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也称教学活动。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应该具备科学性、趣味性、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如果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发展,那么这样的情境我们宁缺毋滥,要坚决摒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浅析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也称教学活动。根据其创设介质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成故事情境,音乐情境、多媒体情境、事件激趣情境等,根据教学类型,又可分为导入情境、新授情境、巩固运用情境等;根据其作用,还可分为激趣性情境、冲突性情境、诱思性情境、探究性情境。可以说情境教学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可,也时时在课堂展现,甚至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就在这大量运用中,我们不乏见到乱用和滥用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不是教师对情境教学的概念理解不到位,而是对其运用的必要性未成深入研究,没有合理地与教学整合。因此,我们要必要共商此事。
在小学数学中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我认为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应该具备科学性、趣味性、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科学性是首要条件,必须保证情境内容与方式的正确与科学,不出现知识错误和生活逻辑,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趣味性是指情境要具有煽情激趣的功能,能使学生乐于其中;生活性是指能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把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很好联系起来,能在学以致用方面发挥作用;形象性是指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直观形象的学习内容,便于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学习;学科性则要求情境要具备“数学味”,不能“非数学”或“泛数学”,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境;问题性是指情境要能诱思,具有启发性,能开启学生有效思维。具备这样物质的情境,自然是有效的情境,运用这样的情境教学,课堂自然是高效的。
但在我们一些课堂教学竞教中,我们发现很多情境务实性不强,有哗众之意,有“变味”、“走调”之嫌,除低了其应有效用,失去了其本真价值。君可见,很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这不是将情境作为了新课教学的架子吗?仍然在“走老路”,只不过换了双新鞋罢了。我想这还是一个观念问题,教师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论转几个弯,都认为知识是讲懂的。这与新课改精神是相悖的。在这儿,我们不防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还是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调拌新课改?我想这都不应该成为情境走调的理由。教学中的“情境”一旦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它不但要承载知识教学,为新课营造氛围,它还是知识的一部分。简言之,既是知识的形式,也是知识的内容。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必要性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学习动机是学习自我需求产生的助推剂。学生想不想学,能不能具有“我要学”的学习欲望,需要外力诱引因素,特别是学习目的还不明确的小学生,更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引导激发和诱导。而情境的激趣、诱思、煽情的功效,能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就能生发学习需求,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不学不快之感。这样的情境是有效的,有存在的必要,教学中教师要把情境的激情激趣放在首位,作为教学成功的保证,这样才能获得高效教学。
二、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情境是教学的载体,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只要教师设计科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那么它的趣味性将引导学生体验学习,享受学习,在消化知识过程中获得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方法,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新课改中倡导的体验式学习,其实质就是情境教学,注重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动手探究和快乐数学实践,体验方法、体验过程、体验成功。
三、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概括。而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就能很好地将数学披上生活的外衣,使其回归到现实中去。这样就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兴致地学数学、用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发展反哺服务生活的本领。而很多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只是用生活現象“包装”了一下数学问题,开展地还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教学。教完了又不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就容易出现情境运用“不到位”的问题,生活情境应该坚持从生活中来,还要到生活中去的运用法则,这样才算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运用情境教学,情境中的知识不仅要正确,其思想价值取向也要合乎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实践中,个别教师为把情境创设得新颖别致,把俗语、口头禅等不良语言引入情境中。虽取得一定激趣效果,但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不良影响。我们要注重避免。
总之,情境创设我们要正确把握,至少遵循这样两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从教学的基本规律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追求,我们在此基本上创新情境内容,创新情境方式,才能为课堂高效教学注活力,添新意。反之,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那么这样的情境我们宁缺毋滥,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求实”的教学情境,能将好情境进行到底,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数学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志明.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冷思考[J].小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6.
[2]沈超.对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J].课程教材研究,2005.2.
[3]胡高正.浅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浅析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也称教学活动。根据其创设介质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成故事情境,音乐情境、多媒体情境、事件激趣情境等,根据教学类型,又可分为导入情境、新授情境、巩固运用情境等;根据其作用,还可分为激趣性情境、冲突性情境、诱思性情境、探究性情境。可以说情境教学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可,也时时在课堂展现,甚至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就在这大量运用中,我们不乏见到乱用和滥用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不是教师对情境教学的概念理解不到位,而是对其运用的必要性未成深入研究,没有合理地与教学整合。因此,我们要必要共商此事。
在小学数学中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我认为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应该具备科学性、趣味性、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科学性是首要条件,必须保证情境内容与方式的正确与科学,不出现知识错误和生活逻辑,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趣味性是指情境要具有煽情激趣的功能,能使学生乐于其中;生活性是指能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把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很好联系起来,能在学以致用方面发挥作用;形象性是指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直观形象的学习内容,便于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学习;学科性则要求情境要具备“数学味”,不能“非数学”或“泛数学”,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境;问题性是指情境要能诱思,具有启发性,能开启学生有效思维。具备这样物质的情境,自然是有效的情境,运用这样的情境教学,课堂自然是高效的。
但在我们一些课堂教学竞教中,我们发现很多情境务实性不强,有哗众之意,有“变味”、“走调”之嫌,除低了其应有效用,失去了其本真价值。君可见,很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这不是将情境作为了新课教学的架子吗?仍然在“走老路”,只不过换了双新鞋罢了。我想这还是一个观念问题,教师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论转几个弯,都认为知识是讲懂的。这与新课改精神是相悖的。在这儿,我们不防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还是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调拌新课改?我想这都不应该成为情境走调的理由。教学中的“情境”一旦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它不但要承载知识教学,为新课营造氛围,它还是知识的一部分。简言之,既是知识的形式,也是知识的内容。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必要性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学习动机是学习自我需求产生的助推剂。学生想不想学,能不能具有“我要学”的学习欲望,需要外力诱引因素,特别是学习目的还不明确的小学生,更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引导激发和诱导。而情境的激趣、诱思、煽情的功效,能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就能生发学习需求,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不学不快之感。这样的情境是有效的,有存在的必要,教学中教师要把情境的激情激趣放在首位,作为教学成功的保证,这样才能获得高效教学。
二、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情境是教学的载体,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只要教师设计科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那么它的趣味性将引导学生体验学习,享受学习,在消化知识过程中获得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方法,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新课改中倡导的体验式学习,其实质就是情境教学,注重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动手探究和快乐数学实践,体验方法、体验过程、体验成功。
三、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概括。而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就能很好地将数学披上生活的外衣,使其回归到现实中去。这样就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兴致地学数学、用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发展反哺服务生活的本领。而很多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只是用生活現象“包装”了一下数学问题,开展地还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教学。教完了又不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就容易出现情境运用“不到位”的问题,生活情境应该坚持从生活中来,还要到生活中去的运用法则,这样才算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运用情境教学,情境中的知识不仅要正确,其思想价值取向也要合乎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实践中,个别教师为把情境创设得新颖别致,把俗语、口头禅等不良语言引入情境中。虽取得一定激趣效果,但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不良影响。我们要注重避免。
总之,情境创设我们要正确把握,至少遵循这样两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从教学的基本规律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追求,我们在此基本上创新情境内容,创新情境方式,才能为课堂高效教学注活力,添新意。反之,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那么这样的情境我们宁缺毋滥,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求实”的教学情境,能将好情境进行到底,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数学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志明.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冷思考[J].小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6.
[2]沈超.对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J].课程教材研究,2005.2.
[3]胡高正.浅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6.