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还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实施条件较差,形式主义严重等问题。为加强我国小学生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发展,文章提出了从教师、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等多方面入手,推进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近年的研究文献发现,约有10-3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我国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呈现出大中小学生研究不均衡、心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为了给学生终生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时期的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将80%以上的学生培养成为各行各业高素质的从业者以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劳动力需求。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的任务,同时也是全体教师的职责所在。
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一方面要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教学形式上。另一方面还要将教学质量转移到对学生心理性格的塑造上。
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教授学生一定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同时,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学科内容巧妙结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小学从业教师,需要在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准,更好的履行教育任务。
一、提升教师身心素养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这两项重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证。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榜样。任何一位学生、家长都不欢迎一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站上讲台。相反,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一职业被赋予了光荣伟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就不言而喻了。一个性格开朗、情感健康的教师,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教师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很容易受到影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情感体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接收新的理念,加强道德修养,训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用自己的魅力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以身作则影响学生。
二、热爱学生、热爱教育
如果不热爱教育,不热爱学生,那很难肩负起教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更难以教好学生。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师教学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学生,用爱去帮助每个人生活的成功。爱是教书育人的动力基础,爱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无私的关心和爱护,在课堂上避免用命令式的口吻,要坚持用鼓励式的语气进行对话交流,不把学生当成“小孩子”,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活跃学生们的思维,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老师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发现学生的长处与进步,欣赏他们的点滴成功,肯定他们的价值,呵护他们自豪的举动,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教师要时时刻刻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真心交流互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智力、情绪、意志、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把握,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化教育。给胆怯的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让他们战胜自卑的心理,和同学们平等相处,以竞争、乐观的精神面貌参与学习。
三、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互动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避免形式主义,使教育真正进入到学生思想、道德、性格、心理素质的方方面面。灵活新颖的解释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觉得是“我要学”,而不是老师“要我学”。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点燃学生内心中那求知的火种。在课堂的开始就应该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同时要在课堂之前就明确每堂课的教学活动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求知欲。还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场景。在设计每个教学任务的时候,力求简单明了清晰,一定要让学生看了之后明确任务。小学生正处于自我认知阶段,身心发展尚未稳定,在学习中会表现的更活跃,更不稳定。教师要正确认识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追求成绩的高低,而是培养学生独立成熟的思想。所以要正确对待班上的“优差生”,善于发展和纠正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缺点,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进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设备图文并茂,鲜活有趣的优势,让学生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幻灯片,录像,电影等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坚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真正适合小学生的教学内容。
四、坚持以人为本,提倡自主探究式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新时代的教学特点,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真实需求,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转变教学观念,将以人为本的学习观贯穿到课堂。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要少讲精讲,让学生多说多讲多练多思。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自主探究首选特点之一就是要学生自主学习。这是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的一个重大的转变,是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
总之,心理教育是在小学生教育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作为教师,即使不是专业的心理教育老師,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要做好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工作,还要符合新時代的要求灵活地挖掘教材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资源,有意识有目的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改变教学因素和条件,实现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健全,使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廖全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
[2]高屹,于新红等,北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7(2).
[3]俞国良.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近年的研究文献发现,约有10-3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我国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呈现出大中小学生研究不均衡、心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为了给学生终生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时期的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将80%以上的学生培养成为各行各业高素质的从业者以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劳动力需求。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的任务,同时也是全体教师的职责所在。
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一方面要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教学形式上。另一方面还要将教学质量转移到对学生心理性格的塑造上。
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教授学生一定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同时,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学科内容巧妙结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小学从业教师,需要在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准,更好的履行教育任务。
一、提升教师身心素养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这两项重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证。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榜样。任何一位学生、家长都不欢迎一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站上讲台。相反,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一职业被赋予了光荣伟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就不言而喻了。一个性格开朗、情感健康的教师,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教师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很容易受到影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情感体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接收新的理念,加强道德修养,训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用自己的魅力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以身作则影响学生。
二、热爱学生、热爱教育
如果不热爱教育,不热爱学生,那很难肩负起教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更难以教好学生。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师教学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学生,用爱去帮助每个人生活的成功。爱是教书育人的动力基础,爱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无私的关心和爱护,在课堂上避免用命令式的口吻,要坚持用鼓励式的语气进行对话交流,不把学生当成“小孩子”,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活跃学生们的思维,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老师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发现学生的长处与进步,欣赏他们的点滴成功,肯定他们的价值,呵护他们自豪的举动,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教师要时时刻刻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真心交流互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智力、情绪、意志、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把握,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化教育。给胆怯的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让他们战胜自卑的心理,和同学们平等相处,以竞争、乐观的精神面貌参与学习。
三、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互动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避免形式主义,使教育真正进入到学生思想、道德、性格、心理素质的方方面面。灵活新颖的解释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觉得是“我要学”,而不是老师“要我学”。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点燃学生内心中那求知的火种。在课堂的开始就应该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同时要在课堂之前就明确每堂课的教学活动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求知欲。还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场景。在设计每个教学任务的时候,力求简单明了清晰,一定要让学生看了之后明确任务。小学生正处于自我认知阶段,身心发展尚未稳定,在学习中会表现的更活跃,更不稳定。教师要正确认识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追求成绩的高低,而是培养学生独立成熟的思想。所以要正确对待班上的“优差生”,善于发展和纠正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缺点,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进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设备图文并茂,鲜活有趣的优势,让学生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幻灯片,录像,电影等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坚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真正适合小学生的教学内容。
四、坚持以人为本,提倡自主探究式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新时代的教学特点,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真实需求,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转变教学观念,将以人为本的学习观贯穿到课堂。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要少讲精讲,让学生多说多讲多练多思。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自主探究首选特点之一就是要学生自主学习。这是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的一个重大的转变,是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
总之,心理教育是在小学生教育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作为教师,即使不是专业的心理教育老師,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要做好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工作,还要符合新時代的要求灵活地挖掘教材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资源,有意识有目的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改变教学因素和条件,实现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健全,使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廖全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
[2]高屹,于新红等,北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7(2).
[3]俞国良.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