采用独特的自建彩色滤光片厂方式,深耕TFT-LCD领域基础,使创新研发动能一向领先布局,质量成果也备受肯定。
电子技术优秀的产品开发能力,表现于2005年成功开发出全球最高分辨率(3840x2160)的56英寸液晶电视面板等高规格产品。在信息产品应用方面,独步全球制定19英寸宽屏及22英寸宽屏面板规格,已引领宽屏市场潮流。在特殊产品应用方面的杰出开发能力,展现在领先全球技术的超高分辨率、高耐候、高耐震及广视角特性的航天显示器,以及超高解析率、高亮度与超高对比度的医疗专用显示器。
"产业聚落化"是光电产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产业聚落化",吸引液晶电视相关产业进驻,包括玻璃、背光板、偏光膜、灯管、驱动IC等重要上游材料,促使采购及设备产生群聚,推动光电产业聚落化,提高国内液晶电视供应链整体效能。
中国液晶电视行业在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液晶电视行业标准不健全,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价格大战越演越烈,竞争企业众多等导致行业利润低下,而严重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品质的提高。因此,中国液晶电视企业必须抓住新的发展形势,加大科技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打造有效推广策略,对液晶电视行业的国家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液晶显示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中国内地面板企业未来的路也会异常艰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是不可避免的步骤。我国企业想要在国际环境中生存,需要吸取面板企业惨痛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所有在这方面取得效果的企业。
参考文献
[1]杨铁军.产业专利分析报告——液晶显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