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处理各类资讯是人的基本能力,对于教学而言,要结合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扩大信息量,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而言,语文课程是一门相对枯燥的课程,更不用说相应的习作训练了。对于初中生而言,在进入青春期的关键时期,其显著特点就是思维活跃,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热情易激发但也容易消退。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整个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教学活动中整合了信息技术,一方面,教学工作利用电脑、网络等多媒体教学设施,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必然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切生产力的基本源泉。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将其落实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通过整合,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励学生的开拓精神。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学生的阅读从传统的文本阅读转向超文本(网页)阅读,不同的知识点链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文字的载体从印刷材料转变为电子多媒体出版物等;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及检索电子资料的能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
丰富了课堂的知识容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板书式教学,占用了大量时间,师生互动无从谈起。在引入信息技术后,相关知识点均能够很快展现,既节约了时间,又更加生动直观。笔者在八年级的《苏州园林》的教学活动中,首先是制作了苏州园林分布图,并结合苏州园林的网上资料,现场展示了相关图片,对其有代表性的精华景点进行了解说,使学生深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点。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实现途径
以整合教学环境为关键点。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基础是整合教学环境。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渲染气氛,创设情景,使学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体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其主题是“亲近文学”,列举了巴金的繁星、冰心的母亲、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预习活动,通过网络查询巴金、冰心、泰戈尔的基本资料,更进一步,还应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这些作品出现的时代背景,心路历程等,加深对人文关怀的认识。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请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设定了“假如三位作家相遇”的情景教学活动。有学生创造性地分析了如果三位大家在情景互换的条件下,能够写出什么样的杰作。又如,前文提到的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活动中,笔者也整合教学环境,请学生分组讨论后,推选代表进行模拟导游,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通过网上查询导游图、导游解说词等,将学习气氛推向了新的高潮。笔者认为,仅仅读懂教材,反仅掌握教材的知识点还远远不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既能够促进基本知识点的巩固,还能够增加相关知识的了解,促进表达能力、综合素质与人文精神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
注重辅助教学模式的建立。如前所述,信息技术作为新生事物,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其结果是建立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在此过程中,该模式对于教学活动整体来说,笔者认为,仍然是辅助性的。换句话说,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整合,要服务于教学活动,从属于教学活动,一切服从于教育工作的大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而整合后,其学习形态、知识面、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使学生思维集中性、注意力、团队精神都会受到一定的分散。因此,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个大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信息资料搜集、加工、处理时,可向学生提供方法指导,如建议参考的网站;在写作中,老师可以欢迎学生不拘一格,在电子文档中插入图片、符号,甚至是其他视频资料;在校园讨论、语文学习兴趣小组讨论方面,教师可以联系学校开放专门的BBS平台等,同时也可以请学生分组,按团队在网上发表意见,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专注于课件的制作与编排。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把呆板的文字形象转化为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的多媒体形象。当前,信息技术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基础,在普通的九年制学校中都能够实现。因此,教师要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认真完成课件与教具的制作。首先,教师要摒弃“电子板书”的错误观念。即教师把备课材料或板书内容,原封不动地制作为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这和传统的粉笔板书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新鲜感很快就会过去,是一种形式上的教学条件改善,而不是本文所倡导的“整合”。其次,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超媒体文本结构的知识点链接,来贯穿教学知识点。比如,在教授《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时,在制作课件时,就引用了后人谱写的歌曲,在课件中播放,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好地领会到诗人的心境与彼时的气氛。
注重实践环节的建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其实质就是以语文教学为基本载体,将信息技术及相关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本身也作为传递的一种手段。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处理技能,如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的操作与应用等。在此背景下,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安排一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如请学生完成一些课题、作业,通过电邮的模式进行上交。或者,在某些课文的学习方面,动员学生自己制作课件或者讨论材料,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整合是一个新的课题。对于求知欲强,充满热情的初中生来说,是一项具有时代感的有益尝试。这就要求学校与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共同努力,以构建新的教学环境为出发点,注重辅助教学模式的建立,编制优质的课件,使这一尝试起到良好的效果,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作者单位:常熟市王淦昌中学(215531)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而言,语文课程是一门相对枯燥的课程,更不用说相应的习作训练了。对于初中生而言,在进入青春期的关键时期,其显著特点就是思维活跃,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热情易激发但也容易消退。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整个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教学活动中整合了信息技术,一方面,教学工作利用电脑、网络等多媒体教学设施,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必然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切生产力的基本源泉。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将其落实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通过整合,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励学生的开拓精神。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学生的阅读从传统的文本阅读转向超文本(网页)阅读,不同的知识点链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文字的载体从印刷材料转变为电子多媒体出版物等;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及检索电子资料的能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
丰富了课堂的知识容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板书式教学,占用了大量时间,师生互动无从谈起。在引入信息技术后,相关知识点均能够很快展现,既节约了时间,又更加生动直观。笔者在八年级的《苏州园林》的教学活动中,首先是制作了苏州园林分布图,并结合苏州园林的网上资料,现场展示了相关图片,对其有代表性的精华景点进行了解说,使学生深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点。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实现途径
以整合教学环境为关键点。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基础是整合教学环境。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渲染气氛,创设情景,使学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体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其主题是“亲近文学”,列举了巴金的繁星、冰心的母亲、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预习活动,通过网络查询巴金、冰心、泰戈尔的基本资料,更进一步,还应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这些作品出现的时代背景,心路历程等,加深对人文关怀的认识。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请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设定了“假如三位作家相遇”的情景教学活动。有学生创造性地分析了如果三位大家在情景互换的条件下,能够写出什么样的杰作。又如,前文提到的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活动中,笔者也整合教学环境,请学生分组讨论后,推选代表进行模拟导游,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通过网上查询导游图、导游解说词等,将学习气氛推向了新的高潮。笔者认为,仅仅读懂教材,反仅掌握教材的知识点还远远不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既能够促进基本知识点的巩固,还能够增加相关知识的了解,促进表达能力、综合素质与人文精神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
注重辅助教学模式的建立。如前所述,信息技术作为新生事物,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其结果是建立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在此过程中,该模式对于教学活动整体来说,笔者认为,仍然是辅助性的。换句话说,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整合,要服务于教学活动,从属于教学活动,一切服从于教育工作的大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而整合后,其学习形态、知识面、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使学生思维集中性、注意力、团队精神都会受到一定的分散。因此,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个大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信息资料搜集、加工、处理时,可向学生提供方法指导,如建议参考的网站;在写作中,老师可以欢迎学生不拘一格,在电子文档中插入图片、符号,甚至是其他视频资料;在校园讨论、语文学习兴趣小组讨论方面,教师可以联系学校开放专门的BBS平台等,同时也可以请学生分组,按团队在网上发表意见,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专注于课件的制作与编排。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把呆板的文字形象转化为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的多媒体形象。当前,信息技术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基础,在普通的九年制学校中都能够实现。因此,教师要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认真完成课件与教具的制作。首先,教师要摒弃“电子板书”的错误观念。即教师把备课材料或板书内容,原封不动地制作为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这和传统的粉笔板书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新鲜感很快就会过去,是一种形式上的教学条件改善,而不是本文所倡导的“整合”。其次,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超媒体文本结构的知识点链接,来贯穿教学知识点。比如,在教授《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时,在制作课件时,就引用了后人谱写的歌曲,在课件中播放,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好地领会到诗人的心境与彼时的气氛。
注重实践环节的建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其实质就是以语文教学为基本载体,将信息技术及相关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本身也作为传递的一种手段。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处理技能,如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的操作与应用等。在此背景下,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安排一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如请学生完成一些课题、作业,通过电邮的模式进行上交。或者,在某些课文的学习方面,动员学生自己制作课件或者讨论材料,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整合是一个新的课题。对于求知欲强,充满热情的初中生来说,是一项具有时代感的有益尝试。这就要求学校与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共同努力,以构建新的教学环境为出发点,注重辅助教学模式的建立,编制优质的课件,使这一尝试起到良好的效果,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作者单位:常熟市王淦昌中学(21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