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特奥尔多·冯塔纳的长篇小说《覆水难收》(Unwiederbringlich)是作者晚年一部重要的婚姻小说,同冯塔纳其他代表作品一样,在这部极具现代性的小说中,也隐藏有大量的隐喻结构,主要表现在文中涵盖的建筑的喻意以及作者借书中角色之口对自己写作意图和文本本身的自我评论。这些隐藏的文字游戏相互交织,共同展现了这部小说非凡的美感与现代性。
关键词;《覆水难收》;建筑;自我影射
《覆水难收》作为一部典型的婚姻小说(Eheroman),情节上来讲并不复杂。故事发生在1859-1861年間,也即普(鲁士)丹(麦)战争前夕,处在丹麦统治下的德国施莱斯魏希州。伯爵海尔穆特·霍尔克与妻子克里斯蒂娜及他们的两个孩子一起居住在弗雷森堡海岸边的一座遗世独立的城堡中。克里斯蒂娜高贵美丽,端庄大方,是一位异常虔诚的亨胡特派信徒,有着极高的道德准则,与之相反霍尔克却是一位十足的乐天派,天性洒脱,活在当下。他一方面赞赏克里斯蒂娜对宗教的極端严苛,却也饱受这种严肃做派的折磨,痛苦不堪,两人的婚姻因此渐生嫌隙。霍尔克本人既是一位农场主,又以宫廷侍从的身份供职于丹麦王朝。在他受丹麦公主之命前往哥本哈根赴任之时,先后结识了年轻且极富魅力的船长夫人布里吉特·汉森和俏皮风趣、见解独到的宫中女官艾芭·罗森贝克,尤其是与后者的关系往来最终演变成了霍尔克的灾难。当两人共同经历了一场城堡失火并死里逃生之后,霍尔克当即决定向大病一场尚处于康复期之中的艾芭求婚,在求见被拒之后,他动身回到自己的家中当面向克里斯蒂娜提出了离婚。原以为可以就此顺利与艾芭进行结合的霍尔克却在重返哥本哈根之后吃了闭门羹,艾芭竟直截了当并不无讽刺地推拒了他。深受伤害的霍尔克决心离开这个伤心地并开始周游列国,与此同时克里斯蒂娜的哥哥阿奈维克与他们共同的朋友、当地的牧师皮特森都在努力挽回这一对曾经的璧人。终于在多方的努力之下,霍尔克与克里斯蒂娜重修旧好,并隆重地举行了和解仪式。然而这一貌似幸福的结局却并未持续太久,深陷过去不能自拔的克里斯蒂娜最终也无法迈过内心那道坎,选择以投海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部1891年问世的小说之所以独道,首先在于冯塔纳在这看似简单清晰的表层情节之下设置了一个庞大的隐喻网。本文重点分析的对于建筑的隐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对故事整体脉络的走向的影射,但更重要也更特别的是其实际上还暗含了作者对自我创作的隐晦的评价,即作家在作品中脱离正常的文本轨迹对自己正在创作的文本进行反讽。
在小说的开篇,作者就向我们描绘了霍尔克一家的新居——一座坐落在海边的,按照意大利样式修筑的同时又兼有几分希腊古典范式的城堡,并被克里斯蒂娜的哥哥,男爵阿奈维克称为“后世再生的波塞冬神殿”。"Es war ein nach italienischen Mustern aufgeführter Bau, mit gerade so viel Ankl?ngen ans griechisch Classische, dass der Schwager des gr?flichen Hauses, der Baron Arne von Arnewiek, von einem nachgeborenen "Tempel zu P?stum" sprechen durfte."[1] 接下来,作者又向我们提及了霍尔克一家的旧居——也即位于腹地深处的一栋年久破败的老宅,恰好坐落在当地教堂的对面。"..., das mehr landeinw?rts in dem gro?en Dorfe Holkeby lag, gerade der Holkebyer Feldsteinkirche gegenüber..."[2] 这栋老宅的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此前伯爵的祖辈们一直都居住在这里。从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克里斯蒂娜其实对于这栋老房子充满了感情,可以说它见证了许多重要的时刻:两人曾在这里先后迎来三位孩子的降生(其中最小的男孩艾斯特里德在出生后不久即离世),并在这里度过了最幸福美满的时光。"Denn es war ihre glücklichste Zeit gewesen, Jahre, w?hrend welcher man sich immer nur zur Liebe gelebt und noch keine Meinungsverschiedenheiten gekannt hatte."[3] 既然如此,为何霍尔克还执意要迁居呢?一方面是他本人对于建筑的狂热爱好使然,但另一方面,在这一举动之下还另有文章:首先这可以看做是霍尔克与克里斯蒂娜婚姻的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前文说过,在老房子中他们二人度过了耳鬓厮磨、如胶似漆的十几年,但随着第三个孩子的离世,两人之间开始有了裂痕,尤其在霍尔克不顾克里斯蒂娜的反对坚持移居海边之后,他们的幸福婚姻也就随之成为了过去时;其次,老房子坐落的地点恰好在教堂的对面,联系到克里斯蒂娜本人的身份,即一位异常虔诚的亨胡特派教徒,以及霍尔克本人对于宗教的态度,这次乔迁也可视作是霍尔克同宗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同宗教观念绝对严苛的克里斯蒂娜的决裂。他企图摆脱长期以来克里斯蒂娜凌驾于他之上的道德优越感,开始追求自己一心向往的无拘无束的生活;此外,新房子的位置是此处最大的伏笔所在,它是一座位于海边并被视作模仿波塞冬神庙式的建筑。大海本身就是情欲的象征,代表着躁动与诱惑,此外,众所周知,波塞冬即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掌管宇宙中的一切海域,而波塞冬本人就是一位野心勃勃、不安分守己的典型形象,他在与自己的原配妻子安菲特里忒结合之后,又先后与多名其他女子发生婚外关系。此处将霍尔肯奈斯比作波塞冬神庙便具有极强的影射含义,预示了后文中霍尔克将要移情他人,并最终与克里斯蒂娜分开。最后,这座城堡坐落的海边在文末处恰好变成克里斯蒂娜自杀的地点,因此也有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
在霍尔克向艾芭求爱失败之后,他曾先后到访了许多国家,最后于次年的五月到达英国。在这里,作者曾对霍尔克居住的房间周围的景象作过细致的描述:像每年的圣灵降临节前夕那样,伦敦广场被布置如同一幅漂亮的画儿。最别致的当属塔维斯托克广场;用栅栏围起并精心浇过的草坪向人们展示着来自春天最清爽的绿色,丁香花在怒放,黄灿灿的金链花越过栅栏直伸向一旁宽广的马路。"...die Londoner Squares boten das hübsche Bild, das sie zur Pfingstzeit immer zu bieten pflegen. Das galt im Besonderen auch von Tavistock-Square; der eingegitterte sorglich bew?sserte Rasen zeigte das frischeste Frühlingsgrün, die Fliederbüsche standen in Blütenpracht, und die gelben Rispen des Goldregens hingen über das Glitter fort in die breite, dicht daran vorüberführende Stra?e hinein."[4] 这一段对周围景色的描写也是玄机暗藏,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文章中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这样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了。那这突如其来的转变源自何处呢?细究之下不难发现,这是情节转折处的又一次“预告”。春天代表希望,绿色的草坪和盛开的花朵都在预示着好事即将发生,而这好事就是霍尔克终于决定再次回到霍尔肯奈斯,回到自己阔别已久的家中,并与克里斯蒂娜重修旧好。当霍尔克放下手中的信看向窗外的景色时,感到满心喜悦,仿佛那被掩埋的希望又再度萌发,并变得无比确定,这对分别已久的爱人将再度结合,回到那座海边城堡之中,而那曾经的幸福仍在那里。"...und die durch Jahre hin ?u?erlich und innerlich Getrennten zogen wieder ein in das "Schlo? am Meer", und das alte Glück war wieder da."[5] 然而,一切并没有这么顺遂,这种短暂的喜悦最终只是昙花一现,那场在众人眼中看似幸福洋溢的和解仪式仿佛水中倒影一般仅是一场虚空,很快就被克里斯蒂娜的葬礼所取代。德国有谚语云“Vorbei ist vorbei.”,孔夫子也曾言“往者不可谏”,当人们试图将一切再次拉回原点,想要“重蹈覆辙”时才发现,一切早已无可挽回。 让我们再次回到故事的开头处,当霍尔克初次向克里斯蒂娜谈及自己修建一座“海边城堡”"ein Schlo? am Meer"的计划时,他曾引述过路德维希·乌兰德的一首叙事诗的前几句,有趣的是,这首诗恰恰就叫做《海边的城堡》(das Schlo? am Meer):你看到那座城堡了吗/那立于海边的高高的城堡/金色的红色的云朵/从它的上方飘过"Hast Du das Schlo? gesehen?/Das hohe Schlo? am Meer?/Golden und rosig wehen/Die Wolken drüben her-"[6] 但克里斯蒂娜卻用这首诗的后几句来回应他:狂风和巨浪都隐藏在极致的平静中/我眼含泪水聆听这响自大厅的悲歌"Die Winde, die Wogen alle/Lagen in tiefer Ruh'/Einem Klagelied aus der Halle/H?rt' ich mit Tr?nen zu..."[7] 这处描写纵然也体现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差异,但更多地可以被视为是全文情节的一个隐晦的缩写:开始时欢乐幸福,结局处泣不成声。不仅如此,冯塔纳在此处选用这首相似度极强的诗歌还另有深意,它也是隐藏的作者本人对自己这部小说的评论和提示,而这种在小说中用隐蔽的方式把自己的小说也写进去,是冯塔纳的拿手好戏。他极擅长在小说中不动声色地影射自己的作品,在现实主义的表层文本下隐藏丰富的弦外之音,并借此与读者玩起了捉迷藏(Versteckspiel)。这样的设置经常出现在冯塔纳作品的第一章的最初几行,《覆水难收》也不例外。另一处值得玩味的地方在文章最后多布绪茨写给施瓦茨柯本的信中,她写道,在最终找到克里斯蒂娜的尸体后人们发现,她脸上那一直以来的阴郁不快竟被一种明快的喜色所冲淡。"Der Ausdruck stillen Leidens, den ihr Gesicht so lange getragen hatte, war dem einer beinah' heiteren Verkl?rung gewichen..."[8] 馮塔纳通过这种所谓“诗化的升华”达到了自己以期的“诗意现实主义”的创作效果:赴死之人的脸上不见悲伤,竟带着幸福的表情,正如这部小说虽以悲剧收场,但整体基调却并不阴沉,作者一直以一种平和的口吻向读者讲述着这个故事。有时甚至还安插一些带有喜剧效果的情节使人发笑,因此这处描写不能不被看做是作者对其作品进行影射的又一佐证。
德国浪漫派文学理论家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曾指出:“最好的小说的最好部分只能是作者的一个或多或少地隐藏着的自我表白,是他的经验的收获,是他的独特性的本质所在。”[9] 但与很多浪漫派作家在作品中公开对自己的小说进行评论,或毫不掩饰地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解释不同,冯塔纳选择的方式是隐晦的、值得读者用心揣摩的。了解了这一点,不仅对读者研读《覆水难收》这篇作品有极大的指导价值,而且对于解读冯塔纳的其他著作也是大有裨益。
注释:
[1]Fontane, Unwiederbringlich, S.5
[2]Fontane, Unwiederbringlich, S.6
[3]Fontane, Unwiederbringlich, S.6
[4]Fontane, Unwiederbringlich, S.269
[5]Fontane, Unwiederbringlich, S.269
[6]Fontane, Unwiederbringlich, S.7
[7]Fontane, Unwiederbringlich, S.8
[8]Fontane, Unwiederbringlich, S.293
[9]吴晓樵:柏林:帝国时代的“沼泽”—论冯塔纳《卜根普尔一家》的潜结构. 外国文学评论,2011(2):42.
参考文献:
[1] Unwiederbringlich : Roman / Theodor Fontane ; herausgegeben von Christine Hehle.Berlin 2003.
[2]吴晓樵.柏林:帝国时代的“沼泽”—论冯塔纳《卜根普尔一家》的潜结构[J]. 外国文学评论,2011(2):34-43.
关键词;《覆水难收》;建筑;自我影射
《覆水难收》作为一部典型的婚姻小说(Eheroman),情节上来讲并不复杂。故事发生在1859-1861年間,也即普(鲁士)丹(麦)战争前夕,处在丹麦统治下的德国施莱斯魏希州。伯爵海尔穆特·霍尔克与妻子克里斯蒂娜及他们的两个孩子一起居住在弗雷森堡海岸边的一座遗世独立的城堡中。克里斯蒂娜高贵美丽,端庄大方,是一位异常虔诚的亨胡特派信徒,有着极高的道德准则,与之相反霍尔克却是一位十足的乐天派,天性洒脱,活在当下。他一方面赞赏克里斯蒂娜对宗教的極端严苛,却也饱受这种严肃做派的折磨,痛苦不堪,两人的婚姻因此渐生嫌隙。霍尔克本人既是一位农场主,又以宫廷侍从的身份供职于丹麦王朝。在他受丹麦公主之命前往哥本哈根赴任之时,先后结识了年轻且极富魅力的船长夫人布里吉特·汉森和俏皮风趣、见解独到的宫中女官艾芭·罗森贝克,尤其是与后者的关系往来最终演变成了霍尔克的灾难。当两人共同经历了一场城堡失火并死里逃生之后,霍尔克当即决定向大病一场尚处于康复期之中的艾芭求婚,在求见被拒之后,他动身回到自己的家中当面向克里斯蒂娜提出了离婚。原以为可以就此顺利与艾芭进行结合的霍尔克却在重返哥本哈根之后吃了闭门羹,艾芭竟直截了当并不无讽刺地推拒了他。深受伤害的霍尔克决心离开这个伤心地并开始周游列国,与此同时克里斯蒂娜的哥哥阿奈维克与他们共同的朋友、当地的牧师皮特森都在努力挽回这一对曾经的璧人。终于在多方的努力之下,霍尔克与克里斯蒂娜重修旧好,并隆重地举行了和解仪式。然而这一貌似幸福的结局却并未持续太久,深陷过去不能自拔的克里斯蒂娜最终也无法迈过内心那道坎,选择以投海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部1891年问世的小说之所以独道,首先在于冯塔纳在这看似简单清晰的表层情节之下设置了一个庞大的隐喻网。本文重点分析的对于建筑的隐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对故事整体脉络的走向的影射,但更重要也更特别的是其实际上还暗含了作者对自我创作的隐晦的评价,即作家在作品中脱离正常的文本轨迹对自己正在创作的文本进行反讽。
在小说的开篇,作者就向我们描绘了霍尔克一家的新居——一座坐落在海边的,按照意大利样式修筑的同时又兼有几分希腊古典范式的城堡,并被克里斯蒂娜的哥哥,男爵阿奈维克称为“后世再生的波塞冬神殿”。"Es war ein nach italienischen Mustern aufgeführter Bau, mit gerade so viel Ankl?ngen ans griechisch Classische, dass der Schwager des gr?flichen Hauses, der Baron Arne von Arnewiek, von einem nachgeborenen "Tempel zu P?stum" sprechen durfte."[1] 接下来,作者又向我们提及了霍尔克一家的旧居——也即位于腹地深处的一栋年久破败的老宅,恰好坐落在当地教堂的对面。"..., das mehr landeinw?rts in dem gro?en Dorfe Holkeby lag, gerade der Holkebyer Feldsteinkirche gegenüber..."[2] 这栋老宅的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此前伯爵的祖辈们一直都居住在这里。从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克里斯蒂娜其实对于这栋老房子充满了感情,可以说它见证了许多重要的时刻:两人曾在这里先后迎来三位孩子的降生(其中最小的男孩艾斯特里德在出生后不久即离世),并在这里度过了最幸福美满的时光。"Denn es war ihre glücklichste Zeit gewesen, Jahre, w?hrend welcher man sich immer nur zur Liebe gelebt und noch keine Meinungsverschiedenheiten gekannt hatte."[3] 既然如此,为何霍尔克还执意要迁居呢?一方面是他本人对于建筑的狂热爱好使然,但另一方面,在这一举动之下还另有文章:首先这可以看做是霍尔克与克里斯蒂娜婚姻的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前文说过,在老房子中他们二人度过了耳鬓厮磨、如胶似漆的十几年,但随着第三个孩子的离世,两人之间开始有了裂痕,尤其在霍尔克不顾克里斯蒂娜的反对坚持移居海边之后,他们的幸福婚姻也就随之成为了过去时;其次,老房子坐落的地点恰好在教堂的对面,联系到克里斯蒂娜本人的身份,即一位异常虔诚的亨胡特派教徒,以及霍尔克本人对于宗教的态度,这次乔迁也可视作是霍尔克同宗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同宗教观念绝对严苛的克里斯蒂娜的决裂。他企图摆脱长期以来克里斯蒂娜凌驾于他之上的道德优越感,开始追求自己一心向往的无拘无束的生活;此外,新房子的位置是此处最大的伏笔所在,它是一座位于海边并被视作模仿波塞冬神庙式的建筑。大海本身就是情欲的象征,代表着躁动与诱惑,此外,众所周知,波塞冬即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掌管宇宙中的一切海域,而波塞冬本人就是一位野心勃勃、不安分守己的典型形象,他在与自己的原配妻子安菲特里忒结合之后,又先后与多名其他女子发生婚外关系。此处将霍尔肯奈斯比作波塞冬神庙便具有极强的影射含义,预示了后文中霍尔克将要移情他人,并最终与克里斯蒂娜分开。最后,这座城堡坐落的海边在文末处恰好变成克里斯蒂娜自杀的地点,因此也有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
在霍尔克向艾芭求爱失败之后,他曾先后到访了许多国家,最后于次年的五月到达英国。在这里,作者曾对霍尔克居住的房间周围的景象作过细致的描述:像每年的圣灵降临节前夕那样,伦敦广场被布置如同一幅漂亮的画儿。最别致的当属塔维斯托克广场;用栅栏围起并精心浇过的草坪向人们展示着来自春天最清爽的绿色,丁香花在怒放,黄灿灿的金链花越过栅栏直伸向一旁宽广的马路。"...die Londoner Squares boten das hübsche Bild, das sie zur Pfingstzeit immer zu bieten pflegen. Das galt im Besonderen auch von Tavistock-Square; der eingegitterte sorglich bew?sserte Rasen zeigte das frischeste Frühlingsgrün, die Fliederbüsche standen in Blütenpracht, und die gelben Rispen des Goldregens hingen über das Glitter fort in die breite, dicht daran vorüberführende Stra?e hinein."[4] 这一段对周围景色的描写也是玄机暗藏,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文章中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这样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了。那这突如其来的转变源自何处呢?细究之下不难发现,这是情节转折处的又一次“预告”。春天代表希望,绿色的草坪和盛开的花朵都在预示着好事即将发生,而这好事就是霍尔克终于决定再次回到霍尔肯奈斯,回到自己阔别已久的家中,并与克里斯蒂娜重修旧好。当霍尔克放下手中的信看向窗外的景色时,感到满心喜悦,仿佛那被掩埋的希望又再度萌发,并变得无比确定,这对分别已久的爱人将再度结合,回到那座海边城堡之中,而那曾经的幸福仍在那里。"...und die durch Jahre hin ?u?erlich und innerlich Getrennten zogen wieder ein in das "Schlo? am Meer", und das alte Glück war wieder da."[5] 然而,一切并没有这么顺遂,这种短暂的喜悦最终只是昙花一现,那场在众人眼中看似幸福洋溢的和解仪式仿佛水中倒影一般仅是一场虚空,很快就被克里斯蒂娜的葬礼所取代。德国有谚语云“Vorbei ist vorbei.”,孔夫子也曾言“往者不可谏”,当人们试图将一切再次拉回原点,想要“重蹈覆辙”时才发现,一切早已无可挽回。 让我们再次回到故事的开头处,当霍尔克初次向克里斯蒂娜谈及自己修建一座“海边城堡”"ein Schlo? am Meer"的计划时,他曾引述过路德维希·乌兰德的一首叙事诗的前几句,有趣的是,这首诗恰恰就叫做《海边的城堡》(das Schlo? am Meer):你看到那座城堡了吗/那立于海边的高高的城堡/金色的红色的云朵/从它的上方飘过"Hast Du das Schlo? gesehen?/Das hohe Schlo? am Meer?/Golden und rosig wehen/Die Wolken drüben her-"[6] 但克里斯蒂娜卻用这首诗的后几句来回应他:狂风和巨浪都隐藏在极致的平静中/我眼含泪水聆听这响自大厅的悲歌"Die Winde, die Wogen alle/Lagen in tiefer Ruh'/Einem Klagelied aus der Halle/H?rt' ich mit Tr?nen zu..."[7] 这处描写纵然也体现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差异,但更多地可以被视为是全文情节的一个隐晦的缩写:开始时欢乐幸福,结局处泣不成声。不仅如此,冯塔纳在此处选用这首相似度极强的诗歌还另有深意,它也是隐藏的作者本人对自己这部小说的评论和提示,而这种在小说中用隐蔽的方式把自己的小说也写进去,是冯塔纳的拿手好戏。他极擅长在小说中不动声色地影射自己的作品,在现实主义的表层文本下隐藏丰富的弦外之音,并借此与读者玩起了捉迷藏(Versteckspiel)。这样的设置经常出现在冯塔纳作品的第一章的最初几行,《覆水难收》也不例外。另一处值得玩味的地方在文章最后多布绪茨写给施瓦茨柯本的信中,她写道,在最终找到克里斯蒂娜的尸体后人们发现,她脸上那一直以来的阴郁不快竟被一种明快的喜色所冲淡。"Der Ausdruck stillen Leidens, den ihr Gesicht so lange getragen hatte, war dem einer beinah' heiteren Verkl?rung gewichen..."[8] 馮塔纳通过这种所谓“诗化的升华”达到了自己以期的“诗意现实主义”的创作效果:赴死之人的脸上不见悲伤,竟带着幸福的表情,正如这部小说虽以悲剧收场,但整体基调却并不阴沉,作者一直以一种平和的口吻向读者讲述着这个故事。有时甚至还安插一些带有喜剧效果的情节使人发笑,因此这处描写不能不被看做是作者对其作品进行影射的又一佐证。
德国浪漫派文学理论家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曾指出:“最好的小说的最好部分只能是作者的一个或多或少地隐藏着的自我表白,是他的经验的收获,是他的独特性的本质所在。”[9] 但与很多浪漫派作家在作品中公开对自己的小说进行评论,或毫不掩饰地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解释不同,冯塔纳选择的方式是隐晦的、值得读者用心揣摩的。了解了这一点,不仅对读者研读《覆水难收》这篇作品有极大的指导价值,而且对于解读冯塔纳的其他著作也是大有裨益。
注释:
[1]Fontane, Unwiederbringlich, S.5
[2]Fontane, Unwiederbringlich, S.6
[3]Fontane, Unwiederbringlich, S.6
[4]Fontane, Unwiederbringlich, S.269
[5]Fontane, Unwiederbringlich, S.269
[6]Fontane, Unwiederbringlich, S.7
[7]Fontane, Unwiederbringlich, S.8
[8]Fontane, Unwiederbringlich, S.293
[9]吴晓樵:柏林:帝国时代的“沼泽”—论冯塔纳《卜根普尔一家》的潜结构. 外国文学评论,2011(2):42.
参考文献:
[1] Unwiederbringlich : Roman / Theodor Fontane ; herausgegeben von Christine Hehle.Berlin 2003.
[2]吴晓樵.柏林:帝国时代的“沼泽”—论冯塔纳《卜根普尔一家》的潜结构[J]. 外国文学评论,2011(2):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