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分析语篇的重要工具之一,其旨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 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本文选取三篇不同国家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报道,通过分析这些报道,说明语言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钓鱼岛;权力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38-02
1 引言
1.1 批评话语分析的产生: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ics)也叫批评性语言研究或批评性语篇分析, 是1979年由Fowler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语篇分析方法。[1]大部分学者都认为70年代是批评话语分析的雏形期,而80 - 90 年代则是它的成熟期。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常被译为“批评性语篇分析” 或“批判性语篇分析”。在我国,批评话语分析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新闻报道方面,成为新闻分析的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各种流派的分析框架也日益完善,使新闻分析更具科学性。
1.2 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目的:批评话语分析主要研究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付当今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
2 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
批评语言学迄今特别关注的是两个非文学领域。一个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包括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司法官员、商业组织、新闻机构等的话语。第二个非文学领域是个人话语,即个人间发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交谈。
批评话语分析的一般方法如图所示:[2]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批评话语分析的一般方法是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分析语篇的结构特征并将其与某些生成技巧或过程相联系;然后,分析者可以论证,这些技巧或过程在具体语境中或许表达了某种意识形态意义;最后,分析者还可以进一步论证,这种语言结构和过程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对某种社会过程起着介入或干预作用。[3]
下面我们就用具体的案例来做批评话语分析。笔者选取了中国日报,路透社,以及日本的朝日新闻的三篇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报道来进行批评话语分析。
3 案例分析
3.1 社会历史分析:钓鱼岛主权在历史上几经周折。早在明朝的时候,钓鱼岛就已经明确的画在中国的版图上了。但是,由于中国的长期的战争及国内的不稳定,在1895年1月,日本非法的窃取了钓鱼岛,并把它规划在冲绳县(Okinawa Prefecture)中。但是,在1943年,中美英三国领导共同签署了 “开罗宣言”(Cairo Declaration)。协议中宣布“在中日战争中,日本窃取中国的所有的领土必须全布归还”,这其中当然就包括被日本窃取走的钓鱼岛。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协议生效。至此,中国收回了包括钓鱼岛在内所有被日本占领领土。
但是,1951年9月,日本与美国及其它同盟国签署了 “旧金山对日合约”,单方面的将钓鱼岛主权转交给美国政府。中国外交部部长周恩来立即做出回应,称条约是在没有中国代表出场的情况下签署的,不具有法律效力。1971年6月,日本政府与美国政府签署条约,又将钓鱼岛的所有权划分给了日本。1992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法规中明确指出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由于钓鱼岛主权几经周折,致使钓鱼岛主权不明确。
3.1.1 岛名上的对比:钓鱼岛主权的不明确首先表现在岛名的不明确上。通观三篇文章我们就会发觉一个有趣的事实,《中国日报》,《朝日新闻》以及路透社在新闻报道中用不同的方式来命名岛屿。
中国日报(China Daily)朝日新闻(Asahi newspaper)路透社(Reuters)
Diaoyu Islands Senkaku Islands Not mentioned
例子1. Premier Wen Jiabao said that Diaoyu Islands are part of china’s sacred territory.
2. Diaoyu Islands have been clearly included in the territory and maritime defense sector of China…
3. Diaoyu Islands were ceded to Japan as subsidiary islands of Taiwan…1. Japan’s relations with China have been restrained by the recent row over the Senkaku Islands…
2. Kan then held talks with Hu, the first official meeting since the Senkaku incident took place in early September…
1. …which has seen tensions spike over a group of uninhabited islands both sides claim…
2. Crowley said 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known as Senkaku in Japan and Dianyu in China
从上表中我们看出《中国日报》与《朝日新闻》分别用Dianyu Islands 和Senkaku Islands 来命名岛屿,而在路透社中却没有明确指出该岛的名称。
3.1.2 主权限定词上的对比:钓鱼岛主权的不明确还表现在关于岛的归属权限定词上的不明确,在《中国日报》中作者分别使用undeniable, clearly, for generations 等词语来明确的表达出钓鱼岛的归属权属于中国这一事实不容争辩;在路透社的报道上作者用uninhabited这一词反映出作者并没有明确的指明岛的归属权;而在《朝日新闻》上,作者只用诸如slowly等词,暗含出他们渴望拥有岛屿的野心。
3.2 语言分析:批评话语分析解释那些常常不被人们察觉的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力阶层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以维护自身利益和现存的社会结构。通观三篇文章,我们就会发觉三篇文章展示了各自的语言风格。
3.2.1 直\间接引语分析:直间接引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功能各不相同,但是一般来说,报道者经常运用直接引语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把它强加于读者。而间接引语则会用含蓄迂回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观三篇文章我们会发觉路透社运用大量的直接引语,相反,《中国日报》则更多的间接引语来陈述事实。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路透社的报道大量运用直接引语,将其观点强加于读者之上,语言上的强势反映出西方国家强权霸权的一面;而中国的报道更多的使用间接引语来委婉的陈述事实,其语言上的弱势更反映出中国人中庸之道。
3.2.2 主\被动语态分析:主被动语态也是新闻报道常用手法之一。主动语态运用强调了作者的主观臆断,增强的整篇文章的动作感,从而削弱报道的真实性。被动语态则更加注重口气客观,间接,叙事翔实,因而削弱了动作感,从而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4]
路透社1. “The secretary’s response was just to encourage dialogue and hope that the issue can be resolved soon,” State Department Spokesman P.J Crowley told the reporters.
2. “I don’t think that we see that on the horizon and we certainly would hope that it would not rise to that level,” Crowley said.
中国日报1. He (Premier Wen Jiabao) said that Diaoyu Islands a re part of China’s sacred territory.
2. The 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in response said that the agreement is a blatant infringement on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that is intolerable for the Chinese people.
通观《中国日报》以及路透社的报道,我们发现《中国日报》的报道中大量的使用被动语态来陈述钓鱼岛自古就归属于中国这样一个明确的事实;相反在路透社中,作者大量使用主动语态来强调自己的主观意愿。例如在归属权这一问题上,路透社报道 “United States saw no need to mediate as it believed the two sides were capable of solving the issue without resorting to force.” 《中国日报》则写到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resolvedly fighting over its sovereignty rights a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continue its unlawful occupation of the Diaoyu and its surrounding islands.” 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路透社的报道中美国持有的是中立的态度,强调two sides,即中国和日本自己有能力来解决这件事情,而且从整篇报道中来看美国自始至终都认为“钓鱼岛事件”是一件小事情。而在《中国日报》中我们强调日本政府一直在不合法的拥有中国钓鱼岛这件事实。
4 结语
Halliday (1978:36) 提到了工具语言学的概念(instrumental linguistics) 的概念,解释为是为了理解别的东西(例如社会制度)而进行的语言研究。[5]在本文开始我们就提到过批评语言学是通过对语篇的分析,解释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钓鱼岛事件”三篇新闻报道中语言的分析,揭示出作者在报道中有意无意的有自己的观点来影响读者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Fowler, R., Hodge, B., Kiess, G. & Trew, T. Language and Control [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9
[2] 辛斌. 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 外国语, 2002
[3] 辛斌. 批评语言学瑜新闻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 外语教学, 2000
[4] 桂永霞. 英语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使用场合与意义的差异[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5] Halliday, M.A.K. 1978.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London: Edward Arnold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钓鱼岛;权力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38-02
1 引言
1.1 批评话语分析的产生: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ics)也叫批评性语言研究或批评性语篇分析, 是1979年由Fowler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语篇分析方法。[1]大部分学者都认为70年代是批评话语分析的雏形期,而80 - 90 年代则是它的成熟期。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常被译为“批评性语篇分析” 或“批判性语篇分析”。在我国,批评话语分析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新闻报道方面,成为新闻分析的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各种流派的分析框架也日益完善,使新闻分析更具科学性。
1.2 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目的:批评话语分析主要研究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付当今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
2 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
批评语言学迄今特别关注的是两个非文学领域。一个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包括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司法官员、商业组织、新闻机构等的话语。第二个非文学领域是个人话语,即个人间发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交谈。
批评话语分析的一般方法如图所示:[2]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批评话语分析的一般方法是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分析语篇的结构特征并将其与某些生成技巧或过程相联系;然后,分析者可以论证,这些技巧或过程在具体语境中或许表达了某种意识形态意义;最后,分析者还可以进一步论证,这种语言结构和过程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对某种社会过程起着介入或干预作用。[3]
下面我们就用具体的案例来做批评话语分析。笔者选取了中国日报,路透社,以及日本的朝日新闻的三篇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报道来进行批评话语分析。
3 案例分析
3.1 社会历史分析:钓鱼岛主权在历史上几经周折。早在明朝的时候,钓鱼岛就已经明确的画在中国的版图上了。但是,由于中国的长期的战争及国内的不稳定,在1895年1月,日本非法的窃取了钓鱼岛,并把它规划在冲绳县(Okinawa Prefecture)中。但是,在1943年,中美英三国领导共同签署了 “开罗宣言”(Cairo Declaration)。协议中宣布“在中日战争中,日本窃取中国的所有的领土必须全布归还”,这其中当然就包括被日本窃取走的钓鱼岛。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协议生效。至此,中国收回了包括钓鱼岛在内所有被日本占领领土。
但是,1951年9月,日本与美国及其它同盟国签署了 “旧金山对日合约”,单方面的将钓鱼岛主权转交给美国政府。中国外交部部长周恩来立即做出回应,称条约是在没有中国代表出场的情况下签署的,不具有法律效力。1971年6月,日本政府与美国政府签署条约,又将钓鱼岛的所有权划分给了日本。1992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法规中明确指出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由于钓鱼岛主权几经周折,致使钓鱼岛主权不明确。
3.1.1 岛名上的对比:钓鱼岛主权的不明确首先表现在岛名的不明确上。通观三篇文章我们就会发觉一个有趣的事实,《中国日报》,《朝日新闻》以及路透社在新闻报道中用不同的方式来命名岛屿。
中国日报(China Daily)朝日新闻(Asahi newspaper)路透社(Reuters)
Diaoyu Islands Senkaku Islands Not mentioned
例子1. Premier Wen Jiabao said that Diaoyu Islands are part of china’s sacred territory.
2. Diaoyu Islands have been clearly included in the territory and maritime defense sector of China…
3. Diaoyu Islands were ceded to Japan as subsidiary islands of Taiwan…1. Japan’s relations with China have been restrained by the recent row over the Senkaku Islands…
2. Kan then held talks with Hu, the first official meeting since the Senkaku incident took place in early September…
1. …which has seen tensions spike over a group of uninhabited islands both sides claim…
2. Crowley said 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known as Senkaku in Japan and Dianyu in China
从上表中我们看出《中国日报》与《朝日新闻》分别用Dianyu Islands 和Senkaku Islands 来命名岛屿,而在路透社中却没有明确指出该岛的名称。
3.1.2 主权限定词上的对比:钓鱼岛主权的不明确还表现在关于岛的归属权限定词上的不明确,在《中国日报》中作者分别使用undeniable, clearly, for generations 等词语来明确的表达出钓鱼岛的归属权属于中国这一事实不容争辩;在路透社的报道上作者用uninhabited这一词反映出作者并没有明确的指明岛的归属权;而在《朝日新闻》上,作者只用诸如slowly等词,暗含出他们渴望拥有岛屿的野心。
3.2 语言分析:批评话语分析解释那些常常不被人们察觉的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力阶层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以维护自身利益和现存的社会结构。通观三篇文章,我们就会发觉三篇文章展示了各自的语言风格。
3.2.1 直\间接引语分析:直间接引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功能各不相同,但是一般来说,报道者经常运用直接引语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把它强加于读者。而间接引语则会用含蓄迂回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观三篇文章我们会发觉路透社运用大量的直接引语,相反,《中国日报》则更多的间接引语来陈述事实。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路透社的报道大量运用直接引语,将其观点强加于读者之上,语言上的强势反映出西方国家强权霸权的一面;而中国的报道更多的使用间接引语来委婉的陈述事实,其语言上的弱势更反映出中国人中庸之道。
3.2.2 主\被动语态分析:主被动语态也是新闻报道常用手法之一。主动语态运用强调了作者的主观臆断,增强的整篇文章的动作感,从而削弱报道的真实性。被动语态则更加注重口气客观,间接,叙事翔实,因而削弱了动作感,从而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4]
路透社1. “The secretary’s response was just to encourage dialogue and hope that the issue can be resolved soon,” State Department Spokesman P.J Crowley told the reporters.
2. “I don’t think that we see that on the horizon and we certainly would hope that it would not rise to that level,” Crowley said.
中国日报1. He (Premier Wen Jiabao) said that Diaoyu Islands a re part of China’s sacred territory.
2. The 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in response said that the agreement is a blatant infringement on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that is intolerable for the Chinese people.
通观《中国日报》以及路透社的报道,我们发现《中国日报》的报道中大量的使用被动语态来陈述钓鱼岛自古就归属于中国这样一个明确的事实;相反在路透社中,作者大量使用主动语态来强调自己的主观意愿。例如在归属权这一问题上,路透社报道 “United States saw no need to mediate as it believed the two sides were capable of solving the issue without resorting to force.” 《中国日报》则写到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resolvedly fighting over its sovereignty rights a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continue its unlawful occupation of the Diaoyu and its surrounding islands.” 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路透社的报道中美国持有的是中立的态度,强调two sides,即中国和日本自己有能力来解决这件事情,而且从整篇报道中来看美国自始至终都认为“钓鱼岛事件”是一件小事情。而在《中国日报》中我们强调日本政府一直在不合法的拥有中国钓鱼岛这件事实。
4 结语
Halliday (1978:36) 提到了工具语言学的概念(instrumental linguistics) 的概念,解释为是为了理解别的东西(例如社会制度)而进行的语言研究。[5]在本文开始我们就提到过批评语言学是通过对语篇的分析,解释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钓鱼岛事件”三篇新闻报道中语言的分析,揭示出作者在报道中有意无意的有自己的观点来影响读者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Fowler, R., Hodge, B., Kiess, G. & Trew, T. Language and Control [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9
[2] 辛斌. 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 外国语, 2002
[3] 辛斌. 批评语言学瑜新闻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 外语教学, 2000
[4] 桂永霞. 英语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使用场合与意义的差异[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5] Halliday, M.A.K. 1978.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London: Edward Arn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