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性的后现代主义设计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a conica 是建筑师阿尔罗西在1984年设计的,在20世纪初,咖啡壶的设计经历了4个阶段:原始的手工壶和瓮;现代设计的标准化和批量生产;7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重新设计的咖啡壶;17世纪咖啡引入欧洲已成为了一种文化,它刺激了数百年的咖啡制造商的创新和设计,吸引了众多的设计师重新设计这种小厨具。意大利厨具设计巨头艾烈希公司与后现代建筑师阿尔多罗西在1970年代一起在工艺设计方面的探索对La Conica的诞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设计语言随着时间的发展
  几百年前在咖啡种植国家发明了咖啡壶,早期的设计方式是工匠制作方式,设计语言只是其样式,工匠设计的图案也是用来装饰咖啡壶,由于在金属容器上手工制作这么多复杂的图案象征着地位和权利,所以这也是咖啡壶要用复杂图案装饰的原因。
  1818年德国Romershausen博士发明了一种机器,使用蒸汽产生垂直力并通过咖啡,1819年,法国人想了一个办法,使用蒸汽力迫使中央管翻倒咖啡。
  显然,随着不同的煮咖啡的方式的发明,咖啡壶的设计也变的多样化,设计者不仅要设计漂亮的形状,还要考虑如何放置壶的各个部分。咖啡壶的设计不仅要展现一个精美的产品,而且要完成其功能,十九世纪后半段出现了艺术、工艺和工业化的对话。工业发展改变了设计方式,设计需要传递产品的功能,并紧跟这种功能。因此,这些产品的形状与手工加工壶完全不一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二十世纪Peter Behrens的电热壶。
  咖啡壶设计变得简单并且有了很浓的工业金属外观和形状。设计者相信形式追随功能。过去手工制作的壶减少,因为它们都不能很好的展示其功能。Alfonso Bialetti 设计了的著名的Moka压力咖啡壶,标志着同传统外观的巨大变革。重铸铝形式的坚固性成为咖啡壶设计的特色。
  1957年到1960年左右,意大利设计师Sabtin为Christofle展示了como茶和咖啡服务。在这个时期,设计师开始探索新的途径来发明新的产品。看起来好像几何工业产品失去了什么。它们只是标准的产品,其它什么都不是。人们需要寻找新的方式发明新的产品的意义。设计不再是简单的功能性服务。产品不再是工业化生产的具有简单线条的产品,通过金属,无趣的形状,样式和功能和使用者交流,设计形式在后现代主义下又变了。
  
  1984年Aldo Rossi设计的La Conica
  它与早期Bialetti moka传递的完全不同。Bialetti咖啡壶是一件产品,它的外表和线条代表了工业大规模的产品。重新考虑这种冷冰冰的工业设计,Rossi给了这些小产品简单的经典设计的外表。它不再仅仅是件产品,而是成为一件拥有传统外表的艺术产品,作为一个原教旨经典主义的设计师,La Conica代表了一个非传统的形式工业材料的审美素质。
  二、咖啡文化和后现代主义
  (一)咖啡是世界范围内有名的饮料
  现今,咖啡在热带和亚热带近80个国家种植,成为继石油之后,又一最有价值的国际贸易。巨大的咖啡消费带动了咖啡生产的相關行业。不同国家的人们用不同方式来煮咖啡。这也带动了咖啡壶和电咖啡壶的设计。到十六世纪中叶,咖啡变得流行,并形成了饮咖啡的区域:世界上第一个咖啡屋。咖啡屋成了下棋和讨论新闻的中心。从第一个咖啡屋到咖啡店比如星巴克,咖啡屋都与谈话,读书和休息联系到一起。
  Alessi公司本身也支撑设计成功的La conica自1970年Alessi设计的项目被认可。设计理念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艺术表现力,使对象在符号学探索下得到重新评估和重新设计,而不是遵循普通的指导方针。80年代的特点是茶叶和咖啡服务,由国际设计师和officina Alessi研究和生产,在工艺层面使用了不同的金属。
  可以看出,在国内,意大利制造商Alessi在积极推进银质的原始设计。1960年代,设计师和建筑师都拒绝设计的定义以及为了大规模生产的设计。人们看到了1968年的变革,将其视为现代主义失去其统治地位的分水岭。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Rossi建立了他自己的设计理念,起源于工业化以前,但并不追求其细节和经典的设计装饰。Alessi于1984年在其项目中利用工业材料设计了全新的形状。
  三、结论
  在大的咖啡消费和咖啡壶市场下设计出La Conica浓咖啡壶。在1960年到1980年代时设计师们重新考虑了简单无意义的现代设计,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设计途径。作为金属厨具大生产商,Alessi不仅为后现代主义设计了La Conica,并且设计了一种新的艺术外观。几个世纪以来,咖啡壶设计方式不断变化。随着咖啡壶和后现代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La conica在设计和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乱伦禁忌是各国道德中的最基本准则,所谓乱伦,是指在一定家庭成员之间的习俗或法律所不允许的性关系。禁止一定范围内的血亲结婚,其依据主要优生学原理和伦理观念的要求。在我国历史上,对于近亲结婚规定为乱伦而成为禁忌也是有一个过程的。然而,在各种文明中的具体事例似乎也表明优生的原因来源是一种谬误。   关键词:乱伦;优生学原理;伦理观念;婚配原则    乱伦禁忌是各国道德中的最基本准则,几乎是不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舞蹈作品和文学诗词的对比,谈及舞蹈意境之美的产生之源,针对“象外之向”和“景外之景”的角度,剖析意境的创造手法。   关键词:意境;美学;物境;情境   在《舞蹈概论》上,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可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蓝凡《舞蹈的意境与创作》一文中谈到,舞蹈意境是舞蹈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这两位学者
期刊
《永乐大典》是编纂于明初的大型类书,所收文献多为宋元旧本,是辑佚宋元典籍之渊蔽。宋元方志丛刊中所录方志,有的是已亡佚而整本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来的;有的则是残本,通过《永乐大典》所录该方志加以辑补过的。因此,《永乐大典》对于保存和完善这些已佚及残存的宋元方志的重要辑佚价值不言而喻。  编撰于明初的《永乐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征录地方志在1000种以上。许多方志久佚于世,全赖《大典》得以重现
期刊
公共文化服务,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关键词,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福建省艺术馆倡导实施的“艺术扶贫工程”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新途径
期刊
易卜生剧作《海上夫人》中的艾利达诠释了女性自由精神的觉醒,她的精神反抗被置于个人内心框架中,集中于对自我的诘问和思考。  从1879年的《玩偶之家》到1888年的《海上夫人》,易卜生完成了从现实主义戏剧向象征主义戏剧的过渡。《海上夫人》并不是心理象征剧的代表之作,但其中塑造的女性角色艾利达却足够出彩。  《海上夫人》中的艾利达是可以与《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媲美的角色,共同代表了女性自由精神的觉醒。但
期刊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全国有55个少数民族,有53个群居或散居在90%的西部土地上。在我国,西部属于欠发达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其落后,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也表现在文化方面,尤其是作为文化事业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建设更显滞后与发展缓慢,因此,加快西部大开发,不仅要加快西部的经济大发展,更要加快西部的文化大发展,这是实现西部地区社会大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全国各民族共同发展,
期刊
许多人认为超现实主义作家利用自动写作总是创作些稀奇古怪甚至让人费解的东西,这一点也许并没有错,但这并不足以概括超现实主义自动写作的所有特征,布勒东曾经说过,用自动写作手法创作出的作品,很少出现新的词语,并且违背语法规则的现象也不是特别的多见,作为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开路人,布勒东的这一番话,值得我们对超现实主义自动写作做更深一步的了解、探究。皮埃尔.勒韦尔迪被超现实主义视为自己的道路上的前辈人物,
期刊
一、文章及背景简介    本文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老师和郭于华老师“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计划”的部分成果。郭于华老师在文章中以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女性这个群体对于特定历史事件的独特记忆方式,并分析了在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中,女性由于某种“误识”所造成的妇女解放“幻象”以及由此帶来的精神富足现象。  文章首先交代了中国社会革命性变革与妇女解放的大背景,然后
期刊
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生活节奏的加快……一系列的社会与物质的因素,使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在“方便”、“舒适”、“可靠”、“价值”、“安全”和“享受”等方面的评价,也就是在居室空间设计中常提到各种因素。  随着对设计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当代人类对居室空间物质以及精神上的追求,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更好的满足人类生活对居室空间的需求,在居室空间设计就要注意多方面的因素。  
期刊
乱世迸发的文明曙光总是特别耀眼,作为二十世纪30年代,政治内忧外患,经济伤痕累累的中国,在电影事业上却创造了惊人的财富。这是艺术所独具的力量,也是时代所恩赐的璀璨。  自古乱世出豪杰,纵览历史,群雄割据的局面往往造就无数英雄智者,成就帝王将相的千秋霸业。对于电影来说正是这样,一个王朝的结束,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诞生。满清王朝在历史的洪流中摇摇欲坠,也正当中外各种新势力注入华夏文明的时刻,中国电影在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