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它融合了作者早年时期的众多哲学思想、人生感悟及其青年时代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本文试从存在主义的三个理论层面分析其存在主义倾向的表现。
关键词:存在主义;荒谬;选择;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
毛姆是20世纪文坛中“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在他长达六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作、游记及文学评论等涉及各个文学领域的作品。他的著作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洞悉和对人生意义的执着探索而著称于世。其代表作《人性的枷锁》是毛姆根据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倾注了大量心血精心构思而成。有研究者都认为这是一部描写个人成长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人认为其创作思想和风格受到了自然主义的影响。但小说中主人公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探索的不懈努力,以及对荒谬的世界和主人公不幸人生的描写,却与当时正在悄然兴起的存在主义思想不谋而合。
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人的生存本身、世界的荒诞性,以及置身在其中的不幸个人如何用个人的自由选择这一权力去获取自由和意义,而这也正是《人性的枷锁》一书所传达的主题。毛姆在此书中关注了个人的存在、自由、意义等因素,深刻地展现了人类存在的种种困境,深入地探索了人类的精神出路。因此,这部小说中渗透着存在主义思想。小说主人公菲利普的一生是对自由和人生意义追求的一生,他的人生历程就是他摆脱人生枷锁,探索自由之路的过程。笔者试从三个方面,即存在主义的三个理论层面,对小说的存在主义思想做出分析和阐释。
一、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1]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人首先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然后通过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自由选择来塑造个人的本质,即,人生价值。这就是萨特所说的“懦夫是自己造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造就的英雄”。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而不是先天就存在的。大多数研究者研究这个存在主义的主张时,都注重于个人“存在”之后对于其“本质”的塑造这一过程的研究,而忽略了这个主张的前提——“存在”。存在先于本质,从字面上来理解,即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思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没有个人的“存在”,则一切个人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没有像萨特这样提出鲜明的观点,但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了毛姆对于个人“存在”的关注与重视。
菲利普从童年时代就开始有了寻求个体价值及生命意义的思想,他做了各种尝试和努力想去实现个人的价值,去完善个人的“本质”,但是直到他破产之后才意识到,对于个人价值和“本质”的追寻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个人的存在的保障。菲利普因为在股票交易所投资失败而破产,致使他不得不开始典当衣服来维持生活。他每天只吃两顿饭,因为太饿而不得不九点钟就上床睡觉;付不起房租,就在大街上过夜;他放弃了学业,去应聘他曾经瞧不起的工作……在这食不果腹的日子里,他也终于意识到,如果自己不能好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自己曾经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探索也就成了一种空谈。如果不是好友阿特尔涅为他提供帮助,菲利普可能会像他在巴黎时的同学范妮·普赖斯一样死于饥饿。
范妮·普赖斯有着罕见毅力和自信去追求理想的人,虽然没有一点画画的天赋,她却想通过画画来实现个人价值。她没有工作,一贫如洗,最终因为经济拮据,在饿了整整三天之后,选择了自杀。正因为她无法保障个人的存在,所以她的所有追求与理想,个人的价值与“本质”,都成为了空谈。如此看来,个人的“存在”是个人价值实现和个人人生意义探索之先决条件,没有了这个“存在”,个人将无法去完善其“本质”,所有的一切都将不会有意义。也就是,“存在先于本质”,个人的“存在”应该先于个人的“本质”。由此,毛姆向读者展示了他独特的存在观,即,先保证个体的“存在”,而后再追求个人的“本质”。
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存在主义者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亦是痛苦的。在小说中,毛姆通过对主人公菲利普痛苦人生和不幸遭遇的细致描写,表现了一个现实的荒诞世界。
小说中,菲利普的一生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折磨与苦难。首先,由于生理缺陷,跛足,受尽了所有人的嘲笑与讥讽,他无法像常人一样生活,饱受歧视与欺辱,“逐渐失去了孩提的天真,进而痛苦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2]这让他从童年时期就开始体会到生活的不幸与人生的痛苦。
在他踏入社会之后,他的爱情之路也充满了崎岖。在伯父家,他认识了一个半老徐娘,威尔金森小姐,短暂的甜蜜稍过,威尔金森小姐没来由的醋意大发和胡搅蛮缠,让菲利普意识到爱情竟不过是如此荒唐的举动而已。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对爱情失望。在学医期间,他偶然认识了一个女招待,米尔德丽德,她不仅长相平平,而且人品平庸,性格怪异,冷漠无情,忘恩负义,简直一无是处。可是菲利普却爱上了她。她一次次的抛弃菲利普,无数次厚颜无耻的向他索取钱财,甚至与他的好友私奔……菲利普虽然鄙视她,却又疯狂的爱着她,被她不断的羞辱与折磨,却总是离不开她,像奴隶一样的被她束缚着。这一段长达五年的爱情纠缠,让菲利普饱受折磨,痛不欲生。好不容易出现了肯对他付出真情的诺拉,他却又因为米尔德丽德的纠缠而与诺拉的爱情失之交臂。爱情的不幸让菲利普进一步体会到了生活的残酷。
同时,菲利普友谊也充满了抛弃和背叛。他童年时形影不离的好友,罗斯,因为一些误会与他反目成仇,往日的珍贵情谊顿时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则是无端的侮辱和嘲讽。而菲利普成人之后遇到的无话不谈、非常信赖的好友格里菲思,却在明知他深爱着米尔德丽德的情况下与她私奔,甚至连他们私奔时的旅费都是菲利普来负担的。
从菲利普的生存不幸、爱情不幸和友情不幸中,毛姆展现了一个充满了荒诞的世界。毛姆也从菲利普个人的困境和不幸中,看到了人类的苦难与不幸,他试图超越这种人生的苦难和世界的荒诞,思考人类的精神出路。
三、自由选择
“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3]正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作为自由存在的个人,就有了面对各种环境时的不同选择。虽然人的存在本身是偶然的、荒诞的、没有意义的,但是,人却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造就自我,活得精彩。
正如小说的主人公菲利普一样,他虽然饱受生活的摧残,但他一刻都没有放弃过个人的“自由选择”,并通过一次次的选择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在17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自己对人生做出了选择与规划。他拒绝了伯父让他进入牛津学习神学,将来做一个牧师的要求,决定去德国学习德语。之后,他又放弃了从事会计师这一在看他来没有意义的无聊行业,不顾伯父的强烈反对,去法国学习绘画。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绘画的天赋时,便放弃了成为一个画家的梦想,返回伦敦,决定当一名医生。这一系列的选择,都是他竭尽所能的与生活中的不幸与枷锁而斗争,从而寻求自己的精神归宿和人生意义的自由选择。如果说跛足、宗教、爱情和金钱是套在菲利普身上的枷锁,那么,对自由和人生意义的寻求则是他一直以来所探求的潘朵拉之盒,菲利普希望用它来解释生活的不幸与苦难,找寻一条通向彼岸的精神出路。正是这种不懈的自我追求表现出了人类与荒谬世界抗争下的积极态度和进取精神。
毛姆一直“希图以奋斗及创作,探索一条通往自由之路。这条自由之路要求达到物质上与精神上的解放,这种自由不仅仅意味着责任和义务的摆脱,更重要的是理智的自由与情感的超脱”,[4]从菲利普身上我们看到了毛姆用他独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视角所展现的他对于现实世界的怀疑与否定,对所处时代的无奈与绝望,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担忧和对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的探求。不仅启迪了同代人的精神世界,更引发了现代人的无限思考。
参考文献:
[1]萨特,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M].三联书店,1987.
[2]毛姆著,张柏然等译.人生的枷锁[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徐崇温.萨特及其存在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罗宾·毛姆著,李作君,王瑞霞译.盛誉下的孤独者——毛姆传[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
关键词:存在主义;荒谬;选择;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
毛姆是20世纪文坛中“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在他长达六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作、游记及文学评论等涉及各个文学领域的作品。他的著作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洞悉和对人生意义的执着探索而著称于世。其代表作《人性的枷锁》是毛姆根据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倾注了大量心血精心构思而成。有研究者都认为这是一部描写个人成长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人认为其创作思想和风格受到了自然主义的影响。但小说中主人公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探索的不懈努力,以及对荒谬的世界和主人公不幸人生的描写,却与当时正在悄然兴起的存在主义思想不谋而合。
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人的生存本身、世界的荒诞性,以及置身在其中的不幸个人如何用个人的自由选择这一权力去获取自由和意义,而这也正是《人性的枷锁》一书所传达的主题。毛姆在此书中关注了个人的存在、自由、意义等因素,深刻地展现了人类存在的种种困境,深入地探索了人类的精神出路。因此,这部小说中渗透着存在主义思想。小说主人公菲利普的一生是对自由和人生意义追求的一生,他的人生历程就是他摆脱人生枷锁,探索自由之路的过程。笔者试从三个方面,即存在主义的三个理论层面,对小说的存在主义思想做出分析和阐释。
一、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1]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人首先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然后通过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自由选择来塑造个人的本质,即,人生价值。这就是萨特所说的“懦夫是自己造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造就的英雄”。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而不是先天就存在的。大多数研究者研究这个存在主义的主张时,都注重于个人“存在”之后对于其“本质”的塑造这一过程的研究,而忽略了这个主张的前提——“存在”。存在先于本质,从字面上来理解,即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思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没有个人的“存在”,则一切个人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没有像萨特这样提出鲜明的观点,但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了毛姆对于个人“存在”的关注与重视。
菲利普从童年时代就开始有了寻求个体价值及生命意义的思想,他做了各种尝试和努力想去实现个人的价值,去完善个人的“本质”,但是直到他破产之后才意识到,对于个人价值和“本质”的追寻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个人的存在的保障。菲利普因为在股票交易所投资失败而破产,致使他不得不开始典当衣服来维持生活。他每天只吃两顿饭,因为太饿而不得不九点钟就上床睡觉;付不起房租,就在大街上过夜;他放弃了学业,去应聘他曾经瞧不起的工作……在这食不果腹的日子里,他也终于意识到,如果自己不能好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自己曾经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探索也就成了一种空谈。如果不是好友阿特尔涅为他提供帮助,菲利普可能会像他在巴黎时的同学范妮·普赖斯一样死于饥饿。
范妮·普赖斯有着罕见毅力和自信去追求理想的人,虽然没有一点画画的天赋,她却想通过画画来实现个人价值。她没有工作,一贫如洗,最终因为经济拮据,在饿了整整三天之后,选择了自杀。正因为她无法保障个人的存在,所以她的所有追求与理想,个人的价值与“本质”,都成为了空谈。如此看来,个人的“存在”是个人价值实现和个人人生意义探索之先决条件,没有了这个“存在”,个人将无法去完善其“本质”,所有的一切都将不会有意义。也就是,“存在先于本质”,个人的“存在”应该先于个人的“本质”。由此,毛姆向读者展示了他独特的存在观,即,先保证个体的“存在”,而后再追求个人的“本质”。
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存在主义者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亦是痛苦的。在小说中,毛姆通过对主人公菲利普痛苦人生和不幸遭遇的细致描写,表现了一个现实的荒诞世界。
小说中,菲利普的一生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折磨与苦难。首先,由于生理缺陷,跛足,受尽了所有人的嘲笑与讥讽,他无法像常人一样生活,饱受歧视与欺辱,“逐渐失去了孩提的天真,进而痛苦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2]这让他从童年时期就开始体会到生活的不幸与人生的痛苦。
在他踏入社会之后,他的爱情之路也充满了崎岖。在伯父家,他认识了一个半老徐娘,威尔金森小姐,短暂的甜蜜稍过,威尔金森小姐没来由的醋意大发和胡搅蛮缠,让菲利普意识到爱情竟不过是如此荒唐的举动而已。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对爱情失望。在学医期间,他偶然认识了一个女招待,米尔德丽德,她不仅长相平平,而且人品平庸,性格怪异,冷漠无情,忘恩负义,简直一无是处。可是菲利普却爱上了她。她一次次的抛弃菲利普,无数次厚颜无耻的向他索取钱财,甚至与他的好友私奔……菲利普虽然鄙视她,却又疯狂的爱着她,被她不断的羞辱与折磨,却总是离不开她,像奴隶一样的被她束缚着。这一段长达五年的爱情纠缠,让菲利普饱受折磨,痛不欲生。好不容易出现了肯对他付出真情的诺拉,他却又因为米尔德丽德的纠缠而与诺拉的爱情失之交臂。爱情的不幸让菲利普进一步体会到了生活的残酷。
同时,菲利普友谊也充满了抛弃和背叛。他童年时形影不离的好友,罗斯,因为一些误会与他反目成仇,往日的珍贵情谊顿时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则是无端的侮辱和嘲讽。而菲利普成人之后遇到的无话不谈、非常信赖的好友格里菲思,却在明知他深爱着米尔德丽德的情况下与她私奔,甚至连他们私奔时的旅费都是菲利普来负担的。
从菲利普的生存不幸、爱情不幸和友情不幸中,毛姆展现了一个充满了荒诞的世界。毛姆也从菲利普个人的困境和不幸中,看到了人类的苦难与不幸,他试图超越这种人生的苦难和世界的荒诞,思考人类的精神出路。
三、自由选择
“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3]正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作为自由存在的个人,就有了面对各种环境时的不同选择。虽然人的存在本身是偶然的、荒诞的、没有意义的,但是,人却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造就自我,活得精彩。
正如小说的主人公菲利普一样,他虽然饱受生活的摧残,但他一刻都没有放弃过个人的“自由选择”,并通过一次次的选择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在17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自己对人生做出了选择与规划。他拒绝了伯父让他进入牛津学习神学,将来做一个牧师的要求,决定去德国学习德语。之后,他又放弃了从事会计师这一在看他来没有意义的无聊行业,不顾伯父的强烈反对,去法国学习绘画。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绘画的天赋时,便放弃了成为一个画家的梦想,返回伦敦,决定当一名医生。这一系列的选择,都是他竭尽所能的与生活中的不幸与枷锁而斗争,从而寻求自己的精神归宿和人生意义的自由选择。如果说跛足、宗教、爱情和金钱是套在菲利普身上的枷锁,那么,对自由和人生意义的寻求则是他一直以来所探求的潘朵拉之盒,菲利普希望用它来解释生活的不幸与苦难,找寻一条通向彼岸的精神出路。正是这种不懈的自我追求表现出了人类与荒谬世界抗争下的积极态度和进取精神。
毛姆一直“希图以奋斗及创作,探索一条通往自由之路。这条自由之路要求达到物质上与精神上的解放,这种自由不仅仅意味着责任和义务的摆脱,更重要的是理智的自由与情感的超脱”,[4]从菲利普身上我们看到了毛姆用他独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视角所展现的他对于现实世界的怀疑与否定,对所处时代的无奈与绝望,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担忧和对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的探求。不仅启迪了同代人的精神世界,更引发了现代人的无限思考。
参考文献:
[1]萨特,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M].三联书店,1987.
[2]毛姆著,张柏然等译.人生的枷锁[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徐崇温.萨特及其存在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罗宾·毛姆著,李作君,王瑞霞译.盛誉下的孤独者——毛姆传[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