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人物在很多时候与普通人画上了等号,因为他们只是社会中普普通通的一份子,他们生活的绝大部分空间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占据,但他们的生活里同样也有起伏,有坎坷。本篇评论提到的小人物有年过六旬的独居老人、因赌负债的单身母亲,有民办教师、基层干部,有科技园里的单身女工、海边渔人,有进城打工的农家小伙儿,也有女兵出身的作家,涉及到了社会转型中的诸多敏感群体。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具体语境中,这些小人物们的经历可以带来触动人心的大思考。
在短篇小说《小姐妹》(《人民文学》2018年第10期)里,作者黄咏梅写的并不是年轻的女孩子,而是年过六旬的两位老人左丽娟和顾智慧。两人的丈夫均已去逝,因此她们在平日里几乎“朝夕相处”。但顾智慧却是直到左丽娟要带着老伴儿的骨灰住到妹妹家里时才知道了她儿女的秘密。与羊肉摊摊主发生争吵后,两人都戴上了黑色墨镜,顾智慧不仅无法看到左丽娟墨镜后流淌的眼泪,也无法告诉她应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种种苦难。阅读至此,我们才意识到,在小说中“小姐妹”顾智慧其实只是左丽娟人生的一个旁观者,她无法给予左丽娟内心上的慰藉与支持。左丽娟的女儿被害,儿子难获音信,這是一个母亲所能遇到的最大的打击,可是她却不能让相识近四十年的姐妹分担自己内心的苦,两人之间的纽带只有年轻的“小姐妹”们的生活方式——一起喝早茶,一起穿时尚的衣服……
敬老院、重阳节……这一直视为社会能为老人们做出的最大付出,但这个标题却提醒人们,不仅要让“小姐妹”成为 “老姐妹”,还要设法走进这些老人们寂寞的心灵,送去他们真正需要的暖心的关爱。
同样提到了外婆那一辈的女人,肖克凡的短篇小说《特殊任务》(《当代》2018年第5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在的商战或国安题材,但作者讲述的是一个计划经济年代偷偷“运粮”的故事。母亲为了帮助患病的长女柯燕荣,在次女燕莺和外孙女棉衣的夹缝里藏了面粉,想做成白面烧饼偷卖换钱。燕荣的长子瓶子也在棉裤中夹带了猪油,想偷卖换钱。外婆因此被抓,也终于知道燕荣不是生病,而是欠下了赌债。被这赌债牵连的有很多男人,包括妈妈十分尊敬的廖老师。外婆感叹燕荣的赌债是补不上的窟窿,却依然不悲不喜地承受了打击。
燕荣明知自己的孩子多次用违反国家规定的方法为她偿还赌债,可为什么还是要赌?那些被她牵连的男人都有着稳定的工作、受人尊敬的地位,为什么也要赌?作者在结尾借外婆之口提出的疑问值得思考。为了利益,他们脱离了法律法规的基本束缚,那就必将承担私欲过度膨胀带来的恶果。他们的亲人、尊敬他们的人同样受到了心灵的伤害,他们也必将面临法律的制裁。在市场经济体制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个故事和读者有着一定的时代距离,却还在帮助我们追问人性、反思内心。
而在小说《吸烟区》(《青年文学》2018年第10期)里,作者邱振刚则把我们带到了省城高级酒店的吸烟区,在那里,我们听到了一段两位昔日高中同学的对话。二十多年过去后,曾经的同窗在身份与地位方面已经有了悬殊的差别——穆炳堂在不久前才由二十多年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而陈黎作为知名的旅美经济学家,马上要前往香港任教,用自己的资历获得更好的地位。对话的氛围始终是平和的,完全就是渐行渐远的两人在一次意外相遇之后的短暂对话。
但小说的波澜不惊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思考,那是一种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出名后的穆炳堂到省城做报告,经历了这里的繁华后,他最想念的还是妻子的家常菜,最怀念的还是山里湛蓝的天空,做报告的间歇他想着的也是山里更偏远学校的孩子。
对于身份敏感的穆炳堂,作者没有过多关注他在山区的牺牲奉献,甚至没有对他给予赞美之词。作者更关注的是在他与陈黎的对话中所凸显的信念的坚定和人生的无悔。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在山区奉献自己的一生,但所有人都应努力做到人生无悔。看似不难,实则最难。
官场题材小说作品肯定少不了对主人公想方设法竞争升迁机会的描写。但在小说《墙上的蛛网》(《北京文学》2018年第10期)里,主人公梅长青争取升迁机会的方法却让人颇感意外。虽然在与德国企业的谈判获得成功,梅长青还是想给主管人事的吕副厅长留下好印象。愿意为梅长青搭桥的同学却突发心梗死去,就在这时他发现竞争对手陈磊似乎找到了与吕副厅长之间的通路。最后,为了自己的前途,梅长青选择给自称吕副厅长的骗子打去送礼所需要的现金,打款后的梅长青感到了一阵失血般的眩晕,他的身体里也正在形成一个永远不会愈合的空洞,但他却因此找到了和吕副厅长之间的通路。
这篇小说在结构上确实有不完善之处,但作者刘永涛对官场人情的体认与小人物的心理把握确实算得上是入木三分。梅长青是一个勤勤恳恳的人,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做出扎实的业绩。当这样的人选择“出此下策”来拿到似乎本应属于他的东西时,我们不禁要发问——是什么改变了梅长青内心的朴实与坚持,他内心空洞的形成对官场乃至整个社会做出了怎样的拷问?
如果说《墙上的蛛网》侧重于对官场小人物的心理把握,那么小说《所有的疑虑天知道》(《小说月报.原创版》2018年第11期)则通过生活细节对基层官员的心理进行了更深刻的剖析。县委书记被双规后,县长范一丹在主持县委工作的会议上看了一眼手机,说了一句“其实我想教初中”,然后昏迷。纪委人员找他的妻子蔡梦甜谈话,从五峰山项目谈到家庭装修,最后谈到了范一丹与初中同学、滨江商界张总之间的来往。在蔡医生的眼里,丈夫除了想在仕途上越走越远之外,绝无任何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然而,陈主任最后告诉蔡医生,张益向美女老总吴晓慧低价转让土地的条件是她必须帮助范一丹成为县委书记。范一丹正是在看到运作此事的省领导被双规的短信后昏迷的。
蔡梦甜快疯了,读者也困惑了。我们多希望范一丹在昏迷中真的说出了那句“我没有”。可是当陈主任把一切分析得那样透彻时,这句话却更像是蔡医生的幻觉。也许,出身贫苦农家的范一丹太想做到县委书记了,也许张益的做法就来自于他的暗示或者授意……所有人都在等范一丹醒来。可如果我们得到的是一个不愿接受的真相,那接下来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官场,如何看待官场中的“好官员”呢? 在小说《金色摩羯》(选自《特区文学》2018年第5期)里,作者邓一光则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科技园里的女工。主人公倪小萱入职后随人力资源部科员嵇慕儿一起借住宿舍,在三八节和另一位舍友甘梦琪一起外出庆祝节日。在这个短暂的下午,作者为读者细腻地描绘了女工们的日常生活图景。
但女工们的婚恋问题显然是邓一光关注的重点。从倪小萱看到女工询问人流套餐的具体情况开始,小说迎来了高潮。甘梦琪也借此向倪小萱讲述了另一位舍友陈丹丹的故事。优秀的陈丹丹在第二十任男友投海自杀后,在和第二十一任男友确定关系后就怀上了孩子,因为她需要把自己从绿色家乡的生活中赌出来,永远留在金色的城市。
倪小萱有着和陈丹丹一样的志向,她也要融入城市,决不让自己被城市吞没,所以她在这个娱乐的时代给自己下了禁足令。为了扎根,陈丹丹把自己和男性捆绑在了一起;为了坚持,倪小萱身边的很多女工叨叨地念着不如吃鸡。和她们相比,倪小萱的独立与自主显得那么珍贵。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势必会面临不小的挑战,但凭借这份坚强,在事业与感情的道路上,她一定会成为最终的赢家。
不同于前文所引述的小说,《大潭湾纪事》(《当代》2018年第6期)通过群像化而非个体的人物,全面地向读者展示出了现代化进程给奉行传统生活方式、秉持传统生活理念的渔家人带来的改变。
小说的主线是大潭湾的“旱鸭子”海生两次出海捕捞失败,却意外捕到了一种珍惜鱼类,因此有机会到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访问,为已经威胁到生态平衡的大潭湾人发现了人工养殖砗磲的新出路。这正是渔家人发展生态海洋经济,走向现代化生活的开始。
在这之前,渔人们已经感到了自己与城市的差距——城里的表亲来吃饭,饭后坚持离开,福婶因此感叹海边难留城里亲;城里游客的鄙夷几乎让正在吃指甲螺的张大秋彻底厌恶自己无比喜爱的美食……这一切都在把他们带往这条伴随着阵痛的道路,不仅是因为家中的女人们可以不再担心自家男人的船只在风浪中倾覆,更是为了子孙后代,为了海生勾勒出的渔船后的美好未来。
和广阔的西沙、南沙海域比起来,大潭湾太小了,可作家对大潭湾人民未来发展道路的思考却体现出了广阔的胸怀。
看过了城市,去过了海边之后,赵宏兴用小说《旅行》(《天涯》2018年第6期)串联起了城市与乡村的生活图景。大砖与表妹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很好,大砖最喜欢表妹那双有着长睫毛的黑黝黝的大眼睛。但大砖到城里工作后,接触到了爱情自由的理念,家境不错的同事小张也在这时频频向大砖示好,于是大砖请“我”和他一起再次回家退亲。按照母亲的要求,大砖去庙里拜了菩萨,求得了赞成退亲的上上签。在舅舅家,表妹打水归来,那双美丽眼睛里的无助和哀怨让大砖心软了。回城后,他明确拒绝了小张,并在年底与表妹结了婚。
父母们为子女订下娃娃亲,其中的一方爱上别人或是在接触到新的理念后反对父母对爱情的干预,这在小说中屡见不鲜。但小说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大砖曾多次试图退亲,最终还是与表妹结婚。这不是因为父母的压力,只是因为表妹的那双眼睛。
我们不是大砖,无法说出那双眼睛如何打动了他,但我们可以确定,这双眼睛和大砖父亲的砖雕一样,其实都象征着内心的朴实与宁静。城市的新生活、新理念曾经让大砖忽视了这一切,但他最终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了归宿。他的选择也让很多人从中看到了自己。
在短篇小说之外,文清丽的长篇小说《爱情底片》同样值得关注。这是一个在形式方面颇具新意的小说。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用寓言的方式道出了这样的事实——对任何一个女孩儿来说,京都艺术学校是天堂也是地狱。京艺的对面是国际商贸大楼、苏杭街还有执法机关,京艺就是他们的后花园,占据这样的地理位置,京艺的女生们需要做的似乎只是争取机会。
她们也的确在践行着京艺女生的成功宝典:出操前要用一个小时来化妆,用昂贵的资生堂化妆品对腿部进行保养,衣柜里满是名牌服装。二十三岁的女中尉汪哲在善意地帮助师姐后也得到了这份宝典,但来自沙漠部队的她显然无法适应这种生活方式。
即便如此,她的朴实与淡然、她的美丽与才华还是让将军公子刘琦、退伍兵老板朱鸣光、书生写手江天对她展开了攻势,但她的心始终属于离过婚的炮团指导员张家伦。后者已经被诊断为胃癌晚期,汪哲还是在他去世两个月前和他结了婚。在这之后,汪哲也遇到了追求者,但她的心已经充满了与张家伦的回忆。
写到她与宝宝的温馨背影时,小说的篇幅只展开了五分之四,在以底片为标题的第九章,送给汪哲宝典的师姐再次出场。小说的作者并不是像读者最初猜想的,找到了有錢的靠山,相反,她放弃了家乡的稳定工作,回到京都,只为这里的文化氛围。而汪哲寄给她的信和张家伦的日记也让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走出圣洁的光环,回归现实:在张汪二人的爱情中,第三者邓晓娜的插足曾经让二人的感情濒临破碎;对于重病时的张家伦,汪哲自己也表示自己不够细致,缺乏耐心。
情节还在逆转,在第十章,十几年之后,师姐去曾经师妹的家中做客,她发现汪哲已经失去了曾经的雅致与灵气,生活里充满了淫迷与欲望发泄之后的倦怠。可这反差却让我们明白了“爱情底片”的真实含义——人们赞颂爱情的光艳,但底色才是它的真相。接下来,汪哲是去创业还是周游世界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们已经全面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她。的确,当我们把青春的底片冲洗为照片后,通过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但个中的焦虑不羁与迷惘彷徨只有亲历者自己才能懂得,那是一份独属于他自己的质感。
在短篇小说《小姐妹》(《人民文学》2018年第10期)里,作者黄咏梅写的并不是年轻的女孩子,而是年过六旬的两位老人左丽娟和顾智慧。两人的丈夫均已去逝,因此她们在平日里几乎“朝夕相处”。但顾智慧却是直到左丽娟要带着老伴儿的骨灰住到妹妹家里时才知道了她儿女的秘密。与羊肉摊摊主发生争吵后,两人都戴上了黑色墨镜,顾智慧不仅无法看到左丽娟墨镜后流淌的眼泪,也无法告诉她应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种种苦难。阅读至此,我们才意识到,在小说中“小姐妹”顾智慧其实只是左丽娟人生的一个旁观者,她无法给予左丽娟内心上的慰藉与支持。左丽娟的女儿被害,儿子难获音信,這是一个母亲所能遇到的最大的打击,可是她却不能让相识近四十年的姐妹分担自己内心的苦,两人之间的纽带只有年轻的“小姐妹”们的生活方式——一起喝早茶,一起穿时尚的衣服……
敬老院、重阳节……这一直视为社会能为老人们做出的最大付出,但这个标题却提醒人们,不仅要让“小姐妹”成为 “老姐妹”,还要设法走进这些老人们寂寞的心灵,送去他们真正需要的暖心的关爱。
同样提到了外婆那一辈的女人,肖克凡的短篇小说《特殊任务》(《当代》2018年第5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在的商战或国安题材,但作者讲述的是一个计划经济年代偷偷“运粮”的故事。母亲为了帮助患病的长女柯燕荣,在次女燕莺和外孙女棉衣的夹缝里藏了面粉,想做成白面烧饼偷卖换钱。燕荣的长子瓶子也在棉裤中夹带了猪油,想偷卖换钱。外婆因此被抓,也终于知道燕荣不是生病,而是欠下了赌债。被这赌债牵连的有很多男人,包括妈妈十分尊敬的廖老师。外婆感叹燕荣的赌债是补不上的窟窿,却依然不悲不喜地承受了打击。
燕荣明知自己的孩子多次用违反国家规定的方法为她偿还赌债,可为什么还是要赌?那些被她牵连的男人都有着稳定的工作、受人尊敬的地位,为什么也要赌?作者在结尾借外婆之口提出的疑问值得思考。为了利益,他们脱离了法律法规的基本束缚,那就必将承担私欲过度膨胀带来的恶果。他们的亲人、尊敬他们的人同样受到了心灵的伤害,他们也必将面临法律的制裁。在市场经济体制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个故事和读者有着一定的时代距离,却还在帮助我们追问人性、反思内心。
而在小说《吸烟区》(《青年文学》2018年第10期)里,作者邱振刚则把我们带到了省城高级酒店的吸烟区,在那里,我们听到了一段两位昔日高中同学的对话。二十多年过去后,曾经的同窗在身份与地位方面已经有了悬殊的差别——穆炳堂在不久前才由二十多年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而陈黎作为知名的旅美经济学家,马上要前往香港任教,用自己的资历获得更好的地位。对话的氛围始终是平和的,完全就是渐行渐远的两人在一次意外相遇之后的短暂对话。
但小说的波澜不惊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思考,那是一种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出名后的穆炳堂到省城做报告,经历了这里的繁华后,他最想念的还是妻子的家常菜,最怀念的还是山里湛蓝的天空,做报告的间歇他想着的也是山里更偏远学校的孩子。
对于身份敏感的穆炳堂,作者没有过多关注他在山区的牺牲奉献,甚至没有对他给予赞美之词。作者更关注的是在他与陈黎的对话中所凸显的信念的坚定和人生的无悔。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在山区奉献自己的一生,但所有人都应努力做到人生无悔。看似不难,实则最难。
官场题材小说作品肯定少不了对主人公想方设法竞争升迁机会的描写。但在小说《墙上的蛛网》(《北京文学》2018年第10期)里,主人公梅长青争取升迁机会的方法却让人颇感意外。虽然在与德国企业的谈判获得成功,梅长青还是想给主管人事的吕副厅长留下好印象。愿意为梅长青搭桥的同学却突发心梗死去,就在这时他发现竞争对手陈磊似乎找到了与吕副厅长之间的通路。最后,为了自己的前途,梅长青选择给自称吕副厅长的骗子打去送礼所需要的现金,打款后的梅长青感到了一阵失血般的眩晕,他的身体里也正在形成一个永远不会愈合的空洞,但他却因此找到了和吕副厅长之间的通路。
这篇小说在结构上确实有不完善之处,但作者刘永涛对官场人情的体认与小人物的心理把握确实算得上是入木三分。梅长青是一个勤勤恳恳的人,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做出扎实的业绩。当这样的人选择“出此下策”来拿到似乎本应属于他的东西时,我们不禁要发问——是什么改变了梅长青内心的朴实与坚持,他内心空洞的形成对官场乃至整个社会做出了怎样的拷问?
如果说《墙上的蛛网》侧重于对官场小人物的心理把握,那么小说《所有的疑虑天知道》(《小说月报.原创版》2018年第11期)则通过生活细节对基层官员的心理进行了更深刻的剖析。县委书记被双规后,县长范一丹在主持县委工作的会议上看了一眼手机,说了一句“其实我想教初中”,然后昏迷。纪委人员找他的妻子蔡梦甜谈话,从五峰山项目谈到家庭装修,最后谈到了范一丹与初中同学、滨江商界张总之间的来往。在蔡医生的眼里,丈夫除了想在仕途上越走越远之外,绝无任何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然而,陈主任最后告诉蔡医生,张益向美女老总吴晓慧低价转让土地的条件是她必须帮助范一丹成为县委书记。范一丹正是在看到运作此事的省领导被双规的短信后昏迷的。
蔡梦甜快疯了,读者也困惑了。我们多希望范一丹在昏迷中真的说出了那句“我没有”。可是当陈主任把一切分析得那样透彻时,这句话却更像是蔡医生的幻觉。也许,出身贫苦农家的范一丹太想做到县委书记了,也许张益的做法就来自于他的暗示或者授意……所有人都在等范一丹醒来。可如果我们得到的是一个不愿接受的真相,那接下来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官场,如何看待官场中的“好官员”呢? 在小说《金色摩羯》(选自《特区文学》2018年第5期)里,作者邓一光则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科技园里的女工。主人公倪小萱入职后随人力资源部科员嵇慕儿一起借住宿舍,在三八节和另一位舍友甘梦琪一起外出庆祝节日。在这个短暂的下午,作者为读者细腻地描绘了女工们的日常生活图景。
但女工们的婚恋问题显然是邓一光关注的重点。从倪小萱看到女工询问人流套餐的具体情况开始,小说迎来了高潮。甘梦琪也借此向倪小萱讲述了另一位舍友陈丹丹的故事。优秀的陈丹丹在第二十任男友投海自杀后,在和第二十一任男友确定关系后就怀上了孩子,因为她需要把自己从绿色家乡的生活中赌出来,永远留在金色的城市。
倪小萱有着和陈丹丹一样的志向,她也要融入城市,决不让自己被城市吞没,所以她在这个娱乐的时代给自己下了禁足令。为了扎根,陈丹丹把自己和男性捆绑在了一起;为了坚持,倪小萱身边的很多女工叨叨地念着不如吃鸡。和她们相比,倪小萱的独立与自主显得那么珍贵。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势必会面临不小的挑战,但凭借这份坚强,在事业与感情的道路上,她一定会成为最终的赢家。
不同于前文所引述的小说,《大潭湾纪事》(《当代》2018年第6期)通过群像化而非个体的人物,全面地向读者展示出了现代化进程给奉行传统生活方式、秉持传统生活理念的渔家人带来的改变。
小说的主线是大潭湾的“旱鸭子”海生两次出海捕捞失败,却意外捕到了一种珍惜鱼类,因此有机会到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访问,为已经威胁到生态平衡的大潭湾人发现了人工养殖砗磲的新出路。这正是渔家人发展生态海洋经济,走向现代化生活的开始。
在这之前,渔人们已经感到了自己与城市的差距——城里的表亲来吃饭,饭后坚持离开,福婶因此感叹海边难留城里亲;城里游客的鄙夷几乎让正在吃指甲螺的张大秋彻底厌恶自己无比喜爱的美食……这一切都在把他们带往这条伴随着阵痛的道路,不仅是因为家中的女人们可以不再担心自家男人的船只在风浪中倾覆,更是为了子孙后代,为了海生勾勒出的渔船后的美好未来。
和广阔的西沙、南沙海域比起来,大潭湾太小了,可作家对大潭湾人民未来发展道路的思考却体现出了广阔的胸怀。
看过了城市,去过了海边之后,赵宏兴用小说《旅行》(《天涯》2018年第6期)串联起了城市与乡村的生活图景。大砖与表妹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很好,大砖最喜欢表妹那双有着长睫毛的黑黝黝的大眼睛。但大砖到城里工作后,接触到了爱情自由的理念,家境不错的同事小张也在这时频频向大砖示好,于是大砖请“我”和他一起再次回家退亲。按照母亲的要求,大砖去庙里拜了菩萨,求得了赞成退亲的上上签。在舅舅家,表妹打水归来,那双美丽眼睛里的无助和哀怨让大砖心软了。回城后,他明确拒绝了小张,并在年底与表妹结了婚。
父母们为子女订下娃娃亲,其中的一方爱上别人或是在接触到新的理念后反对父母对爱情的干预,这在小说中屡见不鲜。但小说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大砖曾多次试图退亲,最终还是与表妹结婚。这不是因为父母的压力,只是因为表妹的那双眼睛。
我们不是大砖,无法说出那双眼睛如何打动了他,但我们可以确定,这双眼睛和大砖父亲的砖雕一样,其实都象征着内心的朴实与宁静。城市的新生活、新理念曾经让大砖忽视了这一切,但他最终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了归宿。他的选择也让很多人从中看到了自己。
在短篇小说之外,文清丽的长篇小说《爱情底片》同样值得关注。这是一个在形式方面颇具新意的小说。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用寓言的方式道出了这样的事实——对任何一个女孩儿来说,京都艺术学校是天堂也是地狱。京艺的对面是国际商贸大楼、苏杭街还有执法机关,京艺就是他们的后花园,占据这样的地理位置,京艺的女生们需要做的似乎只是争取机会。
她们也的确在践行着京艺女生的成功宝典:出操前要用一个小时来化妆,用昂贵的资生堂化妆品对腿部进行保养,衣柜里满是名牌服装。二十三岁的女中尉汪哲在善意地帮助师姐后也得到了这份宝典,但来自沙漠部队的她显然无法适应这种生活方式。
即便如此,她的朴实与淡然、她的美丽与才华还是让将军公子刘琦、退伍兵老板朱鸣光、书生写手江天对她展开了攻势,但她的心始终属于离过婚的炮团指导员张家伦。后者已经被诊断为胃癌晚期,汪哲还是在他去世两个月前和他结了婚。在这之后,汪哲也遇到了追求者,但她的心已经充满了与张家伦的回忆。
写到她与宝宝的温馨背影时,小说的篇幅只展开了五分之四,在以底片为标题的第九章,送给汪哲宝典的师姐再次出场。小说的作者并不是像读者最初猜想的,找到了有錢的靠山,相反,她放弃了家乡的稳定工作,回到京都,只为这里的文化氛围。而汪哲寄给她的信和张家伦的日记也让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走出圣洁的光环,回归现实:在张汪二人的爱情中,第三者邓晓娜的插足曾经让二人的感情濒临破碎;对于重病时的张家伦,汪哲自己也表示自己不够细致,缺乏耐心。
情节还在逆转,在第十章,十几年之后,师姐去曾经师妹的家中做客,她发现汪哲已经失去了曾经的雅致与灵气,生活里充满了淫迷与欲望发泄之后的倦怠。可这反差却让我们明白了“爱情底片”的真实含义——人们赞颂爱情的光艳,但底色才是它的真相。接下来,汪哲是去创业还是周游世界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们已经全面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她。的确,当我们把青春的底片冲洗为照片后,通过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但个中的焦虑不羁与迷惘彷徨只有亲历者自己才能懂得,那是一份独属于他自己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